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位於老城東南方,卡在南去敦煌、東往柔遠城、北上草原、西去高昌的必經之路,規劃中的新城是中原州治的周長二十里標準,可以容納二十多萬人居住。由於這裡是邊陲要地,是大隋進軍西域的後勤重地,所以楊堅要求城牆必須高三丈,底部寬三丈、頂寬兩丈,這已經接近京城的標準了,可見他十分重視此城。
吐屯設不僅被任命為『名義』上的伊州刺史,還保留了他伊吾國王的稱號,讓他以國王的字型大小為大隋安撫人心,一旦局勢安穩,估計是要入京去和陳叔寶作伴了。
話是這麼說,但楊集知道這貌似不起眼的細節,其實都是相當重要的態度問題,若是犯的次數多了,往往會在關鍵時刻成為最致命的毒藥,他不能在這種原則性的細節上犯大錯;楊堅不讓他煩,也不怎麼在意這些,那以後就專門煩楊廣好了。
與此同時,楊堅又在私人信條上告訴楊集,讓他除了任免官員上報以外,其他事情別總是拿去煩他,不然我讓你當這涼州刺史、大總管、督十州諸軍事沒有一點m.hetubook.com•com意義,乾脆換個人來當木偶好了。
畢竟之前的伊吾國是西突厥的僕從國、勢力範圍,大隋佔領了他們的僕從國、進軍大隋的戰略要地,西突厥怎麼可能善罷甘休?
在對伊吾的處置方面,楊堅選擇了第二條建議,即是在伊吾國的大地之上,建立大隋的第191個州——伊州,並納入涼州刺史、總管府的管轄之下。任命王威為伊州司馬、李敏為州長史、右親衛軍騎將薛世雄為伊州總管,他們三人以後負責經略伊州,楊堅又下令築伊州新城,作為大隋進軍西域的橋頭堡,並從原州、靈州、涼州各遷千戶漢人到伊州居住,不僅分田地,還免稅十年。
然而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光是發生在楊集身上的「八百里加急」就使用了三次:第一次是涼州大總管的任命公文,由於當時的東宮士兵需要迅速過境,所以楊堅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向各地發布任命的公文。
時間在忙碌中進入五月,楊集這天在一個山包上觀看築城進度,他在伊州的任https://m.hetubook.com.com務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可以隨時返回甘州,但是他不太放心伊州,擔心把軍隊帶走以後,西突厥或是處月部入侵。
在隋朝的十二府(衛)中,各府以上將軍居首,之後有正正三品大將軍一人、從三品將軍兩人,其下還有郎將、中郎將、長史、司馬、參軍、行參軍、諸曹參軍等,而左右衛的職責是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但是楊集剛剛被任命為右衛將軍就離開了京城,誰是上將軍都不知道,如今他自己成了上將軍,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屬右衛大將軍、右衛將軍是誰,也只有到了京城之後,才能弄清楚了,至於大總管雖然也是軍職,但這是臨時性的職務,不像十二衛長期存在。
隋朝的驛站遍布全國,朝廷傳遞信息和公文的時候,通常有「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根據隋朝路程單位和現代的換算,一里相當於現代的四百五十多米,那麼八百里加急,也就相當於一天要走完現代的七百二十里。
位於時羅漫峽谷以南的老城www.hetubook•com•com自然也不會廢棄,等新城修好以後,將會將它修繕為軍事堡壘,以作州治外圍防線。
楊堅在旨意中同意了楊集在瓜州擴軍、王辯擔任瓜州刺史的提議。
伊州百姓先在曠野里挖出一條寬三丈、深一丈的四四方方溝壑,然後奮力夯實為城基,還有人用馬車、牛車從數十裡外的赤山把石料運來。此山好像是丹霞地貌,採集到的石料都呈暗紅色,以後修建出來的伊州城肯定也是這種顏色,與隋朝信仰的國色十分相似。
雖說西突厥內亂紛紛,但是以泥撅處羅可汗為首的突厥人,對西突厥大地統治了近百年之久,實力依然不容小覷,抽出兩三萬兵馬反攻伊州還是可以的。而伊州正處於新舊交替、人心不穩的關鍵時期,如果大軍撤離、敵軍來襲,沒有多少軍隊駐軍的伊州恐怕撐不了多久,又將陷入敵手。
以上是個例,而且還是強行軍,不能代表大軍行軍;為了讓大家知道大規模行軍的速度、進度,且以我軍為例——
注1:先別說『八百里加急』是鬼扯——安祿山宣布造反的范陽,和唐玄hetubook•com.com宗所在的華清宮相距3000多里(現在的路程單位),而六天以後,安祿山造反的公文就到了唐玄宗手中。
當他想到老爹楊爽以五千鐵騎硬撼的十幾萬大軍的魄力,以及輝煌戰績時,便決定在敵軍來犯之前,主動出擊,將西突厥散布在草原上中小部落一一殲滅。
……
如果失去這些中小部落的供應,西突厥進軍伊州的給養都會成為大問題,如果他們從遙遠的汗庭三彌山調來大量糧餉,就算隋軍沒辦法遠道攻擊,但是已經公然背叛突厥的鐵勒契苾部面對這筆豐厚的物資,能不眼熱嗎?如果他們斷了西突厥的糧道,不僅間接了解了伊州的困境,還令兩者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為了儘快把這座堅城建立起來,楊集舉『國』動員,把十多萬名伊州百姓都來這裏築城,他們除了獲得一塊宅基,還獲得免稅五年的酬勞。
只不過大隋王朝的「八百里加急」大多用在邊境遭到入侵、內部叛亂、重大天災、人事大變動、讓地方抓捕位高權重的犯罪,否則朝廷是不會啟用「八百里加急」這種既傷馬又傷人的傳訊級別
hetubook.com.com。
不過老是這麼被動的等下去,楊集不但不耐煩,而且十分的不爽,大隋憑什麼要被動還擊,而不是主動攻擊?
第二次是楊集把捷報傳到敦煌,再從敦煌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傳給朝廷,這倒不是拿雞毛當令箭,而是除了捷報以外,需要請示的內容又多又緊急;第三次是楊堅接到捷報以後,反饋過來的旨意。這一來一回的幾千里路,所耗時間僅僅只是十七天,這還是因為瓜州到伊吾這一段路不好走,如果在中原,速度將會更快(注1)。
至於楊集,因為不費吹灰之力滅了一個國家,軍職連升兩級,從從三品右衛將軍升為從二品右衛上將軍。
我軍這行軍的速度、進度,估計很多四肢不勤的人也覺得不可能,但這就是事實。
聖旨到達伊州,熱火朝天的建城便開始在伊吾河畔一片平坦的曠野里進行了。
「回伊吾老城。」楊集調轉馬頭,向身邊的親兵令道:「召集將官去王宮議事。」
我軍在長征期間,且戰且走,平均下來,一天走了100里左右;而到了解放戰爭期間,各大主力一天能夠步行80—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