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項莊舞劍

沈憶宸忍不住勸誡了一句,與外界眼中成國公朱勇藉助護駕之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同。他很清楚對方雖然表面上走出了病弱頹廢的狀態,展現出屬於大明國公的強硬跟威嚴,實則身體情況遠不如當初。
同時這道修葺關隘的命令,算是開啟接近百年的明長城大規模興築歷史,直至嘉靖年間才算是徹底成型,有了完整的九邊概念。
「兀良哈三衛首領,本公跟他們打過數次交道,俱是反覆無常之輩,希望能在大明跟蒙古之間左右逢源,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
不過朱祁鈺終究不是什麼大肆清洗的殘暴君王,對於參与奪門之變的官員大臣,僅僅是降職或者貶為庶民,並沒有在京師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宣府有會昌伯楊洪前往坐鎮,大同有定襄伯郭登堅守,也先想要破關幾乎不可能。晚輩猜想他此次大規模犯邊,是為了轉移矛盾減輕登基為汗帶來的內部壓力,同時用掠奪的財物拉攏收買部分蒙古老牌貴族,獲得他們的支持。」
「無妨,本公還沒到朽朽老矣到卧床不起的地步!」
每當大明京營北伐,遼東都司配合出兵西征,威脅到蒙古兵馬的側翼,如今更是阻礙了天聖汗也先,想要吞併女真三部降伏朝鮮的野心。
擺明了你這老小子是大逆不道之輩,企圖謀朝篡位才有了脫脫不花身死的經過,怎麼有臉說出是為大汗復讎才起兵攻打韃靼部的?
後來京師之圍解除,十一月景泰帝朱祁鈺下令,讓廣寧伯劉安負責修葺沿邊各關隘,總算是堵上了一些關鍵地形的窟窿,讓宣大防線恢復了預警的基本作用。
誰佔據遼東,誰就將獲得絕對的戰略優勢!
可是瓦剌一部的崛起,早在也先父親脫歡在位之時,靠的就是蒙古太師帶來的權威跟尊榮。可能沒有誰比也先更加清楚,這個位置的重要性跟潛力,哪怕阿剌知院一直忠心耿和圖書耿陪伴左右,他也不放心把太師之位拱手讓人。
於是乎也先背棄了誓言,把本應該加封阿剌知院的太師頭銜,加封了給自己的兒子,畢竟關鍵時刻還是自己血脈更為靠譜。
成國公朱勇之所以會跟沈憶宸乘坐一輛馬車,就是為了商討目前邊疆局勢,畢竟跟蒙古諸部打了幾十年仗,滿朝文武沒有誰比他的經驗更為豐富。
當然是從明國這群兩腳羊身上榨取,趁著宣大防線還未修葺完畢,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儀兒率領著京營兵馬,已經再度前往居庸關威懾兀良哈三衛,另外昌平侯楊洪也從京師返回宣府坐鎮,防止韃虜破關復現去年的京師之圍。」
對於這點,沈憶宸有著絕對信心!
原因就在於也先後期昏招頻出,完全跟之前英明神武的形象判若兩人,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哪怕太上皇朱祁鎮一黨的「頑固分子」,比如安遠侯柳浦、寧陽侯陳懋等人,也只是奪爵判處短暫牢獄之災,終究手下留情不像大明以往政變那樣趕盡殺絕。
更為重要的是,明朝方面傳來了詔書,宣布皇太子猛可即將要返回韃靼部繼承汗位。黃金家族血脈都還沒有絕嗣,哪輪得到你擔當什麼大元天聖可汗,也配?
沈憶宸馬上就要總督遼東,朱勇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幫扶一把,可能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為兒子做的事情,盡到身為父親的責任。
理論上藏有隱患的可能下,按照也先之前的雄才大略,應該會很敏銳的察覺並且想辦法消除。結果不知道是被汗位沖昏了頭腦,還是被權勢給膨脹了野心,他在稱汗之後連出昏招。
本來也先登上汗位,就是靠著兵馬多、拳頭硬這兩點達成的,引發了大部分蒙古諸部貴族的不滿。讓他在土木堡一戰中達成的聲望崩塌,面臨跟脫脫不花俯首稱臣后,大汗威嚴掃地一樣的局面。
現在和*圖*書修葺過的宣大防線依舊脆弱,也先就抓住這段時間調兵遣將進行犯邊。一方面難度大減可以更為深入明國腹地,掠奪更多更珍貴的物資以及人口。
「如今大明下定決心要吞其土,收其民,以往歸順反叛那一套行不通。草原上瓦剌部做到了統一,同樣沒有了兀良哈三衛的容身之地,本公判斷他們會請求也先出兵協助,反吞遼東都司!」
成國公朱勇意味深長的問出一句話。
哪怕也先依舊打著大元的名號,實則連北元的法統都已經丟失,廣袤的草原上再無「大哉乾元」的傳承,只剩下了蒙古可汗。
景泰元年的五月,好像比往年要更加陰冷一些。奪門之變結束的這段時間裏面,雖然景泰帝承諾不會追究問責任何一名官員士卒,但帝王的承諾聽聽就好,誰要是真信誰就離死不遠了。
但偏偏太師也先犯了與景泰帝朱祁鈺相同的大忌,那便是繞過長子博羅納哈勒,先立次子阿失帖木兒為蒙古太師。
於是乎在強權的壓迫之下,蒙古諸部貴族與也先共同祭拜長生天,宣布新一代的蒙古天聖可汗即位,同時也意味著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一系,正統大元乃至於蒙古君王的傳承「旁落」。
只不過這一次馬車中,坐著的不僅僅只有成國公朱勇一人,還有沈憶宸。
大明發生奪門之變這樣的皇權鬥爭時刻,遙遠的漠北蒙古同樣出現了腥風血雨,瓦剌首領也先召開了蒙古諸部會盟,正式向全蒙古宣布自己繼承大汗之位,否定了黃金家族傳承數百年的法統。
五月的凌晨依舊有著絲絲寒意,如今很多京師官員都找各種借口缺席早朝,以成國公朱勇的年紀跟身體,沒必要如此堅持入宮上朝。
但滿朝文武心中皆知,有一人的命運已經註定,就等著景泰帝朱祁鈺的宣判。
馬車內的場景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過很快成國公朱勇捂和-圖-書著嘴角一陣咳嗽,打破了這份寂靜。
景泰帝朱祁鈺打壓老牌勛戚加上立幼的騷操作,如果不是歷史改變碰到了沈憶宸,太上皇朱祁鎮奪門之變說不定就成功了。如今尊為可汗的也先,身邊可沒有一個沈憶宸來幫助他改變歷史。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把戰場的烽火燃燒到草原上,才能一勞永逸的保障大明腹地百姓休養生息,享受著大一統王朝帶來的太平盛世!
成國公朱勇說出了自己的猜想,遼東都司對於蒙古而言,何嘗不是一把懸在他們頭上的利劍?
遼東都司不亡,女真跟朝鮮哪怕歸順,都有當二五仔反覆橫跳的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可以放棄奴兒干都司,卻在明末財政崩潰要亡國的前提下,始終沒有放棄遼東苦寒之地的原因。
另外某種意義上來說,明長城的大規模興築,意味著明朝整個戰略方針由攻轉守,再也無力對草原進行大規模的征討。
當然無論怎麼心中不滿,脖子也硬不過鋼刀,也先當眾斬殺了幾個「出言不遜」的蒙古貴族后,剩下的各部族首領立馬領悟了後世一句至理名言——「槍杆子里出政權」。
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瓦剌強橫無比,兵臨明國京師城下后,沒過幾年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再到蒙古大軍攻打京師的時候,已經到了百年之後的俺答汗。
成國公府的馬車行駛在京師官道,相遇的官員馬車見到后紛紛避讓,曾經紅極一時帶來的權勢地位,再度重現到了朱勇的身上。
這樣操作的結果,就是阿剌知院懷恨在心,長子博羅納哈勒與其部族嚴重不滿,再加上稱汗導致蒙古諸部貴族不服,簡直是把路給走絕了,陷入了「眾叛親離」的下場。
「那你有沒有想到一點,也先犯邊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就是為什麼,沈憶宸始終堅持主動出擊北伐,因為大明漫長的邊境線防守是防和_圖_書不過來的。哪怕修建延綿萬里的長城,依舊是治標不治本,最多加快一點預警時間。
成國公朱勇強忍住咳意,裝作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樣,身為戎馬半生的老將,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給小瞧,這可能是朱勇始終維持的最後驕傲。
當然,哪怕就是如此,蒙古大軍依舊是懸在明國頭頂上的一把利劍,每年對於九邊的侵擾跟掠奪,導致軍民傷亡無數。就猶如在巨龍的身軀上劃開了一道無法愈合的口子,大明同樣在對峙中時時刻刻的失血衰落下去,最終兩位世敵被女真給覆滅。
「這幾日朝廷接連收到邊關急報,韃虜兵馬各處犯邊劫掠,導致軍民傷亡慘重,百姓損失的財物不可估量。」
「大明徵討兀良哈的消息,相信他們早已得知,以三衛的實力想要抵擋遼東軍跟京營的兩面合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要麼就是遠遁漠北,要麼就是投降假裝恭順,等待日後的再度反叛。」
「公爺,朝中局勢現在已經穩定下來,你更應該在府中好好修養,沒必要參与早朝。」
肉從哪裡來?
「還請公爺明示。」
黎明前京師的大道上,參加每月十五的望朔大朝馬車絡繹不絕,往往朝局大變就意味著後續會有大立,很多官員就想著趁此時機多在皇帝面前表現,說不定就能火速提拔一飛衝天。
另外一方面也先心中同樣清楚,自己廢除黃金家族血脈登基為新汗,必然會遭至諸多的不滿跟記恨。想要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就必須讓蒙古諸部得到好處,意識跟著自己有肉吃。
楊洪跟郭登不敢說什麼絕世名將,但能力跟指揮絕對在中上水平,哪怕土木堡戰敗后最危急的時刻,也先率領的蒙古鐵騎都沒有攻下大同、宣府這兩座重鎮,現在就更不可能。
早在攻打韃靼部之前,也先就與阿剌知院達成了協議,稱汗之後把太師之位授予對方,作為忠誠跟出生入和圖書死多年的獎賞。
不管也先如何解釋,自己並沒有弒君以下犯上,脫脫不花是死在了胞弟阿噶巴爾濟手中。可這種說詞忽悠下三歲小孩可以,也先稱汗意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麼可能讓蒙古諸部貴族信服?
論起來沈憶宸已經有許久,沒有跟成國公朱勇同乘一輛馬車上朝。一方面是他跟朱勇之間,永遠達不到尋常父子的那種親密,另外一方面奪爵這大半年時間裏面,身為庶民的朱勇也不需要上朝。
其中有虛有實,騎兵為主的蒙古兵馬,佔據著極大的機動優勢,根本無法推測他們的主攻方向,明朝防守的邊軍極其被動。
武力強盛之時,眾人皆敢怒不敢言,看似平安無事。只要也先或者瓦剌內部出現什麼動蕩,整個穩固的局勢瞬間就會分崩離析。
幾乎就是在奪門之變結束過後的數天時間裏面,寧夏、山西、北直隸、遼東綿延千里的邊境,處處烽火傳來了韃虜犯邊的軍情。
也先完成了對於蒙古諸部夢寐以求的整合后,立馬就把目光瞄向了宣大防線背後的腹地。要知道去年土木堡之戰,導致宣大數百公里烽燧堡壘,幾乎盡皆被摧毀,想要犯邊可以說如入無人之境。
別說這種動動嘴的承諾,就算下發聖旨鐵券,真要命的時候還不是廢鐵一塊?
沈憶宸說出了自己的猜想,其實前中期的大明就算沒有長城這樣的防線,面對蒙古鐵騎也沒有多大劣勢。陽和、鷂兒嶺、土木堡數場慘敗,問題不是出在戰鬥力上,而是內部指揮混亂緣故。
「不出意外的話,這次朝會陛下應該會正式命你前往遼東,征討兀良哈三衛的同時,從側翼牽扯韃虜兵馬,減輕宣大防線的壓力。」
雖然脫脫不花傀儡大汗出身,能力非常中庸還向大明俯首稱臣,讓許多蒙古部族給視為恥辱。但是成吉思汗曾經給蒙古人帶來了無上榮光,其後人繼承大汗法統已成為草原共識。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