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干仁改革!

足利義滿轉念一想就明白了。
「這不就結了?」
「貧僧拜見天皇陛下!」
「熙成陛下,你覺得源道義有幾分真誠?」
「關東的鎌倉公方足利氏滿屬猴,而將軍的生肖正好屬犬,豈不是正好應了猿犬稱英雄之句!」
「星流飛野外,鐘鼓喧國中。」
「葛后干戈動,中微子孫昌。」
畢竟日本的軍政大權可都在自己手裡掌握著呢,干仁天皇根本就沒有反對的權利。
源道義身旁的一條經嗣看出源道義的不滿,不由試探的問道。
干仁才不信足利義滿的鬼話呢,這傢伙就差把謀朝篡位寫臉上了,用曹操來形容足利義滿,都是對曹操的侮辱!
畢竟天皇苦幕府久已,好不容易收回權柄,豈能輕易放手?
「但微臣有個小小的請求。」
雖說他並不甘心放權,但他更沒想到干仁天皇會主動來求他回去。
「足利將軍,你可是咱們日本的國之棟樑,豈能出家侍奉佛祖呢?」
「對呀!」
第一步是收權,對地方大名守護進行全方位的征討。
「卑職可是很久以前就聽說一首預言詩!」
「東海姬氏國,百世代天工。」
足利義滿聽到這話,頗有些意外的看了看干仁天皇。
到底做還是不做?
「陛下誤會了,微臣並不是對首輔的稱謂不滿,而是……」
比如說長門的大內義弘,就是最讓足利義滿頭疼的人。
干仁天皇在處理好足利義滿的事情后,立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仿效大明制度。
「陛下,請您收回成命,臣跟您回朝中就是了。」
不知是卸去天皇之位一身輕,還是受到了佛祖的點化,熙成說話下意識的就有些雲山霧繞。
干仁天皇見足利義滿終於鬆口了,立馬喜笑顏開的道。
「如果繼續將全國軍政大權交於他,那和以前又有什麼區別?」
干仁聽到這話也是眼前一亮。
「敢問陛下,你覺得靠你自己能統御日本嗎?」
可一旦自己這樣做,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日本和圖書就會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甚至分散成幾十份,重新變成以前各自為政的局面。
「足利將軍,你要是這樣說,那朕替你出家!」
「不然呢?」
偌大的一個縣,真正能稱得上官員的其實只有兩三人,那就是知縣、縣丞、主簿三人,小一點的縣只有縣令一人是官,其餘都是衙役和吏員。
干仁聞言搖搖頭。
「這麼說吧,微臣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長子足利義持,他將接替我的職位,繼續替陛下管理軍隊。」
足利義滿對這個職務並不怎麼感冒,畢竟他以前也是軍政大權一把抓,就連京都內的商戶稅收都是由他派人收的。
「白龍游失水,窘急寄故城。」
「朕和朝廷離不開您,您還是趕緊跟我回朝中主持大局吧!」
這樣一來,自己別說應付大明了,光是應付國內的叛賊就夠嗆。
如果他真提出這個要求,干仁天皇大概率會讓位。
「天皇駕到,所有人出門迎接!」
「百王流畢竭,猿犬稱英雄。」
朱元璋創立大明的時候,官員數量定的非常少,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既然陛下知道自己無法統御日本,也知道天下軍隊都聽命于誰,那還有什麼好糾結的呢?」
足利義滿正糾結之時,突然聽到「天皇駕到」的聲音。
「好吧!」
在他看來,他們舉國之力能擋住大明,讓大明覺得這是個燙手的山芋就已經成功了。
「微臣謝陛下,微臣這就隨陛下回京都!」
足利義滿見自己的要求達成,頓時心滿意足的答應下來。
看來天皇一脈的氣數並未斷絕,在朝野上下還是有一定威望的。
有足利義滿在,天下的大名和守護才能維持表面上的平和,才能給天皇最基本的體面。
事實上這首詩他也聽過,並且早就將這首詩所含的隱喻弄明白了。
「我知道現在離不開源道義,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安排他。」
源道義已經完成了剃度,只等著做完受戒的儀式就能正和-圖-書式成為佛門弟子。
「朕打算在大明全面仿效大明制度,在各地建立州縣制,在朝中組建一個內閣,由足利將軍擔任第一任首輔!」
「谷填田孫走,魚膾生羽翔。」
「黃雞代人食,黑鼠喰牛腸。」
「那麼再問陛下,你覺得現在日本的軍隊是聽命於你,還是聽命于源道義。」
「若是足利將軍不滿內閣首輔的稱謂,你可以自創一個!」
「你這樣做至天下百姓於何地,至朝廷於何地,又至朕於何地?」
此時成功打跑大明駐軍,又完成了日本全境名義上的統一,結束南北朝,功成名就的源道義,擺出一副退隱山林的模樣反問。
「初興治法事,終成祭祖宗。」
一旦做成,自己的家族將世世代代成為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因此,不論他心中作何想,他都要應承下來。
足利義滿越聽越激動,臉色都不由變得潮|紅起來。
足利義滿聞言趕忙搖頭否認。
「本枝周天壤,君臣定始終。」
「多謝熙成兄解惑,朕這就回去辦這件事!」
干仁想都不想就回答。
「幕府統治數百年了,天下的武士還有幾人知道有天皇?」
如果貿然廢黜天皇,不僅會引來大明的不滿,更會引得寺院、公族的反對。
「青丘與赤土,茫茫遂為空。」
「將軍,這首詩預言天皇傳位到第一百代時就會滅亡,猿猴和獵犬將出現擾亂天下!」
「將軍大人,天皇真能眼看著讓你出家?」
干仁聽到這話,先是露出恍然的表情,隨即再次浮現迷茫。
只有滿足他這兩個條件,他才會重新回到朝中主持政務。
其實足利義滿此時已經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全境,唯一有幾個不聽話的大名守護,也被駐守石見銀礦的將軍嚴易給清理了。
「大明不是組建了內閣,專門替皇帝陛下草擬文書,處理公務嗎?」
足利義滿從不奢望打敗大明,哪怕做夢也沒敢夢到這麼離譜的劇情。
因此,干仁天皇的改革剛開始,就遭和*圖*書到了劇烈的反對,而且是由上到下的反對。
干仁天皇遇到難解之事,下意識的就會找熙成天皇商議。
干仁天皇聞言,趕忙從馬車上跳下來,快走幾步來到足利義滿面前,熱情的抓住足利義滿之手。
如果他真提出這種要求,干仁天皇真的會讓位嗎?
「至於第一百代天皇……現在的干仁天皇正好就是第一百代了吧?」
日本京都。
但從實際情況出發,現在的日本離不開足利義滿。
「微臣還有個小兒子足利義嗣,非常有文采,詩詞音樂無一不通,微臣想讓他還俗,侍奉在陛下左右。」
干仁這話一出,不僅周圍的和尚大吃一驚,就連足利義滿也被鎮住了。
相國寺鹿苑院。
熙成想了很久,突然眼睛一亮。
因此,所謂的日本統一之戰,不過是足利義滿派出使節,打著天皇的旗號去各地的守護大明領地內通知一聲,告訴他們現在要聽天皇的話,要對天皇效忠。
「陛下可還記得大明的制度?」
干仁聞言豪氣干雲的道。
從本心上說,干仁天皇是一個條件都不想答應的。
「本將軍的功績已經是歷朝歷代將軍所無法比擬的了,如果繼續留在朝中,可能也只有那無上的尊崇能配得上我!」
一群和尚當即勸諫。
熙成天皇雖然退位,但並未回到自己的官邸,而是留在了京都寺院出家。
「這……」
這讓干仁天皇感到非常不解,覺得這不是他所認識的源道義。
「什麼制度?」
干仁天皇按照這個模式改革,首當其衝的就是京都的公家。他們世代掌握朝中官職,很多家族甚至是以官職命名的。
干仁天皇一聽這話就明白足利義滿啥意思了,首先軍權他是不會放手的,並且連接班人都選好了。其次,小兒子想安排在朝中擔任官職,官職還不能太低。
但對於眼下的情況來說,這或許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我咋把這茬給忘了,咱們打著學習大明的名義,組建一個內閣,讓源道義當和-圖-書內閣首輔不就完了!」
「丹水流盡后,天命在三公。」
干仁這樣說的時候,堅定的向著寺院內走去,引得相國寺內外一片恐慌。
畢竟兩人從本質上說是真正的血親,遠比源道義這個外人親近的多。
足利義滿聽到這話,眉頭下意識的皺了起來。
「內閣啊!」
「右司為輔翼,衡主建元功。」
要麼拼著陷入內憂外患,將日本徹底拖入深淵。要麼暫時維持君臣和氣,先將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擋在門外。
中央更是精簡的勉強能維持帝國運轉就行,一個多餘的人都沒有。
足利義滿見寺院上下都是這種聲音,心裏就不由一嘆。
現在干仁天皇全面效仿大明,首先官員數量上要少了一大截,其次還要開科取士,不在從公家中選用,又傷害了一大|波人的利益。
「將軍可是要上位?」
「朕還以為是多大的事呢,原來就是這點小事啊!」
「因為按照大明制定的內閣制度,其他次輔只有將首輔搞下去,他們才能掌握軍政大權……」
按照老朱的做事風格,那就是大明的俸祿不養閑人!
「此言何意?」
「不論足利義滿將軍有幾分真,咱們都要認為其是百分之百的真誠!」
熙成見干仁這樣說,不由微微一笑。
「首輔?」
到時候日本陷入內憂外亂之中,只有滅亡一條路了!
其他地區的守護大明本就實力不夠,現在見到南北朝也統一了,而且足利義滿打著「尊皇」的旗號,也就理所當然的表示效忠天皇。
「好!」
因此,就算自己想篡位,也得將這事往後拖拖。搞不好只能仿效司馬懿一家,將篡位的事留給子孫做!
干仁在回到京都后,立馬大刀闊斧的改革。
雖說天皇出家並不罕見,但都是傳位於兒子之後的行為,像干仁天皇這種在任的天皇出家還是頭一遭。
「不能!」
「熙成兄,你沒明白我的意思……」
「有足利將軍輔佐,朕就有把握振興日本啦!」
干仁見足利義滿遲遲不開口,和圖書不由又加了一條。
這次輪到熙成皺眉了,顯然這個問題有點超綱,佛祖也不能給他多少提示。
「陛下,您這可是為難貧僧,貧僧已經許身佛祖,並且在佛祖面前許下諾言,豈能輕易改變?」
「這樣一來就可以既不削弱源道義的權利,又能分他的勸,給他培植潛在的敵人。」
這可是他心心念念的天皇之位啊!
這些年他也正是照著這首詩的內容去做的,現在他統一了日本南北朝,又讓所有的地方大明對皇室效忠,只差最後一步就能替換掉天皇,自己取而代之了!
「不過,咱們接下來要全面仿效大明,採用大明的官職,六部九卿你看著選吧,選中哪個就讓足利義嗣擔任哪個職務!」
「太好了!」
半個月後,日本的統一之戰徹底結束,大體上實現了表面上的統一。
「你回朝中主持大局,朕替你在佛祖面前還願!」
但他並未第一時間迎出去,而是在寺內所有和尚跑出去迎接天皇陛下車架,這才披著一襲袈裟姍姍來遲。
「愛卿請講,愛卿別說一個請求了,就是十個八個朕也同意。」
這讓干仁天皇感覺像做夢一般,持續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就這麼在自己手上結束啦?
還有一點讓干仁感到很意外,在征討地方守護大明期間,源道義非但不遺餘力的出人出力,在全面將權利收回朝廷后,他竟然主動交權,回到自己建造的建造的鹿苑院出家!
一條經嗣念完這首詩就緊張的關注著足利義滿的表情,見足利義滿胸膛劇烈的起伏,就知道足利義滿聽進去了。
「請陛下以國事為重,打消出家的念頭……」
「可若是削他的權,他再給咱們反噬咋辦?」
「換言之,就算您說要天皇之位,朕也欣然讓位,絕不拖泥帶水!」
「陛下何不仿效大明也建立個內閣,讓源道義擔任內閣首輔,再往裡邊加入幾個輔助他的閣臣。」
雖說他已經一隻腳踏入佛門,但他的心依然停留在紅塵之內。
「必然是源道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