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九百五十二章

美國和中國同樣有著這樣聰明的商人,但是兩國都採取了徵收戰時附加稅和強硬的政策打擊囤積物資的行為,從而保證了國內物價的平穩,只是日本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原敬不過讓人在議會放了徵收戰時附加稅的風聲,就遭到了群起攻之。
原敬並不認為吳川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一定能夠完成統一中國的目標,然後重新回到歷史上的那個位置。但是他確實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日本再想要如擊敗滿清和俄國那樣單獨擊敗革命委員會,恐怕是不會有這樣的時機了。
畢竟環顧日本的四周,能夠安置日本多餘人口而力量又較為弱小的,也只有海峽對面的朝鮮和中國了。至於海外其他地區,美國和墨西哥寧可無視太平洋西海岸還有著大量土地未開發,也不願意讓日本移民超過某個數量。
從進入20世紀以來,日本的年人口出生率就一直維持在6%以上,1917年日本嬰兒出生數量就達到了181萬餘人。除了中國和印度之外,歐美各國最高的出生率也只有2.75%而已。
戰爭導致歐美強國停止了向外輸出重化學產品,這給原本在市場上處於劣勢的日本重化工產業創造了機會。1917年日本的機械工業工廠達到了2500餘家,比1914年多了700多家,職工人數也從7萬多增長到了14萬餘人。
戰爭景氣帶來的收益大多都落入了資本家的口袋之中,這些人並不是把這些利益投入到了再生產當中,而是用和-圖-書來囤積物資了。1917年美國的參戰,導致國際市場上的物資更加匱乏了,投資實業的還沒有囤積物資的賺的多。
首先是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上升,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上漲,使得地主加大了對於佃戶的剝削,要求佃戶繳納更多的糧食,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在市場上,因為經濟的繁榮,地主又採取了囤積糧食的方式,不斷的通過漲價獲取超額利益。
而本次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婆羅洲島,讓原敬看到了比當下的中國更為合適的對手,一個虛弱的荷蘭王國。既然英美沒有庇護這個歐洲國家的打算,那麼日本就應當從這個虛弱的對手身上拿到更多的戰利品才對,更為富饒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也應當成為日本的領土才是。
明治開國之後,看過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日本精英也不是少數,因此早在日俄戰爭之前就有日本精英發出了這樣的擔憂,以日本狹小的領土要如何養活這樣快速增長的日本人口?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者,很快就利用了這樣的擔心,向民眾鼓吹日本帝國向外擴張的正義性,這也是日本選擇大陸政策的基礎。
但是對於原敬和海軍來說,英法美中日荷所簽訂的東印度群島協定已經令他們感到相當滿足了。因為這片新獲得的土地相當於三分之二弱的日本列島,或是一個朝鮮半島,土地上還沒有多少人口,到處是森林和沼澤,足夠讓日本遷移數十萬甚至是上百萬移民過去安置hetubook•com.com開發當地,為日本種植緊缺的橡膠或甘蔗了。
而不提南洋和東南亞地區被英法這些老牌帝國主義所殖民控制的現實,就是日本人先大量移民的夏威夷群島,日本也沒有競爭過美國人,在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人就強行吞併了夏威夷群島,絲毫沒有同日本進行協商的餘地。
在原敬看來,在這個時間獲得這片土地,實是上天對於日本的天佑,因為現在的日本確實需要這樣一塊新土地來消化日本過多的人口和過多的資本。
因此,在革命委員會出手從荷屬東印度群島身上劃出安不納群島之前,日本只能把目光放在朝鮮半島和滿洲、蒙古地區。日本的精英們覺得,也只有這些地區還是無主之物,反正朝鮮人和中國人也守不住自己的領土,與其讓歐美列強從朝鮮、中國手中奪走這些土地,倒是不如讓日本拿走這些土地,以養活日本人。
1914年山東、朝鮮兩場戰爭的失利,在原敬眼中,這意味著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破產,革命委員會用這兩場戰爭喚醒的中國及朝鮮民眾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已經讓中國和朝鮮邁向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戰前日本的船台數不過才20個,但是到了1918年,已建和在建船台已經達到了157個,船舶發動機也從1.6萬馬力增加到了4萬馬力。
而戰爭景氣帶來的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了日本需要商品糧的人口急劇上升,但是日本的農業卻依舊www•hetubook.com•com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和戰前的糧食產量比,並無什麼增長,這就造成了糧食的缺口。美國和中國都通過擴大農田面積、使用化肥、農藥和現代農具大量的提高了產量,以緩解了本國的糧食需求。
從1914年7月到1917年9月,海上運費漲了21倍,投資航運業的資本家都發財了,「船變金」一時成為了社會上的流行語。
和那些無腦的軍人、政客不同,原敬很清楚日本當前的問題出在哪裡。一個是資本家佔有了太多的利潤;一個是對於地主的利益過度保護了。
而俄國革命爆發之後,市面上又傳出了日本將要出兵干涉俄國革命的消息,使得商戶和地主開始囤積大米,再加上1917年的糧食減產,多種因素下就造成了今年1月份米價的暴漲。
加上1917年的寒冬導致日本糧食減產400萬石,這一農業受災反而給了地主們囤積糧食牟取暴利的機會。去年底一升米為12錢,但是到了今年就已經漲到了20錢每升。
再加上,戰爭景氣帶來的財富,雖然讓日本還清了戰前背負的外債,但是大量資本流入日本所帶來的通貨膨脹,也開始對於日本的社會穩定帶來了衝擊。比如戰爭爆發后,日本物價上漲的速度超過了工人工資增長的速度。
雖然因為中國和英美的插手,日本所獲得的婆羅洲中部和南部地區還不到此前預計的50餘萬平方公里的一半,分配給日本的土地大約在20-25萬平方公里之https://www•hetubook.com•com間。
而婆羅洲島的開發,雖然不能解決日本的根本問題,但是短時間內向外遷移大量的人口和多餘的資本,顯然是可以緩解日本當下日趨嚴峻的社會各階層的對立的。只是,想要開發婆羅洲島,日本就需要一個和平環境,而不是什麼出兵干涉俄國革命,更不是去挑釁中國人。海軍的盲動,將原敬的計劃完全打亂了。
這就和英薩戰爭讓全日本第一次明白,薩摩也好,長州也好,都只是日本的一部分而已。若是大家再繼續互相爭鬥下去,那麼日本就會成為英國的又一個新殖民地了。這種民族和國家意識的萌發,造就了明治維新時代的新日本,而這樣的新日本僅僅用了幾十年就戰勝了過去的東亞霸主清國,然後又打敗了代表著歐洲文明的俄國人。
但是對於那些無地的農民和沒有技術的普通工人、小職員來說,他們卻並沒有分享到戰時景氣的好處,反而因為戰時景氣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減低了自己的生活水準。
但是日本同樣無法做到這一點,日本本土並沒有美國和中國那樣有著大量可以開墾的荒地,也沒有適合於使用大型農業機器的大平原,自然就無法大幅提升糧食產量的能力。為了維護地主的利益,日本不僅沒有增加從外國進口糧食,還對進口糧食實施了臨時進口稅,以減少進口糧食的數量。
對於有產者和技術工人來說,戰爭景氣確實給他們帶來了滾滾財富。1915年當世界各國意識到戰爭將會長期化后,國際市場的供和圖書求關係發生逆轉,日本經濟隨即進入了繁榮期。到了1917年,日本國庫黃金儲備超過了10億日元,是戰前的近4倍。
這樣一來,工資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普通工人和小職員,就感到日子越來越難過了。1917年工人的罷工事件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倍多,達到了398此;而租佃爭議也有八十五起。
女工平均日工資只有48錢,男工約為92錢。米價的暴漲已經讓普通人感到難以承受了。但是原敬很清楚,日本市場上的大米並不缺乏,之所以米價會暴漲,是因為在地主們的抗議下,他不得不同意限制外國大米的進口。
在這些產業繁榮的背後,是資本的利潤率超過了40%,熟練工人成為了各工廠的搶手人才,有熟練技工為兩三家工廠打工,甚至還包下了一名藝妓,生活變成了工廠和妓院之間的來回。
假如戰爭不能給日本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要消耗大量的生命和財富,那麼日本還有什麼必要去選擇戰爭呢?這就是原敬對於陸軍所堅持的大陸政策的看法。
原敬選擇在此時同革命委員會達成中日之間的關稅貿易協定,本意就是為了緩和同革命委員會之間的對立情緒,以便日本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對婆羅洲的開發上。
雖然知道日本當前需要的不是對外擴張,而是要制定一個合理的稅收政策和削減對於地主利益的保護,但是原敬卻知道自己難以做到這兩點,因為他需要資本家和地主支持自己,否則他就無法牽制貴族和軍部的力量,完成對於日本的改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