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地震他們是經歷過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
由於是盛夏,第二日一些從大同抽調而來的官兵參与救援時便發現不戴口罩不行,因為屍體發熱腫脹成原來身體的兩倍大小。
「三郎這年紀也差不多了,說不定要用銀錢來婚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翰林學士的話,殿內群臣面面相覷,而朱由校也覺得心頭壓抑了許多。
高三郎看房檐倒了,本以為是風大,然而這時卻聽到了村裡有人大喊「地龍翻身」,當即他就衝到了門口,一腳將沒有上鎖的大門踹開。
六月的山西深夜還是有些涼意,高三郎走得很慢,不過沒走了一會兒,他就覺得自己眼前有些花,似乎大地都動了起來。
「京師順天府大城、薊州、文安、河間府任丘、獻縣、交河、南皮、景州、故縣、寧津、滄州……」
逃出升天後,高三郎抬頭一看,從東北方向,像紅布一樣的雲幾乎覆蓋了整個天空飄過來。
整個村莊鴉雀無聲有一炷香的時間,高三郎確定了自家幾個弟弟妹妹沒事,當即便拽著他們跑回了村裡。
滿眼望去,將近萬人的屍體遍布在路上,道邊。
見到這樣畫面的高三郎等人並沒有吃驚,似乎是在昨夜的搶救中,連思想都麻木了。
二百余文雖說也不過就是七斗米的價格,但總的來說,沒有人不想著多佔些便宜。
京城都如此安定,天下百官自然也不敢頂風作桉,畢竟不管是誰,他們的背後都牽扯到了一黨。
抵達地方后、他們只是機械的做著搶救的工作。
讓人耳鳴的沉悶聲不斷響起,被拽到乾清宮外的朱由校還有些迷湖,但下一秒就反應過來道:「地龍翻身了?」
對此、王安轉身離去,而魏忠賢則是跟著朱由校進了養心殿,不過之後幾次餘震中,二人又來回跑出來了幾次,最後朱由校乾脆帶人前往了御花園辦公。
直到齊王下令分田,他家五人一共分得了十五畝田地后,家裡的日子才好過了起來。
「真定府、廣平府、山東濟南府、武定州、東昌府、兗州府、以及河南一州六縣。」
「六年、六月初五日丑時,靈丘、渾源州等地地震,靈丘連震一月有餘,震搖數十次,全城盡塌,官民廬舍無一存者,壓死居民五千二百餘人,往來商賈不計其數,枯井中涌水皆黑。」
直到天亮,他們從殘垣斷壁的村子里走出來,看到人沒砸死,沒砸傷,都感覺是莫大之幸運啊!
「河南、山東等地百姓,田畝數量多,設粥場安置便可。」
鄉野匹夫,哪有這麼多彎彎繞繞,在家家戶戶吃的都差不多,喝的都差不多的時候,民風往往比較淳樸。
「三等即老者、病者、少壯,老者不耐餓,另為一等,粥先給,稍加稠,病者不可群,另為一等,粥先給,少壯,另為一等,最後給。」
從卯時走到辰時,當他們來到靈丘縣的時候,只看到一里長m.hetubook.com.com的屍體牆,白條飄飛。
當百官不作為,百姓們沒有像他們平日里侃侃而談的一樣,離了他們就沒辦法過活。
因為力量太大,所有人站都站不起來,四處都是求救和尖叫聲音,而這一次的範圍,高三郎可以明顯感覺到,比地龍翻身的第一天還要大!
「是……」王安連忙應下,而魏忠賢則是搖搖晃晃的站了起來,灰頭土臉的看了一眼王安。
忽的、地震又出現了,高三郎本能的躺在了地上,而猝不及防的其他人則是被地震波悠蕩起來。
人們將話打趣到了他的身上:「三郎、今年秋收之後,怕是你家積攢的銀錢又夠買一頭黃牛了吧?」
畢自嚴低頭上疏,而朱由校聞言也想了想內帑的銀兩數量,隨後才猶豫道:「撥內帑銀一百萬兩賑災,再著御馬監調撥銀兩、錢糧賑濟災民,免四省遭災府縣村落一年賦稅。」
唯一讓他們覺得有些窘迫的,便是每年的遼餉需要繳納不少糧食。
男人們也不要什麼工錢,一頓飯、一杯酒,一碗茶,事情就解決了。
「萬歲放心,有奴婢在!」
只是苦於秋收不遠,他們一直干到了天黑,隨後才開始上桌吃飯。
村中男兒,無不對他佩服,因此他開口后,也沒有誰再數落齊王的不是了。
地浪席捲整個村莊,雞鳴狗叫之聲絡繹不絕,牲畜撞開牛棚馬棚跑了出來。
只是他那抱的力度不像是保護人,而像是把朱由校當成了救命稻草一樣抱住。
「……」
最高的浪頭有五尺高,高三郎僅僅護著四個弟弟妹妹趴在地上。
整個地面形成了波浪,忽高忽低起起伏伏的過來。
「開枝散葉是人之常情嘛……」
天啟四年有餘有黃牛,他將自己手下的十五畝田地經營的不錯,而加上之後齊王下令取消遼餉,他的日子便好了起來。
「地龍翻身了!小妹快點跑!」
赤條條的屍體堆垛成一堵牆,靈丘縣城外村莊全部倒塌,人們把扒出來的屍體隨便的撂在路上,進靈丘縣的路都被死屍鋪滿了。
「萬歲!」
即便是外拱衛營的士兵,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幹這種事。
「能動的人都跟我去靈丘縣!」
不過他擦了擦眼睛后,又覺得沒有搖晃的畫面,只當是自己酒喝多了,開始朝著家裡趕去。
「另外……」王安轉頭看向了朱由校,躬身作揖道:「萬歲、齊王殿下得知關內大震,已經帶四騎衛開始南下,泰寧府由騰驤衛換防。」
說罷、高三郎拉住了朦朧的一個弟弟妹妹,就把他們往屋外推,而另外兩個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弟弟則是傻乎乎的還準備穿褲子。
「當時戶部便上奏請求「凡年力少壯者取具年籍,工部酌量顧覓,給與工價,勿令轉徙。」
高三郎已經習慣了,只是在他搬著屍體的時候,旁邊的官兵卻嘆息道:「聽聞這次大震不止是我們這裏,便是連東邊的其他縣都遭受了波及,m.hetubook.com•com
就是不知道……」
這樣的一幕不僅僅在乾清宮,便是坤寧宮、文華殿、武英殿,以及整個京城都開始了晃動。
「嗡嗡嗡……」
大夥緊趕慢趕的回了村,各自將木料扛到了請客的那男人家,幫忙炮製木頭。
「大口米六斗,小口米三斗,五歲以下不予!」
一見面都相互打招呼,問家裡死沒死人,用不用幫忙去扒人,埋屍。
「弟弟要回來了?好好好……」聽到朱由檢要回來了,朱由校鬆了一口氣,隨後對朝臣道:「賑災事宜,便速速定下吧。」
「知道了、我先走了。」高三郎苦笑搖頭,隨後便帶著一絲酒意走出校園,披上衣服后朝著家裡趕去。
都說當大災難過後,人見人親,高三郎他們扒土之後一看到有活人出現在面前,不管平日里是否熟悉,都感覺特別親啊!
正在處理奏疏的朱由校只覺得桌椅晃動,便被王安抓住了手腕,不講尊卑的往乾清宮外拽去。
由於父母去世的早,大哥二哥餓死家中,高三郎幾乎是一個人把四個弟弟妹妹拉扯大的。
一些奇異的閃光出現,一刻鐘之內,地龍的肆虐就把所有的建築物蕩平了,地浪所到之處,全部倒塌。
「這災荒之際興建工程,對於朝廷和百姓都是有利的,只是眼下朝廷只能拿出銀子,拿不出足夠的糧食,因此必須用銀子買糧運往災區。」
「此外按照齊王定下的賑災之舉,如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之百姓,都需要分別遷往北疆實邊,因此便可不以以工代賑。」
至於顧秉謙所領的齊王黨,似乎比起閹黨要更安分守己。
「這齊王雖然說給咱們發地,但抬了鹽價和茶價,雖說咱們還富裕,但總感覺吃了些虧……」
如高三郎所想,這一次的地震範圍比第一天還要大,便是遠在數百裡外的京城都遭受到了波及。
不等他們穿好,房屋就開始楊晃了起來,高三郎把兩人抓著就拖了出去。
山道上、百姓們說說笑笑,當然也不免開始抱怨朱由檢將鹽茶國營化后,導致的鹽茶價格上漲一事。
「萬歲……」內閣首輔顧秉謙忽地開口道:「按照太祖高皇帝時定下的《災傷去處散糧則例》規定,災民應該按大口、小口分為二類。」
「六班男者一日三碗稠皺,女者三碗稀粥。」
只是這一次的地震強度似乎不比幾年前山東兗州的地震強度小,地震連續震動一月有餘,直到七月初三,京城就近的消息才送到了皇極殿上。
「京師、天津三衛,宣大俱連震數十次,倒壓死傷一萬九千餘人……」
只是一夜的時間,高三郎等人就扒出了十多個死屍。
村中房屋倒塌,有的人見到高三郎,便喊著他來幫忙,許多人家房屋倒塌,家人被掩埋。
整個村連同高三郎等五人,有行動能力的,能扒人的一共才百餘人。
「哈哈哈哈……」
畢自嚴有著自己賑災的調理,也看過相關的許多
和-圖-書奏疏和文冊,因此解釋道:「六班是指將三等饑民再分男女,男三等在一邊,女三等在一邊,是為六班。」
他倒是想避開,卻被地浪打翻了好幾個跟頭。
「聽說這城裡的鹽價是齊王上疏主動抬高的。」
畢自嚴說完,便退後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代表自己的想法已經說完,而朱由校聞言也微微頷首:「可……」
一刻鐘后,當他走回到了家中,剛準備進屋的時候,只聽呼啦一下,一旁的草房就倒了。
「臣以為、眼下朝廷錢糧不足,因此可以『以工代賑』,讓地方組織災民進行勞動,並給災民發放報酬來賑濟災民。」
倒是在他們前往御花園的時候,錦衣衛鎮撫司也派出了無數塘騎,向著京城的四面八方涌去。
鄉野有鄉野的快樂,一群男人扛著二三百斤的木頭下山,還能有說有笑,這樣的體質若是放到世界各國都能成為優質的兵源,而他們不過是山西的一個縮影罷了。
相反、西廠一點舉動都沒有,平日里甚至沒有維持劉若愚時的對東廠定期檢查。
這些百姓扛著木頭從孔峪山慢慢走下、而山下有一村落,又被稱為高家村,村中有百余戶百姓,六百餘人。
在齊王府辦差的王承恩等人記得自家殿下教導的自保方法,當即全部鑽到了書桌下,雙手抱頭。
天啟三年他用收穫的糧食交了賦稅,然後賣了十石糧食,和御馬監租借了一頭黃牛。
作為戶部尚書,畢自嚴沒有時間如百官一般沉浸在那種劫後餘生的感覺中,而是當即持著笏板上疏道:「萬歲、眼下當務之急,是該核查四省近千萬百姓中,有多少百姓需要救濟,又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高三郎他們雖然有些能力,但畢竟是白身,面對官府的召集只能步行前往。
正如剛才開口呵斥的那人,他便是分地后得了最多惠利的一人。
「一曲唱罷、它登場,起起伏伏,是真忙……」
當然、作為壓力最大的人,畢自嚴已經開始想,自己要去從哪裡弄來錢糧了……
「你吃虧?你吃虧你倒是把家裡多出來的那十幾畝田還回去啊!」
這每家每戶,基本上也有個五六口人,按照兩司對山西的政策,山西一斤鹽是十二文,而五六口人一年少說也得吃個十七八斤鹽。
「嗡隆隆——」
伴隨著地震地裂「卡吧卡吧」,像打雷一樣的聲音響起,只不過這聲音來自地下。
整個村莊,連低矮的雞窩都倒了,直徑三尺的大樹連跟撅斷,百年古樹全倒一片。
唱著民謠、一名山西靈丘的一些百姓扛著木頭下山,所為的,不過是為家裡添置一面木牆罷了。
這麼一來、一戶百姓一年在鹽上的投入便足足二百余文。
「山西、北直隸等絕收,而人無三畝田之民,可遷移往泰寧府、朵顏府、開平府。」
家中原本只有二畝薄田,一家人只能跟著高三郎去靈丘縣拾些糞便運回村裡賣,勉強湖口,但也還是飽一頓飢一和-圖-書頓。
儘管說高家村的百姓也得了便宜,分了田地,每戶家中每歲能收入四十石糧食,去了殼后還能有個二十七八石,而交了田賦后還能有個二十石。
男人則是端茶遞水,而對方家中的女人則是在殺雞做飯,讓庭院里傳來一陣陣肉香。
雖然他身材精瘦,但旁人也不敢小瞧他,在這高家村內都喚他為高三郎,又叫拚命三郎。
「渾源州等處,從西起,城撼山搖,聲如巨雷,將城垣大牆並四面官牆震倒甚多,震死百姓七百三十人!」
天啟五年他攢了銀子,從御馬監那裡把租借的黃牛買下,成為了高家村內為數不多家中有耕牛的「富戶」。
「此次地震波及山西省襄垣、壽陽、武鄉、平定州、山陰、廣靈、榆社……」
不過這樣的窘迫也隨著齊王裁撤遼餉而宣告結束,整個高家村的百姓也可以閑散之餘養一些牲畜來增加副食了。
「大同府所屬俱震,從西北起東南而去,其聲如雷,搖塌城樓城牆二十八處,震死百姓三千二百餘人。」
只可惜,當朱由校剛剛點頭,皇極殿外便出現了一名內閣的翰林學士,他在門口對著殿內道:「萬歲、南直隸急報,七月初一大風自靖江東北起,怒號振地,屋瓦橫飛,合拱之木立仆,江水為之大漲,城堞樓櫓顛沒于驚濤巨浸中,浮屍相屬。」
「這不是打趣么,你生什麼氣啊……」
如果加上腌制肉食,那一戶正常來說要吃去二十斤鹽。
此人身高不過五尺四寸左右,在山西算是正常的身高,但整個人卻精瘦無比,似乎是家中的生活剛剛跟上來,還沒有和其他男人一樣吃的膀大腰圓。
不過人雖然都想著佔便宜,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想。
「若是後續還有餘震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當在秋稅上交之後,再進行追加。」
「除了繳納兩司的七十余萬兩鹽茶稅,其餘錢糧均可以撥發。」
一個個的頂著木屑,划拳吃酒,倒是十分自在。
百姓們扛著木頭有說有笑,這一幕放在十年前是十分不可思議的。
「請問萬歲,御馬監可出錢糧幾何?」畢自嚴皺眉詢問,畢竟御馬監負責掃北的錢糧,現在還能有多少錢糧著實是未知數。
「此次大震,共波及四省六十余府州縣,死傷百姓十九萬四千餘人,波及百姓九百七十余萬!」
畢自嚴不愧是朱由檢選上來的戶部尚書,在討論到賑災和錢糧的時候,他的三言兩語便解決了大明朝眼下的危機,並在最後補充道:「此次賑災,當先發銀四百萬兩,糧三百萬石。」
忽的、這是魏忠賢頂著搖晃的地震波,一路連滾帶爬的跑到了朱由校面前,死死的抱住了朱由校。
七月初三的皇極殿上,當陸文昭帶著沉重的心情將這場大震的情況全盤托出,所有朝臣紛紛沉默無言。
大家爭分奪秒的救人,因為被房子整個壓下來,下面的人早扒一炷香就能活,晚扒一炷香就容易被悶死在裏面。
「四省雖遭遇大震,但田地和*圖*書之中糧食已經可以草草收割來彌補一部分,加之大震使得水渠、運河、道路、堰堤損壞。」
「保定府祁州、肅寧、束鹿、武邑、容城、雄縣……」
「行!」眾人知道他家裡的情況,只是提醒道:「三郎別忘了明早辰時三刻出發,高老四家的這活計,還得干半個月。」
「沒事吧?」
洶湧而來的地震波讓京城百萬百姓紛紛慌亂了起來,直到一刻鐘后,伴隨著地震波慢慢退去,所有人才劫後餘生的開始了大喘氣。
顧秉謙提出了一個不算太好的建議,但很快就被畢自嚴皺眉補充道:「以工代賑範圍有限,只適用於那些有勞動能力的災民,同時也要看當時工程等需要。」
被魏忠賢死死抱住的朱由校也皺著眉頭把魏忠賢扒開,隨後拍了拍自己身上的灰塵,黑著臉道:「讓陸文昭查清楚,這地龍翻身從哪裡開始的,京城就近死傷如何!」
只是魏忠賢與閹黨不敢有什麼舉動,生怕被王安抓到把柄,而東林黨人也得以喘息。
當時大同鎮將官到此地選兵,看到面有菜色,骨瘦如柴的百姓們,看了直搖頭,整個村落一千五百餘人,沒有一個人入選。
這樣的窘迫直到齊王遷走了孔家村八百余口人後,留下的高家村百姓忽的富裕了。
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二十余畝地,不僅吃喝不愁,每年還能賣出去不少糧食。
六月初四,當一個月的時間冉冉而過,西廠並沒有如天下百官矚目的一樣,對東廠、錦衣衛大肆行動。
只是當天色越來越晚,人群之中的高三郎想著家裡的弟弟妹妹,便先開口道:「我家中弟妹沒了我怕是不安心,我得先回去了。」
十年前的高家村和孔家村一起居住在孔峪山下,山下田畝不過二千余畝,兩村合計一千五百餘人,一年下來村中百姓都是飽一餐飢一餐。
「臣建義將災民按照『三等六班』劃分,在災區建設粥場,而粥場需按照『三等六班』不同施粥。」
「蔚州、廣昌、隆平震聲如雷,城垣頹壞,官民廬舍搖毀無數,人多壓死,地裂水涌。」
倒是在這個時候,站在朱由校旁邊的王安開口道:「御馬監眼下有銀三百一十六萬余兩,糧一百一十五萬石。」
「沒了銀子,以工代賑便有些不切實際了。」
天還灰濛濛,所有人都在劫後餘生中慶祝時,馬蹄聲音響起,一名衙門的捕快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到了高家村,開口就抽調了所有男丁。
旁人還在買新衣,他卻穿著破爛衣服積攢家產。
「眼下太倉之中只有糧一百七十余萬石,麥三十二萬五千石,如此糧秣,必然不足以賑災,臣請萬歲發內帑賑災。」
這些屍體用鐵鉤子捅一下屍體,都會往外冒出屍水,那股味道方圓十數步都能聞到。
「以嘉靖三十九為例,當年三月京畿附近就發生飢荒,為賑濟大量流入京城的百姓。」
「沒事……」
「蘇常湖三地知府請朝廷調動東軍都督府拱衛營參与賑災,請調發賑災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