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龐統訓姜維(一)

其他人其實沒什麼好講的,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人,成名之久,天下早有公論,龐統也說不出什麼新鮮的東西來。
這一點,也是龐統最佩服諸葛亮的地方。
這倆閑不住的,給劉禪上了一封疏奏,把朝政丟給劉禪,又給劉禪安排好了郭攸之,譙周,董允,馬謖等人輔政,就各自帶著自己的親衛上路了。
所以啊,這一路上,龐統不停的跟姜維說話,聊天,甚至傳授自己所知的兵法謀略,試圖「挽救」這麼一個即將「誤入歧途」的少年。
「孔明為相,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事無大小,皆已悉知,處世公允,無人不服。故此,才使得大漢政通人和,人咸敬之。」龐統先是誇了一番諸葛亮,然後才對姜維開始夾帶私貨,說道,「然孔明所言所行所為,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為官之道,不求和光同塵,但也需掌握分寸尺度……若無孔明之能,強學孔明之事,只會落個朝中無人幫襯,眾叛親離的下場而已……汝尚且年輕,需戒之,慎之。」
一方面,戰事馬上就要進入到關鍵的進攻洛陽階段了,以如今的局勢而言,這簡直是最好的建功立業的機會,自己卻只能坐鎮後方……兩人都有些心有不甘。
法正帶著張苞去漢中這個先不說,先說說龐統帶著姜維一路往東,前往巴東郡。
所以,眼看著朝中沒啥重要的事情了,後勤補給各方面都有了專人負責……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一個去漢中,督導軍糧運轉,一個去巴東,巡查地方防務,防止東吳偷襲。
但是呢,龐統又發現,姜維跟自己不https://m•hetubook.com•com算太一樣,相比于自己隨性的性格,姜維似乎顯得要一本正經的多,而且為人處世也是一板一眼的,有點某個人的影子。
嚴格說起來,法正算是東州派的,但問題是,東州派和益州派,經過這麼些年的調和,基本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東州益州之爭,不過是內部的事情,在面對荊州派時,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益州派。
好歹也是大漢天子了嘛,總要培養一點自己人,將來用起來才能順手嘛。
姜維對兵法軍陣之道非常的感興趣,但對政務俗事,卻往往缺乏關注,這點,跟龐統很像。
就像龐統和法正,他們跟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也算密切的了,但當益州派和荊州派之間有爭端,諸葛亮就算處事再公允,自認吃虧的一方,也依然會覺得諸葛亮太不給面子了。
諸葛亮是中立派,但他身上的荊州派痕迹也很重,當然最重要的是,即將北伐的時候,龐統和諸葛亮都不希望朝中出現什麼動蕩,因此龐統回去成都坐鎮,制衡益州派,也是一種必然。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天子的利益跟國家利益是一致的,但有時候,其實也不一定的。
首先一個,自然是諸葛亮……沒辦法,諸葛亮這些年的名頭太響亮了,而且姜維這小子明顯就非常的崇拜諸葛亮,龐統為了把姜維掰過來,肯定要說一點諸葛亮的「壞話」的。
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曾經都是劉禪當太子時的太子舍人,現在都是中宮謁者……妥妥的劉禪自己的班底。
但是呢……龐統坐不住啊。
因為通和_圖_書過這幾天的相處觀察,龐統還是發現了,姜維這個人的本性不是他現在表現出來的樣子的。
但是吧,就這麼把一個天下一流的軍事天才當成制衡朝政的工具,不僅諸葛亮覺得有點浪費,連龐統自己也不答應啊。
漢中太守是李嚴,那肯定是法正去漢中比較合適,巴東郡要做好策應荊州的戰備,自然是龐統去比較合適。
這對姜維的未來,是很重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劉禪希望法正和龐統兩人,帶著自己的班底,在可能的情況下,讓他們建立功勛,將來好陞官重用。
法正去漢中,帶上了張飛的長子張苞,龐統去巴東,帶上了姜敘的侄子姜維。
當然,順帶的,也給姜維灌輸一下這個時代最正常的為官之道……找對自己的立場,站穩自己的利益團體,爭取利益的同時也要知道妥協退讓,這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處世之道。
雖然大家內心其實都清楚,諸葛亮的做法才是最正確,最合適的……但有時候嘛,口嗨一下總是免不了的。
諸葛亮也好,法正,龐統也好,都沒有想過要當權臣,一手遮天……比起這事兒,平定天下,報答先帝知遇之恩,最後名留青史,才是他們最希望的事情。
真的,沒這個能力的人,即使按照諸葛亮的做法去做,最後也只會被所有派系埋怨,甚至拋棄。
在輔佐諸葛亮北上平定羌亂后,龐統跟諸葛亮,張溪一起制定了北伐的實際戰略,但之後,並沒有留在關中,而是回到了成都。
畢竟,這個時候荊州可沒丟,荊州派的人才儲備異常豐富,只要朝中有需要,荊州人隨時可以入川為官。和*圖*書
就算諸葛亮能放心,龐統都不相信法正能做到大公無私,尤其是在針對荊州派方面。
簡單來說,在龐統眼裡,諸葛亮是能人,也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但像他那樣,事事以國事為先,從不考慮人情世故,還能讓所有人都敬服,一般人是真的做不到的。
不然就沒法跟勢力龐大的荊州派對抗了。
畢竟,法正這個人吧,能力是非常出眾的,但他的性格也是個問題……睚眥必報啊!!!
姜維的本性,在龐統看來,多少是有些膽大妄為的,但他現在的一言一行之間,卻總是在刻意的模仿這某個人……這是在人為的壓制著自己的本性而已。
再加上隨著北伐的逐漸進行,入侵關中的魏軍被再次趕回關內后,這倆人實在是坐不住了。
本來這事兒,不需要龐統親自出馬去到魚復督戰,讓陳到自己處理就可以了……陳到只是為人為官低調,不代表他沒有能力。
因此,龐統主要是跟姜維說了一下最近這十幾年才功成名就的人物。
而很巧,這兩人,是如今朝中最大的兩股勢力,益州派和荊州派的代表人物。
尤其是現在,姜維已經是天子看重的親衛班底成員了,有些事情,是不能跟諸葛亮那樣,完全站在國事的角度去考慮的,他現在是天子近臣,需要以天子的利益為先。
但是吧……好歹是個皇帝啊,親政這種事,總是劉禪應該做,而且必須去做的。
因此,劉禪只能是硬著頭皮把這事兒給接了過來,但同時,劉禪也沒忘記自己到底是個皇帝,也給自己搞了一點小特殊。
嗯,順帶一提,死魚頭的這個稱呼是張溪那小子私下裡傳出來https://m.hetubook.com.com的,龐統一聽,沒任何來由的就覺得賊合適。
只有諸葛亮,能完全無視這些人情關係,完全站在朝廷的一面,做出最有利於國事的決斷,同時還能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服朝中的各派系,協調各派系之間的關係。
這種時候,姜維就需要找對自己的立場,學會替天子發聲,但同時,也要學會勸說天子妥協。
再一個……當今天子也已經二十齣頭了,總不能一直就這麼在自己等人的羽翼保護之下,也該試著掌控一下朝政,增加一下自己的威望了。
這是兩人不一樣的地方,可龐統覺得,也不是沒有「挽救」的可能。
這是龐統的老本行了,年輕的時候,龐統就是以擅長品評人物而出名的。
不是沒那個能力處置好這些政務,主要是對這些政務真的提不起什麼興緻來,最喜歡的還是兵法謀略……兩個人在這點上,是相當的合拍。
另一方面……隨著戰事的順利發展,前期因為戰事不利而造成的朝中不安,現在也已經平息了下來,這兩人繼續留在朝中安定朝政的作用,已經不大了。
所以嘛,如果就留法正一個人在成都主持朝政,龐統和諸葛亮也不是太放心。
龐統本來不應該出現在公安的,真的。
一方面是因為姜維確實天資聰穎,對軍陣之道理解的很快,而且還能舉一反三,經常提出一些讓龐統都需要仔細琢磨后才能做出的回答。
這不行,這很不好……那個死魚頭已經讓人看著很不爽了,不能再讓那個死魚頭把好好的一個孩子給教壞了。
所以,龐統回到成都后,還有一個任務——聯絡鎮守巴東郡的陳到,讓他做好策應荊州,防備東吳和*圖*書偷襲的準備。
人嘛,活在這個世界上,總免不了有人情往來,而中國人,又是非常講究人情世故的……哪怕再理中客,當事情發生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即使能理解諸葛亮的做法,也一樣會對諸葛亮的決定有埋怨的。
這一路上,龐統是真的,越看姜維覺得越喜歡。
法正和龐統其實都明白劉禪的用意,自然也是欣然同意,一人帶著一個出發。
順帶的,也跟姜維大概的評價了一下,在他眼裡,大漢諸名將名臣。
另一方面……姜維的性格脾氣吧,讓龐統覺得,跟自己有點像,但又不是太像。
丞相不在了,剩下官職最大的人,一個是尚書令法正,一個是侍中龐統。
沒辦法,諸葛亮選擇留在了秦州,隨時準備帶領北軍入關中北伐,朝中總要有人站出來主持朝政。
所以啊,龐統就是在勸說姜維,沒有足夠的行政能力,沒有足夠的人格魅力,還是不要輕易的事事都學著那個死魚頭去做,這樣只會給自己找麻煩。
不管怎麼說,龐統是不樂意看到一個明明膽大包天的孩子,硬生生去學諸葛亮那個做派……那不是浪費自己的天賦嘛。
不管是龐統也好,法正也好,即使他們不願意,但他們身後始終站著一群人,一整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明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不對,但該爭取的時候,他們還是要站出來說話。
尤其是在關中打成一鍋粥的情況下,龐統和法正兩個人,每天面對這前線傳回來的軍報,看的是心痒痒,恨不得自己立刻前往前線,親自對戰事出謀劃策。
對此,劉禪其實也頭疼,他其實挺喜歡幾位叔伯父等幫他處理完朝政的,這樣他就不用那麼費心費力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