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為難

「連基本語法都一塌糊塗,還投什麼稿!」他小聲嘟囔著埋怨道。
再看論文標題,《一種溫泉耐熱菌中提取聚合酶在pcr上的應用前景》,他就更皺起眉頭了。
在他對面,坐著同事帕姆-賈森,也埋首在一大堆論文之中,緊緊地皺著眉頭,痛苦地煎熬著。
用兩分鐘決定了一份論文的前途,他又從待審文件筐中,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投稿,打開看了起來。
雜誌社每天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投稿,可謂是汗牛充犢,讓幾十名文稿編輯和論文編輯看得頭暈眼花也忙不過來。
十九世紀,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歐洲,在科學和數學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各類英、法、徳文的出版物紛紛創刊。
問題是,這篇論文從學術角度來說沒有任何審核價值——除了這種耐熱菌是否真的存在。
可是對於全世界科學家來說,卻多了一份通過它來了解科學進步、認知世界的渠道,投稿者越加眾多。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自然》更是成為全球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的、跨學科的周刊類學術性刊物。在許多科學領域,許多www.hetubook•com•com最重要的、最前沿的學術文章,都發表在《自然》上,無數的科學家,都以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而自傲,並由此獲得巨大的聲望及實質上的好處。
之所以他會這樣抱怨,純粹是因為其投稿內容毫無審核價值,才會讓他匆匆一瞥,就將之廢棄。
這可是極其罕見。
雙重審核,讓漏稿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自然》在學術界的聲望。
到十八世紀,表面以復興古典文化為訴求的文藝復興運動,已經徹底發展為資產階級取代古典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徹底奠定了資產階級的崛起。
《nature》就此誕生。
論文的內容也不生澀,就是一個剛入職的編輯也能看懂。
當然,也不是不會出現兩個編輯都看錯,漏掉有價值投稿的現象,只是相對較少而已。即便個別漏稿,它的價值也沒大到讓《自然》丟臉的地步。
梅傑痛苦地摳了摳頭皮,帶下來一縷頭髮。
投稿人並非個人,而是一個研究團隊,這也是尋常之事。現代研究耗資越來越高,遠www.hetubook•com•com不是個人可以承擔,大多數科研都是由投資人出資,組建或是委託某個研究機構代為研究。
問題是,它的稿件來自於中國!
他起身給自己泡了一壺紅茶,拿取了一個甜餅乾,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補充了一下糖分,然後重新在座位上坐下來,從待審的文件筐內取出下一份投稿,看了起來。
粗粗審核了一下標題、投稿人國籍、所在研究部門等等基本信息,再看了一下論文,他就不想再看下去,隨手將之扔到了不予通過的文件筐內。
作為一份專業類期刊,它一誕生就受到了所有科學家的青睞,無數著名科學家在上面發表文章,許多以前不太出名的科學家也因此而聲名鵲起,於是吸引來更多的科學家,在上面發表文章。
這該怎麼辦?
他看著文件框內絲毫不見減少的投稿,哀嘆這樣長期下去,自己頭上的頭髮一定會很快掉光,未老先衰。
至於真實性……,除非明顯的漏洞,到時會有專人負責,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
為此,他們也不得不採用最簡單的流水線作業方式,首先確認投www•hetubook.com•com稿的格式是否正確,再看內容是否新穎、重要,來將許多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刷下去,以節約精力時間。
到十九世紀後半葉,由英國引領的工業革命取得了空前進步,各種新技術、新發現層出不絕地湧現出來。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和技術備受推崇,普通人非常渴望從報刊雜誌上,獲得更多的科普宣傳類文章,來了解科技發展。
十一世紀以後,隨著西方經濟復甦,城市開始漸漸繁榮。西方從傳統的承認原罪、需要得到救贖的悲觀心態,慢慢向享受生活轉化,宗教的高壓閥開始逐漸解體,由此引發了文藝復興的序幕。
他們這些編輯,都是經過特意篩選的業內精英,許多人還曾是知名的科學家,專業能力不可謂不強。可是如今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即便是他們這些專業人士,不從事前沿研究以後,也很快就落後了,許多論文在他們看起來都是非常的生澀難懂,需要反覆咀嚼。
作為《自然》的審稿編輯,這是一份非常榮耀的職務,但是它的辛苦,又豈是外人可知。
稿件封面、綜述、目錄、文件全部採用列https://m.hetubook.com.com印方式,看起來非常乾淨,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雖然這個中華製造職工醫院的研究機構,看起來很古怪,但也不算什麼。
同樣是先審核基本信息。
憑藉著大英帝國的巨大國力和全球影響力,《自然》很快就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專業性期刊,並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成為他們的首選。
梅傑取下眼鏡,捏著鼻樑思考了幾分鐘,在論文上籤署下自己的意見,將之放入到審核通過的文件筐內,等到當天工作結束,交給賈森明天複核。
就算是棄稿,也會交給賈森進行複核,並不是他說不能用,就真的不用。
巴特-梅傑就是這樣一位論文編輯,在他面前就放著一份厚厚的論文。身旁的三個文件筐內,大疊的論文更是冒出了頭,連蓋子都關不上。
一八六一年,著名的天文學家諾曼-洛克耶說服了麥克米倫,創辦了一份全新的周刊,周刊名為《nature》,來專門刊登科技發展進步的文章。
梅傑用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看完手中的這份論文。而半個小時,仍不足以讓他對論文的內容有徹底理解,只能算是囫圇吞棗,了解了它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說什麼。
雖然是非英語國家投稿,論文卻寫得很好,看起來一點也不吃力。
而為了不致遺漏重要投稿,雜誌社內又實行了交叉審核的流程,來對函件進行複查。
其實雜誌社對於基本語法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
梅傑也拿捏著一個度,不敢太過肆意妄為。
而這,並非他的職責,也沒有條件萬里迢迢去中國尋找並驗證其真實性!
《自然》的投稿來自全世界,其中有很多投稿人並非是在英語國家,英語撰文能力較差也不奇怪。只要他的語句基本通順,能讓人看懂,也就行了,實在太差,還可以讓其修改到可以發表的程度。
例如達爾文,從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在《nature》上發表了《冬季灌溉作物施肥》的文章之後,此後十年間,他的七十一篇新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刊登在了《自然》刊物之上。
他頭痛了。
但只看了一眼,他就皺起了眉頭。
大量科學家的投稿,也使得《自然》中充滿了各種專業術語,內容晦暗難懂。許多普通讀者幾乎完全看不懂上面在說些什麼,發出了「希望我足夠聰明,能夠看懂上面在說些什麼」的調侃和抱怨。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