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袁世凱完全沒有想到,不過是換了個國號而已,這些洋人的胃口突然就變大了。俄國人要他承認外蒙古的自治問題,幸好有革命委員會擋在前面,倒是給他分擔了不少壓力。但是英國人卻又趁機提起了西藏自治的問題。
而至於南京臨時政府這邊,孫中山辭去總統職位之後就前往上海、廣東宣傳共和體制去了。而在臨時參議會決定遷往北京,袁世凱又將南京政府改組為南京留守處后,南京臨時政府的成員就各自星散而去,只留下了黃興和20幾萬退回南京的部隊。對於黃興來說,怎麼供應這隻大軍就成為了最頭痛的問題。
第二公海艦隊雖然強大,但是英國皇家艦隊更強大。而太平洋雖然遼闊,日本人是不可能為我們擋住美國人的艦隊的。所以,我們請一位德國人擔任金融顧問,並不會讓德國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但要是請一位美國人來擔任金融顧問,也許我們今後就真要成為美國資本的奴隸了……」
雖然吳川的解釋壓制住了大多數委員的不滿,但還是有人提出了疑問,「那麼為什麼是德國人?德國現在和英國、法國不是對立的很嗎?我們找一個德國人擔任金融顧問,難道不會遭到英國和法國的抗議嗎?為什麼不能找美國人,美國人對我們也很友善,也和我們有著大量的合作項目啊。」
老實說,袁世凱也好,前清的各位宗室大臣也好,大家個人口袋裡是不缺錢的。但是,不管是前清的國庫還是現在中華民國的國庫,卻都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新任財政總長熊希齡接任www•hetubook.com.com時,曾經對記者公開過臨時政府的財政狀況:「南京庫儲僅餘三萬,北京倍之,不及六萬。」
一旦地方和中央發生衝突,這些軍隊豈不成了中央的心腹之患?更何況各省軍政府仗著自己手中有兵,就敢自己任免本省官員、私設關卡徵收捐稅和截留本該送往北京的稅收,搞得北京政府只能管理一下北洋控制的區域,這不是唐末的藩鎮割據嗎?因此這兵是一定要裁撤的,只是裁兵60鎮,遣散費也需2077萬兩,問題於是又牽涉到了第三個大問題——財政。
沙赫特欣然接受了吳川的邀請,甚至連考慮一下都沒提,因為他生怕自己的猶豫會給美國同行找到什麼機會。雖然來到哈爾濱不過幾天,但是在德國外交官的幫助下他已經明白,自己腳下這片比德國還要大上近一倍的土地,已經為革命委員會所掌控,北京的中央政府只能在名義上擁有這裏。
如今吳川居然要邀請一個德國人來幫助管理革命委員會的金融機構,這無疑招到了大多數執行委員的反對。不過吳川對這些委員們坦誠說道:「根據我們從各地匯總的資料來看,即便我們和日本人結束了戰爭轉入了國家建設,也不意味著我們能夠一下解決各地所存在的問題。
至於第四個令袁世凱感到頭疼的問題,就是外交問題。雖然他在前清時以會辦理外交而出名,而北京公使團因為這一點才極力的支持他,認為能夠替他們維護在華利益的就只有他袁世凱了。
廉價的勞動力和無和_圖_書邊無際的未開發荒地,只要加上西方的資本和機器,這裏同樣能夠出現在歐洲、美國所出現的經濟奇迹。相比較而言,資本和機器對於西方來說是富裕的,但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大面積的未開發荒地卻是稀缺的,特別是對德國而言。
想要發展生產力我們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到基本建設當中去,我們需要大批的合格勞動力,我們需要全面而快速的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而要做到以上這些,我們每個月的財政支出應當不會少於850萬元,這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支出,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支出,而是至少要維持五年以上,才能看到收穫成果的。
只是沙赫特是滿意而去了,但是共和黨的執行委員們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卻有些爆炸了。在剛剛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不少南滿權益的同時,共和黨成員的民族自尊心就開始快速的成長了起來。事實上對於設立哈爾濱特別市這個問題上,就出現過許多反覆。
袁世凱也知道茲事體大,英國和俄國的同時發難,顯然是雙方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一取外蒙地方,一取西藏地方。只是四川可沒有一個革命委員會給他頂住英國人的壓力,而在中華民國的成立及借款問題上,袁世凱也需要英國的支持。於是他只能選擇有限度的讓步,並試圖將西藏問題拖延解決。
吳川不假思索的回道:「第一、美國的投資大都沒有落實,就目前的債務而言德國人才是我們的大債主。德國人要是抽回對於我們的投資,美國人肯定是不肯出錢填這個資金缺口的,到時我和*圖*書們的財政就會崩潰。而相反的話,德國人是不敢讓我們現在崩潰的,因為我們欠了他們20幾億馬克,要是我們崩潰了他們就什麼都撈不回去了。
這些問題是:黑龍江、吉林的大批荒地需要開發,東三省的遼河、松花江、嫩江需要進行全面的治理,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和城鎮需要修繕或重建,數十萬向革命委員會投誠的土匪武裝和地方割據武力需要進行妥善的安置……以上這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只有一個辦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那就是發展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就是裁軍,眼下全國在編軍隊95萬餘人,全年軍費高達1億元之多,還未包括海軍費,約佔了前清時全年財政總支出之三分之一,滿清軍費之一倍。這樣的軍隊北京自然是養不起的,而且袁世凱也不願意養,因為大部隊軍隊都是各省都督之私軍並不聽命於他。
也只有在斯托雷平主政的這幾年,俄國人才似乎有些明白了過來,開始把精力埋頭于歐洲部分的建設,不再試圖繼續向外擴張,於是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就讓柏林的政治家們感到恐懼了。
而向外國銀行團辦理借款一事,因為北京政府的政治地位並不穩定,且各省獨立后的還款能力也不足,因此外國銀行團提出的貸款條件,比對前清時還要苛刻。熊希齡4月上任,5月不到就干不下去,向袁世凱提出過辭職了。
將這片土地開發出來,哪怕是部分達到美國或德國地區的城市發展,那麼也就意味著創造大量財富的機會。也只有那些俄國人,才會把目標盯著了土地的本身而hetubook•com•com忽略了人的要素。俄國所擁有的領土,廣袤的令人恐懼,但是在沒有有效的開發下,這些土地幾乎沒能為俄國的強大增添半點幫助,反倒是消耗了俄國本就虛弱的財政。
前清宣統三年所作四年預算,中央歲入為一億八千九百七十三萬余元,而其中中央解款則達一億七千四百九十萬余元,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二強。只是,自武昌起義以後,各省不僅截留了原應解歸中央的稅款,連在前清時期不敢耽誤的「賠款」(庚子賠款)、「洋款」(外債)也截留不解,中央政府幾乎沒有收入。
在東北三省逐步從戰時體制向建設時期平穩過渡的時候,關內卻開始變得有些混亂了起來。袁世凱雖然接任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一職,登上了個人功業的頂點,但是很快他就發覺自己的日子過的還不如當上大總統之前了。
坐在火車上時,鐵路兩旁的自然風光已經告訴了沙赫特,這幾乎就是一片等待開發的寶藏。作為一個經歷了美國和德國快速城市化時代的德國銀行家來說,他很快就明白德國、美國的企業家為何要對滿洲趨之若鶩了。
幫助革命委員會建立起一個現代金融體系,不僅可以確保柏林銀行團的投資安全,更是加強了他們對於革命委員會的金融控制,對於馬克的擴張政策是極有好處的。
令袁世凱感到頭疼的問題可不止一個,首先他面臨的問題就是聯邦自治和中央集權之爭,就像他之前在北京看著各省軍政府造南京臨時政府的反,覺得這些民黨可真是個笑話。現在他覺得這個笑話真的不好笑,因為www.hetubook.com.com各省軍政府在他上台之後也同樣反對他搞中央集權。
雖然沒能讓吳川在同美國合作的方面做出讓步,但是在得到了吳川的這個邀請之後,沙赫特知道柏林的銀行團應該能夠被安撫住了,至少德累斯頓銀行的董事們肯定是滿意的。
於是熊希齡接任財政總長能幹的便只有兩件事,一是向各省呼籲解款;一是辦理對外借款。只是向中央解款者寥寥無幾,幾乎只有北洋控制的幾個省響應了。最為富饒的奉天及東南幾省只是回了一封電報,表示自己這邊也很艱難,還要請求中央撥款相助。
而根據過去幾年東北三省的稅收記錄來看,東三省的年財政收入大約為3000萬元有餘,也就是說僅僅夠支持4個月的支出,剩下八個月大家就得喝西北風去了。因此,革命委員會未來幾年都必須依靠舉債度日,那麼我們就需要,至少有一國的國際金融集團和我們綁在一起,我們的財政才不會突然崩潰。」
3月23日,拉薩公議局攻打色拉寺,引發了內地駐藏陸軍和藏軍之間的衝突。英人趁機以調停為名插手西藏事件,要求中國軍隊完全退出西藏。此時西藏和內地交通不便,北京前往拉薩需要轉道印度最為快捷。因此英國人插手西藏的目的,顯然是想要將西藏完全獨立出中國。
袁世凱這才回味了過來,原來這些民黨是誰在中央就反對誰,他們是真心想關起門來自己當土皇帝了,這讓他怎麼能夠忍受?為了樹立中央政府的權威,他只好選擇了和同盟會分享權力,試圖以拉攏孫、黃等同盟會領袖,讓各省軍政府失去反對北京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