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朱靖垣打開了朱迪鑭的檔案,先看他所有的老師給他的所有科目的最終評價。
總數量上看是四億五千萬出頭。
比朱靖垣當初都早。
當皇帝的老爹越厲害,他們這些當太子的就越難受。
「心思機敏,身手矯健,喜好探索未知區域和事務……」
穩重的孩子又大多不夠聰明。
甚至於,在三十五年前,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泰西的總人口也在四億出頭。
過了那幾年,特別是泰西戰爭之後,朱靖垣就懈怠了。
朱靖垣看到世界人口狀況,就想到了自己家的情況。
兩人已經有了老夫老妻的心態,很多時候休息就是純粹的休息。
大明皇帝通常在三十歲左右繼位,六十歲的時候退休。
朱靖垣確實喜歡王雅的可靠和能力,不想再為了繼承人努力的之後,就經常去王雅的宮裡面休息。
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資產。
這個口徑可以無限細分,戶籍上能夠統計大明一方的三代人,實際上可能會有更多代。
胡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量中小族群的統稱。
戰爭結束之後,整個泰西大陸落入大明手中。
反而是身體很可能有問題的人,才需要為生出繼承人而奮鬥半輩子,但往往也不會多少孩子。
因為泰西戰爭的過程中,大量青壯年士兵在戰場上喪命,還有大量平民受戰爭波。
朱靖垣甚至會反過來思考。
朱靖垣剛把手賬掛到計算機上,準備打開文件的時候聽到這兩句報告,手上的動作明顯停頓了一拍。
他們平時既要表現自己的能力,又不能太有能力進而讓老爹猜忌。
但是當皇帝的時間長了,特別是剛剛從努力造繼承人的心態中脫離,心中的顧慮也不那麼多了。
目前絕大部分泰西人都生活在藩屬國,絕大部分具有比較高的獨立性,而不是大明的直轄的省份。
朱元璋廢了丞相之後,朱標就是實際上的丞相,是常務副皇帝。
對於這些孩子而言,大公二十年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份。
一方不理會大明的警告和提醒,任性妄為的吞併同族的國家,對著他們的同族大開殺戒。
朱靖垣從十六歲到現在,已經有了一百四十二個孩子,八十一個男孩,六十二個女孩。
具體到一個人本身,不需要是真正的天才,但也至少是比較聰明的檔次,同時足夠穩重成熟冷靜。
還有很大一部分年輕女性加入了大明人家庭。
朱靖垣曾經想過,自己有機會去學古代的某些牛人,生下一百多個兒子。
單個藩屬國的資源是有限的。
進而導致藩屬國內部局勢動亂甚至戰爭。
彷彿完全沒有理性。
但是現在自己當了皇帝,還是相當於始受命得天下的皇帝,卻有了想逼一逼自己的兒子的心態。
這種人的數量必須被控制。
其中,大明在天竺的殖民地的天竺人口約有七千萬人。
那就要儘可能的多生育,不然也就沒有什麼好選擇的了。
普通人這時候生孩子的時候有為家族搶佔更多資源的心態。
只有沒辦法了才會直和*圖*書接娶外族妻。
自己作為重生者,從小天比同齡人成熟。
看平時狀態良好的繼承人,是否會和自己九叔當年那樣,在持續的內心煎熬中出現問題。
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那畢竟是這個世界的權力巔峰。
現在那一批男孩裏面已經只剩下最後幾個年齡還沒超的了。
自己和同盟生出真的笨蛋的可能性並不高,所以超年齡直接淘汰的概率也不高。
同時也是因為到了大公六年之後,再生育的孩子很可能都沒有機會競爭皇位了。
朱靖垣大體上看了一遍,就覺得這些老師說的很委婉了。
反而是刷出天才的概率比普通家庭要高很多。
他們在十六歲之前,通過率通識考試,就能拿到身份證。
這十五億人口之中,又分成了三大部分。
也就是最初出身自天竺地區的土著,現在總數量在一億三千萬人。
第二部分,只有父系是大明人的混血明人,總數量還有四億。
最後一個比較大的統計口徑,是墨人以及墨人與其他族群的混血人口。
因為大部分大明人覺得大明必勝,覺得真正的前所未有的盛世要來了。
在這種情況可以預料的情況下,大明朝廷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純大明人沒有什麼好說的,以前的祖籍全都在大明本土,是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個族群。
這些中等和良好,很可能就是他天賦或者興趣所在,所以用同樣多的精力也考得比別的科目好。
包括原來就很亂的韃靼人、哈薩克人、波斯人、大食人、天竺人、南洋人、殷人等等族群。
不過為了趕最後這一年,而讓所有成績都只是勉強合格,那朱靖垣是不會給他機會的。
最終的候選人其實只有三十二個。
戰爭之後的社會改造過程中,有些民憤極大的貴族和官員,以及負隅頑抗的貴族和軍官被處決。
然後是一些戶部和禮部的學術研究,包括觀察混血歸化者的態度和政治傾向等等。
大公二十年年底的時候,朱靖垣收到了戶部的報告。
本來就已經要統計全天下的人口,還要考慮朱靖垣持續推行了三十年的戶籍制度改革。
這是為他們自己好,也是為大明朝廷節省開支。
如果自己真的在六十歲退休,他如果也真的再晚一年才畢業,很可能就真的錯過最後一班車了。
白天忙活晚上也要忙活,還得按照普通算好的后妃生育期,根本沒有多少自由度。
最重要還是大局觀和執政理念。
大明家庭佔了接近三分之二的比例。
不過在民間的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力量仍然非常的強大。
甚至於大明皇室現在和以後也還是會繼續這麼做。
如果他們的人口過多的增長,必然會導致他們所在藩屬國資源入不敷出。
就算是十五歲完成儲位教育,後續的施政實訓也至少要十年,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
朱靖垣本來都不太敢讓她生孩子了。
而且除了最早的幾個,後面都是算好了年齡,在自己登基前後幾年正好滿二十歲和-圖-書。
雖然自己準備和爺爺一樣多當幾年皇帝,順便熬一熬繼承人的心態。
所以朱迪鑭是真的意外中的意外。
就算是民間的普通百姓,也有機會在這件事情上沾光,能夠相對輕鬆獲得更多的財富。
對於當時的大明而言,也是能稍微吃的有點飽的級別了。
十五歲完成學業的已經有兩個了,十六歲完成學業的更是有五個,大部分都能在十八歲之前結業。
這個數字比泰西大戰之前的泰西總人口少了上億人。
如果專門為了子嗣而努力,專門算好妻妾們的生育期,造出一百個兒子並非難事。
按照現行的制度,只要父系往上查每一代都是大明人,那他們在法律上就都是大明人了。
通常男主人有了兩三個孩子之後,就不會在意一共具體會有多少個孩子了。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漢武帝劉徹的太子。
繼位前後那幾年生育的兒子,正好有機會在父親退休的時候繼位。
古典時代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生理功能正常的男主人,結婚之後很快就能生出孩子來。
登基之後兩年內又一口氣納了八個妃嬪。
首先是給大明皇族子弟選后妃妾室。
總數量也終於達到了一億。
有了計算機系統之後,民部專門做了一個資料庫,有需要的時候查舊檔案。
現在看結果也能看出來,還沒滿十五歲就完成了儲位教育。
沒有一個「優秀」的……
偶爾發生了什麼就已經是意外了。
自己最終的繼承人,基本就是在登基前後的八年的孩子裏面選。
他們的後代從小就有相同的身份證
但是對於朱迪鑭而言,他現在的時間點仍然卡的很緊,如果這幾年都只是貪玩,那可能真的沒機會成為繼承人了。
在工業時代之前,墨洲內陸的人口並不多,還不如天竺地區多。
朱靖垣輕輕嘆了口氣。
直到遷徙結束才逐步恢復了平穩。
結果這個孩子從小就格外聰明,而且是明顯就能看出來的聰明,而不是朱靖垣小時候那種天生老成。
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個了。
然後朱靖垣就覺得,朱迪鑭趕在年底之前完成結業考試,應該有競爭儲君的想法。
朱靖垣真的是非常的努力,因為自己真的有皇位需要孩子繼承。
朱靖垣本身的天賦也許不算頂尖,但也至少是中等以上的檔次,畢竟父母雙方都是精英。
現在大明的人口成分非常複雜,應該說是史無前例的複雜。
民間絕大部分階層的大明人,只要有能力的都會想辦法娶大明女孩為妻子。
雖然當皇帝不需要絕頂聰明,但是絕頂聰明同時其他方面也合格,那也是絕佳人選。
他的強大精神,能夠支持他持續高強度爆肝,願意也有能力去處理一切想要親自處理的事務。
「其中最年幼者為皇六十四子迪鑭,現在尚未滿十五周歲。」
後面的就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還有第一代混血與第一代混血的混血,被稱為二代混。
但是到了朱靖垣這裏就不同了,要從多個孩子之中篩選合心和-圖-書意的來繼位。
明顯沒有機會繼位的皇子,生育觀念就跟普通貴族差不多。
就和當初的爺爺那樣,在皇位上停留的這幾年,正好可以去磨鍊潛在繼承人的心態。
朱迪鑭的母親是王雅,是朱靖垣後宮實際上的大管家,沒有皇後身份的實際的皇后。
戰爭之後的大遷徙過程中,又有部分老弱病殘受不了顛簸勞累,提前去世或者被他們的家人拋棄。
那三十六個兒子之中,還有四個是菲雅等外族的侍妾生的,是沒有機會參与儲位競爭的。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他自己心態當然是極好的。
胡人之中數量最多的是天竺人。
她們現在的總數也已經超過了一億人。
如果他們不能在今年完成學業,後續的時間也已經不夠他們完成施政實訓了。
不過這隻是理論上,在教育和實訓上,並不會提前判他們出局,因為完成施政實訓有機會當親王。
大量泰西婦女加入了在當地落戶的大明家庭。
在這樣的邏輯下,古代只有需求特別旺盛的男人,才會有非常多的子嗣。
由於使用了計算機整理,所以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成分劃分,以及非常多的分類統計明細。
七分之三都是那八年生育的。
朱靖垣微微皺眉,雖然不是全都只是合格,但也相差不大了。
就算是泰西戰爭期間,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
只有已經過了二十歲,還沒有完成學業的,才會直接出局。
然後還有餘力的,就可能會再納個外族妾室。
然後純大明人與一代混的回混,純大明人與二代混的回混。
混血明人的成分就複雜了,首先有純大明人與純土著的第一代混血。
大明家庭的第三部分,是屬於大明家庭成員,但身份仍然不是大明人的人,他們是純外族血統的妻妾。
朱昭燁遞上紙質的報告文件,附上存儲原始數據的手賬(優盤),同時簡單說明總體的考試情況:
這可能也是自己當初能夠引起爺爺的注意的重要原因。
再加上大明的剖腹產手術已經成熟了,朱靖垣也不太擔心后妃再難產了。
只是絕大部分有權有勢的男人,並不會純粹的為了子嗣而去努力耕耘。
時間長了肯定會厭倦的。
次子、三子、四子這種排前列的孩子,還能起到一定的繼承人備份的作用。
大明家庭之外的一對夫妻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
但是他把同樣的事情壓給兒子朱標,那朱標就要膽戰心驚的去爆肝了。
大明中央朝廷沒有義務為不合理的過多人口提供基礎設施和救助。
理論基礎是泰西人馬爾薩斯提出的。
天下總人口達到了二十四億。
「啟奏陛下,大公二十年底的結業考核中,共有六位皇子成績在合格以上。
朱靖垣前世總覺得朱標是被朱元璋逼死的。
但是皇子知道自己有機會競爭皇位的話,在當吏部尚書的時候就要開始努力耕耘了。
實際上,現在所有不屬於大明人、也不是泰西人、還不是墨人的人,都被歸攏到了胡人的範圍中了。
所https://m•hetubook•com•com以也已經不需要再努力了。
所以繼位前後那幾年就是大明皇帝的生育高峰。
朱靖垣心中覺得,這孩子上趕著畢業的願意,可能不是為了去競爭皇位。
他們後續找女人就基本都是興之所至了。
對於朱靖垣而言那真的是工作。
朱元璋也許是真的不會猜忌自己的好大兒,但是朱標絕對不會認為他自己可以隨便浪。
只有合格的那些科目多半純湊合。
但是也沒有出現戰爭之後典型的報復性增長。
一方面完全沒有自知之明,死到臨頭之前都無視了大明的好意和邀請。
在朱靖垣的戶籍制度改革之後,這些內容只保留在戶部自己的檔案里。
泰西戰爭甚至某種程度上再次提振了生育率。
雖然前面已經有了兩個十五歲結業的,朱迪鑭這個不滿十五歲還是讓朱靖垣有點意外。
所以最近這幾年,周王經常來彙報皇子教育的情況。
這是再次刷新記錄了。
可是按照朱靖垣這些年的經驗,聰明的孩子大多不夠穩重。
可能是真的只是為了儘早逃離學校。
現在的大明戶部最常用的統計口徑是「大明家庭」人口。
自己六十歲的時候,他們都不到二十五歲。
瘋狂的摧毀可以摧毀的東西,貪婪的消耗能夠消耗的資源。
不過外族妾室的數據量以前是相對平穩的。
所以,大明中央朝廷在泰西戰爭結束之後,就開始所有藩屬國實施「馬爾薩斯方案」。
「聰慧過人,對於大部分教學課程內容的興趣不高,對計算機幻想模擬的應用的興趣最高。」
對外發給當事人的通用身份證件上不再顯示這些東西。
大明人的增長速度仍然沒有放緩的趨勢,基本上保持著五年增加一億的速度。
但是朱靖垣並沒有那麼去做。
相當於現在泰西人回到了三十五年前的總人口。
這個數字其實是一直存在,從世祖皇帝改革了奴婢制度之後,大明人納外族侍妾就已經是傳統了。
實際證據是他們過去幾十年的所作所為。
但是泰西戰爭結束之後,這個數字出現了持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長。
第一份用計算機收集和整理的戶籍報告。
所有其他族群都開始控制人口了,未來大明人的比例會繼續放大。
父母祖輩都必須是大明人,還必須是祖籍在舊兩京十三省的。
還要有相對沉穩的性格和心態,有認識人和社會的複雜性的能力。
所以大明現在的皇帝需要為了更多子嗣奮鬥。
最後,這些當父母的,也會更加重視正妻生的孩子,並把他們當做繼承人。
因為大明參戰之前,戰爭威脅不到大明,大明人也不覺得大明參戰會輸。
大部分科目評價都只是「合格」,只有三分之一是「中等」,僅有互聯網和計算機兩個科目是「良好」。
英國人遷到墨洲、殷洲、英國本土的印度人,加上他們繁衍出來的後代,總共約有六千萬人。
皇室宗學理論上歸太上皇管,但是繼承人的事情是皇帝的事兒,理論上太上皇都不能插手。
朱靖垣其實知道,和_圖_書古代很多太子,都被自己老爹熬的受不了。
以及一些特殊和敏感的崗位,任命之前會查舊戶籍檔案。
而且這孩子本來就天賦極高,就算是不特別專心也應該能拿良好。
計算機資料庫將其呈現了出來。
「這孩子不愛學習」,「就喜歡玩電腦遊戲」,「調皮搗蛋,欺負同學,經常闖禍……」
畢業之後到地方實訓,玩的時間就比學校多太過了。
朱靖垣登基之前,每兩年納兩個親王妾,一直持續到登基那一年。
自己的妃嬪也都是精英。
特別是王雅懷上朱迪鑭的時候已經三十五歲了。
在泰西人之後,統計口徑上數量排第三的群體是胡人,總數量大約是三億五千萬人。
朱靖垣考慮了幾秒鐘,吩咐周王把今年畢業的幾個孩子都叫過來。
因為除了最新鮮的一代混之外,其他類型的混血後代都已經完全明化了。
如果他真的是最合適的繼承人,那朱靖垣完全可以在皇位上多停留幾年等他。
朱靖垣雖然帶著挑剔的心態在看朱迪鑭的情況,但是心中對這個孩子也是真的有比較高的期待的。
朱靖垣生孩子多了之後,就覺得生孩子有點像是開盲盒,朱迪鑭這種就屬於出金光了。
等孩子的這段時間,朱靖垣繼續看這些孩子的詳細報告,了解他們更加具體的情況。
在統計口徑上,排在大明家庭人口之下,數量第二多的群體是泰西人。
朱靖垣帶著這種審視的心態,繼續翻看朱迪鑭的老師們的評語。
包括純泰西人以及泰西父系與其他族裔的混血兒。
不過皇帝選繼承人,不只是聰明就夠了。
也就是大明人做家長的家庭中的人口數量,目前能夠得到一個十五億的誇張數字。
第一部分,父母全部都是大明人的純大明人,如今的總數量突破了十億。
就算是朱元璋親口說出來,朱標也不會真的相信,甚至會更加的膽戰心驚。
通過不同的統計口徑看數據的感受可能會截然不同。
自己親自跟他好好談談,看看還能不能搶救一下
到了大公二十年年底的時候,負責宗室教育的周王朱昭燁再次來拜見朱靖垣。
朱靖垣對朱迪鑭這個孩子有印象,因為他誕生的是比較意外的意外。
女孩裏面也有幾個非常聰明的。
朱靖垣已經有了故意晚退休幾年,熬一熬自己的那些兒子們。
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泰西人的總數量十幾年前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降趨勢。
其中登基前後的八年間,總共生了六十四個孩子,三十六個男孩,二十八個女孩。
「天分極高,學習不是特別的積極,可能是標準課程的內容太過淺顯。」
總計二十四億人。
他們的這些話,翻譯成自己前世的家長和老師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這再次提振了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
還有一代混、二代混的男孩,與外族女孩的再混。
古代男性只要生理功能正常,擁有足夠多的妻妾和社會資源,子女數量根本就不成問題。
因為戰爭結束之後,大明朝廷開始要求各個藩屬國控制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