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終就便宜了楚國。
若不是楚國不可能放棄統一中州,彼此有著根本上的利益矛盾,攸關生死存亡。
當遷移百姓被楚軍劫走的事情發生后,徐人哀慟驚懼之餘,也算徹底放棄了這個計劃。
雖然以陸淵壽命,花個上百年,也有那個信心,慢慢解決這種隱患。
但楚國休養了三十年,打到現在也精疲力盡,不得不縮減兵馬,主動控制戰爭規模,好節省錢糧。
而這時,一直被楚軍圍著的東平郡壽張城,也再堅守了數月,一直沒看到援軍后,選擇了開城出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今年整個神武四十三年,徐國都是在戰爭動員之中度過的,國中進行的耕種生產,堪稱寥寥。
哪怕附近有楚軍進行騷擾,依舊通過五天時間,轉移走了十五萬人。
徐國方面,雖然在大戰的後期,通過緊急遷徙,往河北徐州本土,又遷回了差不多一百萬左右的百姓,還有一百五十萬左右的大軍。
算上先前撤走的兵馬,無鹽城方面的徐軍,已經有將近三十萬人逃了出去。
而且城中的徐軍兵馬,也大半出自這些蠻夷部落,本就屬於徐國雜牌,根本不被人看中。
已經逃回故都琰城的徐國君臣,在重新安頓了朝廷之後,一開始發動整個本土的力量,拼了命的接應河南的徐軍撤離。
一下接收了三十萬大軍和五位先天,陸淵麾下的實力進一步豐厚,相較於九州剩餘各國,更有碾壓態勢了。
有這雙重保險在,北面徐國的威脅,就進一步被減輕了。
也沒有什麼救援行動。
北伐之後,楚國取得了大量成果,與之而來的,自然是大量的事務,接踵而至,急待他這位皇帝處理。
在來年戰爭中,陸淵沒打算在豫州戰場上,投入太多兵力資源。
徐國需要三年時間,才能有大軍出動一年的錢糧積蓄。
余部十數萬人,在主力去了之後,被楚軍青平行營百萬大軍包圍,坐困孤城之下,也選擇了投降。
尤其是梁國故地,梁國已滅,原本梁國境內的梁國百姓,如今也成了楚人,是陸淵治下子民。
讓這些人返回家鄉,在地方進行生產建設,所產出的價值,遠大於五百萬個純消耗性的俘虜。
不過謹慎起見,在結束了伐徐之戰後,陸淵還是在徐國原本佔有的青州三郡上面,留下了六十萬大軍,設立了一個徐州行營,行營總管為青陽子,還給他配置了九位先天作為部下。
豫州地界上的四國,算是就此結成了一個利益小團體,組成了軍和圖書事同盟,應對外部壓力。
這是楚國滅梁敗徐,取得了空前輝煌的勝利。
楚國這邊,也沒太多的錢糧,去養活這三百萬人。
勝利之下,則是高達一百七十萬的梁國俘虜降卒,以及高達一百二十萬左右的徐軍俘虜降卒。
見此情況,徐國水師將領乾脆下令,以上千艘船隻排成一列,用鐵索連接,變成了一條河面渡橋。
經過兩月的商量,期間爆發了無數爭吵妥協,唐許鄭晉四國,總算達成了盟約。
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大量原本用於轉運樂陵郡人口的船隻抵達后,無鹽城這邊運輸徐軍的船隻數目大大增加。
徐國對於這些人,也沒多少信任。
因此,做好了這些布防后,陸淵也率著大軍,開始返回大樑帝都,在冬季到來前,結束了這次北伐。
而且除此之外,東平、樂安、青平三郡,再奪取下來,並且穩定之後,陸淵也開始陸續往這三郡派遣官員,建立各級官府,還有地方的郡府縣兵民團制度了。
無鹽城攻取之後,未過幾日,青平郡那邊又傳來好消息。
只剩自己一方,本就處於弱勢的四國同盟,在少了一個強大盟友后,自然更沒底氣和楚國硬扛了。
正好。
因此大量船隻聚集在了兩處地方,開始日夜不休的轉運兵馬人口,儘可能的趁著楚國大軍趕來之前,將兩地的人轉移走。
因為現如今的九州各國,梁魏趙已滅,徐國剛剛吃了一場敗仗,勢力徹底退出了青州。
他們沒敢指名道姓的說楚國,而只是虛空打靶,說針對敢侵犯他們的敵人,不敢擺明車馬跟楚國硬抗,就是個明證。
而打算走質量路線的話,之前那些炮灰手段,自然就用不上了。
……
青陽子統管徐州行營,在敵國入侵的時候,也有權調用這些地方兵馬,實力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這時,青陽子也率大軍趕來,眼看楚軍兵馬越來越多,這些徐軍再無抵抗之心,最終選擇開城出降。
但天下人都看得清楚,對方針對的,就是楚國。
壽張城投降,河南最後一股徐軍勢力也被剿滅,楚軍順利取得了東平郡的掌控,這個拼圖完整,算是正式一統青州,完成了北伐目標。
從這個行營名字就能看出,這路行營應對的敵人,就是北邊的徐國。
豫州那邊,總算有消息傳回來了。
同理,徐國俘虜那邊,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些人消耗乾淨了,死的可是楚國治下百姓的父子兄弟,損耗的是楚國的力量。
統一了青
和*圖*書州,佔據了三分之二中州的陸淵,此時思考事情的模式,已經朝著真正的九州之主而去了。
對於這次北伐俘獲的三百萬俘虜,還有此前幾次北伐中,剩下的一些俘虜,總計五百萬人,通通都被陸淵釋放了。
這也是楚國打了三年戰後,國中後勤物資,所能支撐的最大兵力數目了。
到了九月末時,青州的戰事日趨平緩,漸漸停歇。
沒得商量。
不過撤走的人越多,剩下的兵馬也就越少,防線擁有的力量也就越弱。
這總計加起來,將近三百萬人的俘虜降卒,已經成了青州境內,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那麼等楚軍攻克了樂陵城,百余萬大軍空出手來,怕是連這兩處的徐軍想要撤走,都是個問題了。
這個一手促成他們四國和解的准盟友,在楚國打擊之下,可謂敗得徹徹底底。
城中三十萬兵馬,五位徐國先天,順勢就被楚國接收。
在無數徐國船隻日夜忙碌下,短短五天內,等楚軍攻克了樂陵城時,無鹽城的徐軍又撤走了十五萬人。
而且把那些梁人俘虜消耗乾淨了,就等於楚國現有青州地方上,最後一批精華人口,被他直接給摧殘掉了。
四國軍事同盟,對抗的是誰,一目了然。
徐國已經被趕回了徐州,其青州三郡內的三千萬人口,也已經成了楚國子民。
……
三千余艘船隻緊密靠攏,排成了三列,中間的縫隙以木板填充,就組成了一個平坦寬闊,寬達八丈大橋。
楚國養了這麼多大軍,當然不可能白費錢糧,現在正是用他們的時候。
但只要能再逃回來一半,那對於徐國來說,便是賺大了。
這對於地方生產的恢復,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城中守軍絕望之下,進行了一次反攻爭奪,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楚軍,大敗而歸,領隊奪路的徐國先天主帥,更是被陸淵分身當場陣斬。
好在經過青州慘敗,徐國不僅丟了大半兵馬和人口,就連國中本土,也因為幾次救援青州,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徐國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有六十萬大軍,十位先天在,靠著大河天險,還有此前梁國、徐國留下的一系列重城防線,哪怕徐國傾力來攻,徐州行營也足可以抵禦了。
撤了一個多月後,青平郡的徐軍在遷走了境內大量百姓后,剩下一些兵馬,同樣面臨著無鹽城的徐軍窘境。
所以,縱觀豫州周邊,此時唯一有實力,也有能力,還有那個意願對外侵略的,也就只剩下個楚國了。
大
www.hetubook.com.com量徐軍,通過這座船橋,輕鬆迅速的就渡過了大河。
但徐國這次遷回了大量河南百姓,人口超過百萬人。
徐國剛剛慘敗。
若是再行動員,按照戶出一丁計算,徐國還可再出兩百萬兵馬,加上逃回去的十七位先天宗師。
戰爭,還是讓專業的人來吧。
可現在諸國已滅,大戰已經取勝,這種低效益、低收益的模式,當然不可取了。
如今梁國被滅了,徐國也被趕回了徐州本土,青州範圍內再無敵手。
樂安郡這邊,算是完了。
而不用遷移兩百多萬百姓,原本用來支撐這個遷移計劃的大量船隻,也很快被分流開來,轉到去了無鹽城和青平郡。
此才為天子胸襟,王霸氣度。
屆時,徐人想像現在一樣,嚴密的阻攔防守楚軍,也是做不到的,到時防線必然會出現疏漏。
現在隨著梁國滅亡,徐軍敗退,楚國在九州地界上,唯一的敵人就只剩下豫州四國了。
按照三年耕種,就有一年積蓄的標準來看。
不過得益於撤離的兵馬較多,徐國國中的成年男丁,數目還是不錯的,人口結構頗為合理,算是元氣猶在。
神武四十三年,九月。
不然也不至於,壽張城被圍了這麼幾個月,徐國方面一直都下意識的認為,這邊的守軍已經投降,從來沒派人過來確認過消息。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是北伐俘獲的大量俘虜,還有投降的那些雜牌軍的處理。
打不過,就加入,哪怕做個小弟,也總好過輸了一切。
對付這個敵人,雖然有些棘手,但也算不得多難。
不過四國雖然同盟,但心底里也很虛。
敵國的百姓,也是我的百姓。
以前梁魏趙徐等國還在,為了取得戰爭勝利,陸淵對於付出日後地方潛力,用俘虜的人命來堆出勝利,自然是願意的。
以楚國優中選優挑出來的五百萬精銳,還有摻雜的大量分身的楚國強大先天,哪怕只是面對同等兵力規模的豫州四國,相信也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畢竟,擱一年以前,徐國和這些蠻夷,可是殺了幾十上百年的。
而楚國這是俘虜的大量徐軍,基本也就是出自這青州三郡。
無鹽城的徐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撤退,最終在九月中旬時,只剩下三十萬兵馬的時候,再也無力維持防線穩定。
大軍慘敗,主帥身死,餘下二十萬徐軍,不由大為惶恐。
能從無鹽戰場撤回六七十萬人來,哪怕這些人只有該處戰場,巔峰時的一半人,也是一個巨大勝利。
按現在已經經和*圖*書過加強的撤離效率來看,最多再有二十天,便能將無鹽城防線的剩下七十萬人,全都給撤走。
已經丟了整個青州,以及青州上面三千萬人口的徐國,此時能從青州地區,撤離任何一點兵馬人口,都是為日後的大戰,進行的寶貴積蓄。
在這片地界上,楚國也可以安心發育,恢復飽受戰爭摧殘的地方府縣了。
可惜。
如今已經掌控了大半個中州,掃平了大半強敵的楚國,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放棄徹底統一中州的機會,接受這種妥協式的藩國朝貢制度,給未來留下巨大隱患的。
因此按照皇城司送來的情報,陸淵與國內眾臣,經過商討分析后,基本就已經確定。
因此,思考過後。
五百萬兵馬,以及一百個先天,就是第四次北伐的總兵力了。
之所以這般容易,主要還是因為城中的五位徐國先天,其中有四位來自徐州的蠻夷。
原本還想著在青州地方,能有一個幫著他們牽制楚國的勢力,好好擋自己的壓力。
跟個火藥桶一樣,不妥善處理,很可能會爆炸。
陸淵把原本的梁人,現在的楚人,當做炮灰,損耗的是自己的力量。
楚軍若是抓到這個機會,進行猛攻的話,徐人想要從容逃走,也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場時間賽馬,資源博弈。
反正陸淵是不信,對方四國拼湊出來的雜牌軍,能擋得住自己集天下之力,所湊出的精銳。
徐國連年戰爭,此前兩年,又拼了命的輸送錢糧,支援梁國。
前後加起來,消滅了徐國將近兩百萬兵馬,十九位先天宗師,幾乎一舉消滅了徐國六成的軍事潛力。
今年自己又這麼一番折騰,就是有再大家底,也扛不住了。
此時看來,也是個奢望。
哪怕此時不歸於我,但等消滅了敵國后,自然也就歸於我了。
返回了大樑之後,陸淵也沒能得歇。
在地方生產耕種,才是他們的責任。
等三級地方兵和地方民團搭建完成,每軍地方,最少也能有三萬兵馬和一位先天坐鎮。
對於北邊徐州的威脅,楚國可以暫且放下,留待掃平豫州之敵後,再行處理。
楚國第三次北伐,至此,宣告落幕。
畢竟,這四國相加,總人口不過六七千萬,極限征丁下,能動用的兵馬最多一千萬人,而且還不可能持久。
現在已經沒了梁人,只有楚人。
其中核心邏輯,就是不信任那些蠻夷,不認為這些人,會為徐國效死力。
楚軍突破對方攔截,直接奪取了無鹽城後方的港口,徹底斷絕了無鹽城后逃和圖書之路。
因此,這豫州四國,陸淵打定了。
四國宣布,彼此摒棄前嫌,放棄過往仇怨,結成盟友,共同抵禦一切,進犯四國之敵。
之所以能一直支撐下去,是和楚國一般,靠的還是往年積蓄,這才勉強供應住了大軍消耗。
所以最少五年之內,徐國是沒有精力和能力,對外進行干涉了。
效率比起原先一艘一艘的船隻,排隊進入港口,再等待徐軍上船,然後滿載離開,由下一批船隻進港,快了不知多少。
至於先天宗師,四國全部加起來,也就在六十人左右。
至於那些被強征而來的百姓,哪怕名義上是軍隊,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也遠比不上真正的軍隊。
沒個幾年時間休養,徐國是沒有能力動兵了。
因此。
可此時,最多不過再費一兩年功夫,損失一二百萬兵馬,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為的就是在一切塵埃落定前,儘可能的搶救出更多的人口兵馬。
只是他們說是抵禦敢向他們進犯的敵人,沒有明確出敵人是誰。
其處在大河之北,堪稱楚國心腹之患了。
……
何必再把事情拖到以後,給自己漫長歲月中,平添煩惱呢。
這裏面的血海深仇,哪有這麼容易消解?
這些人,去年才剛剛投靠了徐國,根本就算不得核心嫡系,對徐國的忠心程度,自然談不上有多高。
樂安郡就此平定。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是的,這次北伐,楚國打算走精銳路線,打算以質壓人。
但即便算上這些人,整個徐國徐州,人口總數加起來,也就剛剛一千一百萬人,堪堪保證了霸國標準線而已。
此時不趁著樂陵城還在堅持,還有些時間的機會,儘可能的轉移無鹽城和青平郡的大軍。
這剩下七十萬人,最後還能逃走多少,真的很難說。
不利於青州日後的恢復治理。
這種情況下,再像此前梁國還在的時候,把梁人當做炮灰來使用,就有些不合適了。
這些人的安置,又要耗費大量錢糧,這又是一個不斷放血的項目。
怕是四國聯盟,早就派遣使者,上趕著跑來楚國臣服覲見了。
而此一戰,楚軍不僅奪得了青州,還在這個過程之中,通過西昌之戰、蛇丘之戰、無鹽之戰、樂陵之戰、壽張之戰、青平之戰等六大戰役。
這股敵人實力雖強,但相較起前三次北伐,楚國面對的敵人來說,卻也算不得什麼。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月過去。
正常狀態,哪怕是戰時,四國兵力,也只維持在四五百萬人而已。
這些人加起來,又是十萬兵馬和三位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