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改造

吃過午飯,我讓小武去買兩樣東西。
畫先放在一邊稍為晾一會。
做完這一切,時間就到了下班時間。
這種實驗,其實我在京都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經常做。
做舊啊!
畫繼續放在工作台上,我找來一個大紙箱將畫罩了起來。
之所以是半塊,是因為這是一塊殘次品。
得了香灰,我又讓小武去馬路邊找了些灰塵。
這種灰塵就是乾淨的灰塵。
而且,畫面上也不會留下任何灰塵。
所以,我選了瓷器和玉器,外加傅抱石的《秋林行車圖》送去銀行鑒定。
雖說蘇沫說銀行另外請的鑒定機構的鑒定師一般都是走過場,出證書的,但萬一呢!
還好古玩街是個好地方,先別說東西真贗。
什麼東西都有,尤其是雜七雜八的小東西。
就是那種跟麵粉一樣,沒有任何雜質,呈灰白色的。
精髓雖差了些,但在形象上還是下足了功夫的。
如果換成他人來改,那九成九是畫蛇添足。
比如,傅抱石繪畫是一筆隨心所欲,行筆速度極快,導致筆畫銳利而瀟洒飄逸https://www•hetubook•com.com
只要一點點就好。
他能發現,那其他人就一樣也能發現。
這幅畫仿的很用心,一樣也會泛紫色。
要輕柔,不能破壞畫面,不能留下痕迹。
為的就是第一對我剛剛添加上去的幾筆做舊。
但好在我並不是用來收藏,而是直接用。
實際上,我前後一共只添了六筆。
我在仔細思考要如何改,要從哪裡下筆。
我的極強的觀察能力這個時候就顯得非常好用了。
因為每個做舊師的手法、工藝和用料都是不同的,很多表面之下的東西只有原做舊師知道。
當然這種不夠鮮明是跟真正的傅抱石本人畫的原作比,在精髓上少了氣勢。
然後再撲,如此三次,就已經將原本相對刺眼的紫色變得柔和自然了很多。
我花一百塊買了半塊清朝的漆煙墨。
撲完粉,然後就直接吹掉。
我整整想了一上午,還借用了蘇沫的筆記本電腦。
這《秋林行車圖》雖說仿的不錯,算是精品。
只能這六筆,不能再多。
m.hetubook.com.com主要將幾處行筆時明顯較慢的地方,給線條銳化了。
就會發現破綻太多,但又覺得,這幅畫其實還是仿的不錯的。
然後在裏面放上強紫外線燈,照一個晚上。
當然了,這種塗抹是非常輕薄的。
再多,就反而容易留下新的破綻。
每一處細節都要求的極為嚴苛,就好像我爺爺一樣。
比如,老舊的墨。
不能吹過了,因為吹風機熱風吹過了會留下痕迹。
一般情況下,做舊后的古董是很難再改動的。
這種特點不是書畫鑒定師們所說的什麼行筆筆觸飄逸、微妙含蓄、亂而有法,這種模稜兩可的說詞。
所以,我得進一步對這幅畫進行加工。
所以,我用香灰和灰塵進行均勻的塗抹畫面,為的就是將這種相對刺眼的紫色弱化一點。
這,也得改。
但是,現在我也只能當自己是作舊大師來用。
這是做什麼?
因為時間緊張,我從第二天開始就把自己關在了二樓。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專門投林正卿所好。
我看完幾百幅傅抱石的畫后,便系統https://www.hetubook.com.com性的總結出了傅抱石繪畫的一些特點。
有人肯定會奇怪了,灰塵還有乾淨的?
強紫外線燈和香。
但如果是大師,那就不一樣了,他能一樣看穿一切。
我是一邊仔細觀察這幅《秋林行車圖》,一邊在電腦上查找各種傅抱石的畫。
但是我能看出破綻,就不能排除也有其他高手也能看出破綻。
包括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萬一來了個高手,那且不是白忙活。
要那種比較乾淨的灰塵。
我從蘇古雅集選了一件瓷器,還有一件高古玉器。
其實整個畫面本身做舊的已經很真了,但是這幅作品用的墨不夠真。
這兩件加起來大概能值個四百萬。
我是從做舊師的角度看問題,總結出來的都是具體而細微的地方,都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
就是老化!
我將香灰和路邊刮回來的灰塵拌在了一起,然後均勻的抹在了畫面上。
我是不是作舊大師,我不敢自詡。
但是這種紫是在墨裏面添加了顏料的紫,相對刺眼,不夠真實。
第二,對整個畫面hetubook.com•com做舊。
而這幅《秋林行車圖》有一些筆畫就有些不夠銳利,筆墨過於均勻。
這是蘇溪亭發現了。
香就是廟裡燒的那種香,我特意交待小武買那種不用帶任何味道的。
比如橡膠密封圈的老化實驗,就是用三個月時間,用各種加強手段去模擬橡膠密封圈使用三十年的情況。
當然有。
工業實驗裏面有一個老化實驗,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模擬一個物品長時間的變化情況。
前面說過,傅抱石用明清時期的舊墨,畫面會有些許泛紫色。
點香不是做什麼儀式,而是要香灰。
這幅《秋林行車圖》在我看來最大的破綻在於行筆的速度慢了,導致抱石皴的特色不夠鮮明。
而且,要吹乾凈,不能留粉。
添加完,我又用吹風機將畫面筆墨略微吹了吹。
為什麼要做這一步呢?
實際上跟香灰看上去有點類似。
我的總結,是那種非常直接的,非常細微的,如同小學生看問題的角度。
香點上,但是不在二樓點,在一樓,在洗手間。
林正卿的專長在陶瓷和金石。
用很軟的棉球沾上灰輕輕的撲粉https://www.hetubook.com.com,就好像給嬰兒撲粉一樣。
看完幾百幅原作,再來看這幅《秋林行車圖》。
在二樓的大工作檯面上攤開捲軸,我從上到下仔仔細細的看著這幅畫。
這是因為行筆速度慢了,著墨跟著就均勻了,線條也均勻。
所以,我得改造。
我怕畫上面留下煙火味。
另外,墨有點問題。
比如,枯筆向上旋轉,呈45度,往往出4到5個分叉。
之所以選這兩件,一是因為這兩件品相好,二是因為這兩件也算蘇古雅集裏面價值最高的古董了。
主要是做很多文物修復材料在長時間后的變化情況。
這種灰塵在很久不打掃的家裡有,在車輛來往穿梭的馬路邊有。
雖然這一兩根香的味道不可能會被人聞出來,但是一個真正的作舊大師是非常嚴謹的。
因為小部分灰塵被畫面筆墨收進去了,變得很自然,就好像因為幾十年的時間而導致的自然落灰。
當然,一切都是相對原作而言。
讓筆墨線條有了濃淡變化,看起來就飄逸了起來。
小武東西買回來的時候,畫也晾的差不多了。
比如,畫鞋履的線條大約0.3公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