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回來,這些話的意思是《傑出公民》很符合歐洲電影節的口味,無論是畫面還是鏡頭非常電影感……
比如錄製節目,主持人按流程問了男主兩個問題,在聽到回答后,卻並沒有要與之交流的意思,徑直就打起了廣告——比起你,我更關心我的廣告。
管唬的心態特平和——本來嘛,他壓根沒把《傑出公民》當成自己的電影,人家劇本是完整的,他就過來當一下導演……
故鄉這時邀請了他。
這個其實很有戲劇感,因為作家和現實的關係,很荒誕。
這個標準來看,越文藝越好!
就依靠他們認為優秀的標準維持他們的體面。
後來啊,他們的眼中的旁門左道慢慢甚至能夠代替他們了……
有記者問了『小說是真實還是虛構?』
至於當地人想發展的心態……
只有演員和導演才是靈魂,是核心,一部電影的好,就是導演想法好,演員表演好,其他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工具人,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實現導演的想法,給演員一個飆戲的場地。
學院派推崇的就是這hetubook.com•com樣的作品!
只是一個獵奇旅行地。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男主角回到故鄉后,一些人對他的態度……
《傑出公民》的主角是個大作家。
所以,《傑出公民》放映之後,幾乎沒有離場的,都看得很認真……
人們從來不聊他的作品,不關心他本人。
咦……感覺不太對誒!
賈章柯甚至聽到了一堆人在交頭接耳談論劇情……
《傑出公民》的主人公,是舉世聞名的大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類似的邏輯,在世界各地屢試不爽。
電影最後的收尾是新書發布會的現場,男主角丹尼帶著自己的新書出現在媒體面前,那本新書名叫《傑出公民》,記錄的正是他在故鄉的遭遇。
其他人呢——比起你本人,你的作品,我更關注你作為全球有名的學者的身份。
起立鼓掌……算是一種禮儀,畢竟人家千里迢迢帶著電影過來,甭管佳作還是平庸爛片,你都得鼓掌一下,就當是一種鼓勵嘛!
給他扣上『靠詆毀自己的同胞來發財『和-圖-書的『叛徒』的罪名。
每個人都熱情洋溢……
然後他看到了一群圍過來的記者……
比如《莫扎特傳》,就刻意強調他的瘋狂和天真;
但是他對故鄉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或者說所有的作家和故鄉之間存在一種什麼關係?
第一次,人滿為患,大家抱著看熊貓一樣的心情,要來聽聽這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會帶來什麼新世界的資訊;
畢竟,在中國,輿論的力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回到故鄉的他,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而且鄉民們對文學根本不感興趣,只是理所當然的想從他身上謀取利益……
父子找到男主,希望男主能出錢幫他們買輪椅;
更何況,主人公的作品屬於鄉土派……
發展?算了吧……
《傑出公民》對於大部分西方觀眾來說很有觀影價值……
鏡頭、音樂、道具、特效、剪輯,電影中所有其他的環節都完全無視……
誰關心?
迷妹投懷送抱,希望男主能帶她離開;
這種心態有沒有反思客?
所以,魯迅說:偉人往往不容和-圖-書於故鄉。
對相當一部分西方人觀眾來說,他們更喜歡觀看表現其它國家貧窮落後的電影,這是一種思維的傳統認知,在西方社會中也代表著一種思潮……
因為,他們其實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剝削他國文化自尊上面的……
這就註定作家和現實是格格不入的。
甚至這些熱情款待中,還夾雜著私慾。
《傑出公民》很學院派……
他們開始害怕,影響了飯碗,但他們不願意學習。
通常來講,鼓掌會持續三到五分鐘,等主創們上台接受採訪。
所以,拿了獎之後,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在你的小說里,家鄉人民的形象都那麼醜陋?
他寫不出書了。
陳導明飾演的男主角咧嘴一笑:「重要嗎?創作,有三樣東西必不可少:紙、筆,還有虛榮心!我只知道我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到故鄉了,那裡不再歡迎我!」
電影最重要的是演員和導演……
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咖啡時光》、《世界》在電影宮上映的時候,一堆人看到一半,甚至沒看到一半就退場了……
發https://m.hetubook.com.com小在飯桌上,生硬地和男主前女友秀了一撥恩愛,轉身就去酒吧撩妹;
領著陳導明、劉蓓還有曹兮文上台表示感謝,按照他的計劃,隨意回答幾個提問,差不多就結束了!
比如《莎翁情史》,這位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就像個二流男明星天天製造緋聞……
他們不願意相信兩者結合更能也更好地發展……
官員和他吃飯,著名大學授予他榮譽學位,文化活動請他當評委。趕時髦的人把他的書當談資,膚淺之輩想和他拍照合影。
如果這個地區太過現代化,那就失去了獵奇的味道。
就跟我們認為非洲就應該是是貧窮的,應該是原始、愚昧的……
其實,如果沈旭東夠膽量的話,可以寫一點上面定調子的劇情。
因為沒能遵守小鎮的人情規矩,男主作為諾獎得主的雕像,也被人潑了紅漆……
電影里特意安排了男主角三天里做了三次講座;
作家是一些天然不滿足的人,他們對故鄉的粗鄙一定是深惡痛絕的。虛榮心是成為作家的首要條件,因此任何作家必然是要離和*圖*書家出走的。
當然有!
他們給出了小縣城所能給出的最高禮遇,他們調動了鎮上的消防車讓他遊行示街,風光無限;他們搜集這位「密東縣的兒子」童年的照片剪輯成片,在歡迎儀式上放映;他們為他建造個人雕塑……
到了第二次,人已經少了一半,藝術家協會的會長衝進來,手裡拿著一堆散發印著男主角小說片段的傳單:「大家看看,這個人就是通過詆毀自己的故鄉,來討好整個歐洲!」
事實上,只是諾獎得住的身份被鎮上的居民熱情款待了,男主丹尼並沒有。
什麼觀念?
大家要的只要有諾獎得主這個名號,名號下的人是丹尼也可以,是尼丹也無所謂。
當電影放映結束,一群人起立鼓掌……
一般來講,拍藝術家的電影,導演往往做了浪漫化處理。
……
第三次,則是準備離開,整個講座現場只剩下了5個人……
一般人對文學根本不關心,關心的是文學帶來的其他東西。
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大家著重演員和劇本的發揮,慢慢形成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
描繪黑暗面=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