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八百五十一章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成之後,這所大學立刻便超越了以上這兩所工科大學,並迅速向著綜合類大學方向前進。參觀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日本人,都喜歡把這所學校稱之為中國的帝國大學。
隨著革命委員會對北京政府教育部門的插手,東北各大學的招生也開始獲得了各省教育界的配合和支持,這也就使得許多原本試圖去日本、法國留學的學生,現在也先試圖考一考東北的大學再做打算了。
即便是軟體上的比較,東京帝國大學也占不了多少便宜,莫斯科大學向遠東的分流,使得哈爾濱工業大學一開始就獲得了極高的起點,特別是在物理學上。之後革命委員會同德國大企業的合作,又使得不少德國化學家、電氣專家加入到了這所學校。
從1912年開始建設的哈爾濱工業學院,雖然在1915年完成了基本的校園建設,但是之後的附屬建築規劃建設一直未停。到了1917年,已經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園面積已經突破了800畝,差不多是東京帝國大學的1.3倍,而革命委員會已經將周邊的2400畝土地又劃撥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當然,除了這些反對聲之外,也有支持革命委員會的聲音。比如《新青年》上刊登的幾篇文章就旗幟鮮明的指出,革命委員會此舉正顯示了其一貫所主張的保家衛國的理念,就如同他們過去在南滿和山東趕走了日本軍隊一樣,現在他們不過是再一次對上了俄國人而已。
而在革命委員會取得了對俄作戰的勝利后,共和_圖_書和黨所推動的「新文化」終於在知識界和青年中獲得了正面的回應,《新青年》雜誌也迅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建立於1886的東京帝國大學,是明治維新時期建立的第一所綜合類大學,也是日本帝國的最高學府。帝國大學的學生也被稱之為「帝大生」,是通往日本政界的門票。將哈爾濱工業大學比作東京帝國大學,日本人主要還是從硬體上來比較的。
對於陳獨秀的疑問,耿謹文思考了許久方才說道:「對於您個人而言,我以為選擇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最好的。但是對於《新青年》和現在的新文化運動來說,我個人以為選擇北京大學的邀請其實更有利。當然,不管您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只要您和我們共和黨在推動中國社會的思想改造上保持一致,不管您去哪我們都會繼續支持《新青年》的。」
《新青年》雜誌的宗旨和共和黨所推動的「新文化」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的,因此耿謹文所領導的南方局很快就對這份雜誌進行了資助。雖然陳獨秀並沒有完全為共和黨的無產階級革命論所說服,但是對於共和黨在東北的建設成績和在國家主權上的捍衛行動還是相當佩服的,因此他並不介意在《新青年》雜誌上刊登一些馬列主義的文章。
於此同時,通過《新青年》的介紹,關外的一些大學也開始吸引了關內各地的青年學生們。和此時中國各省學界試圖創辦一所本省大學不同,東北三省已經從一所省辦大學向「四個一工程」進軍和*圖*書了。所謂「四個一工程」,即每個省要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師範大學、一所農業大學和一所醫科大學。
畢竟日本的大學除了東京帝國大學之外並不出色,而法國又正在打仗,相比之下東北的大學反倒更具有吸引力了。更何況,東北的幾所大學都聘請了不少相當專業的外國學者,特別是化學系的專家、教授尤為出色,再加上東北各所大學完善的理工實驗室和大力發展的重化工產業,使得東北的理工科學生不僅畢業后容易找到工作,也容易前往外國大學進一步深造,自然也就讓許多年輕人嚮往了。
當然,這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中,擔任主角的自然大多是革命委員會和共和黨。自從日本登陸山東而北京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后,各地民眾就知道北洋集團也不過是另一個滿清朝廷,對內還能抖一抖威風,對外依然還是躺倒挨打的份。
而今年以來革命委員會同俄國人之間爆發的這一系列衝突,不僅讓各地民眾感到提心弔膽,生怕俄國人找借口入侵中國。更是讓一些政治人士和知識分子痛心疾首,覺得共和黨這是被去年的冒險成功沖昏了頭腦,這才會去盲目的挑戰俄國人。
耿謹文就對《新青年》的主筆陳獨秀大為讚賞過這些文章的作者,他對陳獨秀特別提到,「這個惲代英文章寫得生動活潑,這位蔡和森的文字則是慷慨激昂,至於李潤石的文章則是旁徵博引恢弘大氣……兩湖人才確實出色,不愧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啊。」
而這些大學還不包括革m.hetubook.com•com命委員會下屬的各所部門院校,比如東北軍政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地質學院、哈爾濱石油工程學院等,東北大學林林總總已經快要接近30所,1916年錄取的新生規模接近3萬人,其中從關內錄取的生源超過了3000人。
不過在國民革命軍進入山東之後,大家到是看明白了,眼下北洋軍恐怕在國內也很難抖威風了。因此在國民革命軍擊退了入侵山東的日軍之後,原本對於關外的革命委員會、共和黨並不怎麼關心的各地民眾,也漸漸開始關注起了革命委員會、共和黨的新聞。
和這些青年學生對東北大學的嚮往相比,如陳獨秀這樣的進步學者現在也陷入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在他面前現在出現了兩份邀請書,一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發給他擔任文學教授的聘請書;一份則是,擔任北大校長不久的蔡元培發給他的,聘任其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教授文學的邀請書。
而在1917年,各地青年報考東北大學的人數更是比去年多了一倍以上。比如南開中學預備前往日本留學的伍豪,預備前往北京俄文館修學的江蘇青年瞿雙,正在湖北高等師範學院就讀的陳潭秋,剛剛畢業於湖南高師的蔡和森等人,都在這一年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不過也有人做出了和陳獨秀不一樣的選擇,比如預備回國的李大釗和湖南高師教授楊昌濟等人,就接受了哈爾濱軍政大學或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邀請。
1917年的上半年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是這上半年發生和_圖_書的一連串政治事件,就如同是一場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大戲劇,讓關心時事的中國知識分子時悲時喜,直到他們對於報紙上的據聞等字樣都有些麻木了,寧可再等一等確實可靠的新聞稿正式出來,才敢真正的放下心情去接受。
聽了耿謹文的回答之後,陳獨秀也是大大的鬆了口氣說道:「您要這麼說,我倒是真的下了決心了。其實我覺得,我去北京倒是更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因此在六月底的時候,陳獨秀忍不住同耿謹文提到了自己的困惑,這兩年南方局和《新青年》之間的互相配合,使得兩人的關係變得較為密切了。
至於想要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年輕人,大多是相信實業救國論的,他們覺得中國之所以挨打就是因為太落後了,而中國落後的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工業。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沒有建立之前,中國最好的工科大學,一座在青島,一座在旅順,遺憾的是這兩所學校都不是中國人所建立的。
但是陳獨秀所擔心的是,他把《新青年》從上海移往北京,對於關內的中國青年來說變化還不是很大。但是從上海移到哈爾濱之後,他擔心《新青年》雜誌社就遠離了關內的中國青年。這一點從《共和日報》的影響力越往南越弱就能看的出來。
雖說前者給他的聘請書不及蔡元培對他的看重,但是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文學院院長的是章太炎,名頭可比剛回國不到一年的蔡元培要響亮的多,且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背後是革命委員會,自然也比北洋政府所支持的北京大學看起來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前途。
而歐洲大戰開戰後,滯留在中國的德國學者和專家,躲避戰爭而逃到遠東的俄國年輕教授,使得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理工類師資已經成為了遠東第一。雖然為了進入這所大學學習,需要先學會德語和俄語,不過不管是俄國教授還是德國教授,幾乎都會說德語,因此哈爾濱工業大學首選的外語就是德語,其次才是俄語和英語。
最為吸引青年人的大學是東北軍政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兩所大學去年招收的學生數量超過了7000人。報考軍政大學的年輕人目的很明確,要麼就是想要從軍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因為這支軍隊對外作戰的功績,國民革命軍已經成為了想要參加軍隊的青年的首選;要麼就是想要投奔革命委員會,那麼從軍政大學畢業加入革命委員會或共和黨都是最輕鬆的。
在他們眼中革命委員會這麼做是得不償失,當前革命委員會應該做的,是挾擊敗日本人,收回天津租界、納土納群島而樹立起來的威望入關進京,完成統一全國的功業才是。現在若是挑戰俄國人失敗,不僅革命委員會的聲望大跌,共和黨統一全國的希望也會變得渺茫起來。
陳獨秀自歸國創辦《新青年》雜誌以來,即在這份雜誌上宣揚民主主義和科學主義,也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批判儒教和傳統道德,要「打倒孔家店」,在青年中的影響很大。
去年的天津租界事件和納土納群島的回歸事件,更是讓各地民眾對於革命委員會、共和黨高看了一眼,以為今後收拾中國局勢的,必然是共和黨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