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五百九十一章

袁世凱也知道,日本人說這話是三分帶氣,四分是真看不起北洋軍,還有三分則是對於國民革命軍的忌憚。不過他還是被日本人的話語激起了想要整頓北洋的念頭,在國民革命軍這個唯一大敵在側虎視眈眈之時,他已經不能再容忍北洋軍繼續腐化下去了。
在南方事務安排妥當之後,10月25日袁世凱突然向國民黨發難,袁通電各省都督、民政長,攻擊憲法起草委員會由國民黨議員操縱把持,『形成國會專制』。
於此同時,袁世凱也下令馮國璋進入南京整頓軍紀,並找人勸說張勳主動辭去江蘇都督的職位。面對革命委員會的通電問責,張勳雖然私下破口大罵不止,但卻不敢回電反擊。
對於北洋團體,袁世凱以為暮氣已深,需要對北洋團體進行重建,淘汰那些只知道爭權奪利而又不能打仗的軍事人員,因此他試圖用蔡鍔這個外系將領來擔任重組北洋的任務。蔡鍔雖然不是北洋一系,但是他的老師梁啟超卻是袁世凱的政治盟友,二次革命中更是堅定的站在了袁世凱這邊,因此被袁世凱視為了半個自己人。
袁世凱不得不給出了一個長江巡閱使的頭銜,並允諾每月給撥款項,張勳才心有不甘的點頭認同。
更何況,從他接手臨時大總統開始,北洋集團就有一種天下是北洋的了的心理,因此在軍政官員的任免上,處處都以是否出身北洋作為評判的標準。這對於袁世凱來說是不可接受的m.hetubook.com.com,因為他想要當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而不是北洋的總統。
此時黎元洪已經當選為副總統,因此袁世凱令段祺瑞邀請黎副總統入京議事。段祺瑞強行把黎元洪勸入京城之後,便接到北京來電任命其為代理湖北都督,要求其整頓湖北的軍政。
革命委員會在東北擊敗了馮國璋率領的軍隊,又擊敗了日本人,張勳當然知道自己不是革命委員會的對手。更何況,此次山東的國民革命軍以如此優勢擊敗第五師,也讓張勳的部下們膽寒不已。
而對於各地的非北洋勢力,袁世凱則以為應當排斥持有共和思想的人員,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二次革命,袁世凱終於弄清楚了一件事,只要談論共和就不能不附和國民黨的主張,附和國民黨的主張就等於是承認孫文、黃興才是共和的締造者,這樣一來他就天然矮了孫文、黃興一頭。
張勳很清楚,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出於對袁世凱背叛清廷的不滿,認為袁世凱有負國恩,而北洋集團上下雖然支持袁世凱卻並不否認這種看法。因此袁世凱如果敢對他下手,北洋內部也沒什麼人願意和他死磕,畢竟他佔著大義的名分。滿清雖然對不起漢人,可沒有對不起北洋。
讓這些辮子軍去禍害沒什麼戰鬥力的民軍,並准許他們在戰後劫掠平民,這些辮子軍是膽氣十足的。但是讓他們去同一隻能夠同列強的軍隊對戰的強軍去m•hetubook•com•com打,戰後還要被清算家屬,那麼他們估計造張勳反的機會更大一些。
這也是為什麼,孫中山號召各省發起二次革命時幾乎沒有人響應。但是南京之戰後,山東革命委員會突然向北京發難,南方各省卻突然出現了許多抗擊北軍的地方武裝。倒不是革命委員會的號召力大過了孫中山、黃興的國民黨,而是南方各省民眾確實受不了北軍惡劣的軍紀,因此看到有人帶頭后,就忍不住響應了革命委員會的號召。
此次北軍南下所暴露出來的敗壞軍紀,也決定了南北之間的地域偏見有多大,北軍進入江蘇之後就好像是進入了外國一樣,肆無忌憚的劫掠殺戮平民,使得中央政府在戰前獲得的輿論同情,在南京一戰後盡皆化為烏有。
但是對上革命委員會他卻沒有這種心理優勢了,雖然他天天在自己的軍中宣傳大清的恩德,表示自己還是要效忠宣統皇帝的,但他並不是真的要誓死效忠於宣統皇帝,否則此前同民軍作戰時他就該戰死,而不是向北京發電要求朝廷同南方議和了。
原本在攻入南京時因為軍紀敗壞就已經導致各國不滿,特別是張勳的部隊還誤殺了三名日本僑民,使得一向支持清室的日本人對於張勳也是大為不滿,在這種強大的外交壓力下,袁世凱已經有意替換張勳的江蘇都督位置了。
現在再加上革命委員會的通牒,袁世凱就更是向張勳攤牌了,要麼張勳帶兵和圖書去山東剿滅革命委員會,則事後可以擔任山東都督,要麼就是順從內外意思,先交出江蘇都督的位置,過一段時間他再給張勳安排一個位置。
10月14日,袁世凱見到了憲法草案后勃然大怒,認為國民黨簡直是不講規矩,在軍事上失敗之後居然還想在政治上奪回自己的勝利果實,實在是把北洋的實力完全不放在眼中。至此,開除國民黨解散國會的念頭在他心裏已經不可抑制。
黎元洪抵達京城之後就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袁世凱安置於瀛台之內,相當於半軟禁的處境。這使得黎元洪對於袁世凱越發畢恭畢敬,不敢稍有違背大總統的意思,兩人相見時黎元洪猶如「一極可敬之少年見一極尊嚴之長輩」。
革命委員會的溫和提醒,讓袁世凱誤以為吳川所率領的共和黨和孫、黃率領的國民黨也頗有積怨,所以吳川對於國民黨的支持也僅限於人身保護而已。試探出這個結果之後,袁世凱倒是放開了不少手腳,開始進一步集中自己在北洋團體中的權力,預備埋頭幾年再和革命委員會見分曉。
雖然因為宋教仁的被暗殺,使得國民黨組閣的夢想成為了泡影,但是國會內還是國民黨佔據了主流,因此憲法在商討的時候,依然採取了限制總統權力的思想,把國會凌駕於行政權之上。
北洋集團在各省的支持者隨即一一通電錶態,認為國民黨「肆毒憲法」,指責天壇憲法草案為「暴民專制之憲法」。不過袁世https://www.hetubook.com.com凱的恐嚇並沒有讓國民黨議員們屈服,憲法草案還是在10月25日進行了三讀。
而在山東革命委員會發難后,北洋諸軍調動不靈的局面,也讓袁世凱開始意識到北洋團體內已經盤根錯節,形成了一個個小團體,這些小團體首先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其次是北洋大團體的利益,最後才是服從於他這個北洋領袖。
且共和主義在今日的中國,天然就是反對政府的一面旗幟,只要政府管一管事,地方上的無賴文人就破口大罵政府破壞共和,欲行專制之政。袁世凱又不能去學吳川,高喊共和即是人民對於反動勢力的專政,那麼北洋這個團體就要先散夥了。
張勳自然不會去選擇前一個選項,不過他也不肯接受過一段時間給自己安排,而是要袁世凱現在就給他一個去處,否則即便是他願意交出江蘇都督的位置,但手下這些人還是要在江蘇繼續待下去的。
袁世凱之所以要對北洋集權,實在是在這次鎮壓南方各省民軍的過程中,北洋暴露出了過多的弊病。雖然他極力在外人面前維護北洋團體,但是張勳和馮國璋率領的部隊在南京的所作所為也是讓他在各國公使面前丟了極大的面子。
且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很清楚北洋的軍政力量雖強,但是當今中國並不止北洋一家之勢力,即便不提關外的革命委員會,光是南方各省的地方勢力也只是在名義上服從中央而已,一旦北洋暴露出獨佔中樞的意圖,南方各省肯定是要和*圖*書爆發大規模的叛亂的。
雖然袁世凱一度擔憂自己的行為會招致革命委員會的不滿,因此還特意發電向吳川說明了自己解散國民黨的苦衷和迫不得已。讓他有些意外的是,吳川的回電對於他解散國民黨的行為並無過多指責,而只是提醒他共和之總統並非前朝之皇帝,請他不要逾越了總統的職權。
袁世凱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尊崇孔子思想,以綱常禮教正人心護道德,以進大同世界的道路上前行了。
就連日本的軍事顧問也在他面前直言不諱的說道:「如果大總統不能整頓北洋軍紀的話,不要說南方各省民眾不會真心臣服於北洋,日後和革命委員會交戰時,大總統手中恐怕也要無兵可用了。」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成立,便從參眾兩院各選30人為憲法起草委員,由於這些人是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商議的憲法草案,因此又被稱之為天壇憲法草案。
眼看著天壇憲法草案要正式通過成為正式的憲法,袁世凱於11月4日悍然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從而使得國會因為法定人數不足而自行閉會,憲法起草委員會不得不和國會一起,於11月10日自行解散。
面對這樣的內外局面,袁世凱也只能徹底放棄了撕毀和革命委員會達成的協議,趁著對南方的勝利之際,對革命委員會展開決戰。他只能先把精力放在梳理內政上,不僅要梳理北洋團體內部的關係,更要梳理解散了國民黨之後如何安撫那些非北洋勢力的關係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