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西域各國和西突厥的情報,不能鬆懈。」楊集沉吟片刻,又向杜如晦說道:「你一個人只怕力不從心,我給你安排一名得力幹將。」
「放棄肯定不能放棄,不過不是接受內附,而是將康國納為附屬國,使其地位和西域諸國、西突厥四部對等;大隋保其國祚、收其年貢,合情合理。」杜如晦說了自己的設想,然後向楊集出了一個主意:「至於西進之機,多的是。如果沒有,讓某個小國請我們過去便是。」
魏徵拱手應道:「遵命!」
西突厥打到現在,實力削弱了很多;而康國的內附之請,卻是給了大隋向西方擴張的良機和借口。
「大王,克明所言不錯!」慕容三藏亦是說道:「我大隋還是步步為營比較穩妥,先將西域各國納入囊中。我大隋只要佔據西域,便有了戰略橋頭堡,縱使西突厥有變,大隋也能以西域為後勤重地,沒有後顧之憂的向西進軍。」
杜如晦雙眼一亮,問道:「大王說的是玄齡?」
「射匱可汗首敵是泥撅處羅可汗,他對粟特諸國雖是用政苛猛,卻比泥撅處羅可汗『寬仁』,然則他為了打掉粟特諸國存在數百年的主從秩序,以便日後統治諸國,於是對康國進行重點壓制、進攻,只要康國一亡,粟特各國將再無宗主國存在。」
張定和明白一旦接下這個任務,自己等於是有實無名的大都護,責任大、壓力也大,他應了下來,卻又請命道:「大王,且末等五郡各方面都比較差,卻又事關大隋未來的戰略,不容出現半點差錯。我要是專管這五個郡,怕是沒有精力兼管涼州吏治了。大王明日面聖之時,讓聖人下了我的御曹之職,以免誤了涼州大事。」
慕容三藏有三個兒子,然而兄弟三人全部是棄武從文了,老大慕容正言現在是交州龍川郡太守、老二慕容正則是工部虞部司郎中、老三慕容正我是北海郡長史。
只不過西突厥四大勢力都向大隋稱臣,年年朝貢,大隋貿然進軍,從道義上有些說不過去。重要的是他們雖然打得如火如荼,可實力還在;大隋過早入場,必然出現不小的損失。
「也好,明天我便向聖人一起說!」其實楊集也有此意,只不過張定和是衛王系
和圖書裡的老將,他能主動請辭,確實遠比強行命令的好。他向魏徵說道:「玄成,你精通律法、熟悉政務,可為御曹,日後負責督涼州官場,確保大後方的穩定。」
說著,向郝瑗說道:「明早以我的名義給張須陀寫封信:令慕容思廉和慕容思賢回張掖聽用。」
「明天早朝結束,我便向聖人請職,先安排玄齡為商曹主薄,輔助你收集西域、西突厥軍情。而彥藻擅長兵事、熟悉軍務,可為兵曹司馬,協助李靖和韋雲起管理涼州軍隊。」
「喏!」郝瑗肅然應命。
楊集和張定和、慕容三藏、杜如晦、郝瑗早就當了酒桌上的逃兵,跑到遠處喝茶述話。而凌敬和魏徵見到有人接手安全防護,也很不仗義的跑了過來。
說起來,他和張定和、劉方一樣,也是衛王系的「兩朝老臣」。楊爽還是涼州大總管之時,他是涼州刺史(武威郡守),共事多年,他作為韋洸副手,征討嶺南,當韋洸在戰場上中流矢卒,慕容三藏總統軍事、檢校廣州道軍事、廣州都督。等到嶺南平定,轉任廓州刺史(澆河太守),然後一直在涼州守邊至今。
現在別說是慕容家了,便是號稱是軍武世家的關隴貴族門閥,也在發生類似的蛻變;曾經戰將眾多的將門,武人越來越少、文人越來越多。
「思廉二十三歲、思賢二十歲。吐谷渾戰役時,思廉隨權旭將軍坐鎮甘泉大營,僥倖活了下來,因功升為旅帥;思賢參与李大亮將軍和獨孤平雲將軍指揮的黃羊谷戰役,因功升為旅帥;如今,他倆都在西海都護府。」
這便是人言可畏,同時也是慕容三藏把兩個孫兒扔去西海都護府的原因所在,如果在他身邊,他們兄弟反而不好。
大家相處多年,都是自己人,相互之間其實都很熟悉。只不過每個人的職責不同、使命不同,見面比較少而已;所以親兵將領、涼州中低層將領的加入,並沒有絲毫陌生感,反而因為人多,場面變得更加豪放、氣氛變得更加濃烈。
議完西突厥四部,以及定下針對性的措施,杜如晦又隨口說起了被西突厥四部誤傷的粟特人:「大王,部份粟特的先祖是月氏人,月氏人在秦漢時期被匈m.hetubook.com.com奴人從涼州驅趕向西,建立了康居古國,極盛時擁有數千里疆土,等到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後,開始向中原稱臣納貢,直到晉朝年間還曾遣使來朝,並向晉武帝進貢良馬。」
「確實有!」杜如晦點了點頭,說道:「康國國王名叫康珩,自其父病故,其兄威望不足、處事不公,使康國各部離心離德,康珩便發動兵變,取而代之,不少部落紛紛脫離康國,其餘諸國也不再視其為宗主國。」
誰都不知道慕容三藏還有兩個孫子在涼州從軍,而且看他這架勢,如果楊集不問,他還不準備說出來。再從慕容思廉和慕容思賢參与的戰役的重要性、事後封賞來看,慕容三藏分明利用職權之便、「惡意打壓」了自己的孫兒。
「而康國於我大隋而言,沒有半點實際用處、好處,我們要是將其納入版圖,肯定要和西域各國、西突厥三大勢力兵戎相見,彼時兵連禍結,會極大損害大隋實力。即使西域各國和西突厥不敢阻攔,可是一旦康國遭遇內亂或外敵入侵,大隋肯定要興師動眾、跨國遠征。但是萬里遠征只為一個維護虛名,卻使士兵和百姓陷入困頓之中,實屬是勞民傷財、無益大隋之舉。」
水榭旁邊的圍欄邊緣、湖中的幾艘遊船之上,都有侍衛嚴陣以待,以防某個醉鬼掉入水中溺死。
杜如晦所說這些事情,在涼州高層之間不是什麼秘密,只不過事情太大、康國使者還沒有抵達涼州,故而沒有在官面上宣揚。現在由杜如晦來說,一是通報此事,讓楊集心中有個底;二是想問問楊集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以便大家做好相應準備。
慕容三藏見到大家興高采烈的,只能在一旁眼熱、羡慕,他暗自嘆息: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等到大隋強勢西進那一天。
「正是他!」楊集笑著說道:「涼州才是玄齡施展才華的地方,留在我身邊,那是暴殄天物;還有他的叔父房彥藻,那也是人才中的人才、智者中的智者。」
聽到後面這兩個,所有人都愣住了。
楊集被說服了,他點了點頭道:「也罷,等康國使者到來,我剽竊你們成果,直接這麼與聖人說。」
其實這也是每朝每代不可避免之事,天下大m.hetubook.com.com亂之時,各路諸侯需要驍勇之將為他們爭霸天下,在這種動蕩時局之內,一名出色的戰將格外重要、格外吃香。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一切以治理為上,而武將的作用大不如前、晉陞的途徑和方式也不如從政多,所以名將後裔自然而然的棄武從文了。
「喏!」眾人精神振奮的應道。
說完康國的情況,杜如晦提到了與大隋有關的地方:「大王,據絲路聯盟的商隊來報,康珩無力應對內憂外患,遂決定使朝拜聖人,請求將本國土地、人口盡數納入大隋,以求大隋庇護,免除西突厥欺凌、免除亡國之厄。」
慕容三藏默然半晌,說道:「我也知道不僅對孫兒不公,而且犯了賞罰不公之過。怎奈人言可畏!」
慕容三藏的操行,楊集認為自己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他除了佩服以外、還是佩服。嘆息道:「慕容公品行高潔,令人欽佩。然而為國推舉人才時,當秉持公正無私之心,不摻雜個人好惡。這便是韓非子說『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慕容公這麼做就不對了。」
雖然都在說「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但是你如果「不避仇」,人們會說你假仁假義;如果「不避親」,人們的風言風語更多,對舉薦者、被舉薦者,全沒好處。
眾人頓時啼笑皆非。其實也不能叫剽竊,因為這是幕僚團應盡之責,若是他們不能為自家「主公」出謀劃策,要他們何用?
「這些以姓氏為名的城邦小國雖多,可歸納起來,都是以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九姓為主體,因為他們都說先祖來自張掖昭武城,故而粟特諸國統稱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國』。而康國則是土地最廣、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國家,強盛時幅員能達千里,是諸國里的宗主國,余者都要向其納貢稱臣。」
七人圍著茶几而坐說話,時而抿一口茶水、時而吃一口瓜果,愜意之極。
「康國實力所剩無幾,精銳之軍不足四千人,康珩連國內的反叛部眾都收拾不了,又哪是射匱可汗的對手?若不是射匱可汗擔心逼迫過甚、導致康珩和另外幾個國家投靠自己的對手,康國早就亡了。」
慕容三藏說道:「我那四個孫兒,知禮是和*圖*書目前有些成就的人,他原先是驍果軍一名旅帥。大王遠征高句麗之時,他隨獨孤盛將軍作戰,因功升為郎將,現在隨陰將軍駐軍于安東都護府。知敬是招搖軍校尉,人在朔方。」
衛王府中庭水榭燈火明亮,喧囂之聲聲聲入耳,府中文武和來自涼州的同僚推杯換盞,熱鬧之極。然而這些部屬展現出來的酒量,便是楊集這個酒桶也為之咋舌,他為了使大家喝得盡興,索性把親兵將領、以及剛剛來自涼州的中低層將領一起叫來喝酒。
楊集猶豫了半晌,皺眉道:「康國遠在數千里之外,我大隋確實鞭長莫及,無法實控。然而這是我大隋光明正大西進的機會,若是就此放棄,不太好吧?」
楊集其實一直都有出兵干涉西突厥的想法,而西突厥統治的領域戰亂不休,名義上雖然只有四大勢力,然而四大勢力對治下各個小勢力統治不強,小勢力實際也是想到攻伐,努力在戰爭中壯大自身。無形中,便使戰火席捲了整個西突厥大地。如果大隋朕合西域諸國共擊四分五裂、戰火紛飛的西突厥,必將對西突厥造成致命打擊。
慕容三藏聽到楊集詢問,答道:「軍武是我慕容家立世之本、萬世之基,萬萬不可丟棄。小兒不爭氣,棄了祖業。可是我的孫兒中,有四個拾起了祖業,而且學得還不錯。他們分別是正言的次子知敬、三子知禮,正則的次子思廉,正我的次子思賢。」
楊集見到老將軍悶悶不樂,心中若有所悟,然而現在人才輩出,年輕人也需要機會,他總不能讓一個為大隋奮戰了幾十年的老老人繼續奮戰在前線吧?
楊集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說道:「你是我的屬下,你的過錯,由我來彌補好了。」
想了想,他向慕容三藏問道:「慕容公,你的孫兒之中,可有從軍的?」
「隨著『五胡亂華』時代的開啟,中原陷入長達數百年混戰當中,跟西方的聯繫被迫中斷,其中便包括康居。此後,牌號是匈奴後裔的嚈噠人在南北朝控制了西方,康居開始遭受其奴役,並在南北朝中後期滅亡。康居滅亡以後,有月氏血脈的粟特人努力謀划復國事宜。經過多年努力,重新在媯水(阿姆河)、葯殺水(錫爾河)兩河流域建立了諸多姓氏之國。和_圖_書」
「突厥崛起以後,控制和奴役了西域和更西的地方,令昭武九姓國苦不堪言,現在射匱可汗部、泥撅處羅可汗部、易勿真莫何可汗部為了獲取他們的錢財,以購大隋武器裝備,使其處境更加不妙。他們為了擺脫西突厥諸部奴役,曾以祖籍張掖為名,多次向涼州求援。」
「現在談具體戰略、作戰細節,為時尚早,也沒有半點用處。但是事先的準備,必須做好。」楊集停頓了一下,又向眾人說道:「等到述職完畢,你們一起前往涼州,為日後進軍西域各國、西突厥,做好萬全準備。」
「故而我等認為開疆拓土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越境接納康國內附之請,實屬是給自己增加麻煩。如果不接納,我大隋半點損失都沒有,一旦康國遭遇內亂或外敵入侵,我大隋也沒有出兵的責任和義務,道義上,也說得過去。」
「關於此事,我等也進行了多番探討。」張定和是涼州通判,地位比杜如晦高,他接過話頭,說道:「誠如大王所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然而康國之地距離鄯善和且末有數千里之遙,中間不僅隔著著圖倫磧(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于闐、朱俱波、疏勒、喝盤陀、拔汗那、石國等等小國,以及西突厥三個勢力。」
楊集問道:「都在何處?」
說了自己對房氏叔侄的安排,楊集目光看向張定和:「張通判,且末、鄯善、伊吾、庭州、西州與異族接壤,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同時也是我們日後西進的的前沿陣地,我準備將之划為一個區域,你以後著重管理和經營這幾個郡。」
「不僅涼州,還求到了洛陽這裏。就在幾天前,曹國人、米國人、穆國人、漕國人可憐兮兮的請我出面制止西突厥諸部,不過被我拒絕了。」楊集放下手中茶杯,向杜如晦問道:「克明說到粟特諸國,而且將康國介紹得這麼詳細,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緣由?」
念及於此,楊集說道:「從現實利益方面考量,康國的主動依附可謂是十分誘人。因為對於大隋王朝來講,能夠不費一兵一卒獲得康國領土,這筆買賣實在是划算之極。更何況康國併入大隋以後,還能讓大隋名正言順的進入西方,在西突厥打入一個楔子,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你們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