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赳赳老秦
第六百一十五章 朝鮮練兵

那李定國倒不知道這許多門道,但是他還記得臨行之前,張順的叮囑:「朝鮮國居於卧榻之側,居心叵測,與蒙古、女真併為邊患。」
「這……」李倧聞言頓時無話可說。
待到這六百騎兵湊足以後,李定國沒有折回韓漢城,又繼續在此地挑選鳥銃手。
那李定國想到此處,便笑道:「貴國精騎,亦不下我遼東鐵騎半分,當可與東虜爭一日長短。」
你道為何?
如此剛行了十余里,突然圍上了一股人馬。
他一邊命令本部人馬廣布斥候,一邊命令選練的朝鮮騎兵、鳥銃手以臨戰陣型行軍。
「哦?」李定國聞言點了點頭,也不置可否。
「今雖借其力,卻不可貽害子孫。依我之見,亦以一營之數為佳,勿使為中國患!」
出乎李定國意料之外,這裏的鳥銃手雖然鳥銃很簡陋,但是大多數打得又准又快,哪怕拿到國內也是精銳之兵,他輕輕鬆鬆便挑足了千余之數。
原來這朝鮮國精騎數量稀少,除了京畿二三百騎以外,余則皆部署在咸鏡道一帶和_圖_書
由於其地臨近活在那裡的女真鴨綠江、訥殷、朱舍里三部,故而民風剽悍,頗多精兵。
「嘚嘚嘚!」一匹駿馬疾馳而過,只見馬上有一名騎士,開弓三箭,三箭正中靶心。
朝鮮國國王李倧亦滿意的點了點頭,向李定國炫耀道:「不知李將軍覺得本王麾下武士如何?」
這也是為何朝鮮國上下一聽說張順準備為他們選練一支人馬的時候,無不歡欣鼓舞的直接原因。
只是如此以來不僅壞了舊有編製,萬一雙方配合不好,更會被這些鳥銃手拖了後腿。
「這樣吧,實在不行,還是找沈世魁商量一下!」其實李定國麾下的「毛葫蘆」本就是上好的肉搏兵,若是把朝鮮國鳥銃手編練其中,也未必不能用。
甚至到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時期,官營馬場就有馬七萬匹,這也是朝鮮國當時進行騎射的基石。
「哦?」李定國見他們一個個攜弓矢負利刃,甚至還有部分穿著破舊的棉甲,不由懷疑道,「休得胡說,你見哪家難民這般?hetubook.com.com
「怎麼辦,將軍?」左右束手無策,不由開口問詢道。
這裏位於義州以東,距離佔據了鳳凰城、鎮江堡一帶的后金頗近,李定國頓時便警惕了起來。
如此行了數日,便抵達鐵山境內。
「好,如此甚好!」李定國不由拊掌而笑道,「本將本欲招募人馬,既然爾等無處可去,不如隨我一起去討口飯吃!」
「不敢欺瞞將軍,我等大多數都是衛所出身,山間又多蠻夷,是以本事都不曾拉下!」那人聞言回答道。
「好箭法!」李定國不由實話實說道,「不過,我見貴國騎士、武士多習弓矢,為何不曾見演練長矛、大刀等武藝?」
除了那些耍腰刀耍的虎虎生威的弓騎兵以外,長槍、狼筅、大刀、長刀等義軍、明軍常用武器,在這些人手裡幾乎如同燒火棍一般。
然而,等到他挑選肉搏精銳的時候,卻才發現朝鮮國國王所言不虛。
「不曾想,前些日子東虜兵鋒又至,寬奠、長奠、義州和鐵山等地皆陷其手,我等死於兵和-圖-書戈者十有二三,被擄者不計其數,如今只有我等這些人無以為生,唯靠打劫往來客商而已!」
直到朱元璋北伐,進入遼東,高麗還是一個能夠動員數萬騎兵的國家。
「好!」李定國眼睛一亮,不由拊掌大笑。
他不是不能訓練肉搏之兵,一則時間有限,冷兵器的訓練需要積年累月,非一朝之功;二則依照張順的心思,他也不太想替朝鮮國補足軍事技巧的短板。
李定國沒有辦法,只好折而向南,往皮島方向趕去。
「依我之見,何不選精騎八百,作為骨幹,另擇步卒二千二百餘人,合為一營,足待明年開春之用!」
「我特么就沒有見過這麼爛的兵!」這是李定國連續挑選了數日以後,最終下定的論斷。
「怎麼辦,涼拌!」李定國哭笑不得。
凡臨戰,射擊數輪蔚然不動,一旦敵人近身,便一鬨而散。
咸鏡道乃是朝鮮國北方軍事重鎮,其民眾原是中國故地,元亡以後,被高麗王朝趁機崛起。
以至於後來通過政變上台,建立李氏朝鮮國的和*圖*書開國君主李成桂的祖父喚作「孛顏帖木兒」,父親喚作「吾魯思不花」,他本人亦精於騎射武藝。
「如今毛帥已逝,沈總兵又無力照樣,我等只能暫時容身於此。」
待到李定國趕到咸鏡道以後,又選練了三百精騎,雖然差了二百騎,好歹也算是勉強湊足了一個標準營所需的騎兵。
「這……那好吧!」朝鮮國國王李倧聞言雖然有點嫌少,不過也能藉機一覷義軍兵法,倒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奈何數量稀少,即便打今天開始購買戰馬,選練士卒,恐怕也來不及了。」
實際上正如他心中所想那般,這朝鮮國人又不是奇形怪種,怎麼可能善射而不善白刃?
如今以來,整個朝鮮國的軍備就變成了以極少數弓騎為核心,以大量鳥銃手為骨幹的局面。
雙方計較已定,然後不曾想第一步就卡住了。
李定國此話一出口,不意那人卻哭訴道:「將軍你有所不知啊,我等本是遼民,奈何建虜殘暴,無以為生,不得已逃到此處投毛帥耳!」
原來這朝鮮國的前身高麗王朝和圖書深受元朝影響,成為大名鼎鼎的「駙馬國」,甚至還一度下達了剃髮易服的命令。
那李定國就要派兵衝殺,卻不意那股人馬里早分出來一人,上前拜道:「可是天兵在此?我等皆是遼東逃民,如今腹中飢餓難捱,還請將軍施捨些與我吧!」
雖然此人比不得鎮西將軍陳長梃的本事,不過相差亦不遠矣!
最後還是由大臣崔鳴吉解釋道:「我國人善射而不善白刃,故而揚長避短,讓天使見笑了!」
「哦?那你們可有武藝在身?」李定國聽到這裏,不由眼睛一亮,連忙開口問道。
然而,時間來到明末,朝鮮國經過大明二百余年的購買和封鎖,整個朝鮮不僅戰馬難求,就連角弓也只有少數人通過走私獲取。
就在這種風尚之下,高麗王朝的軍事技巧也迅速效法蒙古,以騎射為正宗。
也須怪不得李定國如此評價,原來在朝鮮國奇葩的軍事技巧發展之下,以及和鴨綠江、訥殷、朱舍里三部女真菜雞互啄之下,朝鮮國的軍事技巧發展成了極度重視遠程射擊,而又極度輕視近戰的狀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