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星辰大海
第290章 所謂蓋亞

長久的時間並沒有讓它產生智慧生物與文明——這顆星球上連多細胞生物都不存在。
在人類的歷史上,人工取火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這顆星球上發生的一切詮釋了生命所能擁有的力量,即使是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也能夠影響整個星球的環境變化。」
不同於地球的環境限制了它們能夠獲得的能量,因此這顆星球上的生命發展出了有些不同於地球生命的特質。
它們沒有紅矮星生命早期劇烈的耀斑活動,不會釋放太陽千百倍的紫外線與x射線。
缺少了火山活動釋放出來的某些必需物質,這些厭氧細菌才在爭鋒中被打得大敗。
質量在0.5至1.5個太陽之間的黃矮星和橙矮星是宇宙中最適合文明存在的地方。
當冰雪星球進入夜半球的時候,缺少恆星光芒直射的赤道海洋會再次被冰封。
繁殖速度更慢、更為穩定的多細胞生物幾乎必死無疑。
李恆把那一小捧海水和其中的小生命放回海洋中,起身沿著小水坑向前慢慢走去。
熟食易於吸收,這讓人類的身體可以節省下更多用於消化食物的能量來供養大腦。
厭氧菌被擠壓生存空間,甲烷含量開始逐漸減少。
其中一顆直徑不到一米的小隕石碎片墜落在距離兩人一百多公裡外的冰面上,在冰凍海洋表面砸出了一個直徑數百米的大水坑。
直徑數百米的水坑內是被隕石轟炸的灼熱沸騰的海水,待到沸騰的海水溫和-圖-書度漸漸降低之後,某些小生物從海中漂浮了上來。
照亮整個行星系的大煙花轉瞬即逝,南門二A這顆比太陽還大一圈的黃矮星再次回歸到正常的緩慢燃燒過程中。
它們質量相近,繞著共同的質心旋轉,最近與最遠時的距離相差三倍以上。
但紫外線與x射線的高能光子會導致DNA分子電離,使得基因突變的概率大大提高。
整顆星球都被冰封,即使是被陽光直射的赤道位置也常年維持在冰點以下。
萬有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在這兩顆恆星81年的公轉周期中,南門二A對小行星帶的引力最多會相差十倍。
就在恆星的大煙花消失之後不久,一片耀眼的流星劃破夜半球的天空。
對於曾經壽不過百年的人類、歷史不過萬年的文明而言,這個龐大的時間數字顯得沒有多少意義。
在這一時期,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藍細菌在冰封中大量死亡,生產甲烷的厭氧菌則在長久的時間中逐漸繁衍壯大。
更多的陽光與更溫暖的氣候讓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大量繁殖,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迅速升高。
但有兩個因素阻止了這顆星球誕生文明。
在如今修正後的理論模型中,紅矮星可以孕育生命,但卻並不適合文明生存。
融化的海洋在陽光的照耀下蒸發汽化,產生了更多的水蒸氣,而這同樣是一種溫室氣體。
「根據古戈爾科技探測得到的數據,這和_圖_書一次的星球解凍期從大約五千萬年前開始,這是這顆星球的第十個解凍期。」
這種突變劇烈而且無序,細菌等微生物還有可能憑藉龐大的數量與快速分裂繁殖能力適應下來。
南門二B給這顆星球帶來的能量只有太陽的一半,缺少了足夠溫室效應的星球不足以維持表面的液態水長期存在。
若是不深入其中進行調查,看上去與無生命的死寂星球幾乎沒有區別。
不能登上陸地就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和能量,而能量是生命繁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因此在宇宙的巨大尺度上,紅矮星附近的原始生命星球與過去其實沒什麼不同。
在紅矮星宜居帶內的生命星球上,只有遠離地表的黑暗深海或者地下水層才能躲避那些足以致死的紫外線和x射線。
這便是這顆冰雪星球二十多億年裡一直在發生的事。
比起生存在三百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熱泉環境里的厭氧生物,這些與藍細菌類似的生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獲得更多能量並釋放出氧氣。
在地球上,這便是大氧化事件隨之而來的一個巨大事件,持續整整三億年的休倫冰期。
它們產生的氧氣將會孕育出更多的好氧生物,為藻類等多細胞生物的出現鋪平道路。
沒有更多的陽光,只有海底的一點火山熱泉可以利用。
「我當時製作星球智能生命的時候也參考過這個理論,如今控制著地球的蓋亞算是這個理論的延伸。」
但這顆冰和圖書雪星球自轉一周需要大約15個地球日,漫長的夜晚會讓赤道位置解凍的海面再次冰凍。
最終,星球會呈現出藍白色,地表的平均溫度下降超過30攝氏度。
但這一過程在中途就被打斷,大氧化事件只進行了一半就結束了。
人類因此變得越來越聰明,這才有了後來的人類文明。
一襲白衣的江越站在李恆身後,看著那些在隕石的熱量刺|激下變得活躍的小生命道:
雖然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長的可怕,往往需要用億年來計算。
在地球上的大氧化事件中,藍細菌成為了世界的主角,而被它們掃到垃圾堆里的則是另外一種生物,生產甲烷的厭氧細菌。
引力的擾動讓小行星帶的隕石形成了一條離心率相當大的狹長橢圓形環帶,給這顆冰雪星球帶來了大量的隕石轟擊。
紅矮星劇烈的耀斑活動會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不受海水保護、生存在陸地上的生命幾乎沒可能在這種環境下穩定傳承。
此時它們就會聚集在一起等待陽光的到來,並且利用從太空中墜落的隕石的物質與熱量度過這段缺少陽光的黑夜時間。
在上億年的時間里,冰雪星球表面的溫度不斷升高,溫度最高時赤道的位置可以說是溫暖如春,與地球上的海洋幾乎沒有區別。
若是恆星的壽命不到五十億年,那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維持穩定的環境,讓生命行星誕生文明。
隕石掀起的塵埃顆粒在遠離赤道位置的高緯度地和-圖-書區形成塵埃雲,讓本就寒冷的永凍區域接收到的陽光更少。
堪比通古斯爆炸的隕石平均十年才能見到一次,但這些直徑小於十米的小石頭卻很常見,這顆冰雪星球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流星雨。
這些厭氧細菌的消亡與藍細菌生產的氧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地球上的火山地質活動逐漸減弱。
紅矮星的光度太低,只有距離恆星足夠近,被潮汐鎖定的行星才能獲得足夠的熱量。
生產甲烷的厭氧細菌沒有被打敗,反而頑強地活了下來。
質量更大的恆星同樣不適宜生命存在。
按照在地球上的經驗,隨著這些藍細菌的數量逐漸增多,將會形成類似於地球太古宙的大氧化時代。
兩顆恆星的距離變動形成的引力變化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隕石,同時也讓這顆冰雪星球內部的地質活動依舊活躍。
李恆蹲在水坑旁,伸出手捧起一些海水,看著裏面的那些小生命道:
它們只會永遠待在海洋深處,一生都只是為了食物與繁衍而活著。
李恆身影略微模糊就出現在了那個水坑旁邊,江越也緊隨其後地出現在了那裡。
比起來自恆星的龐大光與熱,星球內部滲透出來的能量不到萬分之一,生命可以利用的部分就更少了。
「脫離了原始熱泉生態的生命,與藍細菌類似的生物。」
但這顆冰雪星球卻與地球不一樣,它位於一個雙恆星系統之內。
只有兩種不同的原始細菌不斷地爭奪著星球的主導權,重hetubook•com•com複著數億年一次的輪迴。
在解凍期之中,隨著生產甲烷的厭氧菌數量增多,冰雪星球表面大部分海面的冰都被融化。
宇宙的歷史總共還不到一百五十億年,即使紅矮星附近普遍存在生命,它們也幾乎都只會是類似木衛二海洋中的原始生命。
南門二的這兩顆恆星可不像月球環繞地球,是一個接近圓形的軌道。
在這顆冰雪星球上,冰凍期會持續大約一點五億年。
這些星球上的原始生命即使經過上百億年的發展也沒可能出現智慧生物。
它們大部分都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少部分在距離地表十幾公里的地方爆炸粉碎,像是煙花表演的餘輝。
孕育文明的條件比單純的生命苛刻得多,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必須在中間剛剛好。
在另一顆恆星的微光下,隱約可見一些微生物聚集成團簇擁在這裏。
「蓋亞,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
其中一個原因是雙恆星系統的複雜引力與小行星帶的共同影響。
氧氣增加、甲烷減少讓星球的溫室效應慢慢減弱。
在一億多年後,溫室效應讓星球赤道位置的海洋再一次解凍,一場新的循環再一次開始。
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能夠保留下更多的熱量。
南門二的這兩顆恆星大小剛好,行星所在的位置也很好。
地球上的生命基因複製錯誤概率為十億分之一,這種出錯概率既保證了生命的有序傳承,也保證了生命能有一定的突變幾率,適應星球改變的環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