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千余里的路程,愣是讓對方走了一個多月。
晉國有了楚國的牽扯和打擊,能投入到圍攻唐國的兵力,自然就大為減少,乃至於無。
他立刻傳信給了青雲子,讓對方止住了開戰的準備。
而那些夷國海寇的高層,就察覺利用了這點,主動發起了北伐入侵,團結了國內所有人心。
因此那時楚國雖然感到了邊患危脅,但也在盛世的遮掩,以及強大軍力的保護下,讓人下意識的忽略了危險。
真那樣,那還不如現在直接就投降楚軍好了,反正結果都一樣。
能做的,都已經做了。
至於等今年過後。
按陸淵的標準,一路行營,那就是以打滅國戰,進行配備的。
而以上力量,差不多就是中州戰場這邊,一路行營的標準配置了。
反對的人爭權,為的是利益。
放下了國中之事,陸淵就將注意力,繼續放到了青州戰場上。
他們這些大夷國的融合形成,也是基於這個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希望,你們都能乖乖聽令。不然……我大楚的刀,可不僅僅是用來砍外人的,斬起自己人的首級來,那也是利索的很。」
原本在黃玄示意下,咸安城外被放鬆的包圍圈,瞬間就被收緊了起來。
但對於楚國來說,區區三百萬人,根本不值一提。
更是開始在城外四邊,大肆修建外牆土壘,挖了無數壕溝,立了無數營寨,就打著徹底堵死咸安城的目的。
要知道,在本土那邊,可是有六千多萬人的,還都是楚人。
於是楚國南方,便出現了如今南境十八國,處處皆烽火的熱鬧景象。
就說陸淵在收到南方的稟告后,也是很快認識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楚國南面的威脅,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
陸淵做出決定,溝通完了青雲子后,心情就有些放鬆了。
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退?
具體策劃,豫州行營已經開始做了。
只不過那個時候,楚國處在盛世,國內軍事力量強大,大楚雄師鎮壓四方。
怕不是南邊,還不一定能夠穩住,中州這邊的戰局,就要自己先崩了。
現在第三次北伐已經啟動。
想達成此事,大約需要動用一百萬兵馬,花費兩到三個月的戰爭時間,才能收到成果。
燕雲慶沒了效忠對象,難道讓他去投靠那位已經倒向了楚國,徹底成了個傀儡的林秋皇帝梁明章?
兩大仙門,可謂忠心耿耿,盡心竭力。
陸淵揉了揉額角,和-圖-書舒緩了下身心上的疲憊。
在北邊,自北伐以來,除去已經被楚國消滅的丹鼎道。
那麼為了完成戰略,使用些許武力手段,也算正常。
有這三百萬人在,那晉國就是比鄭國強上一線的霸國。
沒了這三百萬人,那鄭國也將跌落霸主之位,淪落成和鄭國一樣的二流國家。
又怎麼可能,不選擇通過外部戰爭,來進行解決消化。
直到現在。
畢竟五位先天,五十萬大軍,在聯合區域內的幾座城池,想湊出十位先天,百萬大軍來,還是不難做到的。
南方戰場上,那些夷國海寇,對於防守的本土楚軍,具備著壓倒性,甚至碾壓性的優勢。
對於這種關乎自身核心利益的問題,晉國怎麼可能退步?
本土之中,敵我形勢,就和中州這邊翻了個個。
只要對方聽令,能夠完全執行自己的詔命,那麼本土裡面,能夠動用的先天宗師,便能憑空多出近十位。
那是比地盤重要的多的財富。
要知道,本土之地,可還有六千余萬,尚未開始遷移的楚國百姓。
如果再算上一個海寇的話,那更是要超過一線。
真要退了,他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了。
看看這兩個仙門,對於楚國的服從度,到底如何?
那時梁國已滅,徐國估計也被趕回了徐州。
面對楚國的異動,晉國方面,已經開始從和唐國的前線中,抽調回一部分兵力,返回仙雲郡。
而唐國七郡,三千余萬人口的誘惑,也足夠的大。
如今形勢大好的北伐,也將就此中斷。
「令國內飛霜道、紫雲道二宗門,將國中所有先天宗師,全部抽調從軍,派往南方前線。」
與之相比,南邊的飛霜道、紫雲道,就顯得有些不夠忠誠了。
現在時間已是四月。
所以現在,就算想要立刻調遣兵馬回援,也是做不到。
本就對兩個仙門有著不滿看法的陸淵,現在就變得有些難以忍受了。
不過他也沒完全放下。
「等議和條件達成,就可以讓青雲子以表達誠意為名,主動撤走豫州行營五十萬兵馬,好讓晉國能安心遷移百姓。
在大戰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想從這些行營中抽掉兵馬,也是很不現實的。
除了當初投靠時,派遣的那幾個先天外。
去年鄭國割讓海陽郡,也想帶走上面的兩百多萬人口。
畢竟,黃玄對自己的圖謀,從沒有遮遮掩掩,一直是光明正大擺出來讓世人看和-圖-書的。
而南邊的夷人海寇,也在經過十幾年的毒火威脅下,開始融合聚攏,形成了幾個龐大勢力,實力也翻了數倍。
陸淵盤算了一下自己在中州的軍事部署,計算來計算去,也沒發現哪邊的兵馬可以動用。
經過一番的軟磨硬泡,軍事威脅。
此種情形下,怎能不讓他憂慮。
「不過如今中州各路行營,都已經有了布置和安排,全都脫不得身。現在想要撤一部分兵馬回援本土,也已經沒有空余,且來不及了。」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那陸淵也不要北伐了。
各路行營,都有自己的任務目標,且頗為緊要。
原本,陸淵對此,還沒覺得什麼。
只是鬆口,不代表全都妥協,接受楚國一切條件。
這股兵馬,便可乘坐海船,泛海返回本土了。
而有了這股援軍回來,揚州方面的防備力量,也就將大大增強了。
那可是梁國最後一位正統皇帝,對方要是覆亡了,國中二主失其一。
因此哪怕知道前面是陷阱,可燕雲慶,依舊不得不跑去咸安,主動跳進去。
在核心財富,及領地人口方面,那是半點也不肯讓步。
豫州的戰火,也因為楚國的即將入場,變得硝煙味,愈發濃郁。
「和晉國大戰,哪怕勝了,也不過得到一個殘破的仙雲郡,以及上面戰亂后,剩下的兩百萬左右人口。
楚軍不僅開始嚴密防守,封死了咸安城通向外面的聯繫。
因為你即便看破了,那也沒用。
本土有了這兩個加強,今年內穩住防線,保證核心腹地不出問題,應是差不多了。
但現在本土那邊,有著更重要的利益。豫州這邊的利益,也就只能排在次要級了。」
北上遷移到安全的揚州,以此躲避毒火威脅,這才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此時面臨楚國國內空虛的天賜良機,這些外有毒火威脅,內有急速吞併帶來的人心不穩,處在內憂外患之中的夷國海寇。
兩相計較下,人口方面的獲利,其實也就約等於無了。
上到掌教,下到普通弟子,沒誰能夠例外,一股腦的加入了楚國體制。
陸淵權衡了下利弊,很快就有了決斷。
飛鷹的事情,且不用多提。
或從軍,或為地方鎮守,為楚國效力。
不過三百萬人口而已。
雨林夷人和南海海寇相加,大約就等於徐國加梁國了。
楚國北伐大軍,在中州殺的有多麼的酣暢淋漓,威壓群https://m.hetubook.com.com雄。
而豫州行營,也能抽出五十萬大軍,還有五位先天。
陸淵做出了第二份調令。
因此,眼下南方有患,正好就借這個機會,試探敲打一下。
兩國都為此郡的歸屬戰爭,進行著籌備集結。
畢竟豫州行營一百五十萬大軍,就在那裡獃著不動,也是浪費錢糧。
打了這麼些年戰,各國在不斷的征戰淘汰之中,慢慢也認識到了,人口才是核心生產力,是一國最重要的底蘊。
背後靠著三國聯盟,晉國可比當初孤助無依的鄭國,底氣要強硬充足的多了。
就在本月初,燕雲慶率領的膠西援軍,在黃玄的放水下,終於不情不願的趕到了咸安城下。
即擊敗晉國在仙雲郡的守軍,直接佔領此郡。
現如今的本土局勢,對於楚國來說,確實是極為不利。
但現在晉國面對同樣的要求,雖有退讓,但並不是完全退讓。
想了想,本土還是太過緊要,覺得只憑這麼一路援軍,可能還是有些不足。
但本土那邊,至關重要,不能不救。
但有了北邊中州這兩個仙門作為對照后,南方自己家裡的兩個仙門,就變得極其礙眼了。
戰爭,也快要爆發。
誰又會去做這種蠢事?
晉國對於仙雲郡的問題,總算是漸漸鬆口了。
不過,青雲子也做出了保證,說可以通過有限度的戰爭,來達成目標。
那三國聯盟,對於唐國的重視,出乎意料的強。
大義名分之下,也不敢有絲毫反對。
現在青州梁徐戰場上的四路行營,也將空出來,楚國又多了幾百萬兵馬可用。
可現在本土一份奏疏,卻是讓他有了新的想法。
這種巨大威脅,當然值得陸淵重視。
以舟船之利,最多一月,便能抵達揚州。
總不能不就咸安城吧?
也因此,做完了這兩個布置后,陸淵對於南方的擔憂,也總算是放下了。
然後又讓對方傳命使者,開始與晉國商談只割讓領土,不要人口的條件。
下次再想開啟,怎麼也得再等個十來年,重新進行底蘊積蓄了。
三百萬人口,足可以給一個國家提供五十萬以上的兵源,能提供大量的錢糧稅賦,是支撐一個國家立足於世的重要根基。
但南邊的蠻夷海寇,卻也未見得弱上多少。
直接領兵回去,和那些夷人海寇,決一死戰就行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問題談不攏,所以哪怕青雲子再怎麼使用手段,關於仙雲郡的割讓問題,卻https://m.hetubook.com.com依舊談不攏。
這麼一個組合聯盟,此時不約而同的入侵楚國的嶺南、西南,要說其中沒什麼貓膩,打死他都不信。
就楚國南方的那點兵力,面對這等規模的入侵,哪怕有重城作為依託,想要守住,怕也是頗為艱難啊……」
現在這四大勢力,一起對嶺南、西南動手,哪怕不用盡全力,稍稍出兵,那也是三五百萬的敵人。
在等豫州援軍抵達,更是能在防守之餘,發起定程度的反攻。
三百萬敵視楚國的晉人,六千萬擁戴楚國的楚人,這兩者之間該怎麼選,相信正常人都知道選擇。
要是南邊出了亂子,叫那些夷人海寇打進了本土,在核心腹地肆虐。
而南海上的諸多海寇,此時在面對共同登岸的訴求,也形成了一個海寇大聯盟,一定程度的整合了彼此力量。
豫州行營真正的收穫,也差不多就是一個仙雲郡的地盤,沒有其它附加利益。
這原本是符合楚國利益的,也是豫州行營願意出兵的前提。
而和楚國打上一場,也不過同樣的結局。
「以皇城司的探查結果來看,雨林的那些夷人,已經融合形成了三個大夷國,人口皆有千萬眾。
南邊的夷國海寇,就等於中州的楚軍,而本土的楚軍,就等於中州的群雄。
如果不答應這個條件,那麼晉國寧願撤軍回來,和我大楚決一死戰,也不願退讓……」
不過想想也是。
準備了許久的圍城計劃,在燕雲慶入局后,正式開始啟動。
真要做了。
應對其南方邊防,也不用像如今這般吃力,摳摳搜搜的,計算著建安郡那十萬人,這般難看。」
既然和平的手段,已經無法達成原本的目標。
或許對於晉國來說,是關乎自己霸位的重要組成。
甚至是打一兩場大決戰,先擊退一股敵人,也並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這些人,可是楚國的真正根基,也是如今中州北伐大軍,縱橫無敵的底氣保障。
這樣應對起蠻夷入侵來,也就能遊刃有餘,從容不迫了。
但被楚國稍稍威脅,便立刻放棄了這個要求,將人口地盤全都留給了楚國,可謂恭順至極。
而對於這最後一股梁軍入瓮,進入了包圍圈后。
剩下中州地方,蒼龍道和玉蟾道兩個仙門,可是已經都投靠了楚國,門內所有門人都被收編了。
揚州兩大仙門內部,都還有三五位,甚至更多的先天宗師,躲在山裡面修道,而沒出來為楚國發光發熱。
以此實和圖書力,足以應付南邊那四大海寇夷國中,任何一方了。
這對於南邊,面對四大海寇夷國入侵,本土極其緊缺的高層戰力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補充緩解。
最起碼,有了這些仙門先天,西南、嶺南十八城,便可每一城都安排一位先天鎮守。
楚國八成以上的軍事力量,都在北伐中帶到了中州,正與北地群雄爭鋒。
不過晉國只願割讓仙雲郡的地盤,對於地盤上的那三百萬人口,卻是絲毫不願退讓一步,要求全都撤回本土。
反正就陸淵所見,西南那邊的雨林夷人,實力底蘊,加起來已經不比自己正在針對的徐國,要差多少了。
「豫州戰場那邊,這兩月來,經過青雲子的威逼利誘,晉國方面已經漸漸鬆口。
對於南方兩大仙門的布置,差不多就這樣了。
於是思量一下,又開始提筆書寫詔書。
畢竟。
屆時隨便抽調一部分回去,哪怕那些海寇蠻夷傾國而來,楚國也半點不懼了。
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通過既定的現實,讓晉國哪怕不同意這個條件,最後也不得不同意。
進度條就卡在了那裡,讓人著急。
發動北伐,奪取生存之地,對於這些遷移的異族來說,天然的就具備正義性和正當性。
現在反對,不僅沒有利益,反而自絕於天下。
原本陸淵對於發動這場戰爭,是沒什麼意見的。
所以即便南邊彝夷和海寇強大,可面對楚國強兵,卻被壓制的不敢冒頭,生怕就招來打擊。
陸淵計算了一下敵人和楚國本土的預留力量,不由有些憂心忡忡。
而且那個梁國,還是沒被楚國滲透分化,人心浮動的梁國。
這種情況下,唐國自然能得到喘息之機,說不定今年就撐過去了。
所以它們經過協商后,晉國已經開始隱晦表示,願意割讓仙雲郡。
陸淵想起了前些天,青雲子傳回來的,和晉國溝通的進展,思路漸漸清晰。
一些重點城池,更是能安排到兩位先天,防衛力量瞬間大增。
北邊群雄,固然強大。
因為那樣就違背了所有人的利益,是在和整個天下作對。
南邊的邊患,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其實就已經初露端倪了。
真正得利的,也就是受到圍攻的唐國。
只要你去做這件事情,哪怕國內有再多的人,對你心存不滿。
……
楚軍用的是陽謀,不怕別人看破。
很顯然,對楚軍的異常行為,那位梁國名將也是看出了問題。
而自己這邊,可能還要損失幾十上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