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萬曆朝鮮之戰
第六十章 告天下諸大名出陣明國書

作為第九陣的是有伊達政衡作為陣代帶領的伊予眾2000人。其實伊予眾的實力並不俗,作為秀家目前唯一沒有變化的本領,軍制改革是比較徹底的。
秀吉對兩人的表現非常滿意,當眾對著眾人表態道「拿下明國之後,給你們封20個『國』也未嘗不可。」
因此秀家在給長船貞親寫的信上說依照各領國平均分配徵召,目的就是讓各鄰國的武士和足輕都能有對外作戰的經驗。
為了加強他的戰鬥力,秀家將此前秀長轉封給自己的武士家組建的500名純武士浪人組織的鐵炮營一齊編入先手第一陣中,使得真田信繁所領的先手第一陣總人數達到了2650人。
這個活計用不到太多的能力,只要小心無大錯便可記功,非常適合像伊達政衡這樣的外戚親番去負責。
第五陣為岡家利所領的上總眾1050人,秀家作為補充將相模眾400人一同列入其陣內,里見義家,北條氏勝都在這個陣中。
因此秀吉的主要目標是征討大明,並沒有下死命令對朝鮮進行攻打,甚至讓諸大明顧及友邦情誼,不要在朝鮮進行擄掠。
隨著這些飛腳傳遞到各地的,還有許多與會大名寫給自己家臣的書信。
此次出陣他依照秀家的要求帶著由純上野武士、足輕組建的500赤備眾,再加上由良、白倉、小幡、藤堂等家軍事組建的1650人,此次出戰朝鮮他一共領有6營共計2150人,其中200人為自己其自己館林眾組建而成。
秀家不允許整個赤備隊帶去朝鮮,卻讓真田信繁帶著部分精銳組織成500人出陣,目的是為了讓這隻骨幹精銳能夠時刻保持戰爭的感覺。
秀家本來是被秀吉推出來招待各大名的,秀家本來準備假公濟私的在各大名面前宣稱一下自己願意購買他們手裡俘虜的政策,好讓他們少造一些殺孽。
夫龍虎之將,熊羆(pí)之士,飈擊而進,電掣而過,戰勝攻取,前歌后舞,四百余州,可措顧而定矣。
和-圖-書此最後是以領國為界限,以大領武士家為主要,附加其他軍役賬徵召的士卒組建各個備隊。
許儀后被帶了下去,眾人此刻都沒有了繼續喝酒的心情,儘管對秀吉的處置很不理解,不過沒有一個人敢於說秀吉的不是。
在離別之前,就連與秀家速來親善的佐久間盛政也表示,自己只能悄悄的給秀家出讓一部分俘虜,表示不能再明晃晃的做生意了。
兩人本就是極端的武鬥派,認為戰爭就是武士最應該面對的宿命,因此當秀吉當眾說出要兩人為先鋒的時候,表現自然是格外的主動。
首先是由於秀家此次出陣朝鮮被秀吉降恩,只讓秀家按照軍役賬的一半出陣,再加上普遍的習慣一半留守一半出陣的習慣,實際上秀家在關東地區動員的標準是每萬石50人,伊予標準為每萬石150人的標準進行動員的。
事實上日本戰國大名對外戰爭的時候,一直是有兩套作戰態度的。
這份記錄表明,最起碼直到開戰之初朝鮮王朝對秀吉的迷惑作戰還是頗具功效的,朝鮮王朝隔三差五的派使者去日本摸底的態度,被秀吉認為是對自己的恭順。
因為他早就已經將朝鮮定義為自己的屬國,自己接下來會對朝鮮進行統治,自然不希望肆意燒殺的情況在自己未來的領地內發生。
之後是菅正利和戶川達安所領的常陸備1750人,分為左右兩隻備隊,這兩隻備隊大多是由常陸國內豪族勢力組建而成的。
可是隨著秀吉這封善待朝鮮民眾的軍令下達,秀家這邊人口販運的生意就變成了對朝鮮軍民的迫害,很多話秀家不能在明晃晃的說了。
秀吉坐回到位置上去,拿起酒碟深深的喝了一口清酒,把酒碟放下之後突然喚起了幾名家臣的名字。
這樣的動員標準實際上是全日本最低的了,但是相對應的,依照這個標準動員,秀家原本的軍役賬上的各備隊編製體系無法組織起來。
這隻備隊也是除了花房正成所領的本陣和圖書番之外戰鬥力最強的備隊,因此秀家給了他先鋒眾的安排。
再加上這裏軍役賬中很多人過去都是穴太眾,從事的是挖礦的職業,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秀家是了解秀吉的,從這份文采飛揚的軍令狀來看,秀吉一定的下了一番大功夫的,著實為難他了。
大領家臣尚且有足夠的人數組織起一個大隊、連隊甚至營,很多游散的武士家根據軍役賬只能湊出來3~5個人的,甚至連一個小隊都組不出。
在藤堂高虎前往蝦夷擔任總督之後,受封館林3萬石的真田信繁就成了上野實質上的旗頭。
這樣一來以花房正成為例,花房家5.1萬石的標準,實際動員的兵力只有255人,這樣的動員人數,實際上連一個營都湊不出,指揮體系都建立不起來。
這是個什麼水平呢?九州大名黑田長政歷史上渡海朝鮮的總兵力是6000人,真田信繁已經達到了他的1/2了,秀家對他的栽培和信任可見一斑。
國是日本的最大的領地劃分單位,依據知行的多少分為大上中下三個檔次,對應20萬石以上,10萬石以上,5萬石以上和5萬石以下三個檔次。
而戶川達安所領的常陸750人則作為第三陣,配合由梶原政景所領的下總1300人組建第三陣,梶原政景自己則是替代太田資正領關宿眾主力出陣。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戰國大名約束軍隊在外的行為,也是為了凝聚軍隊的戰鬥力,使得精力不至於分散到破壞上,本質上還是在為侵略戰爭服務。
「虎之助、市松」秀吉先叫到的是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待兩人應聲出列之後,秀吉對著他們說道「此次征伐明國,讓你們兩個為先鋒如何?」
而秀吉本人在下達軍令狀后不久,就帶著德川、上杉、前田等大名以及他們的軍勢,從大坂浩浩蕩蕩的前往名護屋,他將在那裡等待全國的軍勢聚集齊之後,下達對朝鮮作戰的最終指令。
作為鎮國家老的明石景親不能出陣,只能由旭和_圖_書千代的舅舅,在明石景親不能去朝鮮的情況下,整個伊予就屬他的政治身份最為高貴,因此這隻2000人的伊予眾最後是交給他帶領的。
收到消息的肥前大名鍋島直茂也表現出了對大明國土的渴求,他積極調動龍造寺家的資源,甚至鼓勵家內武士捐資,以此向商人購買了6600斤煙土。
作為秀家領內為數不多的智將香西佳清將會領琦玉眾1500人為第七陣(本陣為第六陣),成田氏長作為輔助一同出陣。
但是不管怎麼來說,擁有20座領國那便代表著擁有不小於百萬石的知行,這對於很多日本戰國武士來說是非常遙不可及。
不過作為第二陣在很多時候是作為第一陣的支援存在的,他們可能不需要太強的戰鬥力,主要作為第一陣的掃尾工作。
這份文采斐然的出征的軍令,隨著天下各地的飛腳被送往天下各大名處,讓那些沒有與會的大名也能知道秀吉的決心。
「是!」兩人齊聲應和道。
這樣不僅損耗朝鮮的國力,還有可能會激發矛盾,使得民眾抵制自己的統治。
因此菅正利所領的常陸常備實際上只是有守備和預備軍役賬人員組建而成的,很多人沒有受過太多的訓練。
除此之外秀家在人群中看到了香川景則的面孔,香川之景年事已高不會再出陣,作為他的養子香川景則領著自己香川家200人在自己法理叔父實際親生父親香川景全,家老香川元春、河田彌太郎的帶領下出陣。
(原文出自《舊記雜錄后編》我略微改了一下)
此次與會的有出陣朝鮮的總大將花房正幸,其下有戶川達安、岡家利、花房正成、菅正利、伊達政衡、前田慶次、真田信繁等人。
長船貞親因為不能前去朝鮮,因此作為陣代出去的是他的兒子長船定行,庄林一心和斑鳩平次作為副將輔助這個小娃娃,他們一共帶著武藏眾1050人出陣。
首先是花房正成領著自己的栃木眾500以及周圍下野各大名1300人組m.hetubook.com.com建而城的本陣守備隊。
等到了三月在出征下總國之前,上杉景勝便一反常態的要求各部約束士卒,不得對下總製造暴行。
因此長船貞親在與其他家臣商量之後,主要的大領武士家依照每萬石100人的標準出人,這樣一來花房家出510人,香川景則出200人,以此類推。
以被秀吉點名的加藤清正為例,他在事後寫信給自己的家臣加藤重次寫信中就說道,秀吉已經答應給予其20個「國」的封賞,指示加藤重次準備更多的鐵炮、彈丸、長弓和長槍。
對於佐久間盛政的態度,秀家表示了理解,但是心裏地秀家很清楚,眼下也僅僅是眼下罷了,當秀吉知道朝鮮對自己到來的抗拒態度之後,很快就對前線的舉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起來。
從結構來看這隻備隊的戰鬥是非常強的,除了前田慶次領的300鹿沼眾組成較為混亂,戰鬥力沒有標準之外,剩下的1000人都可以說是豐春家內部戰鬥力的保證。
共分為4個營,分別是500花房本家的栃木營,前田慶次領的300多下野根據軍役賬組建的鹿沼營,200名秀家專門從旗本眾中抽出來交給他的旗本騎馬隊,以及300名秀家從常備中抽調出來的御本陣眾。
再加上他擔任赤備隊隊長的職務,實際上是掌握著整個豐春家北部最大的軍事力量。
然事有次序,先從朝鮮進兵,建行營于名護屋,大斾(pèi)親臨,指揮軍勢,以垂無前之偉績于萬世,豈不快哉!
但是也相對應的,伊達政衡的能力秀家並不信任,因此將他擺在了最後的第九陣中,主要負責的就是軍備看護和轉運的責任,也就是管理後勤的活計。
秀家此前要求長船貞親依據常備:守備:預備2:4:4的比例進行徵召,但是這個比例不可能完全平攤到各領國,像上野備的2150人中就有500的赤備隊,直接佔據了1/5的名額。
因此當秀吉當眾許諾兩人可以獲得20個領國的時候,和*圖*書兩個都表現出了極大的亢奮,連帶著周圍的其他大名都已經躍躍欲試起來。
以上杉謙信為例,他在1566年對常陸國作戰的時候就是以破壞常陸生產,擄掠販賣對方人口為目的的,因此在出陣之前就下達了燒殺的命令。
但是此次出陣朝鮮,秀家不想影響別子銅礦的產量,因此讓明石景親徵召的都是一些地頭的農民,這戰鬥力就弱化了很多了。
秀吉之所以會下達看起來對朝鮮仁慈的軍令,並不是因為他宅心仁厚,而是延續了當時的習慣罷了。
(戰國義將看起來也不是真的那麼大義凌然啊。)
秀家望著左右武士表現出來的激動和亢奮,你就你難想象為什麼二戰的時候他們絲毫不覺得侵略別的國家是錯誤的行為了。
在秀吉所在諸大名軍勢南下之前,秀家特意將此次出陣朝鮮的豐春豐臣家諸將叫到了聚樂第開會,做所以沒有和其他大名一樣直接前往軍營,還是為了避嫌考慮。
朝鮮既遣使歸服(指姜沆等帶著禮物來談秀吉態度的朝鮮官員),師至,勿擄掠。若或改圖,豈敢抗前行?至於漢土,文弱成習,不能當我武必矣。
以加藤清正、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福島正則等九州兵為先鋒,毛利輝元與同族及中國、四國將士為次隊,其餘逐次航海。
在秀家作出部署之前,花房正幸先一步對此戰出陣的各備隊作出了介紹。
而且因為最初的分國的時候是在平安時期,等到戰國時期各領國的知行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因此最初劃分早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然這也是不絕對的,還有可能根據地理位置距離京都的遠近以及是否有其他經濟產物而發生變化。
而本州使岐阜右府(豐臣秀長)、豐春大納言豐臣秀家及仙台少將(蒲生氏鄉)留守,以護帝都,建伽藍。
其實這不僅僅是日本的劣根性,諾曼登錄英格蘭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番表現呢?這是人類的劣根性。
既然秀吉鼓舞士氣的目的已經達到,他隨即當著眾人的面下達了出兵朝鮮的命令: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