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滿臉委屈,父皇呀,做人不能這麼不要臉!
「遇春,要學習你的練兵術,可是需要給大地方呀!
「胡鬧,你可是回來養病的……」
「你就說你去不去吧?」
「山東以北不說,吳地、浙江,乃是天下之糧倉,這沿海數百里幅員遼闊之地,難道要拱手讓與敵人?」
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兩套不同的治理邏輯。
既然有文官的培養機制,為什麼不將將官的培養機制也建立起來!」
他初時覺得這本書什麼都好,尤其是練兵部分,已經說到極致。
「老四,朕可是滿足你要求了?」
朱元璋讓人去喊其他皇子,不多時,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四人都來了。
他不著痕迹地看了常遇春一眼。
「行!」
常遇春這閑不下來的性子,可讓朱元璋頭疼不已。
這不是,他自己都沒上任大都督,就已經著手準備改制的事情。
自然不可!
「你說的是武舉制?」
臣以前主要關注北伐戰場,這陣子閑來無事,也找軍中同僚了解了下東邊的事。
這樣吧,等過陣子你身體好一些,你先將朕家裡的小崽子們操練起來,順便將那些老兄弟的孩子都拉上……
《紀效新書》雖然被張異抹掉了有關於時代背景的元素,但其中的某些東西,依然逃不過常遇春的法眼。
常遇春心頭感動,回首望向皇帝。
那個廢柴領軍,對於大明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他要推遲,朱元璋卻擺擺手。
「遇春,你想對衛所軍改制,讓他們來作為抗倭的主力?」
「其他人不說,你家那孩子確實缺乏操練……」
朱棣一馬當先,就跑到常遇春的身邊。
「朕怎麼了你?」
名將豈能是培養出來的,朕和你都是泥腿子出身,不也披靡天下?
「來人,將皇子們叫過來。」
關於東邊,在朱元璋心中的大戰略布局中,從長遠看還超過了北方。
朱元璋一臉莫名其妙,朱棣道:
皇帝將皇子們交給自己,那是對自己的信任。
「兒臣有話要說!」
不過你的提議,朕也心和圖書動!
當年紅巾軍起義,第一個面對的就是前朝的衛所軍,若非地方上的軍隊戰鬥力低下,也不會有南方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軍崛起。
「陛下,這是咱們以前的經驗之談,可如果天下承平,除了邊軍之外,難道地方軍的軍務就不管了?」
常遇春家的兒子已經證明,虎父也有犬子……
「老四,你不是總說無聊嗎,朕給你們找了個師父,以後你們就跟著常叔叔學兵法,學練兵……
你們大哥沐英,十二歲就已經跟朕上戰場了,老二你今年都13歲了,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以後怎麼為我大明守衛疆土?」
他是知道常遇春的性子的,這貨絕不是什麼被動防守的傢伙。
不讓皇子輕易出宮,是因為外邊危險。
老朱疑惑,武舉制度從武則天開始,雖然地位比科舉制度低,但也早就是一套成熟的挑選人才的制度,這似乎並不需要常遇春去操心。
都跪下,拜師!」
就算自己再寫一本書,也不太可能超越此書。
嗯,雖然這理想蠻好的,但大明的國力不夠。
這些地方軍如星點,分佈在大明廣闊的土地上。
常遇春沒想到,朱元璋把皇子叫來,居然是給他行如此大禮?
「去……兒臣要去……」
朱元璋說完這些,才轉頭對常遇春道:
在這之前,衛所軍隊沿海一帶的防護,也是十分重要的事。
老朱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既滿足了朱棣出宮的要求,又不讓他亂跑。
關於他們的戰鬥力建設,自然也是一個大問題。
他想象中的出宮和皇帝說的出宮,可不是一回事呀!
老朱將這本書的來歷猜得八九不離十。
在皇帝沒有大封爵位之前,他如果去了將軍的職位,那本質上也就是個平民。
朱棣傻眼了,
常遇春搖搖頭:
後來再看下來,這書對戰術,戰鬥的理解,似乎與他想象中的不同。
這些地方無論是農耕還是商品經濟,都不容有失。
劉基給朱元璋提過建議,既然天下安定,朝廷的職能也發生轉化。
「你若說推廣和圖書這本《紀效新書》,朕倒是可以同意,可你說培養將士,那又是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
「你現在還是先以養身子為主,這件事不急……
「父皇……」
大明最快組建好成建制的水軍,大概還需要等三年後的艦船下水。
「這書中的練兵征伐,更適合……地方上的戰鬥小規模戰鬥?」
君臣二人話音剛落,朱棣舉起手來,大聲喊:
朱元璋也是軍事大家,戰略家,他有常遇春的體型,馬上也看出問題來。
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從皇宮這個大籠子換到朝天宮的小籠子,出不出去有什麼區別?
「老四,你又有什麼歪主意?」
大明廣闊的土地上,依然需要許多士兵維護治安。
在水軍不行的情況下,地方衛所承擔著保護百姓的重任,關於他們的訓練,不應弱於邊軍……」
他自己親自定下來的規矩,皇子在成年婚娶之後,才會從宮裡搬出去,去王府入住。
朱元璋沉默下來,從某種方面來說,常遇春說的是有道理的。
常遇春被皇帝訓斥一番,並沒有生氣。
可現在有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二代如果是廢物怎麼辦?
朝天宮?
朱元璋聞言腦瓜子有點疼,讓皇子出宮這件事,其實不太符合規制。
他靈光一閃,回頭對常遇春說:
這樣,朕給你指派一支禁軍,陪著皇子們出宮,供你指揮,讓皇子們跟你學練兵之術,可行?」
他們可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可不能給父輩丟了臉去。
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四人,噗通跪下,就是三跪九叩,給常遇春行了大禮。
朱棣奶聲奶氣,臉上寫滿委屈。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戰鬥力的退卻也是一個極嚴重的問題。
朱元璋從張異口述的【歷史】還發覺了一些隱患。
老二,老三,老四……
只要能離開皇宮,去見識一下新的風景,他也是求之不得。
從帝王而言,他自己心中制定的藩王制度,也是按照這套邏輯來的。
同時,他也明白這本書價值所在。
軍官也好,將士也罷和*圖*書,終究還是要經歷戰場的洗鍊……」
隨著大明逐步統治天下,軍隊的屬性從奪天下,逐漸開始帶有部分守天下的屬性。
倭寇最大的麻煩是來無影去無蹤,有退路……
朱元璋板著臉:
沿海的州府,是倭寇經常入侵之地,但也往往是經濟發達之地。
所有人都愣住。
常遇春的不安老朱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也不準備說破。
朱元璋回頭,沒好氣:
這就是大明沿海諸省,從北到南一路下來的沿海守軍……
「臣不是這個意思……
要不這樣,朕將地方定在朝天宮如何?」
「朕擴建了朝天宮,作為我大明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的道場和節慶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那地方足夠大,平時也用不上!
而如今大明腹地大抵算是天下太平,雖然偶有起義。
臣說的是,培養底層的將領……」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聯比以成軍。
常遇春的提案,是狠狠操練地方軍。
可這倭寇之亂,終歸不會因為陛下海禁而平息,海禁可以解決那些吃裡扒外的江南富戶,但解決不了真正渡海而來的倭寇!
這貨去不了北方,很快就將目光落在東邊。
老朱想訓斥朱棣幾句,可是君無戲言呀!
他心中的不安,似乎已經被朱元璋覺察,這位君王以不損害他自尊的方式,表現著對他的信任。
「臣研究過今年山東和蘇州那場大捷,陛下有心算無心,確實給倭寇造成沉重的打擊!
清明前一戰,已經是大明目前能獲得的最好的戰果了,吃下這份戰果,然後好好消化幾年!
朱元璋板著臉:
臣和那張異聊過一些,他有些想法臣覺得很實用……
「以前咱大明的邊疆,估計是不會太穩了!
或者說,這本書對戰鬥的要求,並不如北伐那般波瀾壯闊。
「常叔叔!」
若是出個什麼意外,那簡直不敢想象。
「父皇不講信用!」
hetubook•com•com于大明而言,這是好事。
想到這個問題,朱元璋已經有了決定。
「臣必定不負所托!」
常遇春的感動,溢於言表。
你看可行?」
可眼前,就算是老大朱標,嚴格來說都不算成年,更何況是朱棣……
「陛下,這萬萬不可……」
「孩子還小,此事不急,重點是,在大本堂讀書的所有功臣子弟,都要兼顧武訓!
不說別的,就算是江南腹地,也有不知道多少心向前朝的反賊。
「臣這身體情況也不允許臣親自上場,不過臣提議,將這本書上的練兵之法推行,成為我大明軍日常訓練之法……
「遇春,你用心了!」
一切等玄武軍成軍,還有美洲的船隊回來再說……
「陛下,沒錯……
聚四海之力,供養華夏,是老朱放在心底的最高理想。
諸位皇子和常遇春相熟,尤其是老二,老三和老四三人,對這位大明猛將可謂是崇拜不已。
哪怕是現在執行海禁,也不過是朱元璋不得已為之的手段。
他個人的價值體現先不說,身為一家之長,他也必須支棱起來,讓自己顯得有用。
《紀效新書》上對戰法的闡述,最為適合這種以數千人為一衛的地方軍。
「對,陛下,這書上的戰法,更加適合千人,數萬人的小規模戰鬥,陛下看這鴛鴦陣……」
我大明漫長的海岸線,這些土地,其實都是戰場!
為君者的御下之道,能讓屬下有不安的感覺,讓他們努力表現是好事。
「臣,見過諸位皇子!」
新官為上任,先燒三把火,
等你把這些人給訓明白了,朕就辦你所說的學校!
可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朱元璋臉皮厚,收拾一個小朱棣還是沒問題的。
至少,沿海的地方軍,必須提供足夠保護地方的戰鬥力。
「遇春,你不是說要實踐嗎,朕把朕的兒子交給你了……」
除了邊軍和京軍之外,地方上的軍隊建設,也要有個規制。
這是從十幾年的戰爭中洗鍊出來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絕對是冠絕天下的。
他大概猜到這本書的來歷了m.hetubook.com.com,這一定是一本來自於後世之人寫的關於抗擊倭寇的練兵書。
常遇春給朱元璋講了他對這本兵書的理解,朱元璋眼中的神采,逐漸明亮起來。
朱元璋說著,就把朱爽單拎出來訓了一頓,朱樉瞬間面紅耳赤。
朱元璋心裏也明白,常遇春之所以如此努力表現,大概率還是和自己心中的不安全感有關。
老五你小了點,可也沒事,跟著你哥哥們長長見識也好!」
「是,陛下……」
你們三人從明天開始,就跟著常叔叔學練兵之術……
而地方上的衛所軍,如果從清明一戰來看,其實戰鬥力也不錯。
這不就是在宮外另找個地方上學嗎?
常遇春侃侃而談,還將一副地圖給拿出來,跟朱元璋研究:
可問題都不算太大。
「嘿嘿……」
常遇春聞言,變得十分尷尬。
我都學會多久了,就見父皇和大哥出門,兒臣還沒出去過……」
如果你將這件事辦好了,朕就同意你的要求。」
常遇春卻退了一步,先以臣子的身份,執了一禮。
如果讓他主持東部兵事,他能給倭寇推到日本去。
以老朱以前的想法,功勛之後,入伍為軍,然後繼承父業……
大明的邊軍戰鬥力,自然不用去想。
大軍團作戰臣暫時幫不上忙,可這些小打小鬧的倭寇,就讓臣試試看吧……」
他在封功臣之前,必須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些軍二代未來如何安排?
修身養性的道理要學,可這行軍打仗的本事,才是你們安身立命的資本!
戰爭打下來,哪怕是那些投降大明的前元兵將,大多數都是有戰鬥力。
唯有一些地方,在軍制上,這些地方上的軍隊主要是地方軍,可他們也要承受邊軍一樣的戰鬥頻率……
「你們是咱們老朱家的子孫,未來是要拱衛大明的親王。
畢竟,這華夏過去的十幾年歲月,就找不到一處和平之地。
在張異看到的「未來」之中,常遇春死,常茂繼承了國公之位。
「陛下……」
「父皇答應過我,只要我完成彈道學的學習,父皇就答應我出宮去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