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怎麼看都沒有破綻,這就很不簡單了。
首先從鏽蝕的層次上看,古銅器上生長的是陳年自然鏽蝕,其鏽蝕有明顯的層次。
肯定是有問題的,要不是有問題,這件青銅器也不會讓陳文哲來鑒定,因為早就可以通過鑒定,上拍賣出去了。
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到潮濕的地下埋幾年。
可是,真銹,就一定是真器嗎?
可是,他怎麼就沒有發現問題?
雖然銅器的表面,在劇烈的化學作用下,也會產生銅銹。
但是這些鏽蝕,只是短時間內產生的鏽蝕,並沒有經歷過漫長複雜的氧化過程,不會表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
一瞬間,陳文哲想到了移植銹。
有著絕活,可以做出紅斑綠綉,那麼這件青銅器要是讓他做,他會怎麼做出這種效果?
陳文哲終於發現問題了,可是,這些綠漆古剛才他看了,都是真銹!
「哈哈,我說你們這些老傢伙是在這裏搞笑的吧?如果真認為這是贗品,就說出哪裡不對hetubook.com.com
,如果說不出來,你們就不要在這裏故意找茬了!」
這些附著物的形態間于鑄蝕與泥土之間,雖然看起來呈現半透明渾圓的膠狀結晶,但是性能穩定堅硬,不易燃燒。
這些因素與銅器相互影響、相互制衡,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
器型、銅銹、紋飾、鑄造,全都沒有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了?
這把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
紅斑綠綉?很快,陳文哲就發現了問題。
這三層鏽蝕次序分明、排列合理。
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仔細分辨還是能發現,不少老銹和仿造新銹的區別。
那麼,怎麼才能做出這麼好看的綠銹呢?
這些難道不是移植銹?要是移植銹,不可能附著的這麼牢固吧?
這樣的青銅器顏色單一、結構鬆散、附著較差,如果去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和圖書
的銅體。
在銹上結合層的下面,有一層綠色或藍色的結晶銹,就是主體銹層。
就真的是綠如漆啊,這麼漂亮的綠漆古,分佈的還很均勻,怎麼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肯定是人工布置的啊!
鏽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有些仿造者用食鹽、食醋及硫酸、鹽酸等化學藥品來腐蝕銅器。
其次從鏽蝕所呈現的形態來看,古銅器所經歷的環境十分複雜,除了在使用過程中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等。
這是銅器表面的鑄土結合層,由於銅器在地下數千年裡,經歷了複雜多變的環境作用,在表面附著了一些以硅凝膠形態為主的附著物。
他忍不住再次拿起放大鏡,也許剛才看的不夠仔細,現在再看看,也許就不是真銹呢?
那綠銹太漂亮了,真正的青銅器,哪裡有這麼好看的綠漆古?
用針再次挑起一塊綠銹,看看容不容易掉下來,是不是粘上去的。
可以說,古銅和_圖_書鏽蝕的產生,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人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
如果這一件青銅器上面的綠漆古,全都是移植上去的,那麼這一次的仿製,肯定是用了心血的。
銹土結合層上,常見銅器鏽蝕與地下環境中的附著物,如泥上或碳化后的草木屑等。
仿古銅器表面的鑄土結合層,鑄蝕與泥上像乾粉摻和在一起,缺乏油澤,相互滲透不明顯,鑄土結合層附著不牢固,容易脫落。
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銹上結合層、主體銹層、地子銹層。
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很顯然,這件青銅器有著人工冶鐵痕迹,可是從這一點上根本不能證明,它是現代仿製的。
這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在不斷地改變著青銅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種形態的鏽蝕。
仿古銅器則不然,其鏽蝕一般有化學腐蝕銹與膠著銹兩大類。hetubook.com.com
在主體銹層以下,就是緊貼銅器的黑或紅褐色的氧化膜層,即地子銹層。
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
能夠造成現在這種局面的,只有一種可能,移植銹。
仿的就是仿的,不可能跟真的一樣,而陳文哲眼前的這件青銅器之上的銅銹,顯然是真銹!
這麼做,只能說明他學習的不到家,還有短板。
有的古銅器沒有銹土結合層,甚至沒有主體銹層,但是決不能沒有地子銹層,這對於分辨老銹、新銹,十分關鍵。
且是多年作用的結果,其長勢就像從樹榦里長出的蘑菇,呈現占、腐蝕與間隙腐蝕的形態。
看著上面的紅斑還有綠銹,紅斑是間隔出現,不太重要,主要是這些綠銹。
陳文哲從古銅器表面的銹土結合層下手,這要是仿的,很容易在這邊出問題。
看看青銅器表面的各種紋飾,特別是其上十分顯眼的耳丁紋。
要不然,不可能再次找人來鑒定,找他來,這是死和*圖*書
馬當作活馬醫?
這麼一想,陳文哲再一細看,就怎麼看都感覺不對了。
1990年,河南SMX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莖玉銅芯柄鐵劍。
仿造者即使想盡各種辦法為它化妝,使它看起來像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但很顯然,這無濟於事。
所以,商代晚期,也是有可能出現,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
抬頭看了看盯著自己的幾個老人家,他們也肯定是認為有問題的吧?
仔細一看這件青銅器的表面,其上的腐蝕痕迹,非常直觀地反映了古銅器鑄蝕的生長過程。
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表面的紅斑綠綠銹,其中綠銹以小丘陵狀連續分佈,渾圓的綠鑄顆粒的形態,恰好反映出綠色的鑄蝕物,是從紅斑間擠壓生長出來的。
難道真要用手段?陳文哲看著眼前的青銅器,他是真不想沒有看出點什麼的時候,就作弊。
可是,現在這些地方的銹鑄,不容易脫落,也不易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