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七百二十一章

於是原本試圖通過清理段系這一北洋團體中最大派系,來完成內部整合的袁世凱突然發現,整個北洋團體反而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去。這不僅讓他有苦說不出,也對整合北洋團體失去了信心。
因此,今年革命委員會的財力應當比去年戰前更為充沛,倒不是那些外國銀行不向革命委員會催款,而是他們確實有錢還貸款利息。
過去在小站練兵時,袁世凱給北洋新兵說:「吃袁大人的飯,就要為袁大人賣命。」他自然知道讓這些北洋將領搜刮錢財可以,但是軍隊可不能也讓將領自己去養活,因此對於各省駐軍的軍費,他還是優先給予保障的。
總之,這些袁世凱過去的心腹,將他用來對付朝廷的招數倒是學了個十之八九。只是袁世凱雖然一眼就看破了這些人的心思,但是他卻也同當初的朝廷那樣,對於這些養兵自重的軍頭無可奈何。
徐世昌遲疑了一下,方才放低聲音說道:「可是國庫里確實沒錢了,要不是稅務委員會今年同各省協調了稅種、稅率,革命委員會又帶頭上解了國稅,各地恐怕還不肯向中央解款。不過這些款子在預算委員會的安排下,都是有了去處的,政事堂能夠自由動用的機要費用不過也就三、四百萬銀元,到了年底也用的差不多了,恐怕很難再給淮河治理工程支持了。」
就如徐世昌所言,北洋軍政集團的實力其實比之革命委員會還要有所不如,但是卻要比革命委員會控制大三倍的地方,和將近10倍以上的人口,這樣的財政負擔自然是極重的。hetubook•com•com
現在中央政府用來控制各省的辦法,只有在當地駐軍,中央政府需要補貼的就是這些駐軍的軍費缺口。眼下革命委員會擁有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山東、小半個外蒙古和內蒙古,也就是六、七個省的地方,除了山東和遼寧外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
袁世凱能夠聽的出來,所謂負擔起各省財政的缺口,其實不過是一種委婉的說法,除了東南五省外,其他各省從前清時就一直在虧空了,這樣的財政缺口誰能補上。
徐世昌沉默了半天,方才出聲說道:「革命委員會借的款子雖然多,不過倒是大半都用在了修路辦廠的事業上。如今歐戰大酣,各交戰國都在拚命的對外採購物資,我國就是協約國重點採購的對象之一,只不過當下能夠滿足協約國採購需求的,只有前幾年大興土木的東三省,因此我聽說他們倒是藉助這場大戰帶來的採購還清了不少債務。
袁世凱下意識的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腦袋,雖然居仁堂外秋風瑟瑟,除了幾株綴滿了紅葉的楓樹外,其他樹木都已經落葉紛飛,儼然一副暮秋時節,不過居仁堂內卻已經點起了炭盆,室內不僅不覺寒冷,反倒是有些悶熱了。
而蔡鍔的背叛又讓試圖引入外系將領清理北洋盤根錯節關係的袁世凱,失去了改造北洋軍的可能性。至於他的幾個兒子,又幾乎沒有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如此一來,原本還頗有些雄心壯志的袁世凱,現在倒是不得不退讓了一步,轉而追求自身的身後之名和保m.hetubook•com.com全自己的家族為目的了。
而之後袁世凱又將陸軍部內的段系官員都清理了出去,這就更讓大家以為袁世凱根本就是想要收攬他們手中的軍權,而不是什麼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只不過袁世凱畢竟是北洋軍的創建人,大家也不好明著反對他,不過私底下對於軍隊的調整時免不了的。
如果不是革命委員會昏了頭去搞土地改革,各地的士紳和他手下的那些北洋將領,說不定都要遮遮掩掩的投靠過去了。這沒什麼不可想象的,當初黎元洪和張謇等人不就是這麼投靠了自己的么。
就連對他最為忠誠的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江蘇督軍馮國璋三人,在對調集兵力北返的命令也是左右搪塞。一下說士兵們不樂意北歸;一會又表示自己帶兵北歸,恐南方出現反覆;一會又說北方土地貧瘠,這麼多軍隊返回之後,恐怕中央財政難以負擔,不如先抽調一兩隻部隊回去,他們留在南方多徵集一些軍費,否則日後也難以驅使將士用命。
但是在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後,北洋武人的地位就已經難以被徐世昌這些文官們所壓制了,隨著革命委員會在山東展現了擊敗日本人的力量之後,北洋將領們就差不多和文官們控制的北京政府貌合神離了。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袁世凱在鎮壓了二次革命之後,試圖清理北洋內部造成的反噬。
在北京政府人心渙散的時候,突然聽到革命委員會在膠東三府搞起了土地改革,袁世凱頓時就定下了心,知道革命委員會暫時是進不了https://www.hetubook.com.com北京了。果然之後各地擁護中央政府的電文就一日多過一日,而革命委員會也如約停在了黃河南岸。
因此聽了徐世昌的隱喻后,他也不著惱,反倒是心平氣和了起來,「就算是不能在財政上給予支持,政事堂總要在文字上鼓勵一二的,我們總不能對這樣一件大事不聞不問吧?好歹這項工程也惠及了數千萬民眾,不能讓革命委員會獨享了這份民心吧……」
比如二次革命之前,北洋軍在北方還是說一不二的力量,因為北洋集團的力量幾乎都聚集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地,就連革命委員會都要對北洋軍的聲音有所顧忌。那個時間,也是北洋將領投資河北、山東實業最多的時期。
只是,在外駐軍和駐守家鄉,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北洋軍的軍費很快就吞沒了北京政府那點可憐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就把徐世昌試圖在河北推動的新政給拖延了下去。對於這一點,北洋集團以徐世昌為首的文官們都是非常詬病的。
再加上他們和我們不同,不必負擔起各省財政的缺口,自然就能一門心思的搞建設去了……」
袁世凱這才回頭對著徐世昌問道:「我聽說這幾年革命委員會在東北大興土木,又同日本人打了這麼大一場仗,這錢不都是向洋鬼子借的么?什麼時候洋鬼子這麼好說話了,借了錢不向他們討要利息,還能繼續給他們借錢去治理淮河?」
但是隨著二次革命爆發,北洋軍南下控制住了長江流域各省之後,北洋的力量因為過於分散,北方的建設反而突然停滯了下來和圖書。此時南下的北洋各軍將領,就不大樂意搞什麼實業投資,而是試圖在自己的地盤上搜刮財稅了。
和馮國璋相比,資歷更老一些的段祺瑞顯然更得北洋將領擁護一些,於是他也就成為了袁世凱對北洋團體內部整理的第一目標。只是袁世凱對於段祺瑞的處置過於急躁了些,實在是難以讓人心服,畢竟解除了段的陸軍總長之後,袁世凱也沒有表示要對日本開戰,以阻止日軍登陸山東。
眼下各省的督軍其實和大清當日的督撫一般,他們名義上遵從於中央政府,但實際上不過是想要藉助中央政府的這面旗幟來對抗革命委員會而已。只要革命委員會以非法的手段進入北京,那麼各省督軍顯然就不會再遵從於北京的命令了。但是想要讓這些督軍們出兵解救北京,那他就是想多了。
就徐世昌、王士珍等一批北洋老人來說,他們既希望能夠維持北洋這個團體的內部團結,又希望北洋這個團體能夠保持住對各方勢力的壓制地位。而徐世昌等文官們,則更希望能夠將北洋武人壓制于自己之下,讓這些武人成為維護他們推行新政的力量。
比如前陸軍總長段祺瑞的被解職,就是讓諸多北洋將領對於袁世凱不滿的根源。雖然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號稱北洋三傑,但是在清室退位之後王士珍幾乎就退出了北洋團體的核心,段祺瑞和馮國璋則成為了北洋將領的兩大領袖人物。
「來人,撤掉兩個炭盆,這雪都沒有下過,用得著點這麼多炭盆嗎……」喝斥著負責居仁堂的僕役撤下了幾處炭盆,又讓人打開了棉布帘和-圖-書子透了透氣,隨著一股冷風闖入了居仁堂內,呼吸了一口冷空氣的袁世凱頓覺身上涼爽了許多,這才覺得自己的精神振奮了不少。
1915年11月2日,山東革命委員會開始在魯南、蘇北興修起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之後,袁世凱就把徐世昌叫來了大總統府,向他詢問道:「治理淮河是件好事,之前張季直和美國人談了這麼久,可結果被歐洲大戰給攪黃了。現在革命委員會打算自己搞,你說咱們是不是也該支持一下?」
這些文官們認為,統一全國固然是件好事,但是統一全國不應該成為阻礙新政實施的障礙。如果新政不能實施下去,北方經濟不能快速的恢復,那麼北京就不可能長期的對南方各省的政治、經濟力量進行壓制。更糟糕的是,北洋軍將領下到地方之後表現出來的獨立性,已經讓北洋團體內部出現了裂痕。
相對於張謇的憤憤不平,北京的袁世凱現在對革命委員會就平和了許多。自從革命委員會擊敗了日軍收回了山東兩大租借地之後,他心裏就清楚這天是要變了。
歐戰爆發之前,辦個棉紡織廠一年大概能夠盈利2成5;而今年同樣規模的棉紡織廠,大約可以盈利5成。至於其他各工廠,盈利也從戰前的一成左右上升到了三成以上。如果再算上今年英鎊、法郎匯水的下降,革命委員會名下的各工廠今年幾乎賺到了往年平均利潤的五倍。
只是,袁世凱心裏也很清楚,這些人口頭上的擁護根本不作數,當初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各省依然是宣誓效忠於朝廷的,可不也弄出了一個東南互保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