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龍騰南洋
第061章 無題

迪安是朝鮮人民軍的俘虜。他在1950年7月底在大田戰鬥中被俘后,被單獨關在平壤附近的戰俘營。迪安是最早對美國發動朝鮮戰爭進行反思的美國將領之一。以上記錄的是迪安和朝中代表當時多次交談的主要內容。
1951年10月10日,吳銘開始巡迴訪問歐洲各國,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
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決定結束這場讓美國公眾厭倦透了的朝鮮戰爭。
馬、美關係經此事後有所冷淡,但並未破裂,馬來亞政府開始正式大步走向多邊合作的道路,試圖逐漸擺脫全面依靠美國的政策。
在鴉片戰爭中趴下去的中國人,終於在朝鮮戰爭中站立了起來。從勝利抵禦外侮,重贏世界尊敬的角度,朝鮮戰爭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毛澤東、彭德懷和志願軍(解放軍)官兵們就是為全體中國人豎立這座豐碑的英雄。
1951年10月15日,吳銘首先在倫敦與英國政府達成協議,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並開始合作建設新加坡的巨型船塢和一個大型造船廠。
此舉一出,將使來往日本的船隻被迫多走兩千多公里從印尼的天目海峽通過,營運成本大幅增加。隨後,馬來亞政府外長開始穿梭訪問,與東南亞國家泰國、緬甸、印尼等商討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的事宜。
雖然面對馬來亞的強硬立場,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表現了一點程度的鬆動,但隨著朝鮮局勢的惡化,美國政府要將日本建成東亞的「反共先鋒」的宗旨終於還是壓倒了一切。
馬來亞政府鑒於《對日和約修正案》不符合馬來亞的利益,沒有充分考慮到馬來亞政府的要求而斷然拒絕參加,並聲明馬來亞絕不承認《對日和約修正案》的合法性,並保持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權利。
「對共產黨中國,美國官方是不大看重,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們所https://www.hetubook.com.com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共產主義是禍水,誰搞共產主義我們就和誰斗。但我們錯了,總有一天要改變這種看法,轉而看重共產黨,看重毛澤東。毛澤東會讓中國變得強大起來,讓你不能不小心他。」
1951年11月15日,吳銘在布魯塞爾代表馬來亞政府與歐共體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簽署合作協議。
朝鮮戰爭之後,由於中國無私而英勇的戰鬥,蘇聯終於打消了中國有鐵托主義傾向的顧慮,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的工業建設,也從此打下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1951年的9月8日,以美、英、法等四十八個國家為一方與日本為另一方在舊金山會議上籤訂。主要內容:盟國承認日本對其領土和領海有完全的主權;日本承認朝鮮獨立;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日本同意將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等置於聯合國託管之下而以美國為唯一管理當局;日本得自願加入集體安全協定;盟國可與日本締結雙邊協定在日本駐軍;盟國放棄對日本的賠償要求。但與會的越南、朝鮮、蒙古宣布不承認該條約。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也不承認《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在和約簽訂的當天,美國與日本還簽訂了《日美安全條約》。
隨著美國開始扶植南越的總統吳庭艷政權,馬來亞在該地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再次擺在了艾森豪威爾面前。
「迪安將軍,你是否真正認為美國人民需要這個朝鮮戰爭?如果美國繼續實行擴張侵略,你是否認為你們能繼續獲取勝利?」
1953年的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至此,這場從南北朝鮮的內戰擴大升級成為可以稱之為準世界大戰的歷時三年,傷亡百萬的大戰終告結束。一邊是以美國為首打著聯合國旗號的16國聯軍,率和圖書先介入朝鮮內戰並跨越三八分界線直抵中朝邊境鴨綠江。最後卻不得不回到三八線上去簽這個自己也承認是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另一邊是在近代曾屢戰屢敗,不但打不過英法聯軍,打不過8國聯軍,也打不過日本的中國軍隊,奮起一戰,迫使強敵簽訂城下之盟。
1951年11月5日,馬來亞政府拒絕了美國政府的提議,開始獨力勘探開發南蘇門答臘島。
1951年11月10日,馬來亞汽車公司與西德大眾汽車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在馬來亞成立了馬來亞-大眾汽車公司,雙方各佔百分之五十的股份。
參加過朝鮮戰爭歸國的中國將領,對先進的軍事技術的效果有了第一手的體驗,相信戰爭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後五年中,作為國防部長,彭德懷花費了大量精力改造解放軍,試圖使之成為一支現代化的職業軍隊。
「你曾經說美國人民都願意和世界人民和平共處,這話當真?」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接著,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不。我懷疑我們在任何基礎上獲得勝利。我的意思是,即使我們美國將戰爭放在發動一切力量的基礎上,也贏得不了朝鮮戰爭的勝利。因為中國就在朝鮮後門。中國有著取之不竭的人力。即使我們佔領了全朝鮮,他們仍然會在邊界的那邊和我們戰鬥。我看不出來,實在看不出來,世界任何人有什麼辦法去征服中國。美國一直想征服中國,可我一直覺得,這好像是美國一個根本沒有希望的工作,沒有希望的任務,沒有希望的目的。可以這樣說https://www.hetubook.com.com,中國那寬闊的土地沒有一個是你可以攻擊的關鍵之點。你取得了上海,但是你又取得了什麼呢?他們仍有偌大的土地;即使你進攻而直達北京,你又取得了什麼呢?中國還是中國。和蔣介石一樣,我們的心都很大,但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中國是一個廣大而無限量的國家,不論你到這個國家的什麼地方,他們在四面八方都有雄厚的後備力量。我認為歷史在中國是重複的,一個一個國家都曾想吞下中國,但都沒有吞下,不僅10年、100年是這樣,1000年、1萬年以後也還是這樣。任何企圖征服中國的國家最終都被中國趕跑了,丟盡了臉面,有的甚至被中國同化了。這個國家了不得,碰不得。」
「怎麼不當真?美國人民不好戰,大部分美國人民怕和平在一夜之間被戰爭奪走。我現在認識到,美國政府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傾向戰爭的,而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跟著政府叫。要說可怕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可這是沒法子的事情,誰叫他們是美國政府領導下的人民呢!這個其實也很正常,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是跟著自己的政府跑的。想叫人家國家的人民聽你們的話,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天真的,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有一點可以相信,在對和平的祈盼上,天下人都一樣,不要和平的人是神經病。不過,這樣的神經病也還是有的。你我都不要太天真了,以為和平能祈盼來,和平其實要靠武力去爭取。我們美國人就最懂得用武力去奪取和平。很遺憾,我們美國人在奪取和平的路上走得太遠了,犯了一個個錯誤,跑到朝鮮來就是一個證明。」
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沉默,但為了防止馬來亞倒向東方陣營,卻暗地裡繼續向馬來亞表示,兩國應該繼續保持友好合作的關係,而且美國願意繼續向馬來亞提供經濟、技術上的支持,並且再三保和-圖-書證,絕不會允許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消息傳出,馬來亞政府立刻做出了激烈的反應,宣布將於本日起對來往日本的船隻收取高額過水費,並對日本實施戰略物資禁運。
馬來亞政府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活動和經濟建設合作活動,被世界普遍認為是發泄對美國主持下的《舊金山和約》的不滿,向美國政府示威,並且表現出自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強硬舉動。以致多數被排除在馬來亞二期建設之外的美國財團和企業對政府十分不滿,認為失去馬來亞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貿易夥伴是愚蠢的行為。
「這場針對朝鮮和中國人的戰爭,是杜魯門和艾奇遜的遠東政策的一大錯誤,這麼看,你是否同意?」
而對於毛澤東則不是這樣,對毛澤東來說,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同美國軍隊的精華打了個平手的事實,使他關於意志力而不是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朝鮮戰爭進入了談談打打的階段。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縱深達300公里,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路,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而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里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和圖書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為「閉居洞中的龍」。
朝鮮戰爭是人類歷史上在二戰後的又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這場戰爭使中國的統一由現實的可能變成了沒有窮期的願景,中國和平崛起的起步時間被推遲了約20年;中國的國內政治因朝鮮戰爭因素的介入,使國家制度的建設徹底走上了一條斯大林主義的道路,在隨後的一代人時間內(約20多年)排除了任何其他選擇的可能性,當代中國非理性乃至災難性的國家行為,如暴力土改、鎮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乃至文革,都可從某種程度上溯源於這場戰爭;朝鮮戰爭後世界陷入時間漫長的冷戰,以美蘇為首的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集團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軍備競賽,蘇聯因國力不逮而導致國家經濟被拖垮,從而引發了戈爾巴喬夫式的改革,並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後來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集團依次發生顏色革命,從而使近代世界搞了近80年的原教旨社會主義制度實踐被基本終結;因中國在朝鮮參戰前有過美軍不能越過38度線的警告而被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置之不理,結果是中國果然參戰;所以,在後來的越戰時,美國對中國再次警告美軍不可越過17線予以了認真對待,其結果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其陸軍始終沒有越過17度線,從而避免了與中國在越南再次兵戎相見;日本各大產業從戰爭中獲得大量訂單,其二戰後恢復的速度被急劇加速,日本作為二戰的慘敗國在美國的扶持下,從戰後的廢墟中快速重新崛起,成了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
1951年10月23日,吳銘在巴黎正式聘請法國專家參与疏浚馬六甲海峽,並與法國達成了雙邊貿易和最惠國協定。
1951年9月4日,美國單方面邀請了52個國家,在舊金山舉行對日和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