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不孝子朱高熾

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一口一根簽子,吃的忍不住發笑。
「阿彌陀佛。」
「宋朝的百姓,本來也是不吃晚餐的。」
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北方元氣敗亡太深。
兩物其實很容易仿製,但是沒有燕王府大公子的首肯。
「問的人多,買的人少,自進了此物回來,至今只賣了不到十套。」
「宋朝的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城中人口可是超過了一百五十萬,是當時天下最富裕的城,普通老百姓都吃三頓飯呢。」
朱元璋重視佛家,朱棣有些不以為然。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下來,城裡的人口直線上升,政興人和,一派繁榮之象。
掌柜暗自驚了驚。
朱高熾皺眉。
同樣的道理,在北宋以前。
百萬人口就是大城的標配。
挑著擔子的,耍雜戲的,賣唱的,三個碗騙錢的,以及兩旁的商鋪,掛在高高的旗幟。
掌柜到底是掌柜。
「這蜂窩煤和煤爐,買的人多不多?」
「不到一百萬人口的城,算什麼大城。」
朱高熾罵道。
全北方都是如此。
徐寧誇張的語氣,半真半假和_圖_書的招呼。
「讓你多讀書,你就知道吃飯。」
「嘿嘿。」
不等小夥計說完話,身後的掌柜咳嗽兩聲,打斷了夥計接下來的話。
「為什麼?」
「滋滋。」
「很多人不熟悉此物,所以哪怕夥計們說的天花亂墜,也無人願意輕易掏錢。」
「謝謝了。」
朱高熾猜到對方猜到他的身份。
城市人口多,說明消費越高,表明國家經濟越繁榮,否則如何支撐的起百萬城市的體量。
簽子上串起來的羊肉,冒出來的油滋啦啦的響。
明白了。
「不少了,當年王爺來北平,那時候的人才叫少呢。」
他反駁大公子,不代表他不敬。
「汴梁城裡的夜市,光冰鎮的飲子就高達八十余種,二十余種果酒米酒清酒。」
「貴人可有什麼想問的?」
「從記事起,就沒見過一日吃三頓飯的,豈不是浪費糧食?」
「人口百萬的城池,南方倒是不少,北方可沒有,只有南方能養得起百萬人口的城。」
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
自己還得想個法子出來。
煤爐裏面的蜂窩https://www.hetubook.com.com煤燒的正旺。
想要推廣到全國,那更是要三五十年之久。
……
「進本店的客人,一百個裡頭,一個認識此物的都沒有,獨客官能叫上名字。」
人來人往的北平城,不知不覺間,兩人就走到了城東。
「這玩意的確好使,家裡出了敗家子,竟然白白送給了別人。」
一部血淚史。
市場的空白,無法一蹴而就。
北方人口是南方人口的十餘倍。
朱高熾只帶了隨從張全,去了城東的市肆。
「哼哼。」
「懶得理你。」
朱高熾看到了賣煤爐的雜貨鋪,走進去打量。
朱高熾雖然是穿越,但正因為穿越,反而符合貴族的氣質。
挺直的腰桿,說話無所顧忌。
夥計徐寧迎了上來,滿臉的熱情,很有服務意識。
佛教發展的太快。
大明立國前。
「大公子說笑,北方窮苦,如何比得上南方。」
和他的父皇朱元璋不同。
一座百萬市民的城池。
其實也是民族的遷移史。
「客官,想要買什麼,本店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商品,應有盡m.hetubook.com.com有,定讓客官滿意。」
頭搖的像撥浪鼓,根本不信大公子說的。
見慣了人擠人,朱高熾有點不習慣。
張全解釋道。
朱高熾發自內心的鄙視。
「城裡的百姓,睡得晚,手裡有錢,當然每日吃三餐。」
如果順其自然,估計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讓百姓們適應此物,才達成規模。
朱高熾一邊觀察商鋪,尋找售賣煤爐和蜂窩煤的地方,一邊教訓長隨。
不過他藏得很深,更不會在姚廣孝面前表現出來。
去了下一家。
點了點頭離開。
哪怕他祖籍山東。
「和尚,很香啊,真不吃?這裏只有咱們兩個人。」
北平失陷幾百年,後來又經歷前朝近百年,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滑。
為什麼西方鄉巴佬來到中國,震驚的說中國處處是黃金?
用煤爐的人越少,送蜂窩煤的成本越高。
搶過了中華文明的遺產,搶來的東西怎麼會珍惜呢。
「無知。」
一直到了明朝中晚期,江南富庶的地方,開始一天吃三頓,但北方以及福建等地還是吃兩頓。
北平雖然不是大明的政治中心,https://www.hetubook.com.com到底也是前朝故都。
「客官真是見多識廣啊!」
哪怕到了新中國的時候,同樣以提高城市人口為重。
乃至終明一朝。
至少在北平城。
見的人多。
「俺不信。」
加上眼前少年的年齡,掌柜已然隱隱有所猜測,越發的態度恭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果跟當時的人們說,南方的人口會數倍于北方,他們同樣無法相信。
從唐宋時起。
所以古代才有了得中原得天下之說,爭奪天下都在北方,沒南方什麼事。
原因無他。
都是同樣的根,同樣的道學,同樣的制度,同樣的招數,那麼能定勝負的,唯人口也。
兩人穿著普通的衣裳,在人群中並不起眼。
此舉反而說明他信任大公子,能向大公子說真心話,比起拍馬屁更可見忠心。
當然就是商人們的天堂,所以西方的鄉巴佬,高呼中國處處是黃金,富得流油。
還是周王帶著上萬的親軍,加上軍中家眷,才勉強讓開封城人口突破了十萬。
「好你個姚廣孝。」
而古代。
北方人口也只恢復到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
朱棣笑罵道。
北方人口和圖書大規模逃到南方,明初時,又用南方人口大規模移民北方,以治理恢復北方。
「這煤爐和蜂窩煤賣的怎麼樣?」
只可惜。
不正是貴人么。
「人還是有點少了。」
哪個是商人敢自己私下做出來賣?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哈哈哈。」
人的認知來自於他的所見。
明朝的人只吃兩頓。
「但是汴梁人口超過一百五十萬,又沒有宵禁,你哪裡懂那時候的繁榮。」
蜂窩煤和煤爐,是燕王府大公子指點工匠做出來的物件,用於民生,法子直接送給了煤場主們。
張全理直氣壯的說道。
隨便一項稅收拿出來,都是天文數字。
北平城。
「咱家的敗家子弄了不少錢,回頭送點到貴寺做香火錢,就不再追求咱,不能老是讓咱吃素不是。」
他幾代人都習慣了北方的荒涼,早已把北方窮苦,南方富裕當做理所當然。
開封那破地方。
「貧僧回來后,見僧人們面露苦色,原來是貴人又開了葷戒,真是佛門之幸啊。」
張全咬死了,認定大公子胡說。
張全雖然是長隨,但大公子對人一向和善,所以府里人都願意親近大公子。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