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明代也喜歡古玩的原因,不止是現代人喜歡古董,明清時期的人,也喜歡。
最少,這三四百年下來,這麼多零散的玉器,居然一件沒少,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面雕梅花、水仙、芍藥等花卉,一面雕篆文十二音律。
玉爐為雙獸耳活環蓋爐,呈長方形,四管式。
整組十三枚,玉質純白無暇,瑩潤如脂。
一堆明代的玉器之中,突然出現了一件宋代的珍品,陳文哲還真是感覺十分奇怪。
這麼一隻杯子,應該是最好功夫的一件玉雕件。
「好像不是,這件杯子跟那些配飾不同,它好像是從一個船艙中發現的,因為那個船艙部分保存的比較完整,我們需要儘快打撈出水,就把那部分船體殘骸,直接拉出了水面,現在還泡在水池之中呢,根本沒有來得及清理。」
「老高,這件玉杯是在哪裡發現的?也是在那件大型碧玉圓盒之中發現的?」
爐以燃香,盒貯香料,瓶內可插鏟香灰所用的鏟、箸,https://m.hetubook.com.com也可以把這三件擺放在几案上作為陳設品。
另一面琢與花卉相呼應的陽文篆字,分別為「梅蕊傳香」、「杏林吐艷」、「緗桃獻媚」、「芍藥翻紅」、「安石月暉」、「瑞荷清麗」、「葵心向日」、「桂鄂飄香」、「金菊莊嚴」、「芙蓉爛漫」、「寶珠煥彩」、「仙子凌波」。
而這一批玉器之中,最精巧的卻不是它們,應該是十二件花瓣形佩。
玉盒為圓角長方形,蓋面開光內淺浮雕變形的夔龍紋。
這是一件使用碧玉透雕的牡丹紋圓盒,它最顯眼,因為個頭最大。
明代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位,上面不如宋代的開創期,下面不如清代的鼎盛。
三件玉器都是碧玉質地,一套三件,由爐、瓶、盒組成。
這一套白玉十二月令組佩,璧徑11.3cm,鍾形長6.4cm,寬5.5cm,厚0.6cm。
玉杯為五瓣梅花形,高浮雕一隻夔龍,龍口銜和圖書
杯沿,前爪亦攀于杯沿。
它一面分別琢梅花、杏花、桃花、芍藥(牡丹)、石榴、荷花、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
這是一件,宋至元時期的白玉龍柄葵花式杯。
其中,尤以造型各異、雕琢細緻的玉杯最具特色。
特別是對於一些不是瓷器的古董,他們處理起來就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不怕損壞。
正中間為一璧形圓牌,巧似花蕊,圓心琢六環式活心,可以旋轉。
這麼一套碧綠色的器物,個頭還都不小,自然十分珍貴。
一邊看,一邊收拾,最終只留下了一隻白玉杯。
龍身旁浮雕牡丹花葉紋,從這一點上,也可以說它跟之前那些牡丹紋玉雕,也算是配套。
其中背面琢篆體「芍藥翻紅」四字的玉佩,而正面所雕花卉並非芍藥,而是折枝牡丹花。
此件玉佩所雕花卉,以葉片造型判斷應為牡丹無疑。
蓋頂長方形,鏤空雕盤龍,龍四足踏四盤螭。
所以,最後陳文哲的目光,集m.hetubook.com.com中了一件大型玉器之上。
清代,玉質器皿的品類、數量和琢制工藝均達到鼎盛。
到了明代,玉器皿發展非常顯著,成為明代玉器的代表器物。
這隻杯子,在明代之時,也應該算是古董。
這一套玉雕,很明顯看出是一整套,而像這樣的成套玉器還有一套,是三件套。
這是一組白玉十二月令組佩,玉質潔白瑩潤,為整塊玉剖琢而成,雕工精緻,設計獨特。
其餘十二塊作古鍾形,一面雕十二種花卉,另一面雕與其所對應的篆書四字銘文。
單個月令佩均為花瓣形,周飾勾雲紋,十二件月令佩又可組成花朵形狀。
這麼多玉器,還十分零散,隨著船出海,還不知道經歷了什麼。
玉瓶略扁,呈橢圓形,細頸,小口,頸部雕變形的蟬紋,腹部雕行龍紋。
大到什麼程度呢?它的口徑一九七厘米,足徑一四二厘米,高九一厘米。
玉質器皿在隋唐以前較為少見,唐宋以後數量有所增加。
說十二件和圖書花瓣形佩最精巧,絕對是一點誇張都沒有。
所以,像是銅鏡、玻璃鏡子、金器、玉器,都是高啟靜他們的處理。
因為陳文哲看著,它像是宋元時期的作品。
所以,此時陳文哲手中的是一件宋代龍柄葵花式玉杯。
有青玉、白玉、碧玉等不同玉質。
陳文哲有點興奮起來,也許那座船艙之中,還有其他玉器呢?
瓶內插有銅鏟、箸一套。
為什麼呢?因為跟之前看到那些玉器,這一件白玉杯,風格明顯不同,好像就不是同一個年代的東西。
看著忙碌的眾人,他們雖然不懂古玩修復,但是他們可以進行拍照、登記、造冊。
牡丹與芍藥二者同科同屬,花形相似,花期相近,區別是在葉片的形態與顏色。
這一套是碧玉爐瓶盒三事,是一整套玉器,碧玉爐、瓶、盒三件。
這件玉器的玉料呈暗白色,風化嚴重。
杯上正個龍身長而曲,前半身環作杯柄,後半身環于杯外壁。
之前陳文哲擺弄的所有玉器,都是藏在這隻玉盒和-圖-書之中的。
爐身上部淺浮雕行龍紋,下部四管形足之間雕「壽」字及雲紋,足上雕蟬紋,兩側凸雕雙獸銜環耳。
「老闆,你不用過去,我安排人進去看看,要是有寶物,就給你拿過來。」
龍穿牡丹題材在宋元時期的工藝品中較多使用,但大多用於玉佩飾,器皿上的龍穿牡丹紋較為少見。
三件器物下,均配有同形狀的紅木座。
「走,我們過去看看,就算不拆了那座船艙,也可以鑽進去尋寶。」
這隻杯子的造型簡單,但是雕刻不簡單。
「就是打撈那座船艙的時候,掉落出來的。」高啟靜道。
玉爐、瓶、盒三式在明代十分少見,而是興于清代。
「就發現了這麼一隻玉杯?」
盒高7cm,長6.8cm,寬4cm。
瓶高13.1cm,腹寬5.2cm,腹厚3.2cm;
可以說,處在一種十分尷尬的地位。
其中爐高15.1cm,長15.5cm,寬8.9cm;
紋飾亦有異,有的還鑲嵌寶石,一般為室內成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