第七卷 萬曆朝鮮之戰
第二十五章 忠家帶來的蝦夷消息(下)

宇喜多忠家明確的表示北見那個地方一年有6個月是積雪,只有4個月適合種植,這麼短的時間水道肯定種不了,在土豆傳到蝦夷之前那邊幾乎沒有農業耕種的可能。
「土豆雖然需水,但是產量確實比水稻高啊……」宇喜多忠家不滿意秀家的比喻,但是他也明白土豆在對於缺水的贊岐來說確實不是最優解。
一般情況下,土豆每季的畝產量為2000到5000斤,而一般情況下春季種植的紅薯畝產量在7000斤左右,夏季種植紅薯產量在5000斤左右。
但是剛剛秀家與忠家的那番對話讓整個氣氛有些尷尬,特別是忠家主動承認將秀家要求保密的土豆和番薯帶回贊岐,秀家主動岔開話題聊到了別的事情上。
宇喜多忠家也表示,北見最適合番薯的種植,反正都是一年一季,番薯的產量可比土豆還要高。
因為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日高東南部被山巒分割為一塊塊一面臨海三面夾山的盆底,完全可以以前一塊盆底為跳板,不斷蛙跳向裏面拓展。
就以當下來說,石狩已經有部分部落使用鐵質兵器了,這些兵器都是往年與奉行所或總督府貿易來的。
「我明白了。」似乎是下定了決心,宇喜多忠家說道「麻煩就麻煩一點吧,我回去之後便與詮家商議這事兒。」
眼下被秀家直接說開,他索性向秀家坦誠道「不瞞殿下,在下在從蝦夷南下的時候,確實帶了一石土豆和番薯打算去贊岐種植,希望殿下不要介意。」
想到這裏的秀家主動https://www.hetubook.com.com向宇喜多忠家拋去了橄欖枝說道:「叔父,我始終認為番薯的產量高,易種植、不需要大量水等特點,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福祉,這也是我為什麼想要將它和土豆一起在蝦夷大規模擴種的原因。
若是可以在南方種植番薯,以其一年兩熟的特性,必然能帶來極大的產糧增幅,解決百姓們的溫飽問題。
而且贊岐缺水,往年都是通過挖水塘的方式積攢雨水,以供來年春耕夏作及百姓生活所用,但是這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啊。
那也鬧得太難看了!
「剛剛聽聞叔父說鴻之舞礦已經可以年產金7千多兩,銀2萬多兩,銅3萬匆,折錢近10萬貫了是嗎?」
再加上這兩年石狩南部及日高地區的許多水道被治理,沼澤被排干,以及原本的森林被開拓,現如今日高、膽振兩國及石狩南部部分已經是當下人口可以掌控的極限。
但是秀家卻是知道的,番薯畢竟是溫帶植物,種在日高、膽振這些直面太平洋暖流的地方還好,讓北見去種番薯?你何曾見過西伯利亞種番薯的?
宇喜多忠家不愧和直家是一母同胞生出來的,一聊到金子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北見的變化。
當宇喜多忠家坦誠的那一刻,秀家其實就只有一種回答了。
關鍵人家還悍不畏死,想要依靠無力掌握石狩,必須要依靠本土的支援,對石狩發動攻侵才行。
叔父在蝦夷負責的就是番薯的種植,您應m•hetubook.com.com該已經看出了他的潛力,而且你熟悉番薯的種植方式,有沒有想法想要將其運到贊岐去試種呢?」
番薯的畝產相較於的稻米肯定是高的,在雜交水稻出現之前,水稻一季的畝產只有4/500斤,高產等到700斤。
此次利用職務之便,從蝦夷南下的時候確實包了一些私心運了一些土豆和番薯南下,打算在贊岐種植。
宇喜多忠家再的這兩年就干兩個事,其一是向日高東南部逐漸開拓,這也是將對容易的。
總之一句話,由於秀家叫停了從朝鮮轉運人口的事兒,導致蝦夷開拓的進度大幅放緩。
宇喜多忠家也表示,現在北見淘金的人越來越多,導致石狩這邊拓荒進度大幅減緩,而且北見不能糧食自給自足,想要讓秀家在北見大規模擴種土豆。
派兵前往蝦夷,這事兒在5年內是不可能了,關東豐臣家沒這個能力,自己的關東還沒搞定呢,哪裡有餘力去管蝦夷的事兒。
這裡是蝦夷最主要的平原,能在這裏生存的都是大部落,沒有一個部落低於萬人的,依照部落民全民皆兵的傳統,隨隨便便就是幾千的動員兵,這與日本的軍勢動員力比不了。
不瞞叔父說,我在岡山也有種植番薯,完全可以做到1年兩熟,我相信贊岐也一樣可以。
但是秀家更關心的卻是石狩的開拓情況,根據宇喜多忠家所言,札幌地區及石狩東北部的開拓情況並不理想。
而且替自己去苦寒的蝦夷管理了這麼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人家都把話說道這https://m.hetubook.com.com個份上了,坦誠布公了,秀家還能說「不行,我不許你帶回去,給我放回去嗎?」
那個意思很明確了,還是打心底里不信任番薯。
因此秀家勸說道「番薯在種植的之後的善後工作確實很費事費力,但是只要能一年兩季,其產出十倍之水稻,贊岐自此便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了。
秀家很清楚,宇喜多忠家身為蝦夷總督,鴻之舞淘出的金砂肯定沒少帶回來,畢竟他連番薯、土豆都私自帶回來了,帶點金砂不是更方便嗎?
而且土豆雖好,但是極度噬水,在種植的時候需要澆大量的水,生長快的時候更是兩天左右澆一次水,贊岐本就缺水何必又養一個『水稻』呢?」
根本問題是有一種耐旱作物可以被應用在贊岐的土地上,我覺得番薯就是一個很適合贊岐的東西。
特別是今年,一連佔據了鹿鄉、東別、三石、鳧舞、熊谷、絵笛等多塊盆底。
作為贊岐國主的父親,宇喜多忠家此前在蝦夷替秀家種番薯和土豆,自然清楚番薯和土豆的優劣。
當然這些和宇喜多忠家說不合適,他已經從蝦夷總督任上卸任了,要會贊岐去養老去了。
這些盆底在後世可是日本北海道最大的牧場聚集地,這裏產的牛奶甚至供給整個日本東北地區。
現在宇喜多忠家在儘力的維護與那邊的和平,但是也催促秀家儘快決斷,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兩邊貿易越來越深入,蝦夷總督府對石狩土著的文明優勢會逐漸減弱。
秀家對於宇喜多忠家自說自話的舉動有些不悅,和圖書但是這是看著自己親叔叔啊!血濃於水啊!
可是土豆傳到那邊之後,他特意讓人帶了部分去距離鴻之舞最近的遠輕去試著種植,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一季。
既然番薯在蝦夷種植的經濟性比不上土豆,還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秀家索性便將蝦夷從番薯的種植地域名單中劃出。
聊完了舊有領的拓展情況,秀忠又主動向秀家報告蝦夷這兩年開坑拓展的情況。
宇喜多忠家信誓旦旦的說,這裏的每個盆地都有最起碼一條小溪穿過,如果稍加整備開拓荒地必然又是一片魚米之鄉。
其中圍繞鴻之舞礦東西建立的紋別和遠輕町最大,其次還有最早的碼頭城紋別、富美等城,這些城都是圍著鴻之舞淘金產生的。
若是它來的早一些我必然會在贊岐推廣,但是眼下贊岐是兄長的領國,我沒有干涉的權利。
只是蝦夷那個地方氣候寒冷,一年只能一種,在經濟性上確實比不得土豆,但我始終認為這是因為蝦夷氣候的問題。
既然石狩的拓展陷入僵局,也只能將此事暫緩了,等關東的這邊穩定下來了,組織一隻2萬人的軍勢北渡蝦夷,加上蝦夷本地的軍勢發動攻勢,此事也就了了。
總結來說就是贊岐山脈抬高,阻隔了太平洋暖流北上凝結成水汽,與之相對應的是阿波一直是魚米之鄉。)
忠家的態度很誠懇,畢竟這兩種作物和棉花一樣,是秀家要求嚴格保密的,但是卻被他偷偷帶了一點回去。
秀家發誓真的沒有坑忠家、詮家父子,番薯確實是最適合贊岐的糧食作物了。
蝦夷的事兒和-圖-書聊得差不多了,秀家在此向宇喜多忠家表示了感謝,並從內帑中拿出100兩的金判交給宇喜多忠家,作為自己對他的感謝。
(關於贊岐作為四國唯一的大平原,為什麼會缺水,為什麼產糧量上不來,前面已經從地理的角度解釋過了。
這些盆底中是有原住民的,不過也因為盆底的原因,部落並不是很大,在殖民廳官員武力和懷柔手段並用的情況下進展神速。
前面宇喜多忠家變已經說過,短短兩年,北見便已經有萬餘人前去淘金,現在補充之下才知道在當地已經形成了7、8座城町,每座城町千餘人。
從法理上來說他今後和秀家也沒有多少瓜葛了,但是既然伊予可以種番薯,贊岐一定也可以,而且番薯需要的水較少,正好適合贊岐這種常年缺水的地方。
事實上在座的兩個都是聰明人,忠家完全是借驢下坡坦誠番薯和土豆的事兒,這樣以後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兩種作物會在贊岐發展。
但是在得到秀家不介意的表示之後,他旋即又表示「我個人更傾向於種植土豆,畢竟他沒有番薯這麼多毛病,我帶番薯回去不過是留個備選罷了。」
三者相比相比之下簡直是雲泥之別,種植番薯畝產萬斤並不是胡謅的,贊岐若是全國種植番薯,知行百萬都是有可能的。
對於這些合理的要求秀家都一一記下,表示會告知接下來的蝦夷總督。
至於番薯依舊可以在伊予小範圍種植,畢竟伊予西北部有很多山地,那裡氣候相對蝦夷暖和很多,又因為山地的緣故不太好種水道,去種番薯正合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