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各國雖有爭端,但總體上的戰爭強度並不激烈,規模也都還保持在幾萬人、十幾萬人的層次。
東邊是已經成為一體的梁國和徐國,唐國面對這個聯盟,根本就打不過。
剩下還有三十萬人,則在北上攻打鄭國新的京畿。
這其中,大樑肯定是要放棄的,太過突出的山陽郡,自然也是要放棄的。
鄭國又派人來求和,那邊戰事將要停止,豫州行營有了多餘精力。
死的多一點,到時也能騰出更多位置來,用來安插遷徙來的楚人。
若非是晉國那邊突然插手,現在鄭國指不定就已經被滅國了。
而楚軍有近兩百萬人,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要拿走當地百姓的,對於當地的社會生態來說,也是致命打擊了。
雖然進度比起北伐前的設想中,慢了點,但收穫也足夠喜人了。
這都是好事。
不過鄭國雖然拉垮,但是在豫州,楚軍的實力也確實有限。
比如,讓現在的鄭帝鄭廉背下鍋來,帶著一切罪責離去,然後讓太子即位,帶著一切輕裝上陣,重新中興鄭國。
『首先,全取豫州南部,初步完成局部統一,這是可以肯定的到手好處。』
海陽郡在哪裡,陸淵自然是知曉的。
而平昌郡的南邊,就是楚軍掌控的高密、長廣二郡。
兵力的分配,已經到了極限。
現在粗略估計,最少也有十幾萬人被餓死。
屆時不僅能將唐軍趕出去,最後說不定還能聯合各國,一起來對唐國這個攪屎棍,來個反攻清算。
隨著陸淵第二次北伐后,漸漸在各處戰場上取得勝利,已經積累出了席捲大勢。
然後將海陽郡的幾十萬守軍抽回來,那麼鄭國在益都郡的糟糕戰績,便能夠得到緩解了。
後方諸郡,那才是梁國的根基。
到時南失北補,海陽郡割讓了,北邊重新收復一郡,一增一補,也就等於沒什麼損失了。
這個時候,自然可以重新開啟原先計劃了。
要是不能保住這些地盤,鄭人就依舊是鄭人,還是楚國的敵人。
倒是南邊的楚國。
高密、長廣二郡,也分別駐紮了二十萬人,以維持地方治安。
只要地方能保證楚國的物資供給,讓戰爭機器繼續維持下去,那便足夠了。
因此,對於豫州的慘劇,陸淵心中雖然有一點點不忍,但常年鍛煉下來的冷酷心臟,依舊還是讓他選擇了漠視。
這架戰爭馬車,已經衝撞了兩年時間,打下了快和_圖_書四郡地盤,再怎麼堅固強大,也難免為之疲憊了。
所以造反雖有,但都不成氣候。
哪怕鄭國做了,對楚國而言,除了能得到點面之外,就再無半點好處了。
兩者都不可能退讓,那就必然會發生衝突。
好在。
只是那時候,楚國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攻打鄭國,佔領豫州更多地盤上面。
而要是能在這時候,用海陽郡換取楚國諒解,暫時解決南部威脅。
估計九州之中,也有不少人在提起鄭國的時候,蔑視嘲諷,當成了笑話吧。
鄭國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明白海陽郡多半是保不住了,很快就要淪陷。
同時還要在北邊和東邊,對鄭國發起攻勢。
可現在是戰亂之世,大爭之世,各國不爭就死,哪一個不變法圖強?
所以對於佔領區的民生問題,根本沒精力去顧及。
於是,對於海陽郡,鄭國雖然依舊沒放棄。
不說直接滅了唐國,怎麼也要讓他把吃下的豫州之地,全都給吐出來。
故而對於這些東西,陸淵是半點也不在意,聽過一遍,就當笑話給忘了。
就連魏國的關內戰場,面對楚國兩路行營的夾擊,那也是死戰不退,打的頑強。
陽夏行營則在沿海諸郡,向西進攻。
對於這些,陸淵已經收到了當地分身的報告,了解清楚了情況的糟糕惡劣的。
為了活命,哪怕是向來逆來順受的老百姓,也會做出許多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的。
現如今。
唐國暗中憋了一年,如今是去年大敗之後的復讎之戰,這裏面下的決心可不小。
更有大量的人,因為吃不飽飯,選擇造反起義。
而隨著竭澤而漁的壓榨,百姓的流失,楚國在當地能徵集的物資,也是越來越少。
現在楚國在豫州撈的好處,其實已經不小了。
死人就死人吧。
甚至就在此時,他就有一個分身,正帶著兵馬攻打此郡。並且還取得了不小成果,拿下了此郡兩府之地。
搞不起事來,反抗不了,那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最終的結局,也就只能承受等死了。
就這點實力,哪怕豫州行營主要還是針對鄭國核心,海陽郡只是分出了一部分偏軍來,也足以進行橫掃了。
地方上,許多人少的家庭,沒有男人的家庭,被村子里、街坊里的鄰居欺負,那些孤兒寡母們,在面對官軍的掠奪后,又面臨著周圍的掠奪。
事實上,在經過原先鄭和_圖_書國的重稅,然後還有楚國的徵集之後,楚國控制區域內的鄭國百姓,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飢荒。
如果是在和平盛世,需要門面裝點的時候,這些面子功夫做一做,倒也無妨。
一個起義剛爆發,頂多擴張到幾萬人的程度,就會被反應過來的正規軍,給迅速撲滅。
到時後方起火,梁國就算有再大心氣,也是沒精力和楚國在梁郡這邊耗了。
陸淵心頭沉思。
計劃也不可能全都按照心意執行,這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突髮狀況,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改變。
動一動身子,就能給碾死。
等到明年,再次開春,陸淵發動第三次北伐,便就是梁國覆滅,楚國全取青州了。
不過在這種環境下造反,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種時候,誰還有心思去弄什麼表面工程,一個個都使足了勁去撈好處,填充自己的裡子。
到時,近三分之一個豫州,就在楚國之手。
唐國想要青州和豫州的地盤,楚國同樣也想要。
因此,其實鄭國使者即便不來,陸淵其實也打算暫時停一停豫州戰事了。
鄭國,乃至豫州,都是局勢變化后,出現的突然狀況,根本不在計劃之內的。
也就是說,唐國和楚國之間,其實也就隔了一個平昌郡而已。
現如今,也沒那個精力,去顧及那邊。
而梁國,就更不用說了。
最終卻因為鄭國的背刺,不得不被中止了。
所以對方唯一的擴張目標,其實也就只有楚國控制的豫州南部了。
大樑,也只有在梁國是天下第一的時候,才是天下第一城。
可在豫州這邊,唐軍已經打到了益都郡,益都郡再往南,可就是鄭國新國都朱虛城所在的平昌郡了。
楚國的底子夠厚,陸淵的實力夠強,哪怕面對的豫州鄭國的變故,最終也撐了過來。
原先的計劃,楚軍北伐后,東路行營便從青州南部沿海諸郡,一路東進。
鄭國的勢力想要輻射過來,實在太難太難了。
梁國現如今的核心地盤,乃至於控制區域,可都處在原先東路、陽夏兩路行營的攻取目標內。
這本是一個極好的計劃。
這對於原先,並沒有豫州攻略計劃的楚國來說,已經是個大收穫了。
可對楚國而言,又有什麼好處呢?
人競相食的慘劇,已經在豫州的土地上爆發了。
西邊的陽夏郡,楚國駐紮了五十萬人,防備膠東郡的七十萬梁軍。
而且幾www•hetubook.com.com百萬人的軍需供給,楚國也沒那麼多海船運載,很多軍需物資,都是需要行營在豫州就地徵集的。
如今雖然還能維持大軍,但已經快到極限了。
真白瞎了它霸國的身份。
但即便有了晉國幫助,面對咄咄逼人的唐軍,兩國聯軍依舊有些難以支撐,防線節節後退。
跨越一個州的遠征,真不是那麼容易的。
就地方上,那幾百、幾千人的起義,對於數量達到數萬、幾十萬的正規軍而言,是真的就跟螻蟻沒什麼兩樣。
不見楚國為了打一個東郡,跟趙國在東郡,死磕到什麼程度了嗎?
前面所謂的退位、人質,根本就只是虛的。
要用這一百五十萬人,在西邊防備青州的梁軍,在後方駐紮大軍,鎮壓控制區域以內的鄭國百姓。
不僅僅是口糧食物,財貨土地等等,甚至連他們本身,都是一些人眼中的口糧儲備。
他們反抗不了強者,但卻能去欺凌更弱者。
兩路行營互相配合,共同夾擊梁國,奪取對方的後方腹地。
這個時候,原本和楚國有著默契配合的唐國,便漸漸由原本的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乃至於敵人了。
「割讓海陽郡……」
甚至還因勢利導,趁機在豫州建立了一片事業,打下了這麼偌大地盤。
或者說,鄭國也確實拉垮,難怪先前被唐國打的節節敗退,這傢伙確實廢。
照現在的發展局勢來看,或許就能在今年入冬之前,奪下這一整個郡了。
楚軍多拿走一份,當地的百姓就少吃一份。
三年時間,奪取一個青州,小半個豫州。
畢竟在一開始的時候,楚國想要針對的,一直都只是青州。
他是楚國的皇帝,是楚軍的皇帝,要考慮的是楚人的利益。
可鄭國在這裏投入的力量,也並不多,只是任命了一個先天作為郡總管,帶著兩三個本地先天,以及五十來萬本地兵馬,在那裡進行死守抵抗罷了。
就這,還是因為今年快入冬了,楚軍沒有太多活動時間,所以才給他們喘息機會。
最終梁國能保住的地盤,也就只有膠西、東萊、營陵、膠東四郡而已。
根本不會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西邊是已經接受了許國扶持的晉國,這同樣一個鐵壁同盟,唐國依舊打不過。
這對於未來地方的穩定,其實也是有著益處的。
所以唐人之兵鋒,那可真的當得一聲勢如破竹的形容。
豫州的鄭國地盤,楚軍雖然掌控著和*圖*書,但上面的鄭人,可還沒來得及歸化為楚人。
但如今,東路行營剛剛在任城郡,取得大勝,奪取了此郡。
剩下的人,也在飢荒中,不斷減少。
不過以上這些,全都是對鄭國的好處,得利的都是鄭人。
既然是徵集了,那肯定要有個出處。
更不要說,在大量青壯男子都被征去當兵的情況下,地方上那些老弱婦孺,就算想要造反,也沒那個能力和精力了。
北邊晉國雖然來幫忙了,可在益都郡戰場,形勢依舊不怎麼樂觀。
更多的百姓,依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鄭軍和楚軍,奪走他們的口糧,搶走他們的財物,而自己除了哭嚎之外,就再無任何能力。
屆時別說什麼大樑了,就連山陽郡,估計都要直接給放棄了。
同樣的,以兩個進攻方向的兵力,也是真的難取得更多成果了。
所以才這麼乾脆的,拿出來作為條件,用以換取楚國的諒解。
而沒有足夠的力量屏蔽東部,梁國想要保住核心區,自然而然也就只能選擇放棄一部分地盤,收縮兵力,用以加強防禦了。
面對陸淵親率的主力,更是抗到現在,還依舊咬牙撐著。
豫州行營,總計也才一百七十五萬的編製,現在又經過一連串的戰爭,更是已經減少到一百五十萬人以下了。
雖然有著海運便利,能用大船運糧,但萬裏海途,來回一趟也是要時間的。
這次南征,發動的都是國中精挑細選的精銳,還配備了大量的先天宗師,為的就是想要以雷霆之勢,一舉打垮鄭國。
前後動用了五百萬大軍,至今也才佔領了大半個東郡而已。
要是唐國將此郡打下來,那兩國可就要接壤了。
不然,這也就僅是一座城而已。
對於敵人,那當然就沒有什麼憐憫了。
只是這麼一來,原本楚國控制的豫州三郡區域內,多達六七百萬的鄭國人,在持續幾個月的飢荒下來后,便銳減了五六十萬。
現在不是當初越國還在,陸淵初出茅廬的時候了。
畢竟,梁國在東面用的力量多了,能放在西面的,自然也就少了。
只剩一座孤城,就算這是天下第一雄城,難道就能保住梁國了嗎?
就連國戰,也不過幾十萬人而已,基本不會超過一百萬。
現在重啟兩面夾擊計劃,先別管能不能有原本的奇效,給梁國帶來極大壓力,這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不然要是後方丟了,那麼梁國就算保住了大樑城,又有什麼用?
而它hetubook.com.com擴張的方向,也無非東、南、西三個方向而已。
豫州總共也才十五郡,楚國已經拿了三郡,如果再答應鄭國的求和,那麼輕鬆就可以再獲取一郡。
因此,退位、人質這種東西,根本毫無意義。
豫州離楚國本土,到底還是太遠了。
可經過這將近五十年的錘鍊,各國早已經完善了軍事動員體系,建立起了完整的軍隊。
北伐的目標,也只有魏國和梁國兩個而已。
這種危急時刻,鄭國能不急嗎?
畢竟此郡處在豫州南部,和如今被作為鄭國新的統治核心的豫州西北,相距太遠。
停下來歇一歇,保養恢復,積蓄精力,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這對鄭國來說,可不就是好事嗎?
因此只要楚國展露出了,威脅梁國後方的能力,那麼對方必然就會踩中尾巴一樣,急得跳腳。
國家鐵拳的力量,那可是強的沒邊。
這也側面證明了,世界不可能永遠圍繞一個人轉,哪怕是主角也不可能。
『最後就是北邊的唐國了。』
『其次,暫時結束豫州戰局,也能減緩那邊嚴重的後勤壓力,讓行營兵馬得到休整。』
『還有就是豫州穩定后,便可從這邊抽出兵力,重建陽夏行營,與東路行營配合,重新執行原本的青州攻略了。』
說真的,豫州行營能撐到現在,還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也算是個奇迹了。
陸淵還是比較滿足的。
哦,也不對。
因為跨州遠征的緣故,實力雖強,但也沒強到過分,依舊處在唐國應對範圍內。
這樣,鄭國既能放棄一個雞肋之地,也能將那邊駐守的兵馬抽調出來,用於專心應對唐國的入侵。
益都郡的土地,正不斷的被唐軍攻佔,很快就要全境丟失了。
至於那些物資怎麼來的,地方上的百姓沒了物資之後,會面臨什麼樣的絕境,那就考慮不到了。
這出處在哪?
攻打海陽郡,又動員了三十萬人。
以唐國的秉性,吃了鄭國后,肯定是不會滿足,還想要繼續擴張的。
自然是當地的百姓了。
聽到鄭國使者的條件,陸淵不由沉思。
倒是後面的割讓海陽郡,讓他有些在意。
與這些同伴們相比,只撐了半年就扛不住的鄭國,無疑是拉垮至極了。
青州這邊有著徐國和梁國封鎖,唐國的實力無法滲透進來,在這裏對楚國構成不了威脅。
而且這兩樣條件,說是給楚國賠罪,但對鄭國來說,或許都算不得什麼壞事,可能還有些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