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砥礪前行
第十八章 李應仁

「有一人,天使得之,可抵萬兵。」
「為了大明,末將在所不辭。」
李應仁點點頭,又將目光西移,那裡是渤海額一連串小島:「佔據此地,只要些許兵馬,就可牽扯山東精力,不亞於皮島。」
文熙拱手彎腰,態度端正。
翌日,他就去見李應仁。
「不知世子可有指教?」
「山東可曾復了?」
即,上文所說為質盛京的鳳林大君。
而文熙此行,除了拉攏這些中上遺民外,最要緊的,就是在遼東逃民中,篩選義士,顛覆滿清在遼東的統治。
如,施文用(都司)、徐鶴(把總)、秋水境(副將)等。
「先帝之仇可曾報之?」
「昔日毛東因此地,牽扯建奴精力,如今再據此,可重複其舊事。」
也對,去年才回來,心中的憤懣集聚頗多。
「而千兵易得,一將難求,須得選將才行。」
旋即,他介紹了李應仁義不剃髮,逃往朝鮮避難,可謂是膽氣過人,忠義可嘉。
七嘴八舌和*圖*書之間,許多人熱淚盈眶,竟不知要說些什麼,直接跪地不起。
而還有一種,則是主動去往朝鮮,或逃難,或躲避滿清。
文熙也被這種場景感動,拜下:「慚愧,今六月,皇帝登基,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淮河以南盡復,北地卻依舊淪陷。」
咔嚓——
「卑職將李應仁,跪迎天使大駕!」
「不愧是遼東李家後裔,果然不同凡響。」
「天使在哪?」
李淏大喜,搓了搓手。
說著,他不禁抹淚道:「自得知北京城破,心如死灰,不曾想如今仍見大明,在下死而無憾。」
文熙興奮道。
一陣急促的呼喊,終於驚醒了屋內的人:「莫要打擾我,我在為先帝祈福!」
「哪個天使?」
「如此最好!」
「有了這些物資,請天使放心,我起碼能募集上萬兵馬。」
說著,他身軀微傾,雙目炯炯有神:
此地位置重要,又吃水重,乃是不可多得的良港,朝鮮戰爭結束后https://m•hetubook.com.com,中國駐軍於此,五八年才回國。
曾經虎背熊腰的壯漢,如今瘦成了普通人,但是雙眸之中,仍然迸發著激|情。
不管怎麼說,這般姿態倒是不錯。
「在下黃功,乃是杭州人士,隨世子東歸。」
其他幾位跪坐的男子,也紛紛露出感懷的姿態。
文熙讚歎道。
又答覆了許久,文熙才私下與李應仁交流:
如,力主出兵朝鮮的兵部尚書石星之子,石潭,以及遼東李成梁的後代,李如梅之子(李成梁第五子)、李應仁(東征主將李如松之孫)等。
一種是昔日壬辰倭亂,許多東征的將士因為重傷,不得不留在朝鮮安家。
一瞬間,大門忽然打開,一個滿臉鬍鬚,頭髮修長的大漢,穿著明袍,迫不及待地走出,雙目明亮有神。
李淏敬佩道。
文熙笑著解釋了下大明的局勢,不由道:「淮河以南之地,盡復大明所有,皇帝陛下不敢懈怠,厲兵秣馬,以復江和*圖*書山社稷。」
「李兄,李兄!」
「怎能勞煩,怎能勞煩?」
「外臣拜見邸下!」
「大明天使!」
李淏如今二十七歲,正值盛年,但卻面容枯瘦,顯然是遭受了不少的委屈。
文熙想了想,說道:「此次朝廷雖然也派遣了人手,但以將軍為主,其為副。」
「天使來了!」男人再次喊道。
「哦?何人?」文熙一楞,開口問道。
聽到這,李應仁熱血沸騰,他沒有想到,朝廷竟然如此手筆。
「我也不瞞你,建奴準備南下,朝廷應付吃力,準備從朝鮮募集遺民義士,在遼東行動,騷擾建奴,使得其不敢盡全力。」
不過,在臨行前,禮曹參判王永貞,這讓他先去見王世子。
心中一喜,文熙親近道:「此次我前來朝鮮,就是代表朝廷招募遼東遺民,組建義軍,以其血仇而戰之。」
「邸下——」一旁,一位激動的讀書人,則安撫了下李淏,旋即面對天使,叩首而拜:
在朝鮮的遺民,可分為三種和*圖*書
「不過,朝廷絕無苟存之念,矢志北伐,想來用不了幾年,必會光復大明,重複日月之天下。」
門外的男人一楞,旋即開口道:「就在來的路上,特意來拜訪你的。」
「如此甚好!」
李應仁滿口應下,他激動道:「我們李家,還有數百家丁,可以為骨幹,再配些許獵戶,就足以威脅遼東。」
李應仁跪下,認認真真又一絲不苟行禮,毫無生疏之意。
朝鮮王尊稱為殿下,世子則為邸下。
旋即,整個大明洞的人也全都圍了上來,嘩啦啦數百人,可謂是極為熱切。
文熙也聽得高興,立馬打開地圖,在鴨綠江西入海口,找到了皮島的位置(今朝鮮的椵島)。
「王師可拿下了北京?」
又交談了許久,文熙這才離去。
「使臣平身吧!」李淏點點頭,頗有些激動道:「聽聞天使不遠萬里而來,小臣不勝歡喜。」
這時,文熙這才意識到,這位世子身邊,竟然聚集了大量的反清志士。
「甚好!」
m.hetubook.com.com「另外,朝廷預備了五百鐵甲,兩千張弓,千隻鳥銃,糧草五千石,白銀萬兩,以為前期籌備。」
「難怪讓我來此!」
李淏聞言,露出興奮之色:「天使,遼東移民,盡在鴨綠江南岸,聚眾而居,規模不計其數。」
昭顯太子死後,作為嫡次子的李淏,則被李倧力排眾議,立為世子。
破舊的茅草屋,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中上等人士,還有大量的遼東底層百姓,逃入朝鮮定居下來。
另一種,則是隨從鳳林大君(在盛京當俘虜),從盛京回到朝鮮后的明人。
「李如松將軍之孫,李應仁將軍。」
擺上香案,撒上清水。
當然,像是那些浮海而來的漁夫,商人,為了不得罪滿清,朝鮮一律遣返。
聲音低沉而又粗重。
李應仁蝸居在大明洞(地名,因多為明遺民,故為大明洞),終日躲在屋舍中,不為官,不交友,可謂是閉塞至極。
李應仁激動地不能自制,才在身旁的男人提醒下,沐浴更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