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天道昭昭,工業本質

說道:「這是自古以來實踐出的真理啊。」
「去實行天道?」
王絳闕明白張執象的意思,他首先要把雙生子歸納到「人之道」的範疇當中,而人之道是解決不了文明的問題的,需要天之道……
「而大明,已經處在了那個質變的節點,我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知識技術,但朝廷對大明根本就沒有控制權,農業剩餘根本就無法投入到工業生產當中。」
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大明的知識技術后水土不服的表現。
首先是他們因為鼠疫死了足夠多的人,人口少了,土地不變,農業剩餘就多了,但這依舊不足以支撐他們進行工業化,所以他們要殖民擴張。
「五代十國打了多少年?門閥世家都打沒了,可宋朝建立呢?」
「我從最開始就錯了。」
「節點已經來臨,工業革命的準備已經完成,科學的果實已經結出,哪怕沒有權歸於公之下的大規模農業剩餘投入,大明這百來年,也在極速發展。」
工業的誕生,必然是一個文明長期保持大量農業剩餘的結果,而一個文明,如果https://m.hetubook.com.com連農業都不發達,它即便工業化了,工業也不是它本土誕生的。
工業必須有收益,才能發展。
蒙古帝國橫跨世界,元朝入主中原七十余年,如今在俺達汗的領導下又再次統一,可蒙古人至今連鐵鍋都造不好,這是沒有技術的原因嗎?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維持文明穩定前行的基礎。」
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沒有關係,以量來堆砌就可以了。
「秦亡之後,十室九空,人口銳減,可不過七八十年時間,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就到達了鼎盛,能夠跟匈奴追亡逐北。」
「老子已經把道理講得很明白了,文明要往前走,需奉行天道,但又必須正視人道。」
「你說,我們這個文明,我們這個國家,能單純的從資本的角度去考慮嗎?」
大明的商品,在草原上最緊俏的除了茶葉,另一個就是……鐵鍋。
如此一來。
「兩宋統治拉胯,中原之地丟失近兩百年,歷經蒙古屠殺,又經由元朝肆虐七十余年,可我大明一旦建立,不過和圖書二三十年的功夫,永年年間的盛世,便是恆古未有。」
「原因在哪?」
後世的西羅洲的工業化道路。
「沁源的問題不是制度。」
「理論的驗證根本不是一個沁源可以滿足的,它必須以大明為尺度進行,青羊山起義軍……必須取得大明的決策權。」
工業必然是由農業誕生的。
「只要有足夠的農業剩餘投入,我們的知識技術就能完全爆發出來。」
「農業剩餘,剩餘……農業必須要有剩餘才能供養工業,否則只要有10%的缺口,後果可不是漲價10%,而是漲到10%的人餓死為止。」
「是否會過於形而上學?」她問道。
「量變在積累,需要一個質變的突破。」
「不過幾十年的功夫,就富的難以想象。」
「如果是以前的規律,那會是王朝更替,然後在新的王朝開啟工業革命,但,天命也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罷。」
如果一個文明,它連農耕都不是,類似於草原上的蒙古人,他們連生存都很艱難,如何發展出各種門類的工業技術?
「渡過去,文和*圖*書明進入新篇章。」
「一切制度都是人來構建的。」
她這一刻才將那套來自未來的理論與大明這個時代的知見連接起來,明白了文明為何會是這樣的發展路徑。
「你看,以土地兼并為例,每一個朝代的末年,土地兼并都極為嚴重,農民日子過不下去,開始造反起義,新的王朝就開始均田免賦,又發展出一個個盛世。」
「然而。」
「可興起又如此之快速,而且一次比一次鼎盛。」
說道這裏,王絳闕頓了下來,她轉頭看向了張執象。
「未來的幾十年,更會來到一個興亡的關口。」
張執象笑了笑,說道:「無論是雙生子的哪一個,都需要發展生產力對吧?而生產力的發展是繞不開工業化的,工業化作為資本不斷增密的過程,你認為它屬於天道還是人道?」
「而與發展不平衡的是我們的權,沒有權歸於公的天道支撐,人道終究會讓大明走向崩潰。」
「我們不妨拋開雙生子的理論框架,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文明是在前行的,只是前行的步伐不是那麼階段hetubook.com.com性罷了,但一個個王朝的興滅,又是一種循環,這種循環的本質,是權力的公私沒有產生突破罷了。」
他們就對立起來了……他笑了。
「損不足而奉有餘,這又是人類社會運轉的本質,基於人心而構建出來的一切規則的本質。」
「兩晉南北朝時期,破壞得夠慘吧?可隋唐來臨,不過幾十年的功夫,又是前所未有的盛世。」
「歷史這一次,沒有『周期』,而是一個周期結束了,周期之末的考核來了。」
王絳闕明白了西羅人工業化成功的原因,頓時對於雙生子理論的局限就破開了,也明白了沁源的種種問題不是她的錯,更不是不可以解決的。
工農剪刀差可不光光出現在內循環上,它在外部市場擴張也是以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為基礎的。
「《道德經》有雲: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王絳闕似乎領悟到了核心。
王絳闕睫毛微動,撇開了臉,低聲道:「你是說,我們本來既是一起的,不是對立,而是會師?我們要一起爭和*圖*書取到大明的權力,然後用之於公。」
不是。
商洲有的是良田……
是草原上的遊牧根本無法支撐一個文明……
「而且,你看。」
「每一次興亡之間,不是打了個稀巴爛?哪來什麼資本。」
「無論是損於上,還是損於下,都是人之道。」
「這不就是權力的公、私之別?」
「而是它的農業剩餘太少了,根本無法供養工業,唯有大明,廣土巨族,我們有數千年來的農耕經驗,農業剩餘不斷的提高,才有工業化的基礎。」
「人必定是具備善惡的,再怎麼大公無私的人也必然是有立場的,既然有立場,那必然就會有偏袒,有人受益,就必然有人受損。」
「渡不過去,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再受五百年浩劫!」
而農業剩餘則被不斷的剝削……
張執象見她如此聰明,很快就領悟到了關鍵,也是心情愉悅起來,他清閑的往後一趟,躺在草地之上。
「原因是我們歷代的農業剩餘,都在積累啊,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技術,數千年的發展史中,一直都在積累。」
毫無疑問,人道。
「你認同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