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沈家父子

沈亦文,時代集團的錢袋子。
但遠走海外之後,如果沒有陛下聖旨封職,那在海外也僅僅是個有錢有勢的富賈,要讓遷移過去的百姓聽話,就需要制度。
而沈亦文的婚事,是滎陽鄭氏主動拋來的橄欖枝——主要還是因為文禮書院的一位老夫子是滎陽鄭氏出身,他牽橋搭線。
嶽麓書院依然是全國最負盛名的書院之一,文禮書院卻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可見沈熙禮父子在這座書院上投入了多少錢財。
太祖建國之後,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倡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嶽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不少。
就怕兒子有超過現實的野望。
有一說一,就算大明有黃昏這樣的人,但如果朱棣不接受黃昏的一切建策,那麼根本無法出現當下的時代變化。
沈熙禮,時代集團這個龐大商業帝國的直接掌門人,其身份地位在大明朝野之間,幾乎相當於一位尚書。
和_圖_書父子倆如今在大明的名望,並不是簡單的富賈,和其祖上沈萬三不同,沈熙禮和沈亦文這些年其實做了很多一般富賈想沾染卻無能為力的事情。
到時候到了那邊,兒子權勢越來越大,就會和東家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
東家是國公。
沒有時代集團,就沒有當下的盛世風光。
雖然時代集團的錢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但沈亦文的話很有道理,黃昏心情也輕鬆了許多,一頓火鍋吃了個盡興。
然而要想做成這樣一樁大事,絕對不是紙上勾畫得出來,但是不管怎麼說,兒子的這番心思讓沈熙禮徹底放心。
人活著,應該有所追求,這是沈熙禮父子在辦文禮書院時,對書院夫子說的話。
沈熙禮沒有回應。
須知人心最難測,在金錢的誘惑下,有的商行肯定會覺得東家擋住了他們的財路,那麼就會想辦法顛覆東家在那邊的統治。
要知道這是皇權社會,天子朱棣決定了一切。
沈亦文和圖書哈哈一笑,「太子仁厚,太孫英武,大明之未來可期啊!」
更何況,人要懂得感恩。
在那邊新建制度的話,基本上相當於劃地為王,百姓能夠接受東家?
沈熙禮不願意看見這樣的局面。
站直腰身,看著遠方,神情寧靜,目光卻漸漸堅毅,「這哪需要想呢,如果真有那麼一片陸地,卻迄今沒人發現,只能說明那片陸地上的發展太落後,幾乎就是一無所有的荒僻之地,猶如海外貿易興起之前的廣州等地,那麼我們過去之後,將要面對的事情絕對不是話里三兩句說得清的,城市和軍事方面其實都還好,有錢有物資,什麼都能解決,最難的是制度。」
但滎陽鄭氏依然是士族豪紳。
沈亦文笑了下,「父親,這個時代離不開時代,而提起時代,沈熙禮三個字也繞不開。」
而且沈亦文確信,他們父子就會是那場局勢里,最被人想收買的對象——只要他父子倒戈,東家在那邊就會失去左膀右臂。
www.hetubook.com.com以說,如果後世說起大明永樂年間這段輝煌,最值得被人尊崇的第一人,必然是朱棣,沒有他廣納百川的胸懷,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反而慶幸。
沈熙禮看著兒子眼裡的光彩,心裏微微嘆了口氣。
沈亦文眼睛閃耀著光彩,情緒略有高昂,繼續道:「但不管有多難,如果我能在那邊輔佐東家建國,父皇,孩兒便是那大秦的李斯,不,猶在李斯之上。」
這不誇張。
幸虧咱們的燕王殿下靖難了,要不然在方孝孺的輔佐下,建文帝復行周制,咱們老百姓的日子能有現在這麼好?
不中而已。
但肯定會有歪心思的人,而且隨著那邊開始發展,大明本土這邊的商行也會過去染指,多股勢力之下,局勢會變得異常複雜。
沒有坐三輪車回家,兩父子就這麼負手走在人流往來的繁華的道路上,看著周邊的燈火輝煌,看著燈火輝煌里的燈紅酒綠,沈熙禮深情的說了句:「真是個好時代。」
頓了一下,「也許和圖書多年以後,我沈家在那片土地上,就是真正的五姓七家。」
而真正讓世人對這兩父子信服的事,是他們自家掏腰包,先重修的白鹿書院,后又在山東濟南大明湖畔建立了一座書院,聘請大儒為師,弘揚學問。
這也是書院大門進門之後,那座紅磚比瓦照壁上最顯眼的院訓:追求。
是時代集團以一己之力,讓大明的商業蓬勃發展起來,更是改變了商人的地位,現在的大明,哪怕是讀書人出身的朝堂重臣,也不會看不起商人。
然而,百姓的一貫思維是聽官府的。
五姓七家之一。
沈亦文恰好駐步,在一個畫糖攤前站定,對畫糖的老人說道:「來一個蝴蝶,儘可能的大一點,我家閨女喜歡。」
一頓火鍋下來,兩父子都有點微醺。
如此一來,在金錢賄賂下,那邊的局勢將會變得異常複雜。
大部分會。
做夢還差不多。
後人知道,如今世人也知道,所以現在大明無人再說靖難的是是非非。
沈熙禮倒是很清醒,「為和_圖_書父不過是順勢而為,大明能有如今風光,離不開咱們東家,也離不開陛下的廣闊胸懷。」
老實說,沈熙禮雖然覺得自家兒子能力卓然不輸六部尚書,但面對大明妖臣這樣的人物,還是盡量不要為敵。
沈熙禮的妻子,是滎陽鄭氏的直系嫡出。
理想很美好。
同樣盡興的還有沈亦文父子。
又從袖中拿出幾文銅錢遞了過去。
雖然經過唐宋的打壓之後,五姓七家早已不復當年的門閥風光,如今的大明也不已門閥作為門第的概念——現在論門第,是看你的官品和財富。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由此可見,沈熙禮在這個時代的影響力。
不以盈利為目的,這些年大明湖畔的文禮書院出了不少進士,儼然有直追嶽麓書院的趨勢。
比如沈亦文在及冠之後,其實喜歡上了讀書,還參加了兩次科舉。
走了幾步,忽然問道:「亦文,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東家真的找了一片新陸地,那個陸地上一無所有的話,你和為父一起過去,將要面對什麼?」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