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世界革命
第十三章 匈牙利反擊戰

將命令收好,瑪利亞立即對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安排。
無奈之下,雙方之間的交流,變得越加困難。
「如果斯巴達克同盟真的要強行發起革命,我們必須基於支持和援助,這是我們的責任。」
在他們眼中,這群國家叛徒就應該槍斃。
斯蒂芬想去反駁,卻被斐迪南皇帝給瞪了一眼,制止了他的舉動。
身邊的軍官試圖說服議員們,貿然進攻只會落入對方的陣地圈套。
他們的語氣是如此地正氣凜然,卻沒想過,布達佩斯裏面的革命,究竟是因何而起。
接受到這份命令之後,防衛軍軍長陷入了片刻的沉默。
為了他的個人利益,將國家的利益棄之不顧。
斯蒂芬離開了,而這份指令也被匈牙利防衛軍很好地執行了下去。
城市巷戰才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朱可夫也很給力地進行了各種布防,只不過他的戰術部署並非外圍,而是城市。
加上主場優勢,面對匈牙利防衛軍的攻勢,羅馬尼亞人節節敗退,幾乎要敗退回自己的國土。
如若是以前,他一定會義無反顧地提出反對意見。
儘管不知道奧匈帝國內部發生了什麼事,但既然如此,朱可夫也不會有任何吝嗇。
那些匈牙利議員,與康拉德有著利益上的聯繫。
只可惜,康拉德又一次插手進來。
之前的逃跑主要是因為缺少武裝力量,現在不一樣了,他們開始掌控著三萬多人的匈牙利防衛軍。
于情于理,都是無奈之際。
奧匈軍隊的小部隊作戰十分厲害,遠在大軍團作戰之上,其最大原因便是因為指揮得到了統一。
可是,也僅僅是『幾乎』而已。
擁有槍杆子的底氣自然也就足了很多。
這著實是有些意外,瑪利亞甚至以為自己聽錯了。
他無法相信如此荒唐的命令,居然是出自斯蒂芬之手。
無法統一語言的他們,大軍團指揮幾乎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
將回防匈牙利的部隊和圖書指揮權,移交到一位匈牙利議會長手上。
很顯然,現在的康拉德就是如此。
軍事上事情就應該交給專業的軍人來處理,這些議員大腹便便,別說抬槍,恐怕連扣扳機都不懂。
但身為匈牙利防衛軍的他們,懂得一點。
他也曾經跟奧匈帝國打過仗。
讓他們去接管軍隊指揮權,這不是鬧著玩嗎?
但奧匈帝國的高層內鬥著實是把瑪利亞給看笑了。
所以在得知匈牙利防衛軍即將到來時,朱可夫可是做足了準備,並且做好了付出巨大犧牲的代價。
這個國家,不能因為他的發瘋而被毀滅。
最終,斯蒂芬妥協了。
他完全蠱惑了斐迪南皇帝。
他們不知道高層的鬥爭究竟演變成什麼模樣,也不知道康拉德元帥和斯蒂夫參謀之間的圖謀是什麼。
「如今我們的都城已經被一群刁民給控制住,裏面的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當中,我們慢一步奪回都城,他們就要再多受一份苦難!」
一點點後退,一點點嘆息。
可是,這種做法對蘇俄有利,對於斯巴達克同盟卻是巨大的壓力。
在匈牙利革命爆發的時候,瑪利亞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事實上,這支匈牙利防衛軍裏面,就有不少人對革命抱有同情心理。
在他走出宮殿之後,大門轟然關上。
他們也曾經以此來勸說斯巴達克同盟,只可惜他們認為,蘇俄的做法只是顧及自己,過於自私。
很快,正如瑪利亞所認為的那樣,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已經把羅馬尼亞軍隊給攔住了,並準備特爾古穆列和克里克烏這兩片地區,繼續進軍。
如此耿直的進攻,就像是視匈牙利紅軍為無物一般,正面走過來。
他的話是多麼的冠冕堂皇,可是他卻隱瞞了一件事實。
這群羅馬尼亞人在人數上佔據優勢,可是戰力之弱,壓根就不是匈牙利防衛軍的對手。
若非康拉德元帥的要求,讓他們放羅馬和_圖_書尼亞人進來,恐怕早就把這群羅馬尼亞懦夫給打得趴下。
他再一次撇過頭,看向跟自己站在一同水平線上的康拉德,眼神中閃爍著危險的氣息。
幾乎是為了一己之利,出賣國家利益。
對於此事,蘇俄確實要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現在的德國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就是因為蘇俄給他們輸血了。
斯蒂芬看完后,不禁一陣嘆氣,他看向面前的國家主人斐迪南皇帝,微微張了張口,卻又很快地沉了下去。
按照他們的專業軍事知識分析,應該建造碉堡,將布達佩斯團團圍住,先進行炮擊覆蓋,然後再以步兵衝鋒。
然而正當他們努力驅趕著羅馬尼亞人時,維亞納那邊又發來命令。
這份決議,不允許拒絕。
只不過,這隻匈牙利紅軍戰力肯定是不如當地的正規軍。
然而還未等他出言抗議,斐迪南皇帝就給予了允許。
雖說瑪利亞依舊覺得不妥,畢竟她是堅定認為,德國革命需要等一戰結束之後開始。
如深入靈魂,冰寒刺骨。
讓匈牙利防衛軍阻擋羅馬尼亞人,就是斯蒂芬的行為,而且這一行為是完全繞開斐迪南,沒有經過他的允許。
他們分兵兩路,一部分繼續負責驅逐羅馬尼亞人。
但曾經跟奧匈軍隊進行小規模作戰的朱可夫,卻有另外一種想法。
況且,無論是弗拉基米爾亦或是約瑟夫都一致認為,德國可以暫時苟活,但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事情。
他想說些什麼。
他們從塹壕里探出,對敵軍發起了有效的阻擊攻擊。
德國的社會矛盾確實也很激烈,階級之間的矛盾幾乎到了無法調和的級別。
所以,斯巴達克同盟革命並不會消失,只是拖延了而已。
這份回應很快就落到了維亞納。
很顯然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的出動就是他的傑作。
他們並非完全反感革命,更有甚者,一些士兵的家屬就是工人。
整個奧匈帝國。www•hetubook.com.com
可當她再一次尋求彼得格勒的確認時,弗拉基米爾再一次給予了確認。
命令他們兵分兩路,驅逐羅馬尼亞人的同時,對匈牙利革命進行鎮壓。
一些軍官也忍不住在心中嘀咕。
緊接而來的,就是匈牙利紅軍的反擊。
然而身為軍人的他們,必須拿起槍,給這群掌權者賣命。
但如果斯巴達克同盟真的要爆發,她也必須遵從弗拉基米爾的要求去進行支持。
這就導致,德國的社會矛盾確實激烈,但還沒有演變成揭竿而起的地步。
因為在他們眼中,現在的蘇俄就是在阻礙他們的革命,嚴重拖垮德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節奏。
所以,他們勾結了康拉德元帥,希望能掌控一支軍隊。
一聲令下,早就安排在百余米距離的沒良心炮,轟然開火。
可惜,他還是選擇了軍人的職責,遵守了來自維也納的命令,並且回應維也納。
畢竟學校是學習知識,但現在的工作,是加深革命輸出的經驗。
已經當任匈牙利紅軍臨時元帥的朱可夫,對此感到了不解。
彼得格勒的消息傳到瑪利亞手上時,她的態度是疑惑的。
偌大的一座宮廷里,他感到了凄慘的寒冷。
按照瑪利亞的想法,現在的蘇俄就應該悶聲發大財,而不是貿然介入這種帝國主義戰爭。
第二批部隊則交落到那群議員手上。
看著遠方的布達佩斯,這些匈牙利議員大手一揮,直接發動正面進攻。
烈陽高照,他卻只感到無比的寒意。
他們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大軍團指揮。
但他們會回來的,並不是為了一洗前恥,僅僅是因為匈牙利的統治,更能符合他們的利益。
但這一次,有斯蒂芬的允許,匈牙利防衛軍不顧羅馬尼亞人的譴責,繼續逼近。
而且拖延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如果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蘇俄來給他們進行支持,那對革命會有更大的幫助。
所以,身為參謀長的他,只能和圖書是儘力讓奧匈帝國這個國家,避免滅亡解體。
所以瑪利亞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給朱可夫那邊做出了警告。
一旦奧匈帝國派出正規軍進行鎮壓,瑪利亞可能就要直接出動捷克軍團這張手牌了。
這兩個地方本來就是奧匈帝國的土地。
李鴻章有左宗棠作為制衡,同理康拉德有斯蒂芬作為制衡。
這個時空奧匈帝國還沒有解體,依舊跟德意志第二帝國一樣活得好好的。
斯蒂芬深深地看了一眼皇帝斐迪南。
這一眼神,讓他感受到了斐迪南皇帝的決議。
頓時間,泥土飛濺,鮮血橫飛。
在庫恩貝拉的呼喚下,大量的工人聯合了起來,組建了一支又一支的匈牙利紅軍。
首先是匈牙利那邊的事情。
高傲的頭顱,已經低下。
根據朱可夫所傳達回來的電報信息可知,他們確實完全性佔領了布達佩斯,同時也組建了更多的軍事部隊。
但沒想到弗萊基米爾居然在這個時候,對斯巴達克同盟的要求,回復了答應。
單單一輪火炮洗地,立即讓負責進攻的第一營損失慘重。
他們指著遠處的布達佩斯,大聲說道。
斯蒂芬是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為這份命令裏面,還有一個要求。
允許由那群滿腦子都是利益的匈牙利議員去接管軍隊。
不給拒絕嗎……
雖說每次跟奧匈開戰,都是以一邊倒的攻勢進行,但這並不代表奧匈帝國的軍隊沒有戰力。
他無法想象,如此愚蠢的決議居然真的被允許了。
這康拉德元帥,已經回到了權力高位。
若非這群掌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的利益,又怎麼會演變成民眾革命?
這場內鬥甚至讓瑪利亞想起了大清朝的李鴻章李大人。
卻不料,敵人就這樣直勾勾地走過來?
自從布達佩斯發生革命之後,這群議員便倉皇逃竄,他們深怕會成為第二個soviet犧牲者。
而且讓一群毫無軍事知識的議員去指揮軍隊,這不hetubook.com•com是找死嗎?
幸虧斐迪南皇帝還保留那一丁點理智,他只是稍微責怪了一下斯蒂芬,便默認了他的做法。
不單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獲得不少來自德國的工業技術,更可以讓讓協約國和同盟國繼續消耗。
「臣,明白了……」
要想在這裏面進行革命,那就代表,他們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匈牙利內部的反動勢力,還要應對最強大最有威脅性的敵人。
屬於匈牙利soviet自衛反擊戰,開始了。
最重要的是,協約國壓力巨大,無法在短時間內擊潰德國。
而皇帝陛下因為長久性受到頭痛的折磨,已經沒有了以前的理智。
可是……
這種做法對蘇俄而言,絕對有利。
「既然是他們丟失的,就應該由他們重新奪回來,這是他們的事情,也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
他提出了建議,讓匈牙利議員掌握軍權。
他們的敵人是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必須做好戰鬥的準備。
如果要在這個時候掀起德國那邊的革命,恐怕他們會遭受到巨大的壓力和失敗。
這世上不存在兩全其美的事情,因此即使遭到了羅莎盧森堡等人的譴責,他們也必須進行下去。
由於缺乏人手,瑪利亞打算讓蘇斯洛夫跟在自己身邊。
最終,軍官們遵守命令,開始對布達佩斯發起正面進攻。
那就是保家衛國,把這群從羅馬尼亞進來的兔崽子給驅趕出去。
無奈,無可奈何。
康拉德這樣對斐迪南皇帝說道。
蘇俄內戰期間,捷克軍團也正因為擁有了統一指揮,對付白軍時幾乎是無往不利。
可惜這群匈牙利議員卻認為,這種打法過於保守,也過於緩慢。
即使是他們的二月革命,也是選擇在俄國社會矛盾最為激烈的時候,進行下去。
等匈牙利和斯巴達克同盟的事情解決之後,再把他丟到學校里進行深造。
自從簽下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國內的情況開始轉好,國內糧食得到了穩定。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