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南北戰略,大明後繼有人

次日。
朱翊鈞說后就把戚繼光的自劾章奏接了過來,給司禮監掌印太監黃勛:「批紅,著令薊國公去職還鄉。」
朱翊鈞雖然不希望百官們太安逸,但也是允許老邁之官有幾年清福享的。
「否則,將來難免還是有棄新還舊之時。」
「科臣聞風入告,而功高不賞矣。」
李成梁這時回道。
因為李成梁這麼說,戚繼光則瞅了他一眼。
李成梁拱手回了一句,道:「與國家長遠大計相比,臣之仕途不足為道。」
戚繼光對此也點頭一笑。
「臣定不負聖命!」
「而如今,整個北方的氣候是一年比一年冷,糧食產量是越來越少,照此下去,如果還任由一些漢人往北方遷徙,韃虜繼續在邊外靠貿易與采人參與漁獵放牧過日子且繼續繁衍生息,恐這些北方的人遲早都會因為北方天時持續惡化,而到連耕種都不能耕種,甚至貿易都不能維持所需時,就會直接南下寇掠。」
歷史上,李成梁也是這麼做的。
朱翊鈞點頭:「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應該再加上一點理由,那就是讓欽天監、工部、中央研究院一起多發文,表示北方天氣越來越冷,災害越來越多,實因過度放牧和漁獵破壞生態所致,以至於犯了天怒,所以需要封山,需要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而北方之民,無論漢夷,皆當遷移于南方溫暖之地,朝廷會幫助其在南方置產,待天怒消散,生態恢復,自會准其hetubook.com.com還鄉。」
李成梁頷首:「吾與公所見略同。」
朱翊鈞知道歷史的結局,所以在心裏佩服戚李二人眼光獨到之餘,也頗以為然,便點頭道:
「這裏只有我們君臣三人,沒有文臣。」
接著,太子就正式開始帶著一干選自各衛所的軍籍士子,在山東一府一縣的駁查起來。
戚繼光和李成梁兩人回了一句。
「夫建州生聚教訓三十年,寬奠即不棄,將不為板升之續乎!」
「蓋因,國策要順天時而動,才算切合實際。」
「准奏!」
「另外,耕田也得毀壞,要求他們還林,避免其地出現農戶,因為一旦胡人有農戶,必有可以不用漁獵或放牧的脫產貴族,如此,這樣的貴族就能有更多精力來學習與鑽研我漢人知識與技藝,就會成為我國朝大患。」
「可以說,如今朝廷真欲讓北疆無板升坐虜,已非難事。」
朱翊鈞接著又對戚繼光說了一句。
「故與其如此,不如將人都遷走,不肯遷走者,當誅之!」
「而能否有這樣的榮,也皆在卿可與不可之間耳。」
李成梁跟著笑說了起來。
「朕這樣做,只為單純從戎政角度,想再聽你們說說,接下來,除征討莫卧兒以廣耕田外,還有何要行之戎事。」
「時邊地稍寧,漢兒往往出塞掘參,生聚日繁,輸稅于建州。」
「臣謹記,謝陛下關懷。」
「外人會認為卿離開是因和圖書為查礦之事激起民變所致,但朕清楚,卿是為了存朕體面而離開。」
眼下已是萬曆三十年,朱翊鈞已年屆四十,而戚繼光這些老臣,雖然因為這一世沒有對天子和朝政失望,且在權力這味靈丹妙藥的幫助下,都比原歷史上多活了不少歲數,但也還是都難抵歲月的摧殘,而漸漸身體有些不支。
李成梁的主張素來是對北方女真與蒙古人以軍事打擊為主、貿易同化為輔的。
「陛下說的是,臣也只是說目的上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但具體政令自然是宜剿撫並存的。」
「要讓各里里長、各甲甲首務必如實上報自己地方人口,其上面的官僚不得隱瞞,更不得上下勾結,繼續隱匿虛報,否則,一旦被本憲所率實習歷事的駁查官駁查出問題來,主犯當斬首傳示,從犯流放海外極遠之地!」
戚繼光這裏先起身拱手回道:「回陛下,以臣愚見,當今國朝,在戎政方面,當南北並進,其中,南邊應該廣開耕田與商埠,北則當絕人口、毀耕田、建大路,設要塞。」
朱翊鈞這時則向李成梁做了一承諾,表示李成梁若能促成北人南征之事,即便不能成為首輔,也可以實現一門兩國公。
……
「至於建大路與要塞,自不必說,將來北疆寒冷之地雖然不準發展農事,但為了避免又有胡人窩聚,自然是要能隨時派遣大軍去剿滅,乃至要有軍隊駐紮看守一些利於發展農事之地的。和-圖-書
戚繼光本身就已疾病纏身不說,整個人也的確不及以前反應靈敏,故而在這個時候退休也是應該的。
而在離開之際,戚繼光則單獨和李成梁聊了一會兒,問道:「建州三衛,多可耕之原,多漢胡之人往此地遷徙聚集,當最先驅趕,而設邊牆大寨守之,且栽巨木。」
接著,朱翊鈞就看向了戚繼光:「卿回登州,宜輕車徐行,流言蜚語,不要在意。」
而歷史上的抗清名臣陳子壯在評議到李成梁時,所提到的這段內容,就很好的闡述了李成梁為何要持此主張:
戚繼光就離開了京師,李成梁等一干大臣皆來迎送。
「陛下,臣附議!」
「令郎也不差!」
「陛下聖明!」
按照陳子壯的意思,李成梁是擔心胡人貴族在與大明貿易后反而做大,才瘋狂殺戮胡人,遷走關外于建州地區生活的漢人,誤國的反而是科臣言官。
「甚至,他們可能會自推強主,起滅我大明社稷之野心。」
不過,在戚繼光拜別朱翊鈞而離京前夕,朱翊鈞則召見了李成梁,讓他和戚繼光二人最後一次對坐在了自己身旁。
李成梁聽后兩眼一亮,隨即就拱手一拜:
戚繼光說著看向了紫禁城方向。
「蒸汽機車一出現,運輸之困難大減,不知能省多少路上損耗,乃至漂沒情況都能減少不少,蓋因戶部完全可以直接通過鐵路運糧運兵,不經許多部衙督撫糧道乃至諸多小吏之手。」
「這說和圖書明我們都後繼於人,只是關鍵其實還是看當今聖上能否後繼有人。」
「成梁遣韓宗功收還之,而愚民安土重遷,且渡河冰裂,南人吳大愛愛婿死焉,深懟宗功,遂以棄地之說布都下。」
朱翊鈞則沒再說什麼,只淡淡一笑。
「能為君父受過,乃臣之幸。」
黃勛拱手稱是。
李成梁注意到了戚繼光的眼神,知道他不能勞神,便繼續言道:
勤政殿內,香爐正生紫煙,鬍鬚愈濃的朱翊鈞這時則看著二人先說了起來。
「國家大政方略是應該結合實際,不是說和平貿易就能解決一切,如同征伐也不能解決一切一樣。」
「邊吏不能守遼西,而苛責成梁以寬奠,此刀筆吏所以敗人國家也。」
戚繼光含淚回了一句。
「而且因為貿易,讓北方胡虜可以融鍋成箭、取膠做弓乃至聯姻邊民而增加寇掠的能力,如此,肯定會加重胡人將來會進取中原的野心。」
李成梁這時也跟著起身回了一句。
「另外,直接殺戮,自然是不適合,但可以讓他們去南邊為大明開疆闢土,畢竟在南邊,是宜廣開耕地的。」
太子這天則正在高天白雲下,在巡撫張文熙對一干山東地方官員下達要清楚人口的鈞旨后,就也說起了自己要認真駁查的話。
而隨後,戚繼光道:「令郎倒是頗有先見之明,在當年盡除建州左衛一族,使今日建州,還未有強酋出現。」
李成梁點頭,則看向了南方:「好在太子在山m.hetubook.com.com東,已經開始清查人口,說明陛下也是後繼有人的。」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征伐之事,朕不能不重視。」
所以,現在的李成梁和戚繼光也都建議不要讓北方有太多人口,不僅僅是胡人,連漢人都最好不要有太多,因為一旦小冰河氣候導致的氣候惡化,遲早都會讓這些在關外的人向內轉移,平民可能只會變成流民,但胡人貴族自然不甘「虎落平陽被犬欺」,無疑會選擇南下劫掠。
而山東地界,從左右布政使以下到府州縣官皆連稱不敢,神色肅然。
戚繼光拱手作揖回了一句。
而朱翊鈞接下來則繼續說道:「但直接絕人口和毀耕田會不會太過粗暴?乃至適得其反,反增加胡虜團結之心,而抵觸歸附朝廷,接受同化?」
「但爵就不削了,卿之爵是靠軍功而得,而這樣的榮譽,是不能輕易褫奪的。」
戚繼光和李成梁聽朱翊鈞這麼說后,皆倍感驚愕地對視了一眼,他們沒想到陛下會想到用製造天罰這樣的輿論來實現這一目的。
他們自然也對此很是贊同,便奉承了朱翊鈞一番。
朱翊鈞則在這時,看向李成梁:「但藺國公,這件事要想做好,樞密院需得有一個能鎮得住諸胡的人,故戚卿去后,你李卿當繼續留任樞相一位。」
「是!」
「非朕不願卿為繼戚卿之後又一武勛任首輔,而實在是朕不能不為此大略考慮,若卿將來因此有憾,自會有一門兩國公之榮。」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