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氣動力學專家伊里伊奇踢飛,唐華招來了控制系統和操縱舵面電機系統的負責人。和這兩位交流了足足半天,終於配合上了,得出的結論是,這兩枚導彈也是瞬間加速度超標,雖然控制系統發送的指令在理想狀態下不會讓導彈的加速度超標,但控制舵面和電機的時滯讓導彈出現了空氣動力理論計算之外的異常擺動,最終一枚導彈整個橫擺過來像眼鏡蛇一樣用肚子朝前飛,一枚導彈在天上打螺旋,然後紛紛解體。
看完之後,他在試射記錄報告的邊角把每一枚導彈試射中做的機動動作、信號流也記了下來。
這個地方拿來幹什麼?做導彈試驗發射場。
「如果你對數值精度要求不高的話,手算就夠了。」伊里伊奇嘴裏說著,手一直沒停,說完話的時候已經列好方程在演算第一枚導彈的參數了。
但這樣就趕不上抗美援朝了。不能立即定型然後火速用於朝鮮戰場的武器,我幫蘇聯搞有何用……
然而,10分鐘之後,時間-控制指令坐標分析完畢,唐華喪氣地發現,好像並沒有什麼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規律。22條折線還是歪七扭八,斷掉的那4枚導彈並沒有比其他18枚導彈更誇張。不過唐華現在仍然覺得剛才的靈光一現是正確的方向。唯一缺的是陸孝彭,啊不,需要找第三特別局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伊里伊奇。
「試驗結束,謝謝試驗場所有工作的同志。」總師和唐華都和*圖*書
在場,兩人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總師如釋重負是找到了S-25導彈折斷解體的原因,雖然還有一個控制不靈的問題,但至少已經克服了兩個技術難點中的一個。
怕的就是導彈打出去,預定的動作全部做完,結果導彈沒有斷……
S-25防空導彈最大機動過載,設計值是30G。比如一個體重150斤的人,本來腳承受的重量是150斤,30G的時候他的雙腳承受的重量就是4500斤。導彈在設計時考慮到余量,大約極限值是40~45G,超過這個數字,那腳無論如何都承受不了這個重量,導彈就被壓垮了。
唐華提出了導彈故障產生的可能原因,如何驗證?其實也不複雜,去靶場打四枚導彈,複製那4枚折斷的導彈的控制參數。如果導彈還是在空中折斷了,那說明就是控制指令設計得不合理而導致導彈出現了超過設計值的過載而折斷的。
激光物理會議成果不小,雖然老趙的論文審來審去又被蘇聯科學院砍了一些內容,但激光的理論、激光器原理的內容都保留了。老趙和老錢胸口閃閃發亮的勳章也別上了。現在科學院在討論要不要接納兩人做外籍通訊院士。當然這些都是虛名,實際的好處是蘇聯支持清華物理系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實驗室的建設,一大批精密複雜的物理研究儀器已在路上。此外蘇聯自己在籌備高能激光研發部門。
唐華現在www.hetubook.com.com十分懷念Matlab,有這東西在的話這些都是幾秒鐘的事。
唐華是終於盼到了柳暗花明的時刻,看樣子S-25導彈不用加強彈體結構了,還是有希望快速解決技術瓶頸,走向下一階段試驗的。
第二枚導彈接著又飛了上去,和第一枚的參數一模一樣,10秒之後,又斷成了兩截。
趙忠堯和錢三強開完會在莫斯科又呆了幾天,現在也終於啟程回國了。還是螺旋槳客機一路跳著回去的,趕著回家過年嘛。
一共準備了16枚S-25樣彈,按照那4枚折斷的導彈的參數進行飛行測試。如果參數一致,導彈也如以前那樣折斷了,那說明故障原因確定。
時間-高度坐標沒看出任何異常。時間-速度坐標沒有意義,S-25導彈發動機又不能調節推力,所有試射的導彈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量幾乎都是一致的。
用了一個白天的時間,唐華又將22枚導彈的試射紀錄片全部看了一遍。
16枚導彈打完,這是唐華見過的最奢侈的故障重現套餐了,在導彈試驗場發射中心周圍,半徑15公里的地上,到處都掉落著導彈殘骸。
……
「伊里伊奇,我需要計算出這22枚導彈在執行這些控制指令的時候,飛行狀態的變化量以及加速度。」
喝著普京同款的摩爾多瓦紅酒,看看S-25導彈的靶場試射紀錄片,現在不是向量機要六天才能到貨的問題,https://m.hetubook.com.com
而是S-25導彈還能不能搶救過來。
唐盲好像找到了華點……
張爵能做的唐華都可以搞定,無論軟體硬體。說起來張爵還算是自己的徒弟……
奢侈歸奢侈,但這方法還真管用。
「莫傑斯特同志,」唐華對總師說,「我想我們現在可以回莫斯科了,現在,我要一次解決掉『金雕』項目的兩個關鍵難題。」
當然是說在短時間內搶救回來。如果算長期,這導彈肯定能搞定,無非是東打個補丁西打個補丁,補丁不靈還可以把某些設計圖推倒重來。
其實第三特別局的「金雕」項目組內有航空專家,也有空氣動力學專家,但腦電波暫時還沒和唐華調到同一頻道。
伊里伊奇再看了一眼結果,「沒錯,這兩枚導彈的最大瞬時加速度很高。」
「喂,第三特別局不是有計算機的嗎?」唐華問。
xy坐標系設好,就把22枚導彈的參數標記上去,變成22條歪七扭八的折線,其中18條黑線,就是導彈沒斷掉的,4條紅線,導彈解體的。
唐華昨天還琢磨能不能從國內拉個人過來一起陪綁,不對,是社會主義過年大加班。
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一千公里,過了斯大林格勒不遠,就是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在這個離斯大林格勒九十多公里、離伏爾加河下游支流河道五十公里不到的地方,居然有幾萬平方公里的看不見絲毫人類活動蹤跡的區域,對這個唐華除了服氣還是和_圖_書服氣。
這兩枚出現了57G、42G異常大加速度狀態的導彈,就是4枚飛行中折斷的導彈中的兩枚。
速度之後是加速度。加速度?
「這個,57G。這個,42G。計算確認無誤嗎?」
這一切都結束后,老錢老趙回家過年,就剩唐華一個人在莫斯科等定製版向量機。計算機所表示就算連軸加班也要三到四天才能攢出四台向量機,交付之後,轉運再空運也得兩天多。
24小時之後,唐華就已坐在賓士的列車上,沿著伏爾加河向東南開去。
那麼問題來了,另外兩枚導彈並沒有出現異常的大加速度,為什麼也折斷了?
這次的試驗不追求成功率,而追求失敗率。
唐華耐心等伊里伊奇算完22枚導彈的飛行狀態,全部結果得出來之後,唐華似乎發現了有價值的東西。
第三枚導彈的參數和第一枚不完全一樣,造成導彈解體的控制信號是一樣的,但控制指令在第11秒發送,速度快5%,飛行高度不變。11秒過後,唐華從望遠鏡里看到了在天上老高的地方,一個飛行的光點——那枚升上高空的導彈,變成了兩個光點,而且都終止了上升的勢頭,打著旋往下掉。
……
第一枚導彈很快轟隆著飛上天,S-25導彈發射的時候如同一枚小型運載火箭,整個發射陣地被弄得濃煙滾滾,空氣也一股化學品的臭味。試驗發射場的光學跟蹤系統和高速攝影機立即跟蹤鎖定導彈開始拍攝。不過這都和_圖_書不用高速攝影機,唐華用手裡的雙筒望遠鏡就能看見,10秒之後,導彈一如既往地在空中斷成了兩截,
不過第三特別局當即就表示,不方便再從國內叫人參與項目,唐華只能罷手。
況且,陸孝彭已經來過一次蘇聯,在米高揚設計局學習/實習過。
現在唐華最想從國內叫過來支援的人不是計算機所火控計算機的組長張爵,而是陸孝彭。
陸孝彭是航空專家,在研製紅旗-1時,是將空氣動力學與計算機程序關聯起來的關鍵人物。老陸設計過各種不同的航空器,而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接觸過噴氣式飛機、對高亞音速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有了解的人。老陸也粗通火控計算機的程序開發技巧,火控計算機軟硬體的最後一次調整,就是老陸參与改進的。
卡普斯京亞爾導彈發射場,又稱國家第4中央試驗場、中央三軍聯合試驗場,佔地65000平方公里,1946年為了試驗從德國繳獲的V-1巡航導彈和V-2彈道導彈而建立,到1951年這裏已經建起了十幾個雷達跟蹤站和光學測量觀察站,蘇聯自己的彈道導彈應該已經在卡普斯京亞爾做過試射了。
光添加在試射記錄里唐華覺得還不夠,乾脆再搞來一張紙,畫上xy坐標系,x坐標是時間,y坐標……先設為高度吧。
伊里伊奇摸摸自己稀疏的頭髮,拿起筆來就開始在草稿紙上演算。
不解決這兩枚導彈的問題,那唐華的推論還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