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立國之戰
第194章 蘇聯同志前來參觀

在北京,他又見著了計算機的另一種用法……
「中國總參謀部搜集和提供的被送往中南海的一個情報中心,據說這些情報也會被遞送到朝鮮的彭手裡。但至今為止,我未能進入中南海的這個情報中心。」
64C190D……
第一次是1950年6月,路過中國,然後直奔朝鮮,帶著一個軍事顧問團幫朝鮮人民軍制定攻略全朝鮮的作戰計劃。然後朝鮮人民軍打了半場好球,在釜山防禦圈栽了。
什捷緬科:「蘇聯目前在朝鮮的軍事顧問團還缺少海岸防禦方面的專業軍官,蘇軍正準備增派一個新的小組,由蘇聯總參、工程兵司令部、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托波爾的軍官組成,您覺得這個小組是應該派往朝鮮進行實地指揮,還是派往北京從全局上把控進度?」
「當然算數,一年之內取得突破進展,額外獎勵你師母的簽名唱片集。」唐華掏出周璇簽名的1951紀念版唱片,把盒子交到周光召手裡,「不過我還是想開機看看激光調製和解調的工作過程。」
「達瓦里希聶,您好。」
聶帥:「我們會提供方便。……其實總參的蘇聯顧問本來就有許可權離開北京到各地走動。」
兩國總參謀長會面,因為彼此都挺熟悉,很快就進入了正題。
1951年出的兩個激光項目成果,嚴格遵循了由易到難的順序,最簡單的激光照射器半年搞出來了,接著是也比較簡單的激光切割,用了將近1年搞出來。但是,分給周光召小組的工作,是激光通信……
「履行總參謀長之職的聶在軍隊領導人之中資歷是比較淺的,由於中國人的含蓄,當總參謀部的指令可能損害其他老資歷的領導人的面子時,聶不會強制要求推行。粟是副總參謀長,雖然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但資歷也比較淺,因此他的作用也不是決定性的。」
……
不錯,這是機械加工之外的另一種加工方式,目前可作為機械工業的補充設備,以後繼www.hetubook•com.com續發展的話會成為特種加工手段。
「什捷緬科同志您好。」
就參謀部的建設和日常運轉交談了一會兒,什捷緬科也知道中國的總參謀部的現代化得慢慢來。所以話題很快就轉到了朝鮮。
「在這裏,控制參謀可以調出在朝鮮作戰的志願軍所有作戰單位的簡要信息,簡版數據精確到師級,重點數據精確到團級。」粟裕解釋,「控制參謀的計算和指揮參謀的計算機通過線纜互連,即可進行文件共享和寫入,也可進行文件傳遞。下達軍令和作戰指令時,指揮參謀可以從控制參謀、通信參謀和情報參謀獲得數據支持,從而在不太長的時間里下發準確的軍令。」
北京戰情中心。
「中國儘管形式上有總參謀部,但似乎一直沒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在領導武裝力量和指揮軍事行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1951年還沒過,什捷緬科在12月又來到了北京。
唐華打量試驗室里擺著的設備,相隔10米的兩台計算機,計算機旁堆著的包括示波器在內的兩大堆零件。「行啊,我看試驗室里的擺設看出來了,你確實做到了。」
粟裕:「有總參本部的支持,其實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至於其他的,我們能用一些辦法來提高工作效率。」
唐華問:「趙老師呢?」
戰情中心其實還有一個人,唐華。這些人的分工也是唐華用自己的方法分的,四名參謀加上他,分別負責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和計算機。唐華就是最後那個「計算機」的負責人。
什捷緬科覺得頭有點暈。
但這也是讓什捷緬科迷惑不解的地方。如果中國的總參謀部菜得摳腳,據在朝鮮的蘇聯軍事顧問轉述志願軍的參謀部也差不多那樣,那中國的第五次戰役是怎麼打出來的?
「科切爾金同志帶領的顧問團在過去的一年,與總參的同志相處得很愉快,對中國總參謀部的建設幫助很大。hetubook.com.com」聶帥說,「當然有些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軍事體系的現代化需要一個過程,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到達我們的建設目標。而且,總參謀部的建設也是要與人民軍隊的建設同步,我們各軍種和兵種走向正規化現代化,總參謀部的改革也無法超越這些現實的基礎。」
對聶帥的這個說法,什捷緬科也表示同意。「今後,我們顧問團的人員要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為中國幹部講課和培訓,這比起體制的調整更重要。體制調整和部門建設應在人員擁有專業的參謀素質之後,而不是之前。另外,如果戰爭的形勢特別急需,派往中國總參的蘇聯顧問還應該離開北京,開會交流工作經驗,以及幫助中國部隊進行訓練。」
「中國的同志們擔心敵人在自己背後登陸,正在把幾個軍部署在朝鮮沿海地區,」什捷緬科說,「海岸防禦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現在是哪些部門在指導岸防工程?」
為了迎接什捷緬科的考察團,參謀和工作人員花了半天重新布置房間,50中心與戰情中心的通信線路被拔下,計算機內暫存的十幾K電報在列印之後刪除,列印出來的所有密電電報紙也通通藏了起來。
朝鮮戰爭爆發到現在,蘇軍總參謀長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已經是第三次來中國了。
他是見過計算機的,國防動員委員會辦公室里就有T51。他看過幾個蘇聯大媽們把一卷磁帶放進計算機,按幾個按鈕,計算機連著的卡片印表機就會一張、一張地吐出義務兵信息卡,一卷磁帶能列印一個多小時,列印出來的一兩千張士兵信息卡整整齊齊,不存在抄寫錯誤。在航空工業部什捷緬科還見過另一台計算機,在計算機操作室里嗡嗡地運行著,據說在進行流體力學的複雜運算。
什捷緬科搖搖頭:「達瓦里希聶,其實按照蘇聯紅軍的條令,這種頂層的工作小組應該在北京……不過如https://m•hetubook.com•com果中國的總參謀部還未達到直接下達軍令的標準,那還是派往朝鮮工作吧。除此之外,我還有個請求,我上次訪問北京的時候知道總參謀部在中南海有一個情報中心,科切爾金的彙報也提到了它。如果可能的話,我以及總參考察團想到那裡實地考察。」
聶帥說到這裏的時候腦子一閃,話里留了半句。
周光召的第五組才是唐華這次清華之行的重點。
唐華沒一起陪什捷緬科參觀北京戰情中心,主要是聶帥覺得不用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出來,另一個原因是清華的激光大家庭又添了新成員。
粟裕指著主指揮室角落的T51,「所有的電報和其他情報信息都在這裏匯總。這台計算機與志願軍司令部的另一台計算機保持著聯絡,因此它同時也是專用的發報機和收報機,信息傳遞的速率是0.3K/S,也就是每秒鐘300個數字。」
「這個地方,我、粟裕和向前同志一般會有一個人在這裏。主席、總理會不定期來這裏過問戰況。如進行重大戰役的準備和策劃,那麼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都會到齊。」聶帥簡要介紹戰情中心的架構,「除此之外,戰情中心有4名參謀人員和若干工作人員。4名參謀分別負責指揮、控制、通信、情報業務。……就是這樣。」
……
63C188D,YKJN,10725,51-12-7
「通信代表總參通信部的戰場通信電報,情報代表總參情報部的情報中心,」什捷緬科在琢磨這四個參謀的職責,「指揮和控制,哪一個代表總參謀部軍令部,哪一個代表作戰部呢?」
走進第五組的試驗室,唐華看見的是固定在車間天花板鋼架上的一台激光器。看激光器的結構,光束應該是向下射的。還有一組活動的光學組件讓光束可以變換方向,同時還有一個可變向和升降的吹除系統。啟動激光器之後,第五組的成員乾淨利落地將一塊鋁板切成了很複雜的鏤空形m•hetubook•com•com狀。
粟裕和聶帥沒再多說通信計算機的事,也沒讓什捷緬科看計算機的內容,而是示意他看戰情中心主指揮室旁邊的三台T51計算機。這三台計算機是在一個屋子裡,但屋子與主指揮室緊挨著而且有很寬的平時不關閉的大門。
什捷緬科坐在控制參謀的工作計算機椅子上,參謀在鍵盤上敲了幾個字,段碼管顯示屏顯出一行行的字母和數字,參謀按鍵盤的上下箭頭,這些文檔也隨之上下「滑動」。
聶帥:「岸防部署由志司和朝鮮人民軍最高指揮協調,這方面其實蘇聯派往朝鮮的軍事顧問團已經在發揮作用了。」
「在朝鮮的戰爭,中國的總參謀部承擔的職責更少,大概他們也認為彭自己清楚該怎麼辦。所以,實際上能對彭德懷給予有效指示的只有毛一人。但毛認為不需要干預彭的計劃,認為彭親臨現場最清楚該怎麼辦。」
試驗室里就周光召一人。
什捷緬科帶著蘇聯參謀部代表團來北京的原因,一是想詳細地搞清楚第五次戰役的策劃、實施、指揮過程和變化,二是搞清楚東豆川反擊戰,三是搞清楚軍事顧問科切爾金少將為什麼會發那封信。
「中國的總參謀部不承擔輔佐領袖作戰的職責,只滿足於搜集和提供情報,然後將情報往毛、周及中國的主要領導人那裡遞交了事,大概總參謀部認為毛自己清楚該怎麼辦。」
聶帥:「還是派往朝鮮吧,距離戰場更近,也更利於協調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同志。」
「原來是這樣,這裏不只是情報中心,還兼具參謀部的職能,甚至能制定一些戰役作戰計劃。」
「那……唐老師,之前我們說好的?」周光召摸摸腦袋,笑著說。
聶帥:「這我無法立即決定,這可能需要主席批准。」
1951年6月,激光器家族新添了一員:諸國禎小組的激光照射器(不過激光制導炸彈導引頭的研製還沒完成)。12月,激光第五組——李慶忠的工業激光組出了一個成果,另外周光召的第https://m.hetubook.com.com二組有一個階段性成果。
「中國總參謀部也有作戰部,但它只有10~12名軍官(蘇軍總參作戰部有多達60~70名軍官工作),拼湊成一個意義不明的小組,日常的工作是為中國領導人起草文書。研究戰爭形勢和制定方案不是中國的作戰部的職能。」
「總參謀部軍令部和作戰部直接對應的都是指揮業務的參謀,」聶帥說,「但也不全由他來完成工作,控制業務的參謀會分擔一部分。」
「趙老師說他一會兒過來,他還說,小組裡面他的進度落後了,有些不好意思。」
「1名指揮參謀和1名控制參謀就可以指揮400萬中國軍隊……不,90萬志願軍?」什捷緬科覺得這太匪夷所思了,「哪怕是在總參謀部本部的工作支持下也很難辦到,這會導致你們的參謀工作無法做得太細,只能生成一個粗略的作戰計劃和行動方案,單獨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粟裕示意什捷緬科看過去。「這是我們的情報參謀的工作計算機。」
「唐老師好。」
科切爾金的報告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現在中國的總參謀部「菜得摳腳」。這倒是和3~4月什捷緬科來北京的時候看到的中國總參謀部差不多。
63C189D……
什捷緬科在聶帥和粟裕的陪同下考察戰情中心。原本科切爾金認為這裡是一個情報轉發地,什捷緬科知道得稍微多一些,既然中國總參放了兩個(那時候徐帥也在)副總參謀長在戰情中心,那麼這裏的功能應該不僅限於情報轉發。
第二次是1951年3~4月,第五次戰役發動前,在北京吐槽中國的總參是一個勤雜事務管理部。
科切爾金是蘇聯來華軍事顧問團的一員,在克拉索夫斯基和科托夫的領導下。科切爾金主要對口負責「調|教」我軍的總參謀部。1951年7月,東豆川反擊戰結束后,科切爾金用信件的形式給蘇聯總參謀部作戰部長發了一個長長的報告。裏面是這樣評價解放軍總參謀部與志願軍的作戰指揮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