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忽然懂了,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內心掙扎后並不堅定的產物,直到此時此刻他才真的接受了這個世界的人,把他們看做和自己一樣的、真實存在的、有自我思考的人。
可是當時陳健正處在思想的苦悶當中,於是想的便有些多,反而更加煩躁。人在煩躁的時候便容易只看到晦暗的一面,而之前因為大祭司事件帶來的渺小感和無力感更讓這種晦暗面無限擴大。
直到此時此刻,才真正把他們看做人,而不是他調和捏塑的陶泥,才真正理解了人民創造歷史的本意,才融入這個世界接納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人才真正成為他心目中的人民。
或者說,他自己也不明白,一本白話的、思想仍舊閃光的道德經,還是道德經嗎?
如果真有河伯,它會記得那一天的清晨有個年輕人來到了河邊,皺著眉頭,獃獃地看著噴薄欲出的朝陽。也會記得那一天東邊有些雲彩,而且似乎很厚重,彷彿想要阻擋那輪紅日,將它拖拽住不準升起以墮永夜。
皺著的眉頭無言地說出了陳健心中的苦悶,卻又無人傾訴,只好深埋心底。
正因這樣,傳統與族群這個東西曾讓陳健很難理清楚,在經歷了大祭司事件思考的發酵后,更為嚴重,因為陳健覺得有些事是不可控的。
數日的沉思讓他在這一刻忽然醒悟,放聲長嘯。
至於為何皺眉又為何舒展,河水並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捫心自問數次,支撐自己這麼走下去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內心的信念?還是因為氏族時代的遊刃有餘導致的自我膨脹將、前意識中將自己看做可以操控一切的神明?
好處極多https://www.hetubook.com.com,這是無需多言的。
還是駢文華麗艷絕天下宛如空洞花瓶、以至於逼得隋文帝下詔書求著讀書人不要把文章寫的這麼華麗空洞的六朝文風是傳統文化?
之前他可以不思考,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操控許多。
很久前,當他聽到山岬島上的人面對第一爐鐵發出的歡呼時、當他看到因為牛耕代替刀耕火種的廣闊麥田時,其實心中已經有了明白的基礎。
或許這時候沒有人可以分享喜悅,就把它當做一個秘密,伴隨那枚石子留在大河。
這個夢想並非那樣的波瀾壯闊。
……
思想變革隨著鐵的出現和傳播,陳健估計最多四百年後,一場激烈的思想風暴就會來臨,那時候的天才們面對變革與守舊,面對新的社會模式,將會思索怎麼辦,會將他們的道與術訴諸文字,百花齊放。
跟隨陳健回來的族人們很奇怪,不明白為什麼獲得了這樣的大勝首領卻悶悶不樂,也不明白去粟城之前每天都嘻嘻哈哈的首領為什麼會眉頭緊鎖。
彩霞想要籠住太陽,可太陽不還是出來了嗎?連同那雲彩都被染上了太陽的光芒。
文字的出現讓造紙變得很有意義,可以讓文字和紙張成為族人智慧和文明的載體流傳下來,可以打破貴族血脈的知識壟斷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文字等等。
初始如鷹隼般清麗,隨後轉如河水般渾厚,最終化為頓悟的狂喜。
那時候河邊還有幾個人,正在用從東夷帶回的竹節打水,陳健盯著那幾個人手中的竹子,心中的煩悶更勝。
唯獨缺乏的是用來撈取紙漿的竹篾,別的東西雖然能夠替代和_圖_書,但是使用起來並不方便而且使用壽命不長。
族人們聽出了那是陳健的聲音,以為出了什麼大事,急匆匆跑過去,驚喜地發現以往那個總是微笑著的首領回來了,緊鎖的眉頭已然展開,甚至還有心思拿著一片石子在靜謐的岸邊盪出一連串的漣漪。
在比清晨那聲長嘯更早的時候,陳健早早地來到了河邊,只想一個人隨便走走。
從氏族時代的一帆風順到如今的自覺渺小,巨大的落差讓他有些動搖和反思。
紙出現后,一些見聞雜記之類的書立刻朝著白話的方向發展,這不是誰能控制的。
因而心中始終有個結沒有解開。
越王勾踐最早設立了士兵慰安所,前世媽祖尚有軍中樂園,而海峽另一邊居然沒有軍中樂園,這是在毀滅傳統文化嗎?
直到距離榆城越來越近的某天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眾人都在忙碌地準備著左後一天的行程,忽然聽到了營地外的河岸傳來了一陣長嘯。
族人們不知道河邊到底發生了什麼,只知道那聲長嘯似乎喊出了首領這些天以來一直的苦悶,這就足夠數千人慶賀心安。
思想或許還在,可卻少了很多美的東西。
一旦紙出現了,恐怕就不會再有那些數不盡的微言大義的篇章。
還是想盡辦法引導這個族群走向前世的寄託?讓文化、宗教、風俗靠攏自己夢中的牽絆?
因為沒有區別,所以不該失落。因為有了失落,所以開始反思。
或許,陳健在害怕,害怕自己下一次重生的時候,可能他下一次看到的道德經論語莊子墨子,會是厚厚的一本書,以白話的形式闡述哲學的書。
思想仍會綻放,但卻不會再有那種hetubook.com.com讓人滿口余香的文字美。
是好是壞,陳健自己也不清楚,難以決斷。
一個有活力的族群就像大海,會自我凈化掉那些骯髒醜陋過時的一切。
不舍晝夜的大河之水知道河邊發生了什麼,因為河水可以留下倒影,但卻不知道倒影中那個年輕人心中想的是什麼。
從淫奔對唱到裹腳女德再到明末市井的姓解放,從仗劍天涯邊塞遊俠到不識五穀好男不當兵,哪個是?還是哪個都是?
木簡書寫麻煩,只能儘可能用最少的字表達出最多的意思,言簡意賅、微言大義便是木簡時代的特徵,那是前世族群最為膾炙人口的文章,也是影響了千年的文化的源泉。
可文化屬於單獨族群,是在族群歷史中不斷發展最終產生的,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而每個人又被文化本身所改變,這是一個人不能控制的,在這其中只會越發渺小直至被淹沒。
在看到竹子想到自己的族群即將造紙的時候,陳健忽然有些鬱悶地想到自己這麼早弄出紙,其實就是在摧毀一種可能的文化。
過去的是現在的傳統,現在的也會是將來的傳統,隨時會變。
他心中將這個世界視作前世族群的替代品和精神寄託。
譬如,紙張一旦過早出現,文人為了凸顯自己與眾不同,必然會弄出駢文以及華麗辭藻矯揉造作,以別於下層的文化,因為紙的普及導致僅僅看懂書已經不足以裝逼——和歐洲宮廷間以不說母語說法語以顯優雅如出一轍。
既然相信人民並不愚蠢,既然相信人民會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那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
種種從穿越后就隱藏在他內心深處的思索在大河之岸、在朝陽和-圖-書欲出之刻、在驚濤拍岸彩霞烏沉之時,伴隨著東邊太陽的掙扎瞬間迸發了出來。
而這個結便是前世的傳統,這是彰顯族群特點以區別與其餘族群很重要的東西。
陳健從不覺得自己是聖人,只不過是在踐行自己的信念,只是一個正常的普通的有些微理想的人。
這次大祭司事件,對陳健來說不僅僅是地位和權力的提升,也是內心長期以來壓抑的許多疑惑的迸發。
這東西到底是什麼?誰來定義?
文化源於物質,但又不是機械的反應,因而誰也控制不了。
那麼微言大義不拘形式的先秦散文是傳統文化?
回去的路並不漫長,那種失落和不舍與內心的期待和信念卻每時每刻都在交鋒,讓時間過得無比緩慢。
過去的太陽從東邊出來,現在的太陽也從東邊出來,將來的太陽還是從東邊出來,永遠不變。
朝陽與彩霞的糾葛,光明與永夜的爭奪,迎來了那一聲長嘯。如軍鼓助威,如戈矛相交。嘯聲越發高亢,如同鑽入天邊的玄燕刺破了雲層,在嘯聲將歇的瞬間,金色的光芒瞬間自東而西灑遍了大地江河。水中的、被朝陽染成亮色的臉龐也隨著那一聲長嘯疏開了眉頭。
縱使一時骯髒,終究會碧藍如玉。
陳健忽然明白,一個人創造不了一個族群,只能成為族群的一部分,之所以之前有那樣的疑惑不過是在氏族時代之下個人能力被環境放大后的自我陶醉和自我膨脹。
這是一個很早就可以準備的作坊,水力錘可以輕鬆搗碎草葉麻片木屑,石灰腐蝕膠質材料也充足,這麼大一片大野澤用來漂洗也夠。
這是穿越后將族群視為前世寄託之後一直存在的疑惑,直到這一次和_圖_書與東夷交戰後在粟城關於大祭司的思索之後在河邊迸發了出來。
他很高興,很想有人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悅,但看著匆忙跑來的族人,最終還是微笑著只說了一句「走吧,咱們回去」,然後用一枚石子在河面上打了幾個水漂。
是不顧一切地走最簡單的名為科學的那條路,讓剩餘的文化、宗教、風俗順其自然到最後變得自己都認不出了?
做萬眾矚目的首領可以踐行、將來泯然眾人的時代來臨做一個普通的靠雙手勞作的人也能踐行,其中並無區別。
現在他不能不思考,因為他覺得在歷史的大潮之下,自己會越來越渺小,直至淹沒不見。
先秦散文雖然寫在木簡上,但是質樸自由思想豐富,沒有駢行逐句的華麗辭藻,比起之後的一些文章反而更容易讀懂,也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因為有種名為思想的東西在其中。
倘是前者,因為信念,應該會伴隨著族群進步的腳步而一直微笑,並不會有這種失落。
在東夷的時候,他看到了竹子,便想著再建一個作坊,一個簡單卻又可以影響整個族群的作坊。
科學是唯物的也是全人類的,而傳統是民族的。
科學屬於所有人,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一點在族群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太陽在哪個族群都是熱的,所以他可以做到許多以讓族群走的更快。
造紙作坊。
陳健忽然間明白過來,自己的苦悶與彷徨其實源於內心的矛盾,究其根本不過是一件事。
還是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憂鬱的烏龜之類的是傳統文化?
族群到頭來會變成什麼模樣?自己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自己的理想與族群想要的是不是矛盾的?自己毀掉的多還是得到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