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我在島嶼讀書(1)

又過了半個多小時,書屋裡的內容錄的差不多了,導演提醒到午餐時間了。
房奇看向蘇童,蘇童臉上掛著愉悅的笑容,回憶道:「林老師在這方面確實有一手,而且他的組稿經歷很玄。」
《我在島嶼讀書》是江蘇衛視出品的紀實類讀書節目,節目的形式不同於傳統的綜藝節目,房奇的作用就相當於是主持人。
房奇問:「國文社總編?是林為民老師嗎?」
蘇童怕房奇被余華忽悠住,滿臉認真的解釋道:「別聽他瞎說。他以前還是國文社副總編呢,我在國文社的時候就是個普通編輯,主要是我們倆在10年前後先後離開了國文社。」
「對。」西川停下介紹的話,回答房奇的問題,一旁的余華笑著說道:「一提到『國文社總編』,外界想到最多的好像就是林老師。」
他和余華二人吵吵鬧鬧,互不相讓,不過房奇最感興趣的卻是林為民。
這時房奇插話道:「林老師應該是當時《紅樓夢》顧問團里最年輕的顧問吧?」
進了書屋,蘇童感興趣的是書和書桌,坐在面朝大海的書桌前不願意挪地方,西川卻對書屋裡的唱片情有獨鍾,翻來翻去。
「然後呢?然後呢?」房奇追問道。
幾位嘉賓吃午飯,但攝像機未停,吃飯的地方就在書屋旁邊的露天用餐區。
房奇點了點頭又看向西川,「西川老師以前跟二位老師熟嗎?」
這會兒蘇童終於忍不住了,說道:「林老師挖掘的千里馬多了,帶的編輯卻只有我一個。」
余華道:「還要特意強調一下。」
馬原覺得得拿點氣勢出來,他用特別堅定和*圖*書、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霍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這樣的趣事多了。你年紀小,可能不知道,當年林老師組稿在中國文壇可是一絕,蘇童肯定知道。」
房奇發出一陣笑聲,「這個我看您採訪提過,特別有意思。」
馬原那天確實是不服氣要來找林老師掰扯掰扯的,可惜他那點水平在林老師面前根本不夠看,聊了幾句話節奏便被林老師給帶走了。
房奇聽著兩人的對話,臉上露出好奇的探究之色。
房奇幻想著還沒成名的大作家因為介紹信的問題被門衛攔在門外,樂不可支。
花了一年多時間寫出來的東西,可出版社卻不要,海晏愁的蹲在國文社樓門口犯愁。
「然後就又撿了一個大作家?」房奇問道。
「還有二月河也是,他本來聽說央視要拍《紅樓夢》,就是87版電視劇。他專門請了假想來北京給《紅樓夢》的拍攝建言獻策,結果央視的大門都沒進去,他的介紹信央視門衛不認,被門衛給攔在了門口……」
海風、海浪、海鷗,帶著耳機的少女哼著小曲兒,看起來心情愉悅之極。她來到海邊的書屋,推門而入,這裏還沒有人,在她正站在書架前選書的時候,一個精神幹練的男人走進了書屋。
西川拍著腦袋,「對對對。」
那稿子質量一般,沒到能在《當代》上發表的水平,可林老師覺得有閃光點,就讓海晏改改發在了當時的精選叢書里了。
「呦,他們都到了!」
房奇臉上有點小驕傲,「我可是林老師的迷妹!」
余華笑道:「說到馬原,我www.hetubook.com.com想到一個有意思的事。」
余華惟妙惟肖的再現當年《當代》編輯部里的情景,周圍幾人捧腹大笑。
「當時林老師和萬先生師生二人同在顧問組,在那個時候的中國文化界也算是一件軼事了。」蘇童感嘆了一句,又接著說道:「二月河當時被攔在了央視的門外,林老師從央視開門出來,見他蹲在門口,就好奇的問了一句。」
西川與余華、蘇童對視了一眼,「我們以前見過,不太熟,不過也有共同的朋友,歐陽江河是我和余華共同的朋友,還有好多……」
可馬原萬萬沒想到,林老師說了一句『有道理』。」
「差不多。欸,給你說個事吧!」
房奇好奇的問道:「于老師,《沙丘》是那部著名的科幻吧?」
正好這個時候林老師出來,瞧見他這個樣子,便跟他搭了兩句話。得知海晏是來投稿的,林老師便收了他的稿子。
房奇轉過頭來,應了一聲。
「你知道的還挺多!」
余華臉上露出幾分自得「嗐,還行。當年林老師是我的責編那時候他剛當上《當代》的副主編沒多長時間。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我的稿子寫的不錯,就是結尾有點灰暗,可能需要改一下,我說只要能發表,伱讓我從頭到尾光明到尾都行。」
眾人邊吃邊聊,每次基本都是房奇主動挑起話題。
「所以嚴格來說,林老師是我的伯樂!」余華感慨道。
「哈哈,太有意思了。」
「當時林老師正好是《紅樓夢》電視劇的顧問……」
西川對她說道:「九十年代初期吧,那會兒我還在和*圖*書單位上班,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具體哪一天我忘了,對面自我介紹是國文社的編輯,說國文社總編想搞個朦朧詩專題,出幾本朦朧詩詩集……」
「誒!蘇童老師好!」
在兩人聊著的時候,西川走進了書屋,他也是這一次《我在島嶼讀書》的常駐嘉賓之一。
「比如海晏,他以前是警察,有一天路過國文社,心血來潮就想寫。自己在家憋了一年多,還真讓他給憋出來了,然後他就捧著書稿到國文社來投稿,卻沒過稿。
大家的眼神都望過來,他繼續說道:「林老師跟我說過,80年馬原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曾經跑到《當代》編輯部。馬原長得人高馬大,當時堵在《當代》的辦公室門口,氣勢洶洶,林為民一看就覺得這小子是來找茬的。
說起林為民這個名字,房奇充滿了好奇,又問道:「我聽說蘇童老師是林老師的學生,是吧?」
「這事以前我也聽姚大姐說過。」蘇童說道。
余華說到這裏,周圍幾人想象著人高馬大的馬原氣勢洶洶的去找林老師理論,可一身力氣卻好像打在了棉花上的畫面,頓時忍俊不禁。
「蘇童老師和余華老師是同事對吧?」
她之前參加一檔音綜節目,因為言之有物的點評與節目里那些只會撕逼的評委、嘉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小出圈了一把,才有幸獲得了參与《我在島嶼讀書》這個節目的資格。
他還沒進書屋,房奇便看到了他,打了個招呼,書屋裡原本靜謐的氣氛瞬間便熱鬧起來。
「這個我也聽說過,好像很多八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都是林和_圖_書老師挖掘的。」
「真是太有意思了,沒想到林老師和馬原老師之間還有這樣的故事。」房奇一臉興趣盎然。
他說到這裏,房奇眼中的好奇更重了。
「是。《沙丘》是弗蘭克·赫伯特的,《跳蛙》是愛倫·坡的,這兩部一部是科幻、一部是推理。那時候的文學青年最推崇的是現實主義的嚴肅文學,馬原自然沒看過。」
海南,分界洲島。
察覺到余華話里的微妙醋意,房奇好笑的問道:「余華老師跟林老師關係很好,你們也認識好多年了吧?我記得以前看您採訪還提過。」
「以前是同事。」蘇童說道。
「對了對了。」余華搶著說道:「西川跟我們國文社還有合作,你忘了你當年給海子出詩集!」
「房奇!」
當時說完這話馬原心裏得意極了,要知道他以前用這招,不管對面是多好脾氣的人,肯定都會忍不住跟他爭論一番。他這人愛看書,看的書還雜,只要進入這種流程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勝利。
蘇童聽到這話也不和余華爭辯了,說道:「余華是一個,莫言、王朔、海晏、二月河……還有馬原也是。還有很多是原本就在地區很有名氣的作家,通過《當代》和林老師的推動走向了全國,比如說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
房奇搖搖頭,「為什麼呀?」
「《九州英雄志》是通俗雜誌,《當代》是主流文學雜誌,他這是強調自己的出身比我好,不過後來他調到了文華影視。」余華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揶揄。
余華臉上的笑容更甚,又道:「然後林老師又問馬原:你說你看過兩千多部,《跳蛙》你看過沒有?馬和-圖-書原搖了搖頭。林老師又問:那沙丘呢?馬原還是搖了搖頭。馬原當時心裏那個鬱悶和憋屈啊,別提了。他一向自詡閱讀量大,可林老師連著說兩本書他都沒看過。最絕的還是最後,林老師特別憐憫的看了他一眼,說:你這個閱讀面,有點窄啊!」
「林老師對國文社的貢獻確實是居功至偉。」蘇童說道。
後來改編了電視劇,你應該聽說過,就是《便衣警察》。」
余華走到書屋門口,他上身穿著黑色T恤衫,下半身大花褲衩,再配上一雙人字拖,絲毫沒有錄節目的自覺,像是來度假的。
他對房奇說道:「我們以前都在國文社嘛,他在國文社下面的《當代》當編輯,我在國文社的副牌社通文社下面的刊物《九州英雄志》當編輯。知道他為什麼特意強調以前是同事嗎?」
房奇聽到這裏,眼睛閃著光,「原來《便衣警察》是這麼來的啊!」
兩人寒暄幾句,房奇給蘇童介紹起了書屋的來歷。這裏本來是分界洲島上的一座老房子,原本是三個房間,打通之後中間的屋子變成了會客區,兩側擺滿了書架,在這間小小的書屋裡裝了有五千多本書,都是節目的熱心讀者郵寄而來。
他之前給《當代》投過稿沒過,進門自報家門后,林老師其實對他寫的東西有印象,可卻故意裝作不知道他這人。
眾人說了一會兒話,為了書屋的名字爭論了起來,爭論了一會兒,最後把書屋的名字定為「分界書屋」。
蘇童聽到這話剛想回答,余華就替他說道:「什麼學生!就是工作關係他畢業進了《當代》,林老師帶了他一段時間而已,都是業務關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