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真正的虎王對標物,莫洛佐夫可以測試更多的東西,本就已經趨於完善的裝甲構型設計也終於完成。
這可是德佬都沒享受到的至尊頂級待遇哇!
但中型坦克遠不像重型坦克那樣,可以走量少質高的相對精品路線,專供精銳部隊裝備並做集中突破之用,數量少點就少點也不是太讓人頭大,中型坦克那是必須保障每一支紅軍坦克部隊都有的用的絕對中流砥柱。
老設計師同志管她叫「T-43/100」,因為包括莫洛佐夫在內的整個項目團隊,自打這玩意兒預研開始起、還沒有正式工程編號的時候就這麼叫。
呈60度傾斜角布置的120毫米物理厚度車體首上裝甲板,再加上那個沿炮根不規則向外突出的200毫米物理厚度炮盾,最後再輔以扁卵型的圓不溜秋、但貴在防禦構型優良的炮塔。
防護直接把兩年後、四年後,甚至是六年後的既有歷史版本各類T54改進型給甩出十條大街。
莫洛佐夫就不一樣了,這是扛過了遊戲最艱苦的前半局,到了後半局才拿到掛,而且功能還不如科京的那麼全面。
殺得動物園怪物們各種炮塔腦殼飛一地,著實戰功彪炳,當然也充分證明了這門「艦炮上車」主炮的強悍威力。
經由馬拉申科提出概念並輔助設計,現如今已經全面鋪開使用的最新型複合裝甲技術,也被融入到了最新型的T-43-100坦克設計當中。
類似的笑料也通過蘇聯的情報系統和俘虜交待,被傳進了莫洛佐夫的耳朵里。
馬拉申科有段時間沒體驗過這種強烈而刺|激的視覺衝擊感了,記得上次還是在柏林打納粹那會兒。
但有個東西是真的「經典傳承味兒特濃」沒有變的。
這就算是充分實現了預研設計應有的前瞻性,雖然這最終的裝甲厚度,也是在落實設計的過程中不斷測試修改得來的。但確實是因為預研設計的「紙上造車」階段,就已經考慮到了裝甲的可能增重增厚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提前留夠了增強空間,這才能有如今這般防護到位后依然能和-圖-書讓機動達標的最終成果。
存在無法克服缺陷的T-34-100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其設計研發的經驗和探索的成果卻化作技術儲備,得以被保留下來,並最終用在了下一代最新型的T-43坦克改進升級項目中。
莫洛佐夫對於測試的結果相當滿意,靶場測試結果顯示此種構型的裝甲盒靶,不但能夠正面完全抵擋住虎王長88的射擊,甚至連後來繳獲的、也被一併拖來做測試的獵虎128炮也能擋得住。
哦,另外還有一事值得一提。
那這玩意兒本不應該叫什麼T-43A,它實在是生的有些超前。
也是因為對在T-34-100項目上的失敗一直念念不忘,從沒放棄過給自己的坦克升級火力的莫洛佐夫,在最新的T-43坦克立項研發時就做足了打算。
中間那層橡膠作用顯而易見,削弱化學能金屬射流;最裡面那層橡膠除了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外,還對裝甲被動能擊穿情況下的金屬碎片崩落濺射,有良好的減量防崩落效果。
那麼「防住」呢?如何才能抵擋得住那門長88主炮的猛轟?
剛開始預研T-43-100的時候,手裡還沒有現成的虎王樣車、只是聽說納粹有虎王這種怪物現身戰場。
85毫米炮的T-43定型投產了,但100毫米炮版本的T-43設計改進工作卻從未停止過。
由負責原型車測試的紅軍現役坦克兵車組操縱,照著各種角度、各種厚度的均質鋼靶板反覆射擊,挨個記錄不同的射擊結果再反過來改進設計。
馬拉申科是萬萬沒想到,自己一開始沒怎麼管,因為不想導致科京誤會、更不想牽扯進這倆人較勁競爭,而有意對莫洛佐夫中型坦克發展的不聞不問,到最後竟然也整出了如此強大的「超級早產車」。
如果是按照既有歷史中自己的認知來看,遵循著自己前世的記憶來加以評判分析。
本著「既然火炮產能不夠那我就先搞設計」的原則,不肯放棄任何可供利用時間的莫洛佐夫,領著團隊拿著手裡那幾門有www.hetubook.com.com限的研究用100毫米樣炮,親自下到生產車間里不斷做方案、不斷改設計,一邊等著100炮產能爬坡、一邊盡自己所能,將T-43的100毫米炮版本改到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最強最好」。
加入橡膠夾層的原因顯而易見——抵擋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化學能破甲武器。
以上所有這些成熟可靠的革新設計,再加上莫洛佐夫對T-43這車「三年磨一劍」的強大功力,最終造就了馬拉申科面前這輛停在板車上,全身掛滿外掛複合裝甲后已是全副武裝狀態的「超級中型坦克」。
初期型的T-43那脆弱的主裝甲帶被證明為是形同虛設,至少在長88乃至更強的128面前均是如此。
這種薄薄兩片鋼板夾上橡膠層,再跟古代將軍的甲片一樣披掛在坦克外的全套附加裝甲,已經被實戰結果證實為可以大幅度增強坦克對化學能破甲武器的抵禦效果。
雖然紅軍提出的設計指標也不要求中坦能擋住重坦火力,在戰時狀態下這根本就不現實、也沒那個功夫去搞這種研究。但表面上默不作聲的莫洛佐夫,卻在私下裡擱圖紙上繼續整大活兒,暗暗發誓一定得在最新的T-43-100上找回場子。
馬拉申科至今都記得自己去廠子里拜訪的時候,莫洛佐夫指著那輛長鼻子T-34就給自己說「那是最後一輛T-34坦克,切諾阿爾法」時的場景。
也正是這門性能優越的紅海軍移植版100毫米主炮,令T-43-100具備了起初預研設計中,對於虎王這個重量級目標物的「打穿」能力。
化學能破甲類武器在破甲深度上的突飛猛進,使莫洛佐夫意識到這種在極短時間內就取得迅猛發展,對裝甲威脅程度甚至超越傳統動能穿甲彈的新興武器類別,在未來勢必會成為坦克車輛的防護勁敵,增強對化學能破甲武器的防護無疑勢在必行。
雖然因為採用了大量革新技術設計,再加上早產出生導致其的外觀模樣和既有歷史中有了很大的變化。
但親眼目睹此情https://www.hetubook.com.com此景的馬拉申科卻知道。
所以莫洛佐夫能搞出眼前這種東西,已經是「非常震撼馬拉申科一整年」了。
炮塔部份的設計相對複雜一些,除了那塊200毫米物理厚度的純裝甲鋼炮盾,炮塔的左右臉上都有和車體首上同樣的「三明治」構型複合裝甲設計,具體厚度則是由外到內的「120鋼+40橡膠+80鋼+20橡膠」,和車體首上一樣有防崩落內襯橡膠層設計。
本著「反正炮都一樣」的想法,莫洛佐夫直接弄來了一輛紅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繳獲的初期型費迪南過來當研究對象。
如果說馬拉申科就是個遊戲外掛,那科京毫無疑問是衛國戰爭剛開打就「全程開掛」,直接爽到原地起飛、怒刷通關全成就的那種。
你敢用100毫米主炮量產,那就等著紅軍,啊不,應該是內務部的同志來找你上門談理想吧。
一定一定一定要把你們那「武士道精神」發揮到底,算老馬我求你們了,行嗎?
而這玩意兒,就跟這東西的底子差不多、模樣非常相似的坦克,其在既有歷史中的名字本該是「T-54 1947」型。
甚至就連在戰爭末期已經有些過時的T-34/85,在掛上這玩意兒之後都能無視鐵拳100猛轟,像闖進瓷器店裡的公牛一樣頂著納粹的反坦克榴彈橫衝直撞、衝鋒陷陣。
踩著這一時間節點一併到來的,還有紅軍的100毫米車載主炮也已經產能爬坡完成。具備了在不影響坦克殲擊車主炮供應的前提下,同時為大規模量產的中型坦克確保主炮供應量的能力。
期間甚至還發生過意外事故,被莫洛佐夫使得太狠、當牛馬用的費迪南扛不住這巨大工作量,在某次測試中直接動力艙冒煙、電傳系統過載、電纜起火燃燒。所幸因為發現及時加之處置妥當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這輛當免費牛馬的費迪南卻是徹底廢了,是既沒有能力大修這東西更沒有必要把它修好,直接做了報廢處理。
對產能要求極大、大到了光看一眼數字,都足以讓人直呼震和-圖-書撼的中型坦克必須保量交付,這是紅軍無論如何都無法妥協退讓的根本需求。
「一打就穿、逢打必穿」幾乎成了某段時間內,德軍重裝甲營對紅軍新式中型坦克的談資笑料。在斯大林重坦面前被錘的鼻青臉腫的顏面掃地,總算在中型坦克身上找回了面子。
現在,這玩意兒提前兩年早產,裝上了比既有歷史中更加高效但卻簡單實用的防護裝甲,遠比既有歷史中最早的T54 1945型更加強大。
嗯,這也就意味著你日本鬼子,馬上就能吃到「IS-7+T-43A+BMP-43+IS-U203+TOS1A」的慈父限定大套餐了,就這還沒算衝擊力稍微小一號的IS-6和IS-U-152A那些次級裝備。
如果只是裝甲被半穿透、彈頭未能進入車內的話,則幾乎可以免疫住本就數量不大的所有裝甲碎片崩落,屬於是簡單但卻非常好用的設計,同樣也是馬拉申科最早提出來的。
最根溯源到源頭,實際上就是紅海軍B-43型100mm艦炮上車改進版的主炮。
另一方面,紅軍早就想把100炮搬上坦克了,甚至這想法來得比100炮上坦克殲擊車還要更早。
馬拉申科現在不希望別的,就希望你日本鬼子、那幫為禍東北的關東軍癟犢子玩意兒,可千萬千萬千萬別一看見烏泱泱一片坦克衝過來就投了,那就忒沒意思了。
當然是「五對負重輪」啦!
當然,這不是這款「拿來主義」的紅海軍艦炮首次出現在履帶式戰車上,相當出名且同樣戰力爆表的另一款紅軍坦克殲擊車——SU-100,很早以前就用上了這門炮並給德意志動物園大肆開瓢撬罐。
沒趕上衛國戰爭是有點小遺憾,但好歹不是一次戰場都上不了,最起碼還趕上了這最後的末班車。
被炮塔後轉、炮管子朝後,固定在發動機艙上來方便鐵路運輸的那門主炮,看上去是相當的熟悉,頗有一種「紅海軍上岸武德充沛」之感,與IS-7的130主炮既視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在最終定型的設計方案里,T-43-10
www.hetubook•com•com0採用的是「60毫米均質鋼+40毫米橡膠夾層+60毫米均質鋼+20毫米橡膠夾層」,總計180毫米物理厚度的首上裝甲設計。
幸好這時候手裡已經有從前線上拖回來,專門留給後方院所做研究的現成虎王可用了。
若按既有歷史的標準來看,也就只有深度大改的T54A,能比得過眼前這本時間線的T-43A。
為此,莫洛佐夫不但給T-43-100加入了最時髦的複合裝甲設計,甚至還把因為有馬拉申科的牽線搭橋而換來的科京鼎力相助,並提供技術支持的全套外掛複合裝甲設計也給整了進來。
算了,也無所謂,反正面前這個不算太大的大傢伙給人的感覺,那是真的牛B就行。
受火炮產能限制影響了車的產量的莫洛佐夫沒轍,只能給T-43用上了雖然性能差點、但至少量大管飽的85毫米主炮。跟坦克殲擊車爭產能的100毫米車載主炮當時的產能,根本達不到中型坦克月交付數量的最低底線要求,甚至連一半都不到。
雖然不比IS-7和IS-U-203這倆「重裝雙煞」來的那麼震撼,但馬拉申科畢竟對莫洛佐夫幫的少還幫的晚啊。
啥東西呢?
到後來即便是拿到工程編號后,因為叫得順口索性也就口口相傳間不改了。而最終連紅軍審定通過、允許初期批次投產後的正式裝備編號,則是乾脆叫了「T-43A」完事,意為T-43中型坦克的第一個深度改進子型號。
說句大不孝的話,看見「五對負重輪」比看見自己老媽還熟悉的馬拉申科,是到死都忘不了這玩意兒在既有歷史里有多大的影響力。
等等,好像在柏林打納粹那會兒也不算太久?
至此,科京曾經想過給自己的車上裝,莫洛佐夫也想過給自己的車上裝的這門「香餑餑」100毫米主炮,到頭來終於還是被莫洛佐夫率先裝到了自己的中型坦克之上、開始批量投產。
功夫不負有心人,莫洛佐夫自認為「已經改到沒地方可以再改,現有技術水平就這樣」了的T-43-100原型車,在1945年年初總算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