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時代》雜誌揭示出來的秘密!

這位作者似乎對約翰·馬施的感情生活十分的感興趣,文章中記載著一大段關於約翰·馬施和瑪格麗特·米歇爾之間的感情故事。年輕的時候,瑪格麗特·米歇爾在亞特蘭大還是有些名聲的,一方面,他的父親是市裡面的歷史學家,亞特蘭大的市民都很尊敬他,另外一方面,瑪格麗特·米歇爾的容貌也比一般的亞特蘭大女孩漂亮得多,而且瑪格麗特·米歇爾還是個才女,因此在男人圈中很受歡迎。開始的時候,約翰·馬施也把瑪格麗特·米歇爾當成故事來聽,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和這樣的一位漂亮女人有什麼關係,更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她的丈夫。
那麼這一期雜誌,裏面到底有哪些內容能夠讓民眾如此瘋狂呢?
第二天,《時代》雜誌就出版了一本比之前要厚上足足三倍多的新雜誌。
上一次是灰頭土臉,這一次卻是明顯在假惺惺地充當好人。
所以當他發現自己的妻子在夢工廠的劇組裡面,而且是和一個男人從帳篷裏面走出來的時候,他會產生怎樣的想法。
羅斯福本人對於約翰·馬施十分的看重,幾乎每一次都到喬治亞州都會到約翰·馬施家裡面作客,約翰·馬施也對羅斯福本人推崇備至,是他的那套政治理念的信仰者,並且堅定地認為之後羅斯福才能夠領導著民主黨走向勝利。
這本雜誌的封面,和以前的很不同。以前的《時代》雜誌,封面絕大部分的情況之下都是人物,但是這一期的封面上,卻是一個黑洞洞的槍口。
整本雜誌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片,題目是《約翰·馬施是誰?》。
在遇刺事件發生之後,《時代》雜誌也做了報道,他們的那一期封面人物就是我。但是在報道信息的快捷方面,他們比不CBS等等這些媒體,在消息的內部權威性上,他們也不閉上洛克特克電視台,所以,他們的這一期報道,根本沒有收到多麼大的歡迎。
結婚之後,約翰·馬施的霸道性格,讓瑪格麗特·米歇爾成為了他的私有財產,他愛著自己的妻子,愛得發瘋,也因為如此他近乎變態得禁錮著妻子的自由。
「這個約翰·馬施,是民主黨的核心分子,而這段時間以來,尤其是這兩年來,民主黨和柯里昂先生之間的事情我們都是清楚的,尤其是他們的那位領導人和柯里昂先生的過節。」
這篇文章最具有震撼性的地方,是三張照片。這三張照片一看就知道不是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的。照片看起來和一般的照相機找照來的照片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模糊,而且從光線上看也無法和照相機中的照片相比,而且清晰度上粉本無法達到正常的標準。
阿爾弗雷德·史密斯是民主黨這麼多年來少還有的睿智之人,在他的領導之下,民主黨形成了幾十年來少有的昌盛局面,甚至有可問鼎政權的資本,並且成功機會十分之大,但是隨後一部《與狼共舞》,讓阿爾弗雷德·史密斯壯志未酬,民主黨的輝煌轟然倒塌,連他自己也和*圖*書因為中風而不得不在醫院裏面度過餘生,不得不辭去了黨內領袖的職務。
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大的媒體都瞅准了機會。他們知道這是一次宣傳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在民眾心目中地位的大好時機,只要能夠在這次突發事情上做得好,那麼從此之後自己的媒體在民眾心中的聲望就提高了。
接下來,文章用了極長的篇幅擠在了羅斯福和約翰·馬施之間的關係。通過這些文字,人們第一次知道,約翰·馬施是羅斯福的心腹之一,他親自被羅斯福安排在民主黨的最重要的一個堡壘喬治亞州,擔任《亞特蘭大日報》編輯的同時,他的真正身份是喬治亞州民主黨總部的五個領導人之一。
這件事情,讓約翰·馬施心底對我生出了無盡的恨意,他曾經找過阿爾弗雷德·史密斯,要提史密斯出一口氣,他告訴史密斯他的命就是史密斯的,他願意干一切事情。
這27篇文章,幾乎每一篇都如同從天空之上呼嘯而下的炸彈一樣,絕對能把民眾炸得嘴歪眼斜,瞬間就可以完成征服。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們的調查實在太相信,太有說服力了。
不得不佩服亨利·盧斯,這是一個少有的天才的媒體人。他對於新聞事件的把握程度,他對於民眾心理的把握程度乃至於他對於事件的分析程度,都讓人瞠目結舌。
這些媒體的加入,算是讓整件事情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以至於在這件事情上,連克勞澤負責的那個官方的調查小組在記者們的工作面前也相形見絀起來。
我和他之間的關係,在美國眾所周知,他這次出來,除了迷惑極少數的人之外,引起了巨大多數人的方案。本來民眾的心情就十分悲痛氣氛的了,全都沒地方發泄呢,他這麼以粉墨登場,立刻讓民眾逮住了小辮子。
約翰·馬施把對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的愛、尊敬全部放在了羅斯福的身上,與對待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相比,約翰·馬施對待羅斯福的感情顯然深厚了一層,那就是政治信念。出任民主黨官員的約翰·馬施,對於羅斯福的政治理念頂禮膜拜,羅斯福的理想也是他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在羅斯福的指使之下干任何事情。
一開頭,這篇文章就開門見山:「約翰·馬施是誰?這個問題如今在美國已經變成了焦點。那天晚上,他掏出了槍對準柯里昂先生扣動了扳機,他是刺殺柯里昂先生的人。與此同時,他是喬治亞州民主黨的忠實成員,他是被民主黨前任領導人阿爾弗雷德·史密斯救過性命的人,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忠實擁護者,他是《亞特蘭大日報》的編輯,是極端的南方主義者,他是瑪格麗特·米歇爾的丈夫,他的妻子目前正在寫電影《亂世佳人》的小說,並且是這部電影的顧問之一……」
這本雜誌,就是《時代》雜誌。
這樣以來,輿論變得越來越激憤。民眾渴望知道事情的真相,而相關的這些人員和機構又都沒有發表多少消息,這和_圖_書讓民眾的情緒越來越激憤。
這本雜誌,除了內容全都是特稿之外,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圖片!正本雜誌,幾乎一半是文字一半是圖片,而且全都是巨大的帶有衝擊力的圖片。這些圖片內容豐富,很多都是第一次出現在報紙上面的。圖片和文字融合在了一起,極大地支撐了文字的內容,增強了文字的說服力。
轉向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的話,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共和黨的元老克勞澤。
在這些媒體中間,有一本雜誌開始一炮走紅,因為在這件事情上面的出色報道稱為了美國最受關注的媒體,風頭甚至超過了《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在美國,在全世界,在整個人類的報刊史上,內容全部是特稿的雜誌,還從來沒有過,這方面,亨利·盧斯創造了一個記錄。
在很多報紙上,人們都紛紛對羅斯福的這種行為表示了反感。
那次事件之後,瑪格麗特·米歇爾和約翰·馬施之間的感情就產生了縫隙,瑪格麗特·米歇爾終於人受不了自己的丈夫了。不久之後,瑪格麗特·米歇爾就搬到了父親的家裡,和約翰·馬施開始分居,而約翰·馬施自然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夢工廠的賬上。
當然,讓這份雜誌火起來的,還是內容。
「我個人,以及民主黨,對於柯里昂先生的遇刺表示惋惜,對於行刺的人,表示譴責。柯里昂先生是美國人的驕傲,也是我本人欽佩的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是美國的悲劇和恥辱。我們願意向柯里昂先生的家屬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而史密斯並沒有答應他,史密斯讓他繼續支持自己的繼承人富蘭克林·羅斯福,並且叮囑約翰·馬施對待羅斯福就如同對待自己一樣。
在這份厚得如同磚頭一樣的雜誌裏面,一共有27篇文章,這27篇文章,每篇都是特稿。
「柯里昂先生被民主黨人遇刺,而某些領導人又在柯里昂先生遇刺之後不久站出來假惺惺地表示慰問,這裏面的確讓我不由自主地多想一些事情。」
他立刻把雜誌社裡面最能幹的記者們召集在了一起,這些記者加在一起有二十多人,他給這二十多人全都分配了人物,然後把這些媒體的精英全部撒了出去。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尋找到和刺殺事件有關的一切事情。
亨利·盧斯認為,如果想讓《時代》雜誌在這次輿論風暴中出頭,就只能走深刻這條路子。
文章用一連串的排比句來界定約翰·馬施,接下來,文章開始老到地分析約翰·馬施為什麼會把他的槍對準我。
而民主黨,在羅斯福發表了那個講話之後,似乎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心,也開始沉默了起來。羅斯福從那次講話之後就再也沒有在公眾面前露面,即便是民主黨的新聞發言機構對外界也保持了緘默。
所以,當約翰·馬施聽到夢工廠拍攝了一部名為《林肯傳》的電影為南北戰爭大唱讚歌的時候,當他聽到安德烈·柯里昂在媒體上公開讚揚那場戰爭和林肯的時候https://www.hetubook.com.com,當他聽到這個仇人帶著劇組出現在亞特蘭大的時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魯特曼、格蘭特、潘興,這些出現的人並不讓民眾覺得什麼異常,但是有一個人的出現,可就讓局勢變得十分的意味深長了。
……
這一期雜誌成為《時代》雜誌自成立以來,最輝煌的一份雜誌,也讓它一炮走紅,從此之後奠定了在美國雜誌界以及媒體中的權威地位。
「柯里昂先生遇刺,這是一件讓人覺得無比悲痛的事情,可我覺得,現在不是悲痛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挖出這件事情的真相,是找到真正刺殺柯里昂先生的兇手。」
這些問題,成為了美國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三個地方。第一個,是調查局,他們全面負責整件事情的調查取證功罪,第二個是克勞澤領導的特別小組,第三個,就是民主黨。
開始的時候,他是沒有頭緒的,但是當輿論發生轉變,全美民州都關注到刺殺事件的真實情況的時候,亨利·盧斯顯然認為機會來了。
他們之間開始於一個稿件。當時約翰·馬施在《亞特蘭大日報》裏面擔任編輯,那個時候,瑪格麗特·米歇爾寫了一篇稿件寄給了約翰·馬施,約翰·馬施看完了之後,對於米歇爾十分的欣賞,就鼓勵她在寫一些來,兩個人約定見面,彼此印象很好,在約翰·馬施的鼓勵之下,米歇爾寫出了一些列的文章,並且以《亞特蘭大日記》的總標題發表,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也是維克多·弗萊明之所以拍攝《亂世佳人》的由頭。
雪白的底色,黑洞洞的槍口,加上一行紅得滴血的標題:我們告訴你安德烈·柯里昂遇刺的真相!
首先,文章分析了約翰·馬施和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的關係,而且裏面說的一些故事,估計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原來約翰·馬施在遇到阿爾弗雷德·史密斯之前,是一個十分落魄的人,因為欠債,他的一家都被黑幫擊殺,當黑幫的一個小頭頭把槍對準他的腦袋的時候,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的車正好從旁邊經過。那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巷子。阿爾弗雷德·史密斯那天讓自己的手下救下了約翰·馬施,同時也殺了他的那些仇人,並且將約翰·馬施帶回了民主黨,讓在黨內做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約翰·馬施把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看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對於史密斯,他是忠心耿耿的。
在接受洛克特克電視台採訪的時候,面對鏡頭,克勞澤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
阿爾弗雷德·史密斯辭職之後,民主黨搖搖欲墜,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羅斯福上台之後,不僅短時間內恢復了民主黨昔日的榮光,更帶領了民主黨向勝利的道路上大踏步地邁進,這個時候,約翰·馬施是內心喜悅的。但是接下來的一連串的打擊,讓他的這種喜悅很快就煙消雲散了。羅斯福和民主黨很快就開始一次次失敗,而且一次比一hetubook.com.com次厲害,到最後,身為領袖的羅斯福都被人當眾扒光了衣服抽得死去活來最後關進了監獄。民主黨的再一次倒塌,和一個名字聯繫在一起,這個名字是約翰·馬施熟悉的——安德烈·柯里昂。
然後,文章又分析了約翰·馬施的南方主義情緒。身為亞特蘭大人,約翰·馬施是堅定南方主義者,因為在南北戰爭中,他的一家幾乎全部被北方人殺掉,只剩下他的祖父,很小的時候,祖父就對他說起那場戰爭的點點滴滴,這讓他稱為了一個堅定的南方主義者。同時,到了他這一代,馬施家族再次遇到了屠殺,這場屠殺的兇手,也是北方人。
在我遇刺的第二天,民主黨領袖羅斯福出現在NBC的廣播節目中。這是他從上次《林肯傳》時間之後,再一次公開出現。
這個業餘攝影愛好者是一個電影迷,有一台小型的攝影機,這一天晚上,他的妻子過生日,一家人在華盛頓的一個餐館慶祝,妻子吹蠟燭的時候,這位先生拿起了攝影機拍攝了妻子吹蠟燭的鏡頭。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拍攝的這段只有一分鐘的鏡頭,卻拍下了一段讓人震驚的秘密!
克勞澤的講話,是十分平靜的,也是十分含蓄的。他並沒有指名道姓,也沒有直白地透露一些消息,但是他的講話公開之後,讓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全美觀眾頓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寫這篇文章的記者說這三張照片不是從照相機上來的,而是從一位業餘攝影愛好者拍攝的一段只有一分鐘作用的膠片上摳取的。
羅斯福的那些話,是十分道貌岸然的,如果不是熟悉底細的人,肯定會被他的這番話搞得感動連連,認為這是一個有胸襟的人。或許這也正是羅斯福本來的目的吧。我的遇刺,引起了全美民眾的極大關注,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這件事情上美國民眾的心情。所以聰明的羅斯福看準了這個機會,他做出這樣的舉動,肯定能夠獲得很多民眾的好感,改變自己在民眾中的印象。
我遇刺之後,整個美國都亂了,洛克特克電視台上,各大廣播公司的節目中,美國的一些知名的人物紛紛站出來對這次遇刺事件開始譴責。
亨利·盧斯和《時代》雜誌的努力,肯快就收到了成果。
「據我所知,刺殺柯里昂先生的這位兇手,不是別人,就是當初挑起喬治亞事件的那個約翰·馬施。當初柯里昂先生帶著劇組前往喬治亞州拍攝《愛國者》的時候,他就曾經到柯里昂先生的片場胡鬧過,並且數次揚言要殺了柯里昂先生。」
但是這一次,羅斯福顯然失算了。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較起真的記者,一旦他們認定了目標,絕對會挖出誰都想不出來的消息。他們有能力,有決心,有毅力,而且他們有人脈和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雜誌社創始人也是主編亨利·盧斯就開始動起了腦筋。作為從事這一行業多年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論消息的時效性和快速報道,《時代》雜誌遠遠不是廣播、電視的對手,甚至都不是日報的hetubook.com.com對手,但是雜誌有一個這些媒體都不具有的優點,那就是深度。
這本雜誌在1923年由亨利·盧斯創辦,一直以來,以報道的厚重性和真實可信在民眾中間有著較好的口碑,他們對重大的事件有著十分敏銳的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這本雜誌裏面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美國新聞工作者中間的精英,能夠十分敏銳地覺察到某件新聞的重大意義。
「一段時間之前,羅斯福先生還無影無蹤呢,這一次柯里昂先生遇刺,他就像小丑一樣跳了出來,這樣的行為,實在是讓人覺得噁心!」
……
因為克勞澤的那番話,局勢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身為特別小組組長的克勞澤,也成為了美國民眾最關注的公眾人物。
這些事情綜合在一起,已經能夠說明約翰·馬施為什麼會選擇刺殺了。
所以,這些媒體乾脆自己成立五花八門的內部小組,這些小組以新聞工作者的視覺開始介入整件事情,開始了單獨的調查。
這些言論,顯然都似乎發泄著內心的憤懣的,但是不久之後,輿論就開始轉向了。
……
《時代》雜誌更是趕緊加印,當天一共加印了五次依然沒有能夠完全滿足民眾的胃口。
在文章中,作者詳細地記錄了夢工廠劇組在喬治亞拍攝的時候發生的事情。約翰·馬施帶著人破壞劇組,還放過火。後來發現自己的妻子被劇組聘請當顧問並且和劇組裡面的人態度親密,約翰·馬施和夢工廠劇組的人發生了衝突被暴打了一頓,接著因為煽動騷亂,他最喜歡的事業《亞特蘭大日報》被關閉,他本人也被判處了幾個月的監禁……
調查局的行事風格向來都是低調,在這件事情上他們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公眾也好還是媒體也好,是不太可能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內部消息的,遇刺以來,克勞澤領導的調查小組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富蘭克林·羅斯福這是貓哭耗子!柯里昂先生剛剛遇刺他就出來干出無恥的勾當,我敢肯定,在美國,他是最希望柯里昂先生出事的人!」
在這批記者派出去一天之後,大量的消息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傳回了《時代》雜誌的總部。
這樣的一份雜誌,光從形勢上來,就已經是一枚重磅炸彈了。
在交往的過程中,約翰·馬施開始對瑪格麗特·米歇爾展開了瘋狂的准求,他採取的方式是有些專橫的,但是瑪格麗特·米歇爾被這個男人的魅力折服了,兩個人在一起一年之後就結婚了。
因為屬性的限制,日報、廣播和電視在深度上沒有雜誌來得深刻,這是雜誌的最大的一個優點。
這樣的設計,讓《時代》雜誌一投放市場就被瘋搶一空,每一個報攤都出現了哄搶的事件,因為買不到雜誌而發生的糾葛讓整個美國都陷入了混亂。
於是乎,之前出現在媒體之上的那種悲憤,那種譴責的情緒,瞬間發生改變,全美民眾關心的問題變成了:刺殺安德烈·柯里昂的約翰·馬施到底是什麼背景?刺殺案是不是這麼簡單,是不是背後還有一些另外的事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