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語驚鬼神,軒然大波!

這已經是公然攻擊儒家了,絲毫不亞於儒家和墨家之爭。
講道、講道,這不是在玩過家家的遊戲,夏朝的皇帝親自蒞臨這裏,就是要看看大家的真才實學。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是發展的常理,一代不如一代那早就滅亡了!
荀軻雖說人性本惡,但那是為了化性起偽,引導人學習,惡中求善,可不是在說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大家都有罪,是天生的罪犯。
此人非同一般啊!
乾脆點,直接講法不就好了!
禮是禮,法是法,不可混為一談!
不僅是顧擔看出了商的才能,講台上的承平帝眼中亦是目光眨也不眨的看著商,像是在看著千金難求的珍寶一樣,滿心歡喜。
雖然他也在拿著墨家來攻擊儒家,但是他的舉例莫不是點在墨家的死穴上。
只是商更「不要臉」,因為他根本不信什麼仁義,並且直接拿到檯面上去說。
但還沒有觸及到商的毛髮,長劍便被人給拿捏住了。
你看看王莽手下的都是誰?
他們是來觀瞻儒家領袖光輝的,而不是想看一個傻小子沒事兒找事的。
可墨家離去之後,能跟儒家打對台戲的人已經沒有了,就連理念他們都比不得荀軻之萬一,還拿什麼跟儒家碰一碰?
此前四國攻伐大月,大月不及,羽州、揚州淪陷,豫州決堤,百姓橫死千百萬計之!上古競于道,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
究竟是狂妄,還是自信?
還是要當著荀軻乃至無數儒家門徒的面前這麼顛覆!
公尚過、荀軻、禽厘勝!
這一次連顧擔都要忍不住在心中直呼好傢夥了。
發生在大月國土中的事情,也全都是事實吧?
可商並不知道這其中的隱秘,卻已經洞悉了這其中的關鍵。
如果墨家追求的道德是山頂上的一覽無餘,那儒家怎麼也有半山腰高,可山底才是最龐大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底層百姓。
四國如今仰夏朝鼻息,是因為夏朝比四國都更和-圖-書加仁義么?
不知不覺間,承平帝的脊背已經挺得筆直,極為專註,神采奕奕的盯著商看去,眸子眨都不帶眨一下的。
你荀軻是厲害,你敢說自己比墨子還厲害不成?
是武力,是實力!
但是,眼前這個還很年輕的小夥子不一樣。
人們一向就屈服於權勢,很少能被仁義感化的。墨子是天下的聖人,他秉持真心,宣揚墨家,濟世救民,可是天下讚賞他的仁、頌揚他的義並肯為他效勞的人才有多少?可見看重仁的人少,能行義的人實在難得。
不過是一個下限而已。
天下人呢?
他本以為荀軻這次講道已經找不出對手了,誰曾想江山代有才人出。
面對商的不解,準確的說應該是鋒芒畢露的緊逼之態勢,荀軻簡簡單單的回答道:「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
「有點意思啊!」
「這算是什麼問題?」
只不過商換了一個說辭,他以墨家代指儒家,墨家的兼愛非攻不行,憑什麼你儒家的仁義禮法就能行?
他手底下又是什麼班底?
墨家做過的事情,此後的經歷,也做不得假吧?
禮是什麼?
不要這些,人也不過是披著人皮的野獸罷了!
禮,理也!
道德是最高上限,法律是最低下限,此二者豈能相提並論?
長劍劃過弧線,便要取了商的項上人頭。
這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想一口氣將儒家都給顛覆。
是,一個人的確可以做到,甚至一小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法又是什麼?
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于義。墨子,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荀軻既能看出墨家的問題,沒道理想不通儒家自己的問題。
到底是因為墨家太嚴苛,還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去做墨者?
一個儒生已經跳到了講台上,拔出劍來,怒髮衝冠,「如你這種漠和圖書視蒼生,排斥禮儀的禽獸,留在世上也是一個天大的禍害!今日我要與你決鬥,生死勿論!」
商將仁義二字當做無物,便是將儒家當做無物,這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道義之爭,比生死猶甚之!
由此推出,仁義上比墨家弱了一籌的儒家也得往後稍稍,墨家做不到的事情,儒家憑什麼可以做到?
年號承平,其實已經代表了他的無奈。
這不就是說明,大家只是嘴上喜歡仁義,真讓自己去做,卻又根本不為所動么!
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人之所以為人,便是因為有了衣冠,有了禮數,懂得事理,有仁愛之心,惻隱之情。
一個是夏朝幾十年如一日的百官楷模,一個是儒家領袖,一個是墨家巨子!
為之奈何!
商卻是全然無懼道:「儒家既能看出墨家不可行之處,何以看不到自家的情況?此非捨近求遠之舉?仁、義、禮、法,取法之一字便足以,何以再增添錦繡,徒增損耗,掩名蓋實,不著正理!」
什麼感悟墨子的恩德,都是用來哄一哄底層百姓的。
商的眼睛都沒有眨一下,毫無半分恐懼之意,只是表情專註的看著荀軻。
明明荀軻也說出過「刑稱罪責治,不稱罪則亂」這種話,為何還要多此一舉的抬出禮這種東西?
上台的儒生已是忍無可忍,哪裡還能聽他繼續長篇大論下去?
看台下,顧擔目光略顯詫異的看著那侃侃而談的商。
一個好好培養,可能會不下於荀軻、禽厘勝的好苗子!
他今日的確是過來請教的,請教一下儒家為何要捨近求遠。
「時代會發展,事物會有所改變。千、萬年前第一個鑽木取火的人是人中聖賢,到了今日可還有人鑽木取火?眾人必會嘲笑他的愚鈍,難不成還會紛紛效仿?
但若是有人說自己很懂法、知法,守法,那他極大概率是一個壞人。
墨子、禽厘勝辦不成的事情,荀和圖書軻就可以做到?
承平帝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恨不得現在就拉著商的手秉燭夜談一番。
窺一斑而知全豹。
如果連核心觀點都可以捨棄,那還要儒家幹嘛?
商的言論,不出意外的大大激怒了儒生。
是宗師、是錢財、是百姓、是糧食……是一個國度能夠拿到最終勝利的關鍵之所在。
兒子的成就,也不一定非要屈服於老爹,甚至兒子理當盡其所能的超過老爹,不然哪裡來的薪火相傳?
好傢夥!
這個時候,哪怕是圍觀群眾都足以篤定,這傢伙雖然穿的像是個墨者,膚色像是個墨者,但他絕不會是個墨者。
如果刨除掉最核心的仁義,只看禮法二字,那禮不過是擺設罷了。
可誰能沒有野心呢。
商秉持的觀點卻忽視掉了這些,只討論仁義本身不被絕大多數人信奉,無法做到說的和做的一樣,所以仁義是虛假的,這讓儒生們根本就無法接受。
大家都是來參加這場盛會的,你倒好,直接將台都給拆了,豈能容忍?
正如同上一次坐而論道時庄生所說的那樣,墨子天下之好也,奈天下何?
「誰讓他上去的?」
何必還要脫褲子放屁,來引申出仁義二字?
如果仁義真的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話,哪裡還有儒家什麼事情?墨家早就遍布天下了!
越是推崇律法的人,對於人本身的道德觀念就越不信任,這是合乎情理的一件事,很容易就能想明白。
這是極端嚴重的挑釁。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法豈能與禮並列!」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很懂禮、知禮、守禮,那他肯定很有涵養,也很有可能是一個好人。
賢主難遇,良臣亦難求也!
墨子和禽厘勝,乃至那些墨者都做到了。
此子,了不得!
「荒謬!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和圖書。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此人妖言惑眾,竟視人道為牲畜,實乃天下之惡!」
禮就是最大的道德。
此人看上去雖然年輕,但無論是對儒家還是對墨家,都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更是拿出了荀軻自己說過的話來為自己平添佐證。
這種無奈是個人成就上的無奈,與憧憬先帝與否無關。
而法呢?
他其實很認同儒家『人性本惡』的觀念,但與荀軻的化性起偽相比,他覺得「仁義」是虛假的東西,是只留在眾人口頭上的東西。
上古的帝王統治天下的時候,親自拿著鍬鋤帶領人們幹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沒了,就是奴隸們的勞役也不比這苦。這樣說來,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讓給別人,不過是逃避看門奴僕般的供養,擺脫奴隸樣的繁重苦勞罷了;所以把天下傳給別人也並不值得讚美。
別說是儒生忍不了,也就是墨家大部分已經離去,不然現在墨者也得上台跟商搏命。
這倒是真的,可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夏朝有一位大宗師坐鎮,四國不得不搖尾乞憐。
是,荀軻的確還在夏朝,但他是上一任的老臣,哪怕如今是他繼位,做出來的功績,也根本不會算到他的頭上去!
今天下論及道德,莫有出於墨家者,然墨家巨子帶門徒遠行而去,夏朝遺留墨者幾何?
你的道理放在儒家可能很對,放在天下卻是不對的。
如此這般,擺事實、講道理,一番言語下來,絲毫不遜色于生死搏殺的交鋒,可謂是步步攻心,嚴謹而縝密。
可現在,承平帝卻看到了一個好苗子。
氣力是什麼?
那叫不世出的奇才。
仁義嘴上說來倒是好聽,怎麼墨者卻越來越少了呢?
他這輩子,想要做出超過王莽的成就,大抵是不可能了。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m.hetubook.com.com。何以明其然也?
儒家是在王莽在位時興盛的,也是一步步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此後儒家的成就,也理所當然有王莽一份,哪裡輪得到他染指?
但他這麼開心,有一些人就很不開心了。
如果人連仁義都沒有,那與牲畜又有何種區別?
如此年紀,就能有如此之見識,實非池中之物!
連墨家都要遠行,儒家的禮法比之墨家的兼愛非攻何如?
遺憾的是,總有些俊傑才情遠超常人,堆砌出的高峰讓人看上一眼便心生絕望,還怎麼去超越?
不過,荀軻的臉色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他也並未理會台下那些儒生憤怒的呼聲,只是平靜的回答道:「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天下從之者治,不從之者亂;從之者暗,不從之者危;從之者存,不從之者亡。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此人絕非是空口白話,而是有備而來!
他是名不見經傳不假,可荀軻自己說過的話,總不能不認吧?
放著更高妙和美好的道德不去追求,反而將目光對準下限,這是正常人干出來的事兒?
正如他所言:當今爭于氣力。
相比于儒家內部的爭鋒,太淡了,淡到讓人乏味。
荀軻尚且沒有回答,講台下的聽眾們便不樂意了。
求五十步者,與求百步者,又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呢?
如今的縣令,一旦死了,他的子孫世世代代總有高車大馬,所以人們都很看重。因此,人們對於讓位這件事,可以輕易地辭掉古代的天子,卻難以捨棄今天的縣官;原因即在其間實際利益的大小很不一樣。」
商沒有半點遲疑的再次說道:「我聽聞,您曾說過。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綉;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