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戰速決,打的就是一個時間差。
單憑這一萬多人,打一個速戰還行,真要將埃及從英國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無異於痴人說夢。
輕則語言不通,重則血海深仇。
而且,由於戰場備無限擴寬,竟讓敵軍指揮官產生了錯誤判斷。
對於埃及而言,無論是貝尼蘇韋夫省還是法尤姆省,其實都只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那就是以他們省會命名的城市。
卻不料,這僅僅是因為,這兩個團只是以連隊的形式,進行多方面戰鬥。
這場遭遇戰由於來得太過於突然,以至於雙方都沒來得及反應過來。
他很清楚,如果對方要進攻埃及的主要城市,最好的方向就是順著鐵路進攻。
戰鬥異常激烈,頓時間內就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人員傷亡。
因此,相對於甘地這種想為自家印度民族解放的人而言,他更傾向於英國的帝國主義。
這支預備隊是用在後續支援上。
只休息了不到半個小時時間,便開始啟動。
但這支印度軍戰鬥力本身就拉胯,士氣低迷不說,指揮系統亂七八糟。
將這些印度人轉變成己方同志也不切實際,語言不通不說,雙方的思想也無法相通。
由於他們只有兩個團,而他們所需要面對的是兩萬人中的一部分,因此打的十分吃力。
佔領了中轉站后,薩達特這孩子自動請纓,希望可以率先進入開羅。
由於四處都是沙漠戈壁,使得分開作戰的連隊,能夠依靠錯綜複雜的戈壁進行交替式掩護。
而最後一步,就是對開羅的進攻。
「如果迂迴佯攻部隊失去了『出其不意』的特性,那麼他們的作用將不復存在,甚至會成為敵軍圍剿的對象。」
只要這支蘇聯部隊順著鐵路前進,他們就可以通過紅海省,迂迴到身後,直接捅敵人的屁股。
就在佯攻部隊吸引住了敵軍大部分主力時,已經轉變為主攻的部隊,展開了最大規模的總攻擊。
而且,這些埃及市民是能看到的。
原來是和-圖-書他們一早就收到消息,知道南方的兩個省會在一天之內全部淪陷,便二話不說直接溜走。
什麼手榴彈輕機槍,能拿上來的都拿上來,將一個村斗演變成戰爭規模。
下一個進攻目標就是進入開羅的關口,法尤姆省。
但是,第六縱隊本身就是精銳中的精銳。
得知負責佯攻迂迴的部隊遭遇到一支過來郊遊的印軍時,他沒有絲毫猶豫,便立即取消了一開始的作戰部署。
這支印軍阻攔了不到一天時間,然而卻還是給身後的英國殖民軍帶來了幫助。
如今,第六縱隊已經佔領了貝尼蘇韋夫省,下一個需要進攻的就是法尤姆省。
至少,他們知道在紅海省處,也出現了一支蘇聯人部隊,而且人數不多。
一些參謀也認為,這戰術變動太大,不應採取。
卻不料,此法正中科涅夫下懷。
所以,科涅夫立即改變作戰思路。
所以,在佔領貝尼蘇韋夫省之後,科涅夫只是稍作整頓后,便打算繼續進攻。
四個團的兵力迅速發起進攻。
法尤姆省並甚至比貝尼蘇韋夫省小,裏面的守軍壓根就不多,所以他們很快就攻入了法尤姆省。
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團卻在進入紅海省時,就與敵人碰上了面。
由於科涅夫來這裏並不是為了解放埃及,所以他來不及對這省長做些什麼,直接就把他丟回去給埃及市民。
因為太小的原因,這導致城市與省會並無區分。
埃及殖民總督立即想到了一個可能性。
所以,佔領了主要城市就等同於佔領了這個省會。
打的,就是一個『出其不意』。
更何況,埃及的主要地形是以平原為主,他們的迂迴很難做到『依地形做掩護』。
在這支部隊集結完畢的第三天後,埃及方面就傳來了一個消息。
負責跟隨第六縱隊的薩達特立即以熟練的埃語,向眾人解釋。
迂迴佯攻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襲擊。
在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便對著他的面門m.hetubook.com.com來上一拳。
連通著法尤姆省和開羅市中心的,同樣是一條鐵路線。
得知埃及的明亞省有敵人進攻后,負責指揮這支預備隊的軍官立即認為,身為大英乖兒子就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防守。
一些從其他縱隊加入進來的同志,也必須聽從組織安排。
而且,殖民軍的戰鬥力本來就不強,與英國的正規軍有著巨大差異。
所以,在第六縱隊六個團的連番照顧下,這支印度軍隊內部率先瓦解。
『明亞省,被不明的軍事力量所控制,疑似從撒哈拉沙漠出來的蘇聯人。』
英國是不可能對埃及放手的,因為埃及是掌控著蘇伊士運河這條黃金水道。
他們需要在開羅守軍調配過去之前,將其貢獻,然後控制整個中轉站。
這些殖民軍確實沒想過,自己居然會與這種精銳部隊作戰。
短時間內,竟發揮出了百分之二百的火力。
由於這些團都帶有迫擊炮,當他們來到特定位置之後,就會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騷擾性襲擊。
致敬奧匈也就算了,別人奧匈至少還有一個體量在這裏。
他要求負責迂迴的第五六七八四個團,分出四個團出來,並立即急行軍,與負責佯攻的三團四團匯合。
緊接著,又安排了一萬多人在法尤姆省,準備抵禦從這裏來的蘇軍。
他將第六縱隊描述成一支『從沙漠出來的救世主』。
緊接著,科涅夫大手一揮,長驅直入,直接攻入貝尼蘇韋夫省。
埃及人民受帶英折磨久已,在聽到這番解釋后,立馬引起共鳴。
第七團第八團已經牽制住了敵人的大部分主力,他們需要在第七團第八團扛不住之前,攻入開羅。
匯合后,四個團的兵力迅速往前方進軍。
面對敵軍的人數優勢,他們留兩個團來做抵禦,然後其餘四個團迅速佔領該地區的高地。
情報所描述的主力,並不是主力,負責迂迴到紅海省的才是真正主力。
省長還沒來得及逃,就和圖書被當地市民給直接逮住,然後毆打一頓後送給了科涅夫。
最終他們選擇了放走,任他們在這片山區之間自生自滅吧,第六縱隊真沒精力去管他們。
只不過,科涅夫並沒有止步於此,也來不及安撫民眾,便立即啟辰準備下一場戰鬥。
這個想法是好的,只要科涅夫不改變戰術,無論是佯攻還是主攻,都會迎面撞上一塊鋼板上。
實現了『在你打贏我們之前,我們就投降了。』的壯舉。
接收到錯誤信息后,他們便擊中兵力,打算對他們所認為的『主力部隊』發起總攻勢。
最終,科涅夫力排眾難,堅持住了自己的原則。
如果有一個大後方,或許還能進行俘虜。
這個消息立即讓這支預備隊的軍官振奮起來。
第六縱隊的急行軍速度很快。
奈何,科涅夫卻臨時改變了戰術。
一時間,在炮擊和襲擾的雙重打擊下,這至三萬人的印度軍迅速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這就是殖民軍與正規軍的差距。
印度軍雖然有兩萬人,但他們行動緩慢,指揮混亂,團與團之間壓根就沒有半點合作性。
由於英軍只認為這是佯攻,所以並沒有部署太多兵力在此。
正如科涅夫所想的一樣,進入到紅海省的部隊很快就發生戰鬥。
自從第六縱隊進入撒哈拉沙漠時,倫敦方面就已經讓埃及總督做好作戰準備,並在亞洲地方放置了一支由印度人組成的預備隊。
這支印度軍居然會敗得這麼快,著實是出乎這六個團的意外。
他的想法是沒錯的,所以在部署軍隊設防時,他安排了兩萬人設防在紅海省與開羅之間的交界處。
這條鐵路線途中有一座名叫辛努里斯的中轉站,這座中轉站站同樣有部隊把守。
很快,他們的部隊便做出了調整,除去留守在後方開羅的三千人之外,兩萬七千人全都集中在紅海省,打算一舉殲滅這支蘇聯遠征軍主力。
但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他們的矛盾本身就難以調節,就是到了2和-圖-書1世紀,印度內的各個邦,都會為了一些事情而大打出手。
要的,就是一個快。
這就使得,在面對這支身經百戰的遠征軍時,他們的戰力壓根就不成氣候。
由於科涅夫的第六縱隊突然間攻入了一座有一定發展規模的城市,一時間,城市內的人驚慌失措。
相比較之下,五萬多平方公里的通遼,直接就是對方的五十倍。
如果強行帶在身邊,還會給己方帶來隱患。
聽到這句話后,法尤姆省的人民當即歡呼沸騰。
如若被人率先發現,那麼迂迴的價值將會大大削減。
這幾個團迅速在複雜的地形中來回穿插。
他們是親眼目睹到這支部隊,將英國殖民者給打得丟盔卸甲。
所以此次出征,他是懷抱著建功立業而來的。
他的行動方向並不是無頭蒼蠅。
但是,原本屬於主攻的他們,將會轉變為佯攻。
有些殖民軍,從參軍到現在,連開槍都不怎麼熟練,更不用說聽從指揮,穩定陣線。
不久后,街邊的路燈多了一件肥胖的飾品。
至於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對他而言毫無意義。
為了實現速戰速決的戰術打擊,科涅夫要求全員都帶上手榴彈,和兩天的乾糧。
而原本負責佯攻鐵路線的部隊,將會轉變為主攻。
今天,他就要給自己的祖國認父做賊!帶英才是自己的真父親。
「如果是我的話,我可以帶動開羅城內的運動,裡應外合!」
戰術變更之後,四個團的兵力迅速撤離,並以急行軍的方式,穿過兩個省之間的幾十公里路,與第三團第四團匯合。
四個團的兵力,在以八千人的規模,圍剿了一萬人的殖民軍。
有些團與團之間,更是存在著部落或者民族之間的矛盾差異。
這四個團本身又是身經百戰,合作經驗極其豐富。
其違和感之強,只有當年的奧匈帝國能夠與之媲美,屬於是致敬老奧他老人家了。
錯誤地認為,這確實就是敵人的主力,畢竟四處都是。
為的,就是幫他們驅逐英國人m.hetubook.com.com
。
兵貴神速,三團四團一馬當先,率先衝破敵人本就脆弱的防線。
貝尼蘇韋夫省本來就的面積就不大,才1322平方公里。
此時此刻的第六縱隊,已經不再是一開始那樣,有太多顧及。
這就是印度人。
因此,在命令下達之後,便立即急行軍了。
剩餘的兩個團則繼續按照原來的迂迴任務前進。
奈何,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後方。
就這樣,四個團合計共八千多人的部隊,與一支兩萬人的印度軍隊展開了遭遇戰。
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佔領高度之後,構建高地炮台,對著敵軍就是一陣轟炸。
至於被他們俘虜的印度人,他們只能將其放走。
可是,還未等他們到達辛努里斯,裏面的守軍就已經全部撤退了。
於是乎,這支以印度人為主的兩萬人部隊離開了亞洲,直接登船渡過紅海,進入了紅海省。
遇事不決,迂迴打擊。
萬萬沒想到,科涅夫也是如此這麼想的。
「埃及的事情必須由埃及人民去決斷,這個人渣,你們來處理。」
雖說無法解放,但科涅夫卻可以給這裏的殖民者來一個迎頭痛擊。
他本身就是婆羅門,在階級方面屬於是剝削者。
但科涅夫還是執著于自己的看法。
然後,給埃及人民種下一顆『反抗』的種子。
這是一個極其大胆的舉動,一旦思路失敗,將會給這為數不多的遠征軍帶來不可磨滅的毀滅性打擊。
科涅夫並不是不想解放埃及,但他沒有這樣的實力。
負責抵禦進攻的二團三團,分成了好幾個連往外擴散。
負責佯攻的第三團第四團,一路順暢,幾乎沒受到任何打擊。
一旦被發現,就很難抹去自己的痕迹。
這可是絕對的兵力優勢,再加上有開羅這個大後方在此,打敗一支只有萬來人的部隊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面對對方的人數優勢之下,他們化整為零,迅速散開到各個戰場上。
而且率先引起潰敗的,並不是這第六縱隊的四個團原因,而是他們內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