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盛明煌煌
第482章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在如今這種緊張的情緒里,只要有一家以為大禍已至拚死一搏,城中局勢轉眼就會爆發。
「後宮干政,勛戚掌權,禍亂之源!」
「侯爺不用急。」張經智珠在握的模樣,「檄文遍傳,那尹氏姐弟及守軍主將自知必死,斷無請降可能。這漢城畢竟是一座堅城,強攻折損將士且不說,城中百姓必定死傷慘重。如今王師先仁至義盡,城內官民重壓之下,也遲早會出亂子。縱然仍舊是一場大劫,平定大劫的卻是王師,於後事百利而無一害。」
不敢私下裡和誰誰誰一起商議——尹元衡的人盯著。
這一刻,梁淵無比後悔曾經彈劾金安老倒台,讓朝堂上成了只有外戚在爭權。
梁淵像是失去了渾身力氣一樣癱坐在地上。
「……城中百姓已經議論紛紛……」
尹元衡雖然也知道是該以安撫為上,可三個方向時不時會響起的喊聲、鼓聲、炮聲,這些毫無間隔規律的聲音實在讓他神經緊繃。
這就是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殺紅了眼的尹元衡果然發現了一個逆賊之後,怒氣仍不能停止,反倒更加有了危機感。
從景福宮內逃得一命的士林派倖存魁首大司憲梁淵隱隱聽得到外面傳來的聲音。
張經笑了起來:「讓他們自己先把那些人撕碎最好,何必污了你我之手?若所料不差,侯爺將來也是要留在這的。仁義之師不願強攻堅城使城中無辜死於非命,這已經是足夠愛民了。若能如此拿下漢城,其餘城池再無堅守可能。」
可士林派敢賭尹元衡不會因為懷疑他們而先出手嗎?尹元衡敢賭士林派不會串聯謀亂開城投降嗎?
和弟弟商量了應對策略,文定王后感到很焦慮、很疲憊。
在城北,宋良臣已經在大帳里坐了許久,現在只能問張經:「這樣真有用了?一鼓作氣打下來多好?」
「咚咚咚咚——」
尹元衡說得其實有道理,他們都知道。
他張經奉命來到這裏,難道只靠大明將士勇猛、裝備精良打些硬仗?
可這麼多炮彈打出來,勞而無功,難道不是浪費軍餉、銀錢、銅鐵嗎?
此刻漢城的街道上,家家緊m•hetubook.com.com閉大門,外面除了緊張巡邏的兵卒和不得不出門辦事的官員、大戶管家奴僕,看不到一個其他閑雜人等。
「只誅殺謀逆王妃、附逆群臣,不擾平民百姓!」
「朴執義何罪之有!你當廷殺了他,如今又要來滅我滿門嗎?我雖五品獻納,卻不願引頸就戮了!」
眼下漢城裡,尹元衡是實質的王。在他掌握著守城大軍的情況下,誰能突破他的防備搞出變數?
漢城景福宮之中,劇烈的壓抑之中是尹元衡透露著絕望的咆哮。
「……」
本來並沒有真圍他府宅的尹元衡聞言又怒又氣:「好!好!好!本相為御外敵殫精竭慮,你竟如此狂悖,呼本相為逆賊。來呀!逆賊是當真跳出來了,殺進去!」
莫非只用等著有人開城來投降?
聽到門內的喊聲,尹元衡驚怒交加,一時就被沖昏了頭腦:「本相親來拜訪以示安撫,你竟膽大至此,污衊本相?堂堂三品執義不思禦敵報國,罪不容恕!莫非,你也是要主降?」
尹元衡萬萬沒想到明軍圍攻漢城的策略竟然是這樣。
一定要聽軍務會議指揮,聽張經的安排。
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大明再強盛,還當真要全部用漢人來治理朝鮮嗎?
等梁淵回到了府上,忽然又一輪喊聲響起,梁淵猛然變色站了起來。
這不就是像是去問案、問罪一般嗎?
宋良臣目瞪口呆,張經卻只是微微一笑。
先是有人在巨大恐怖之下派人冒險以公務之名出了門,而後甚至有士林派青年官員親自出了門。
梁淵感到很疲憊,他相信守軍也已經很疲憊了。
而後,又是幾聲炮響。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士禍不少,但從沒有今天這麼慘烈。
許多人都來到梁淵家請求商議對策,這種動靜很快就傳到了尹元衡那裡,那還有不失控的?
「不!」張經卻開了口,「裝作不知道!不急,讓他們再亂一陣!」
到了這種局面,還能做什麼?
「正該一一前去拜訪,安撫人心!」
不管是放火燒宅的,還是引火自焚的,宋良臣和張經被喊起來時都看到了城中數hetubook.com.com個方向隱隱的火光和煙霧。
金安老好歹還有半個士林派身份!
「尹相說的是……」
這些傢伙的腦子,確實讓人膽寒。
每天打出去的炮彈必然不落到城內,只在城牆上,甚至是在有守軍的垛牆下沿。
今天尹元衡暴起行兇就是一個徵兆:大家都瀕臨崩潰了。
而張經這個宣寧邊區總督,則是隨後才被調動過來。
「上國出兵,是要為知禮士紳、守法百姓主持公道!」
朝鮮該有愛國愛民的讀書人當政,這就是告訴城中飽受打壓的士林派老中青:將來的朝鮮,他們仍然是會受重用的。
「朝鮮該有愛國愛民讀書人當政!」
士林派……士林派……
她們不敢想,也不敢聽,只在心裏紛紛想著:這真的是要亡國滅族了。
可他又不敢就此做什麼,誰知道尹元衡有沒有暗中留下人手,只要一有異動就會出手?
張經搖著頭:「侯爺莫非忘了,之前還喊了守城將卒應當深明大義。今日喊了士林,轉眼士林大禍臨頭。明日再喊話將卒,又當如何?」
「再回大司諫府上!本相倒要看看,這司諫院里還藏著多少不忠不義的士林逆賊!」
就算現在是要安撫一下人心,怎麼能帶著大隊護衛挨家挨戶拜訪?
大街上仍然沒多少人影,但全副武裝的內禁衛軍和這個區區正五品司諫院獻納的家丁們就此隔著矮矮的院牆和脆弱的院門對戰了起來。
眼下這就是離間,誰都清楚。
但梁淵知道那每一扇門的後面,恐怕都屏氣凝神地聽著這些日復一日的喊話,心裏在不安的計較。
景福宮所謂勤政殿內外,禁衛軍一時圍動起來,而殿中其餘諸臣望著地上的屍身與尹元衡身上血跡,一個個只能面色慘白、跪伏于地。
「降?你們以為會有活路?給那些愚民和家奴分田地,分誰的?依大明律例,你們誰無罪過?」尹元衡直白地指著他們,「我就不信,他們真能做得像說的一樣好聽!那些愚民發現了自己終究也只是下賤的下等人,被大明更苛刻地奴役著,就是轉機到來的時候!有業有產之家和-圖-書,也盼著我們能守住!」
第一塊骨牌被推倒,接下來就很難再預料走向了。
可被刺死的這位同僚,同樣代表了他們心中的彷徨。
相反炮轟之後,城北、城西、城南三面,就總有一隊精兵護衛著的平安道、黃海道百姓抵近到城牆上守軍箭矢的有效射殺範圍之外,齊聲高吼,聲傳數里。
好狠毒的大明!
兩個月了,天天都是這樣,誰能一直堅持下去?
佛祖看著呢!
「……哪怕尹氏姐弟掌著兵權,只要大軍攻城,他們就再也顧不過來了啊!」
破局點自然是有的,但誰願意先站出來,冒著極可能丟掉全家性命的風險引發後續的大混亂?
「天賜良機啊!」宋良臣興奮異常,立刻就要準備去傳令各營,準備趁亂總攻。
這一刻,他想起了郭勛給他寫的信。
刀鋒和箭矢離開了他的家宅,可危險並未遠走。
尹元衡急步走了過去,一腳踹倒這個「同僚」之後,竟當廷拔出了刀將之刺死,而後雙眼猩紅地看著眾人:「誰敢再言降,便是與王上、大王大妃和本領議政勢不兩立!」
文定王后在佛祖面前從佛子那裡得到了深邃雞鋒安慰后終於平靜了不少,可她放不下擔心派人去問了問如今城中局勢之後,就聽聞內禁衛、羽林衛、捕盜廳……不知多少城中的兵卒都被尹元衡調動了。
他坐立難安,心頭大罵尹氏姐弟畢竟愚蠢。
可梁淵已經聽清楚這些新出來的話了,他臉色蒼白:「快,快躲好,躲到地窖里……」
張經讚許地看了看宋良臣:「侯爺慧眼如炬!就算尹氏姐弟仍能強壓下去,等到平安道朝鮮百姓運來新糧,明晃晃的證據在眼前,守城普通兵卒和底層將官,還會那麼堅定嗎?援朝諸官,那麼多新糧種、鐵農具、農學院供奉,辛辛苦苦數月,就是為了這一刻。如今咸鏡道、全羅道等數道,王師不曾踏足。攻克漢城,只是開始。」
「守城將卒應該將功補過、撥亂反正,以百姓安危為重!」
城西的喊聲忽然又毫無徵兆地隱隱傳來,聲音隔了這麼遠有些沉悶,後面立刻就被鼓聲再次攪亂。
深夜裡和圖書,城中既然已經有了這麼大的亂子,又豈會毫無動靜?
若是中途突然又響起了那種喊聲,更是讓雙方的神經都突然繃緊。
千萬不要貪功冒進殺紅了眼。
他下達的軍令是:圍三闕一,圍而不攻,攻心為主。
但在失控的壓力下,尹元衡帶著內禁衛軍就此走入糾察逆賊的方向,終究是沿路帶來了巨大的恐怖。
「……這就是陛下交待的要收民心,團結朝鮮百姓和有識之士,只針對那些戀位權奸和貪臣惡戶嗎?」
「那就不多打擾了,本相再去大司諫府上拜會一趟……」
宋良臣本就任著薊遼邊區總兵官,他最先開始行動。
他很想快點得到解脫。
「後宮干政,勛戚掌權,禍亂之源……」
太累了,太恐怖了,刀彷彿一直懸在那裡……
梁淵的判斷一點都沒有錯,當尹元衡到了弘文館一位官員的家門前之後,這回竟沒有敲開門。
梁淵冒著冷汗,送走了尹元衡和他隨身帶的護衛。
「大司憲,怎不見家小?」
聽到尹元衡的問題,梁淵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實在失禮!尹相稍候,我這就命人喊他們來拜見……」
大多惜命。
到了一些士林派要員的府上,他嘴上說著安撫、信任、勉勵的話,卻總免不了帶著一種審視懷疑的心情。
「逆賊!我自不會降,只是去歲以來苟延殘喘,敢怒不敢言的日子,我再也不想過了!如今你領兵圍我府宅,無非魚死網破罷了!」
勢如破竹的大明精兵到了漢城之外,這次卻不再攻城了,而是圍了北、西、南三面。
「那裡已經是漢官在斷案,你們還不明白嗎?大明是要滅了我們,我們全部!」
宋良臣望著城中又多了一處火頭,只覺得身上有點涼。
但她身邊服侍的人卻很清楚,佛堂的門關上之後,那位大王大妃最喜歡的俊俏僧人普雨,一定是用另一種方式緩解她心頭的恐懼和不安。
「……見效這麼快?這就亂起來了?」
文定王后是一貫有野心的,她並非一個普通角色。昔年初被立為繼妃,她在大婚的次日便選擇于宣政殿接受外命婦朝賀。這是壞規矩的,宣政殿是王上接見群臣的hetubook•com•com地方。
「得位不正,仇怨日久,有什麼奇怪的?」張經收起了笑容,又深深地看了一眼宋良臣,「前兩個月只講大道理,讓他們習慣了兩個多月再換說法,自然是有道理的。」
果不其然,沒聽到幾句,三面城牆上又響起了嘈雜的鼓聲,試圖壓過這些蠱惑人心的言語。
宋良臣只能點了點頭,而後又意味深長地問道:「是不是還在等平安道今年新糧?」
喊殺聲自然是傳遍左右的,結果也絲毫不會有懸念。
宋良臣整個人都呆在了那裡,看著張經施施然回帳補覺,他甚至在路上伸了個懶腰。
「讀書明禮,忠義在哪?」
現在文定王後知道一定不能再因為懷疑而逼得城中大亂。
「那些話誰會信?」
在這樣「全天宵禁」的漢城裡,消息的傳遞也完全不能像平時一樣。
而喊話內容原本只是一些大話,喊了兩個多月之後突然換了內容。
「……不必了。」尹元衡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大司憲一家足不出戶,我是知道的。如今遭逢國難,先多加小心共度時艱,將來就好了。」
「大局還在掌握之中。」文定王后訓誡著他的弟弟,「今天突然殺人已經大大不該!拜你為相,大戰當前允你佩劍上殿,難道就是讓你干這個的?」
最近這一年來,每每有這樣的狀態,她就要禮一禮佛,這是靜心的必要。
哪怕是在將來的朝鮮,也要以文制武。
難道這一國都城,能夠就這樣兵不血刃地拿下?
「可是明軍圍城已兩月余,日日都派那些人蠱惑人心……」
每日都有炮轟城牆,卻從未大舉進攻。
本就用來作為號令調度守軍、隨時準備迎接總攻的鼓聲頓時歇下,生怕這回是來真的,亂敲的鼓會讓守軍亂起來。
消停了一陣,又是毫無徵兆的吶喊:「只誅殺……」
可那時候的她,一句「年輕不知」就輕飄飄地把這件事哄了過去。而朝臣其實知道了王後有干政的可能,再加上李懌的手段不行、性格不行,最終經了二十多年釀成如今局面。
「豈有此理!我看,亂我軍心人心的是你才對!」
漢城裡,今夜終究演變成了一場彼此猜忌的大屠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