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佟海補充道:「你們沒發覺嗎,採用了手拉機后,農戶每月花在機紗的成本從7元增加到了14元,另外還有添置新織機的費用,投入成本很大啊。織戶們對我們的收布船隊更加依賴了!」
雖然織戶的黏性更高了,但盧佟海卻沒什麼興奮之情。葛洪解釋道:「目前,產量最大的村莊,我們的船需要每5天去一次,已經是很高的頻率了。再高,對船的運力使用上將非常不經濟!」
眼見公司旗下的紡織戶們對手拉機的出現已經消化的差不多了。楊氏布業公司的辦事人員遞給躍躍欲試的織戶們一張契約。
「當然是降低收布價格啊?」張毅理所當然地說道:「目前用機紗織布,熟練的織戶高的每月已經能賺到2元了,如果加上手拉機帶來的效率提升,差不多能到4元。我們公司就與織戶將手拉機帶來的利潤來個對半分,讓織戶多賺1元,我們再賺1元,這不過分吧?」
這些機構以及職位,楊邵文是直接拿現代的名字套上去的,這讓盧佟海、楊玉華這些「古人」們頗有些彆扭。不過楊邵文也不管這些,只要他不覺得彆扭就行了。要不然,自己的公司里都是些頭櫃、二和*圖*書櫃、品格、幫帳、把頭之類的稱呼,他就要覺得難受了。
眾人一起將目光投向楊邵文。
一個月的時間,手拉機的風波在鄉村農戶間充分擴散。大家對能擁有一台自己的手拉機已經是望眼欲穿了。同時,織戶們也對手拉機織布有了更多的感觸。首先,手拉機非常吃機紗。以前用投梭機每月需20斤紗,用了手拉機后,每月需40斤機紗。這對織戶們手中的資金是個考驗,他們詢問楊氏布業公司的辦事員能不能提高收布的頻率,得到的回復是,目前的收布頻率已經達到極限,沒有增加的空間了。這不是個好消息,這樣一來,資金的投入是個大問題。另外,添置手拉機的成本不知需要多少,對於沒多少余錢的農民來說,這也是筆不大不小的開支。
年後,楊邵文召集公司管理層,安排手拉機的推廣事宜。與會人員有盧佟海、楊玉華、張毅、葛洪以及大股東袁慧清、袁嶧城。
在辦事人員的簡單指導下,這些織布高手很快就掌握了手拉機的用法,在周圍村民的圍觀下,手拉機向人們展示了它強大的威力。織戶們在心裏默默計算開了,一個每月能織3m.hetubook.com.com0匹窄幅布的織工,用手拉機織布,每月能出產45匹寬幅布,織布效率倍增。
這個提議倒是讓大家眼前一亮,似乎是個神不知鬼不覺增加收益的好辦法。
袁慧清提議道:「可以從手拉機價格上入手啊。咱們把要收取的利益都分攤到手拉機成本中,反正織戶們也不知道手拉機的具體成本,他們不會有什麼怨言的。」
可這條還是被楊邵文給否定了。「要攤銷掉我們的利益,手拉機的價格需要在三四十元左右,這太高了,基本沒有向農戶推廣的可能!」
他說的利益分配方案倒是沒什麼問題,這也是楊邵文心中理想的分配方案,只是在實施的措施上不太合適。
光緒二十二年初(1896年),手拉機與家庭代工制的出現,為中國的傳統織布業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
織戶們心中一算,這樣一來,熟練工每月能賺近3元的加工費,且省去了買機紗和手拉機佔用的資金。購置材料、添置新設備、運輸、出售,所有的麻煩,楊氏布業公司都給解決了。
公司該怎麼從這種效率的提升中賺錢?
「那就保持原價好了。當初我們引進機紗時也沒hetubook.com•com調收購價,每匹布多出的利潤都給了織戶。而我們則是通過大幅增加的收布量來提高我們的利益,這次也一樣,我們走量就行了!」這是楊玉華的意見。她可是清楚記得大哥對她說過,用了機紗后,織戶們織的布多了,也更加依賴楊氏布行了,楊氏布行收布也就更容易了,這就是客戶黏性。
幾天後,楊氏布業公司的辦事員,從公司旗下的紡織系統中,挑出十幾個人口眾多、對周邊有較大影響力的大村,為每村各帶去了一台手拉機。他們將它送給了這些村中織布能力最好的織戶,以表彰他們一年多來,對楊氏布業公司的大力支持。
這當然是楊氏布業公司為了宣傳推廣手拉機的一個噱頭,但卻非常有效。這些織布高手成為其他人艷羡的對象,更對那台看起來有些古怪的織機充滿了好奇。
《土布代工合同》
股份公司成立后,公司的組織結構慢慢趨於正規化,相繼成立了銷售部、採購部、機械部、財務部等部門。各部門負責人稱為經理,底下的夥計雖然有層級的高低,但一律統稱為辦事員。其中銷售部負責土布的出售,由張毅任經理;採購部負責為農村織戶提供機hetubook.com.com紗以及收購土布,由葛洪負責,他是南丫鎮人,因為心思細膩,從而在進入楊氏布行的第一批員工中脫穎而出;機械部目前還沒有負責人,由楊邵文兼管;楊玉華則是財務部經理,財務部還有個負責出納的小姑娘,楊玉華也算是擺脫了光桿司令的尷尬了。而盧佟海則擔任公司的副總經理。
這又是一個問題。楊邵文沒任何辦法提防別人山寨,更何況他自己也是「山寨」約翰·凱伊的設計,也沒理由指責別人。
「不行的,織戶對自己手中的布有處置權,我們把價錢壓低,他們會賣給別人的!」採購部的葛洪雖然聲音不大,但意思說的很清楚,壓低布價會流失採購部手中的織戶資源,不是個好選擇。
「不一樣的,以前是我們有可觀的利潤率,可以通過走量來提高收益。現在嘛,在短時間內打不開蘇南本地市場的情況下,利潤率將會一直維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這樣一來,走量帶來的收益非常有限!」楊邵文給自己的妹妹解釋道:「很顯然,我們公司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提升利潤率。這次,我們必須要從織戶們手裡爭利益了。」
袁嶧城也補充道:「手拉機原理很簡單,大家一看就明和_圖_書白。從工藝上來說,也沒什麼太難的地方,別人要仿製非常簡單。我們把價格訂的這麼高,只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罷了。」
這還有什麼好考慮的!織戶們爭先恐後的在代工契約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巨大的利益面前,大家不再淡定,紛紛打聽這種手拉機的消息。不過楊氏布行的辦事員也不多說,只是告訴這些織戶,他們很快就能用上手拉機了。
大家討論時,對手拉機給織布業帶來的巨大效率提升已經不再懷疑,但卻遇到了點商業模式上的困擾。
楊氏布業公司免費為織戶們提供機紗和手拉機,織戶們只需負責織布。所織成的寬幅土布,楊氏布業公司上門收購,經驗收合格后,給與每匹6分錢的加工費。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連帶多出來一系列的問題,眾人不禁變得有些喪氣。明明是個很划算的事情,公司硬是沒辦法從中榨出自己的利潤來。真是老鼠拉龜,無處下手。
楊邵文聽盧佟海介紹織戶在資金投入上的困難,隱隱然的摸到了點思路:「也不是沒辦法,只須我們做一點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罷了。」
注:歷史上,加裝了飛梭裝置的手拉機大約在公元1906年的時候,經日本流入蘇南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