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109章 U-2快出來了

算來算去,第一旅全部部署在東北,也無法堵截24000米的偵察機的飛行路線,至少在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偵察機是可以偷偷溜進來的。
機身短機翼長的飛機就是穩定性差,左右機翼遇到的氣流稍微有一點不平衡,飛機就會歪。
蘇共二十大2月14日召開,中國這邊是有代表團來的,已經確定由總司令擔任團長,副團長是聶帥。代表團12月22日就啟程了,到莫斯科之後會繼續西行,先訪問波蘭、東德、捷克、羅馬尼亞,在二十大開幕前再回到莫斯科。二十大從2月14日開到2月24日,前10天開得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在24日,也就是會場討論的最後一天,晚上,赫魯曉夫在主席台掏出一份講稿:「最後,我簡單說兩句」,然然後就講了四個小時。
在跑道上,一群地勤人員跑向停止的U-2,其中四人推著兩個連在長桿上的輪子——這是U-2左右機翼的起落架。
「除了有效射程縮減得厲害,紅旗-3導彈在2萬米以上,飛行速度也是會嚴重下降的。紅旗-3導彈在推進劑剛燒盡的時候可達到1150米每秒的速度,在22000米就只剩450米每秒,在24000米高度就只有300多米每秒。」
在安裝機翼起落架的時候,U-2的飛行員已經在地勤的幫助下從座艙中走了出來,氧氣面罩摘掉了,可加壓的全身封閉飛行服還沒來得及脫。
在22300米,U-2的最大飛行速度是760公里/小時,失速速度是748公里/小時。意思就是說,飛行員必須保持飛機的速度在748~760這個小小區間,不能快也不能慢。只要低於748公里/小時,飛機機翼的升力就不足以抵消重力,飛機就往下掉高度。
「如果我們能夠擊落其中一部分,比如說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那美國空軍今後肯定也不敢往裡飛hetubook•com.com了,」何廷易說,「這種損失率足夠讓美國人取消後續的偵察方案。」
但實際情況比美國人設想的更糟。
空軍參謀長王炳章給會議定調,讓手下的參謀們不要發出「24000米到底是不是瞎扯」之類的懷疑。
U-2還沒飛到中國,1956年1月3日,解放軍空軍參謀部就開了個「新時期國土防空會議」。
2月1日,總會計師、薛木橋和葉繼壯來莫斯科,預計訪問7天,主要工作是中國與經互會建立觀察員國身份的最後商談。
王炳章:「那就算是一種權宜之計吧。這個方案原則上是可以執行,畢竟也能打下來美國飛機,但你們需要再多想想,如何再提高攔截的幾率。」
「恭喜,今天試飛的升限突破了7萬英尺,」小理查德·比塞爾說,「但是要記住,它的極限高度是8萬英尺,我想試飛和改進調整還需要進行三個月。」
這架長得像「超大號滑翔機」的飛機雖然慢慢悠悠地平飛,但飛行員操縱飛機一點兒也不輕鬆:此時飛機的飛行高度已到了22300米,而地面控制中心在無線電里還在叫飛行員再往高飛一點。
飛行員感到蛋疼的第二點,是這飛機它……很難直著朝前飛。
美國推測蘇聯的核工業有相當一部分位於烏拉爾山一帶,因此急需獲得這片地區的最新情報。
……
1956年1月10日,上車。
「這種作戰,是在我下一代防空導彈尚未服役,只能以當前最大作戰高度25000米的紅旗-3為主要攔截裝備的背景下,討論如何制定適當的戰術來提高攔截概率。」
空軍防空第一旅接收紅旗-3(S75)導彈之後,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高空靶機。
「紅旗-3/S75導彈系統在蘇聯測試得比我們早,我們導彈旅也是先去的蘇聯學習訓練,」空軍防空部隊何廷易司令員說m.hetubook.com.com,「雖然紅旗-3的最大作戰高度25000米,但要攻擊24000米高度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
歷史上,美軍研製U-2也很急,當年試飛完成,當年就有飛機帶任務出勤,往蘇聯和東歐上空拍照去了。
防空第一旅從1月到3月,訓練的科目有導彈系統機動、展開收起、基本操作,實彈打靶就只有三個科目:1500米低空打靶(紅旗-3最低攔截高度就是1500米,再低導彈可能打不準)、6000~8000米中高空打靶和15000米高空打靶。
「其次是台灣和杭州-上海地區,這裏美軍的重點偵察對象是我東海艦隊的主要港口和海軍基地。」
U-2有機身前、機身後、左右機翼共4個起落架,其中機身前後的起落架能收放,左右機翼的起落架起飛后拋棄。
然後……唐華看看自己的日程,在1956年2月24日那天再寫了一行字:
飛行員已經感覺有點控制不住這傢伙了。
……
「就是說,只能撞運氣,美國偵察機恰好飛過我們導彈陣地上空,就把它打下來?」王炳章發問。
這會兒U-2中線的起落架已經接觸跑道了。在降落減速的最初階段,倆翅膀的末端都還是離地的,飛機速度越來越慢,機翼沒有上翹形變,飛機的左右傾斜也回正不了,一側機翼就這麼刮地了,在跑道旁邊的草坪刮出一道痕迹,並且發出滋啦滋啦的聲音。
1月22~28日,蘇聯國家計委,蘇維埃全國自動計劃計算與命令分發系統第一期工程總結;第二、第三期工程規劃研討。說不定還能從赫魯曉夫那兒蹭塊勳章。
「我不知道情報部門為什麼要提醒我們準備攔截24000米飛行高度的偵察機,但這是來自總參情報部的消息,你們不僅要重視,而且在本次會議上,一切推演都要以此為絕對事實來進行。」和圖書
為了減重,卸了。
U-2在空中轉圈,對準跑道,越飛越低。再仔細看——不對,這貨的輪子呢?
「實話實說,李梅將軍不喜歡沒有起落架的飛機。」對於中情局官員的盲目樂觀,來自空軍的特雷弗·加德納表示了反對意見。
從2月初到10日左右,蘇聯科學院激光物理會議,日期待定,唐華什麼時候有空什麼時候開……
參謀部的作戰情報參謀首先介紹攔截作戰的背景。
小理查德·比塞爾看到返航的U-2出現在視野中,長出了一口氣。
U-2的研製高度保密,但美國人也知道,只要往蘇聯和中國的頭上一飛,它的飛行高度的秘密也就藏不住了。
……
2月份還有中蘇原子能/科學技術合作,恐怕這才是決定中國這邊核武器計劃進度的大事。這個會議先是中蘇的科學家七人小組先做學術報告,然後才是原子能技術的引進事宜。錢三強、趙忠堯會在1月底坐火車去莫斯科,就是為了這事兒的。
問題是紅旗-3的最大攔截高度是25000米。
一架長19米、翼展卻有31米的黑色飛行器從51區上空緩緩飛過。
地勤人員先跑向翹起的那側機翼,裝上起落架,然後兩個體重較大的地勤兩腿一蹬,跳起來趴在U-2的機翼末端。
第一旅有三個導彈營,也就是三個可獨立作戰的單位,每個營12個發射架,考慮到命中率和裝填速率問題,至少要3個發射架一組部署。
「當前,美軍高空偵察機對我國領土的偵察,以東北和華北地區最為密集,美軍希望實時掌握我方在東北和華北、可以迅速進入朝鮮半島作戰的部隊數量。」
1月29~31日,中蘇空面制導彈藥發展規劃會議。
1956年中還能打兩架18000米靶機,這是從蘇聯進口的超高空靶機——蘇聯導彈部隊這會兒也只能用18000米的靶機打靶。
這是U-2的https://m•hetubook•com.com第二架驗證機,1955年8月試飛的第一架裝的是J37發動機,最高只飛到20100米,第二架驗證機總算用上了J57,這次試飛爬到了22600米的高度,不過離設計的24000米還有點兒距離。
美國,內華達州「51區」。
「未來幾年,我們需要做好應對最大飛行高度在24000米左右的超高空偵察機的準備。」
何廷易先拿出了紅旗-3的射程-射高剖面圖,在圖上,能打到24000米高度的區域不是35公里的射程半徑,而是半徑只有15公里的一個圓。
因為美國對蘇聯的情報掌握實在太有限,尤其是烏拉爾附近的蘇聯工業區,至今美國手中唯一的一套航拍照片還是1942年納粹德國的偵察機拍的,1945年美國從德國人手中繳獲。
U-2就慢慢地從向左邊歪變成向右邊歪,原來騰空的一側落下去,原來啃草地的一側翹了起來。地勤組趕忙推著小輪子過去給另一側安上。兩邊起落架都安上了,拖車就過來把U-2從跑道拖到機庫。
……
1950年底空軍用拖曳滑翔機當紅旗-1的靶機,紅旗-2導彈試射時做了一款升限11000米的遙控靶機。紅旗-4試射時配用的新靶機升限15000米,這是拿米格-15的渦噴發動機做動力的,價格還比較貴。
這還是基本型,蘇聯在做一個叫做V-750VN的改進型導彈,如果配用這種彈,最大攔截高度能到27000米。
「嚴格來說,它還是有一部分起落架的。」
這就是洛克希德臭鼬工作室的U-2,這飛機保密程度有多高?為了不引起外界注意,它的設計代號CL-282,綽號Angel(天使),正式名稱U-2(多用途航空器-2),都和偵察機的R沒有什麼關係。
至於中國這邊,杭州/南京雷達所從來就不認為19800米是上限,雷達https://www•hetubook•com.com所正為引入數字移相器來讓雷達自由達到大上射角而撓頭呢。
這裡在地圖上標誌的區域是51區,正名是「美國空軍內華達州飛行器測試中心」。
「看,我們的噴氣動力滑翔機回來了。」
至於圍觀試飛的最高官員小理查德·比塞爾,他不是美國空軍的軍官,而是杜勒斯的助理——中央情報局局長那個杜勒斯。
增加防空導彈旅的數量也很難,雖然中國造火控計算機和導彈控制模塊造得快,可蘇聯造導彈和發射系統造得慢。國內的紅旗-3生產廠還在建設中。
鑒於RB-57「堪培拉」的最大平飛高度是18200米,蘇聯空軍和防空軍都認為,打18000米的靶是夠用了的。至於S75導彈打25000米高度,那只是為了預防萬一。甚至防空軍還放出這樣的話:「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飛到20000米的偵察機」。
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揮下,U-2原型機費半天勁爬升到22600米,看看剩餘燃料已經不多了,返航。
「鑒於超高空偵察機的攔截難度增大,我們的防空導彈數量也不可能無限增多,因此,百分之百地防禦超高空偵察機的來襲是不可能的,」一名參謀說,「我認為,應該著眼于如何將頻繁侵入我國的超高空偵察機擊落一部分。」
甚至蘇聯現在的主流防空雷達,波束的上射角度就被限制了,在30公里距離上,探測19800米高度的飛機就是雷達波上射的上限,20公里距離上限變成13200米。
這份報告叫做《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
今天是蘇共二十大的最後一天。
時速超過760會往上抬升,但在22公里的高空,就算死踩油門,飛機的時速也是1公里、1公里慢慢往上漲的。
所以什麼黑科技,什麼臭鼬工作室,什麼劃時代的技術革命,——就算是劃時代,研發過程也沒有那麼神秘,至少有一半的性能提升源於拆東牆補西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