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資社之爭
第三十九章 小鬍子:我打不過蘇聯,還打不過你義大利?

這份警告自然會落在阿道夫耳中。
儘管只有十萬人,但後續還會有更多的部隊對米蘭進行支援。
所以,德共即使佔領了有歷史意義的柏林,其發展潛力仍舊不如納粹德國。
原時空中,納粹德國所採取的經濟學,就是把自己的債主給打死,而他的大債主自然就是法國。
但是,總會有一些事情,讓事態發展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猛踩油門。
所有國家都不希望發生世界大戰,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即使如丘吉爾和戴高樂這樣的鷹派,也會儘可能地避免世界大戰的發生。
這樣的想法立即為阿道夫爭取到了軍方的支持,所以當部隊開入奧地利之後,便開始對義大利發起閃電般的攻勢。
他們的軍工發展,有百分之八十的資金都是從英法這邊貸款而來。
然後是對奧地利的物資支援,幫助奧地利抵禦意軍。
僅僅五天時間,邊境的所有城市都陷入了一片黑暗,徹底停電且失去聯繫。
墨索里尼幾天沒睡覺,雙眼發紅地瞪著手上的各種情報。
如果米蘭丟失了,那麼羅馬將無險可守,只能在羅馬這裏進行搏殺。
然而,負責指揮這樣戰鬥的德國將領有兩位總司令。
吞併奧地利對於英法來說已經是一步險棋,但不會有第二步了。
這些重要地方,幾乎成為了德軍轟炸機群的主要針對目標。
但墨索里尼卻不想再等了。
由於準備速度過快,又有英法兩國給他們提供掩護。
所以,阿道夫急需一場大規模勝利,而義大利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因為,這就是一個借口。
如今,已是1940年二月,即將迎來春季,可阿爾卑斯的積雪是常年在此。
因為,義大利的大部分重型工業分佈都集中在北部地區,也就是米蘭那邊。
軍情六處給阿道夫提供了關於義大利的情報,所以納粹德軍能精準地找到義大利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
要知道,魯爾區的煤炭儲量就和*圖*書高達2190億噸,佔了德國總儲量的四分之三。
大規模的轟炸,讓意軍原本修築好的碉堡陣地,一下子化為烏有。
只不過在他拒絕的時候才過去了12小時,而阿道夫卻在48小時候之後,便投入了40個師,再加上預備隊,總兵力為61個師。
本以為意軍是很難往前推進,卻不料意軍的戰鬥力出乎阿道夫的預料。
阿道夫確實沒想過發起大規模戰爭,但納粹德國的經濟體系已經被他帶偏到『必須向外入侵,奪取他國資源』的詭異方向。
這份最後通牒有一個『72小時』的期間,只要在72小時之內意軍還不撤軍,德軍將會以『保護』為理由,協助奧地利抵抗義大利的入侵。
葛蘭西的去世,讓墨索里尼認識到一件事,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這其中有7個裝甲師,十二個山地師,還有2000多架飛機。
為的,就是對義大利發起一場迅猛攻勢。
1914年的世界大戰,可是給歐洲所有國家都留下了心理陰影。
指示是給出了,然而無論是英法還是墨索里尼,都低估了阿道夫的不確定性。
最終事實如阿道夫所推斷的一樣,英法干涉了。
因為納粹德國的所有經濟都用在了軍工發展上面,而民用投入非常的少,這就使得納粹德國不得不向外擴展,否則會面臨國家破產。
憑藉如此巨大的空軍優勢,德軍在這裏找回了信心。
當然阿道夫肯定會先做做樣子,他直接向義大利發出最後通牒。
距離意奧邊境距離有三百多公里的第二大城市米蘭,立即陷入最緊張的軍備狀態。
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戰爭,便是如此。
墨索里尼千不願意萬不願意,他都別無選擇。
但是羅馬城很特殊。
而且對於德奧合併這件事,墨索里尼是最抵觸的一個人,沒有之一。
眼見形勢朝著他們所無法控制的地步發展,軍官們都向墨索里尼發出請和_圖_書求,希望可以獲得蘇軍的幫忙。
米蘭,必然會成為德軍的進攻目標。
但墨索里尼依舊認為,這隻是暫時的失利,他對軍官們說道。
所以,阿道夫決定無視這份警告,他推斷如果納粹德國扛不住了,英法就會下場。
可實際上納粹德國的經濟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其內部經濟正朝著一種變態的方向發展著。
但現在的納粹德國,已經被捆綁在不可能後退的戰車上面。
於是乎,一場屬於阿道夫的『偷襲』,在距離最後通牒發出去的52小時后,開始了。
墨索里尼確實拒絕了這個『72小時』最後通牒,但意軍也沒有表現出下一步的進攻打算。
所以,他們一旦滅亡,英法的錢將會打水漂。
但阿道夫就喜歡走『詭道』,宣戰都還沒開始就直接對意軍的陣地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因為阿爾卑斯山脈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屏障。
要知道,在捷克那邊的戰鬥中,德軍的空軍數量與蘇軍幾乎持平,而這已經是德軍的跡象,卻只是蘇軍的一部分。
但畢竟納粹德國還未宣戰,所以蘇聯沒有動,而是對他們發起警告。
既然如此,英法兩國就不會坐看納粹德國變大變強。
這場戰役從捷克斯洛伐克被入侵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然後就是傘兵的加入,開始對一些重要的陣地或者電台地區,發起空中襲擊。
無論是德共還是納粹德國,都彷彿沒有了聲音一樣,一切都回歸原點。
就是在這樣的戰術規模下,米蘭赫然成為了一座被孤立的軍事要塞。
增援部隊方面,一共是二十五步兵師,八個騎兵旅,五個山地師步兵旅,還有兩個裝甲師。
只不過現在的納粹德國別說向外擴展了,他們連柏林和勃蘭登堡都丟失,這可是奇恥大辱。
負責把守米蘭的,正是由意共組成的紅軍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八軍,共十萬人。
英法給出的指示是,『德國可以保護和*圖*書奧地利,但不能越過阿爾卑斯山脈。』
這樣的規模,即使德軍要跟他們打一場硬仗,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而且魯爾區有一條萊茵河的分支河流,這使得魯爾區的航運更加方便。
墨索里尼拒絕了。
有了容克的最大支持,再加上最重要的三大工業區『魯爾』『薩爾』和『西里西亞』都在納粹手上,這使得阿道夫擁有底氣,進行第二次統一戰爭。
只不過,在阿道夫思考著如何發起下一輪戰爭的時候,機會直接在他面前崩了出來。
這場行動代號被阿道夫取名為『尼伯龍根的指環』。
這對於墨索里尼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但同時對於阿道夫而言也同樣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意軍的飛機只有不到五百架,德軍的空軍數量是意軍的四倍還要多。
所以墨索里尼拒絕了這個『72小時』的最後通牒。
就跟巴黎一樣,羅馬這裏也擁有大量的文化古迹,一旦羅馬陷入戰爭,這些東西恐怕都會被摧毀。
意軍自然也起飛了飛機,試圖以空中力量擊退德軍。
首先是國際聯盟的強令要求,他們不允許墨索里尼繼續深入,並要求他立即撤軍。
更何況,這72小時都還沒過完,應該等72小時之後,然後納粹德國宣戰,這樣才算是開戰。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納粹德國的經濟已經回暖了,很多人都有了工作,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改善。
正如義大利參謀部所推斷的一樣,德軍開始對米蘭發起空襲。
但納粹德軍的攻勢,卻出乎所有人預料。
然而,暗潮卻在各國之間涌動著。
無數鐵路被破壞,橋樑被炸毀,就連機場也成為了這些傘兵的主要針對目標。
這些陣地的放棄,讓意軍更進一步朝著維也納逼近而來。
隨著制空權的丟失,意軍開始失去原本奪下來的戰略要地。
輕型坦克l5/30有二百二十輛,超輕型坦克l3/35八百兩,上千火炮和迫擊炮。
最真,hetubook.com.com他向蘇聯那邊申請了求援。
當曼斯坦因打算以集團軍群對米蘭發起強攻時,凱塞林已經通過空軍和傘兵,直接降落到敵後區域,然後對各個交通樞紐進行破壞。
越過阿爾卑斯山之後,這份警告就更加激烈了,甚至提出最後警告:『如果納粹德軍不撤軍,蘇聯將會宣戰。』
因為米蘭實在是太重要了,這裏不單是義大利的重要工業地區,更是一個重要軍事基地。
他們認為即使德軍可以憑藉空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將一枚又一枚的炸彈投入義大利境內,也很難往這邊投入軍隊。
羅馬方面,在米蘭遭受攻擊之前就已經派出了部隊前去增援。
因為德奧一旦合併,那就等同於讓義大利與納粹德國接壤。
戰爭似乎塵埃落定了。
如若是葛蘭西還在世上,墨索里尼會有所收斂,而且會與蘇聯外交的方式處理好這件事。
而且不僅僅是國際聯盟,就連蘇聯也要求義大利別再打了。
「我們會與德國人民站在一起。」總理達拉第做出這樣的回應。
轟炸機群發了一輪又一輪的轟炸,架設好的火炮也展開了大規模炮擊。
他們直接往義大利進行傘兵空投,空投下來的士兵迅速控制幾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事實上,在德軍支援奧地利的戰爭第二天,彼得格勒參謀部那邊就已經開始討論,德軍是否會進攻義大利。
一直以來,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都有著歷史矛盾,不僅是地緣上的,更是民族上的。
他們不前進,就會死。
就是在這片雪山上,雙方進行了大大小小近乎百次的戰鬥。
局勢,逐漸壞起來了。
隨著意軍的一步步推進,擅長防守的莫德爾終究是蚌埠住,又放棄了幾個重要陣地。
進攻義大利的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
最終他們推斷出了一個數據。
當年的義大利內戰中,意共的整體戰略就是佔領米蘭,然後開始南下討伐。
他立即做出對義大利的全面進攻,特別是對義和*圖*書大利的工業區佔領,擁有極高的慾望衝動。
阿道夫並不是慫了,他只是分身乏術,因為蘇聯給他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而英法兩國卻又在後面指指點點,時不時給他進行施壓。
米蘭確實有不少部隊,但缺乏後勤的情況下,米蘭是很難抵擋得住德軍的瘋狂進攻。
但是在戰車之前,德軍的空軍速度更具侵略性。
這份最後通牒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樣一來,屬於是變相地給納粹與容克之間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事實也確實如墨索里尼所推斷的一樣。
這不單單是因為納粹德國是對抗蘇聯的最前線,更是因為,納粹德國借了很多錢。
而英國方面,也同樣出現了一件大事,張伯倫下台了,首相職位空在了這裏。
一開始,意軍確實缺乏了防備意識。
如若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下,完成該完成的事情,那麼義大利將會被徹底淹沒。
一位是負責地面指揮的埃里希·馮·曼斯坦因,一位是負責空軍指揮的阿爾貝特·凱塞林。
「英法兩國會幫助阿道夫保下奧地利,但他們絕不會坐看阿道夫真正強大起來。」
傘兵所造成的後方破壞,讓意軍的增援部隊開始堵塞。
突然而來的德軍,確實給義大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幸虧德共的激進措施,讓這些容克貴族人人自危,開始加大對阿道夫的投入。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阿道夫憋屈不說,甚至還急躁,因為國內的經濟壓力開始反噬了。
首先發起進攻的,正是德軍的轟炸機。
這是墨索里尼的推斷,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看出來了,英法兩國對納粹德國的幫助,其核心目的都是利用。
而這個機會,便是發生在奧地利與義大利之間的邊界山脈戰役,也就是阿爾卑斯山戰役。
所以阿道夫打算將其奪過來,以此來填補國內不足。
如果繞開而行,米蘭就會成為他們的釘子,不可能好過。
這幾條通道適合戰車同行,以此來迎接己方坦克的加入。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