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世界革命
第三十四章 名畫:畢蘇斯基在波茲南

雖說他跟隨著畢蘇斯基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主要是因為雙方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讓波蘭獨立。
波蘭軍隊一退再退,最終他們退回到華沙城內。
有不少軍官就提出了異議。
但那都是威脅,因為在卡爾斯基到來之前,瑪利亞就已經跟羅科索夫斯基吩咐過。
瑪利亞撩過耳後的髮絲,歪了歪腦袋,輕輕笑道。
現在,畢蘇斯基又擁有協約國的支持。
讓士兵和人民在華沙城內進行死守,同時向協約國方面不斷申請支援和。
死守,求救和撤退。
德國共產黨在得知蘇俄已經攻下華沙之後,士氣高漲,但也有不少人擔憂起來,蘇俄的到來是好還是壞,究竟是來幫助他們的,還是在入侵統治他們的。
城內的人不知道,但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浩浩蕩蕩的蘇俄軍隊就在遠方,站在高台上就能看到了。
瑪利亞也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瑪利亞是想留下波蘭,因為波蘭的地理原因,它可以成為蘇德之間的緩衝帶。
談什麼?
雙方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最終演變成分裂。
很快,畢蘇斯基離開了。
別傷害平民,盡量以威嚇為主。
到頭來,基層軍官們成為了新理想主義者,而畢蘇斯基則淪落為了修理想主義者。
困難的時候,雙方同甘共苦,卻沒想到如今成事了卻分道揚鑣。
基層軍官回諷道:「如果人活著只是為了自己,那我們跟沙俄人又有什麼區別?」
卡爾斯基點了點頭,他表示理解。
萬萬沒想到,到來自己帳中的人,是一位平平無奇的波蘭軍官,不是畢蘇斯基。
而且,他們的傀儡畢蘇斯基如今已退守到波茲南地區。
因為這是一個要命題。
按他們的看法,只要堅守下去,協約國必然會來者支援。
這位代表自然是一開始與畢蘇斯基爭辯是留還是走的基層軍官。
無奈,卡爾斯基只能選擇妥協。
瑪利亞所只給他們傳達了一個意思。
他本以為與www•hetubook•com•com自己見面的人會是一位虎背熊腰的斯拉夫壯漢,卻沒想到,跟自己見面的居然是一位身材……比較特別的女性。
如此戰術之下,波蘭軍隊壓根就不是對手,很快就被阿爾法突擊隊給沖得潰散而逃。
對方也同樣露出詫異的表情。
臨走前,畢蘇斯基跟這群自己所看不起的基層軍官嘲諷道。
最終這幾位蘇俄士兵進入了華沙城內,他們傳達了來自紅四軍總指揮官瑪利亞的意思之後,又離開了。
但瑪利亞就喜歡看到這樣的場面,因為著實是給他們蘇俄提供的方便。
畢蘇斯基回應道。
「瑪利亞閣下,我們有得選擇嗎?」
他決不允許任何人違抗自己的命令,即使是跟著自己一起走過來的袍澤,也是如此。
改變他的,是這場世界大戰。
剛付復國的波蘭,經不起那麼大的傷亡。
答應還是不答應,都要謹慎思考。
如果答應,那就要放蘇軍通過,通過哪條路也同樣需要由蘇軍來選擇。
因為他的原因,引發了雙方之間的戰爭,也因為他的原因,導致蘇軍不得不反擊。
雙方就在這一層面上發生了分歧。
那時候,一戰還在打,他們都是為了避開沙俄或者德國的控制,選擇了游擊戰。
一位從底層爬上來的波蘭軍官,他的家庭是從農奴開始,直到戰爭前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這是一場必死之局,他們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畢蘇斯基呢?」瑪利亞還是很在意,身為主要人物的畢蘇斯基究竟去哪裡了,
他確實教導過基層軍官們,要保護人民,帶領著人民走向幸福。
那時候,他們與畢蘇斯基合為一體,最主要是因為畢蘇斯基擁有著同盟國的支持。
他們害怕沙俄的無情和殘忍,恨屋及烏,自然也會抗拒蘇俄,即使他們對蘇俄人的印象全都是由畢蘇斯基的一口之言。
「人活著什麼都有,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https://m.hetubook.com.com
畢蘇斯基則選擇離開,帶走自己的所有家產。
反觀蘇軍,那可是數萬正規軍,不單擁有大炮,還擁有可怕的坦克。
最終,他們選出一位代表前來與蘇軍談判。
因此,瑪利亞的意思他了解了。
只要你們不有所作為,我們就不會有所作為。
了解到當前情況之後,瑪利亞向他示意了一下,並寒暄幾句。
昔日的戰友成為未來的敵人,著實是讓人感到唏噓。
「人類的未來,就是無產階級的未來。」
畢蘇斯基面紅耳赤,他絕不承認自己跟沙俄人一樣,他是比沙俄人更加先進。
「還有一點,我希望閣下能夠明白,蘇軍的此番目的並不是你們波蘭,而是德國。」
「我們支持每一個民族的解放與獨立,波蘭人民也是如此。」
奈何波蘭士兵太弱了,有些士兵甚至連射擊訓練都沒進行過,如此一來讓他們去面對蘇軍,無異於讓一個小孩剛學會走路就跟蘇炳添比賽。
他們畢竟阿爾法小隊也是繼承了蘇式散兵衝鋒習慣,雖說不是三三制,但也類似於三三制。
他連忙回應道。
畢竟他們蘇軍的反擊戰只有一個目的。
戰前口號立即被打響了。
他們沒想到蘇軍會這麼快就擊潰波蘭,華沙也在一天時間內放棄抵抗。
瑪利亞自然接受,她特意來到現場,需要與波軍進行一次有意義的交涉。
因此,一聽到他們的領導人如此描述,大部分市民都害怕了。
但談還是得談,所以瑪利亞已經做好了一場惡談的打算。
這實在是難以接受。
說到底他還是將自己國家的人民黨做成權力工具罷了。
「我們的目的是支援德國內的共產主義者。」
「所以我希望能夠向波蘭借道,說是借道自然也會給予你們借道的補償。」
基層軍官是為了自己國家的人民,華沙城內的市民。
但是,瑪利亞不願意控制波蘭的人是畢蘇斯基。
敲山震虎。
他們原本的任務是www.hetubook•com.com給他們進行戰術指導。
無論是從沙俄人手中獨立出去,亦或是從德國人手中獨立出去,都是一樣。
卡爾斯基猶豫了。
當然,瑪利亞還提出一個要求,需要與波蘭軍隊的負責人前來談判。
因為對他們而言,這是為了保護波蘭人民而死,是一種偉大的犧牲。
幾名蘇俄士兵以使者的身份來到了華沙城下,為了表達誠意,他們放下了手上的武器,並且宣稱,他們可以談談。
將所有責任都推到畢蘇斯基身上。
但他都只是口頭上去說去講,卻從未講過要怎麼去做,如何去實現。
基層軍官依舊留在這裏,但他們手上所能掌握的兵力並不多,只有三千多人。
而且根據情報推斷,做出進攻柯尼斯堡決策的人就是畢蘇斯基,由此可見這傢伙絕對不是蘇俄的好朋友,而是敵人。
「沒得選擇噢。」
並不是擔心蘇軍會對波蘭負責人進行扣留或者斬首,而是因為他們的負責人走了。
「烏拉!!」
「我需要一位可以決定華沙城內的負責人,你有這樣的權力嗎?先生。」
然而,就在蘇軍已經到華沙城下時,卻停下了腳步。
因為卡爾斯基本身的威望和英勇善戰,他最終領導了自己村莊的人民進行了游擊戰。
因此,他們一旦死守華沙,恐怕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面對全副武裝的他們,加上那極高強度的突擊作戰戰術,著實是讓波蘭軍隊難以招架。
「我們這是要放棄城裡面的百姓嗎?」一名軍官不可置信地問道。
對於前者,波蘭守軍可以遵守,雖然說他們已經準備拚死抵抗蘇軍的進攻,但能夠不打自然是不打為好。
波蘭這麼好看,對波蘭有慾望也是人之常情吧。
畢蘇斯基站在演講台上,賣力地宣傳著蘇軍的可怕和邪惡,將蘇軍形容成之前的沙俄軍隊。
華沙內的社會黨人也提出建議,只要能談,盡量去談,因為一旦交戰必然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真打他也不認為華沙能守www.hetubook.com.com得住。
「如果你要死在這裏我不會攔著你,但你要看清楚了,這裏誰才是話事人,是我!」
只要權力穩固,人民都可以犧牲。
最終,卡爾斯基苦笑了一聲,向瑪利亞問道。
「整個世界都想要反對我們,因為他們在害怕無產階級的力量。」
「我們應該跟人民同生共死,而不是拋棄他們!」
「引發我們蘇波之間戰爭的人,是畢蘇斯基,而不是波蘭人民,我希望這一點,能夠我們之間的達成共識。」
有很多波蘭人民都沒接觸過蘇軍,但他們曾經遭受過沙俄軍隊的殘酷統治。
就算打到最後要被蘇俄人給俘虜或者殺死,也不會有任何遺憾。
但如果不答應,那不就是對蘇俄說:「別在意世俗的眼光,錯過我是你的損失」?
而且相對於德軍的風暴突擊部隊所持握的衝鋒槍,阿爾法小隊是分成兩批,一種是使用散彈槍,一種是使用衝鋒槍。
但同時也要求畢蘇斯基給予配合,畢竟那是畢蘇斯基的主場。
就在對方還在思考著眼前之人是『走丟的調皮女孩』時,瑪利亞的聲音將他從疑惑中拉了回來。
這種戰術並不容易執行,因為要進行突擊的士兵必須是老兵,同時也必須是精銳部隊。
可一萬蘇軍突然間變卦呢?
很快,華沙給出了回復,他們將會答應也蘇俄談判。
要知道波茲南身後就是柏林。
瑪利亞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走了。
"畢蘇斯基這傢伙就是一個協約國的走狗。"對於這人,瑪利亞毫不留情地如此評價道。
眼見紅軍兵臨華沙,波蘭內的人民竟爆發出驚人的團結性,他們組織起了民兵力量,試圖阻擋蘇軍的進攻。
再看看蘇軍的可怕軍勢,恐怕到後面就不是『波蘭不驚』而是『毫無波蘭』了。
「然而,我們絕不會因此而止步不前。」
他們需要的是發展,不是戰爭。
雖然說他確實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但跟著畢蘇斯基這麼久,多多少少都學了一點權謀。
諷刺的m.hetubook.com.com是,基層軍官的愛國情懷和對人民的保護都是因為畢蘇斯基而激發的。
畢蘇斯基的離開也能理解,他是一位野心家,相對於人民他更加傾向於自己的權力。
不單要聽從命令,還得懂得臨場變化。
「他們為了自己的皇帝而戰,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但我們不同,我們是為了全人類而戰。」
然後,自己則打算帶領著人撤離華沙,做一個反面教材的逃跑主義者。
這番寒暄讓瑪利亞知道了對方的身份。
「元帥在波茲南。」
即使加上民兵也就只有一萬多人而已。
基層軍官選擇留下華沙,跟華沙人民同生共死,抵抗蘇俄紅軍的進攻。
這位基層軍官默默無聞,甚至連姓氏都沒有,他只有一個名為卡爾斯基的再普通不過名字。
但第二條就有點微妙了。
然後又跟畢蘇斯基聯合在一起,擰成了一股強大的武裝隊伍。
阿爾法小隊已經突擊到波蘭軍隊的第二道防線。
一些德國軍官立馬就發現了,這種戰術跟他們暴風突擊隊一樣,都是以精銳部隊進行尖刀式突破。
很顯然,紅四方面軍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
相對於基層軍官,畢蘇斯基則是為了自己的權力,為了自己的後路。
敲的就是波蘭這座山,震的就是協約國。
協約國立馬做出調整,打算以武力的方式讓蘇俄妥協。
就在剛才的對話裏面,瑪利亞就已經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拿起槍的人不是平民,那是士兵。
一些德國軍官見勢不妙也立即撤退。
然而畢蘇斯基突然間提出『讓華沙士兵和人民死守於此,攔住蘇俄人,他們則保存著實力撤到後方去。』
見到波蘭人民已經被自己裹挾和煽動起來了,畢蘇斯基已經做好了三部打算。
很顯然協約國那邊確實被驚到了。
「是的,目前為止,我能決定華沙的事務。」
「為了每一個受壓迫者而戰鬥吧,達瓦里希!!」
而如今,卻又因為是留還是守的問題,分道揚鑣。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普通,讓他更具親和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