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185章 現在不考慮分洪

在今天凌晨,洛河、伊河、沁河連續出現洪峰。根據降雨推算,花園口站洪峰流量可能超過20000立方米/秒。
「主席,洛陽鄭州之間昨天降雨達到了暴雨和大暴雨級別,而且降雨區域在向黃河上游移動,今天凌晨2時,三門峽出現強降雨。」
「這一次也是史無前例了,僅憑中長期天氣預報,黃委會就開始布置預防性措施,當7~10天中期天氣預報得出同樣的結論時,主席親自到鄭州壓陣。」李復春說,「主席現在特別信任計算機和其他所有的高科技工具。如果不是主席拍板決策了,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和物資調集。」
「老周,這不是暴雨,也不是大暴雨,這得是特大暴雨啊!」
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是清末修建的鐵路大橋,1905年隨平漢鐵路通車而完工。
……
更讓人揪心的是,在過去24小時降下了超過200毫米雨水的三門峽地區,16日白天雨並沒有停。
黃化雲:「安山湖堤段的加固怎麼樣了?」
7月18日……
斯塔格坐飛機從上海直飛鄭州。當然是蹭的塗長旺的飛機。
「已經調動野戰軍部署到黃河中下遊了?主席親自壓陣?」
「栓子,還在看雨量筒?」三門峽一站的老周走出小屋,他的搭檔栓子穿著雨衣在屋外緊盯著測定降水量的雨量筒,都半小時沒挪窩了。
主席:「就要漲水了,在兩岸的幹部戰士保持警惕,既要看住大壩,也不能不顧自己的安全。群眾做好轉移工作了嗎?」
塗長旺:「逆流前進的不只有我們兩個。」
「不過我從蘇聯回來以後這一個月,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是略有提升。」
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橋樑的基礎挖得不深,大橋橋墩是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層里。所以民國時大橋的維護隊就學會了在汛期扔石片鞏固橋墩這一招。正因為這橋太爛,第二座鄭州黃河大橋——嘉應觀黃河鐵路大橋現在已經開工,可能過兩年就竣工投入使用了。
唐華點點頭,沒說什麼,www.hetubook.com.com不過嘴角是有笑意。
7月14日上午8時,偃師氣象站最先報告了降雨信息。雨點又大又密,氣象站的同志憑經驗覺得是驟雨。然而,半小時過去,一小時過去,雨滴還是這麼大、這麼密,絲毫沒有歇下來的意思。
……
老周手裡拎著一個臉盆,這時候伸手出去,把臉盆朝上端平。「數著時間啊,一,二,三……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看。」
7月12日到13日,來華觀摩的氣象學家,在黃河沿岸的兩組四個氣象學家火速撤退了,而斯塔格表示想去黃河附近看看,就和塗長旺一起飛來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一師第三團的1500名指戰員乘坐百余輛卡車抵達孫口。
河南開封。
「這是我們團最破的20輛卡車,」團長傅立明指著身後一排破破爛爛的美製卡車,「時間太緊,就讓它們發揮最後的作用吧。往卡車上裝碎石兜。」
偃師氣象站的值班同志覺得自己頭上的雨已經夠大了,其實三門峽氣象站的值班員比偃師站受的刺|激更大。
孫口至艾山段的黃河大堤,洪水已經漲到了離大堤不到一米的地方。這是21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明天還有更大的。為保險起見,必須對這一段大堤進行再次加固。
……
斯塔格看到的是20軍58師173團,奉命在此加固黃河大堤。鄭州附近的花園口是整個黃河大堤最危險的部位,但鞏義這裏的河段也是地上懸河。一根根的鋼筋插入地下,搭起框架之後,173團戰士和附近的民兵扛著裝滿土的麻袋,填實鋼筋搭起的框架。
7月15日凌晨,山陝區間和三門峽到花園口黃河干支流區間普降暴雨。15日中午,三門峽地區降雨強度顯著增大。到16日凌晨,三門峽一站測得24小時降雨量249毫米,三門峽二站245毫米。
「我確信,咱么這裏真的要下雨了,而且是大雨。」一名戰士在休息的時候,仰頭深深嗅了一口黃河岸邊的空www•hetubook.com.com氣,「我聞到了水汽。」
黃河流域的年平均降雨量也就500~800毫米,一天就下了三分之一。
偃師在洛陽和鄭州之間。7月14日白天的降雨範圍,東起鄭州、西到洛陽西邊30公里的澠池,北過黃河覆蓋沁陽。從上午8時下到中午、下午,傍晚……
鄭州黃河鐵路大橋。
車頭推著長長的貨車隊列,每個車皮裏面裝的全是濕沙。重重的車皮壓上大橋,在大橋停了下來,接著是第二列、第三列……直到把整個黃河大橋都鋪滿,壓住。
7月17日,黃河花園口最大洪峰量21000立方米/秒,鄭州鐵路大橋順利過關。
「嘟——嘟——」火車頭的汽笛連續鳴響,提醒橋上如果還有忘記挪窩的工作人員,就趕緊閃開。
這是1950年成立的解放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當時叫做空軍陸戰隊第一旅。1958年,第一師正在打散與15軍融合,以建立解放軍的第一個空降軍,還在開封沒動的只有第一師第三團。
7月預定的行程,先去長春,再回頭到瀋陽、本溪。臨走之前得知黃委會甚至整個北方的人力物力都動了起來,準備迎接黃河中下游極可能出現的大險情,唐華不由得十分驚訝。
「花園口大堤高度已經合格,正在進行第二輪加固。」
斯塔格邁開大步走著,天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斯塔格卡其色短袖襯衣、短褲,但仍一絲不苟地打了領帶,靴子乾淨,皮帶扣閃亮,襯衣和短褲都熨出了稜線,彷彿回到了1944年他為盟軍諾曼底登陸提供天氣信息的時候。
7月12日。
大堤整體被加高了1米,部分堤壩本體較低的區域還不止一米。另外也用大量的碎石袋壓住大堤的坡岸,增加大堤強度,防止管涌。
在花園口大堤和灘區,20軍59師的三個團在這裏把守,除此之外,還有鄭州和周邊村鎮的各級幹部、民兵、動員起來的群眾、甚至鐵道兵也向這裏增援了幾百人,在花園口大堤搶險的人數和_圖_書達到了14萬。
「轟隆!」「嘩…………」
塗長旺:「由上海計算出的結果。鄭州上游的雨量已明顯減弱,根據氣象預報,未來一周也不會有強降雨,明天就是決勝的時刻。」
黃化雲:「消息準確嗎?」
不僅是水位高,現在黃河水對橋墩的衝擊面積增加了50%,河水的流速增加了至少10%,因此橋墩所受的衝擊力比平時大70%。即便有滿載濕沙的車皮壓橋,巨大的鐵橋在洪水中還是微微顫抖。
黃化雲皺皺眉頭,找黃委會的物資辦公處協調。
臉盆就在這三分鐘時間,接了小半盆雨水。
「第二輪加固正在進行,安山湖缺少鋼材和竹木,幹部群眾正在用秸料和土袋做加固工作。」
……
花園口。
「秦廠的灌溉渠加固之後,我們唯一的薄弱點就是孫口至艾山段了,保住這一段不失,東平湖的滯洪區就可以不使用,這又能挽救近200萬畝耕地,」黃化雲說,「預備隊上孫口。」
……
渾黃的河水已經舔著了大橋的鐵梁,大橋已經沒了橋洞,也沒了橋的樣子,像是一段浮在黃泥水上的黑樹枝。
獨輪車只能裝一塊大石頭,但在下過暴雨後泥濘的路上,推車的農民仍然小步如飛,把石頭帶到大堤邊上,由部隊戰士或民兵將石頭拖上堤頂。成百上千輛獨輪車排成長隊,大堤就這麼硬被加固了一層。
「預計7月18日,花園口最大洪峰是22000至22500立方米/秒。18日的洪峰是此次汛期的最高峰,從19日起,花園口的流量會逐漸減弱。」
7月16日下午,降雨區域稍有移動:鄭州的雨減弱,轉為小陣雨,三門峽從特大暴雨轉為暴雨,但是三花區間的幹流區間和伊、洛、沁河中下游,汾河中下游、淮河流域的北汝河、沙河以及漢江的唐白河上游地區下起了暴雨。
鄭州鐵路大橋。
車皮推到位之後,火車頭就脫鉤撤走了。車皮壓大橋防止橋被洪水衝倒,但萬一橋塌了呢。車皮沖走就算了,火車頭現在還是很寶貴的東西。和圖書
不用看天氣預報,現在專列的車頂和車廂就被雨滴打得啪啪作響,車內看車外的景物都是模糊的。
「該來的還是來了。」黃化雲說了一句。
現在黃河流域未來兩三天的天象已經很簡單:7月14日,暖濕氣流會在黃河上空與冷空氣碰撞,先在洛陽-鄭州-焦作之間下一場大雨,然後降雨會移至稍上游的三門峽一帶。在三門峽的降雨量會超過洛陽,並且持續至少兩天。
「根據黃委會1956年制定的防洪方案,當發生2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時,應在長垣縣石頭庄溢洪堰分洪。」黃委會負責分洪工作的同志提醒。
缺少植被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土壤存不住降水,這麼大的降雨,幾乎瞬間就轉化為徑流,黃河肯定有大洪峰。
……
「這的確是,12號晚上就有點潮濕了。」
駐馬店、周口的氣象站的系留氣球準確探測到了從東南往西北而去的暖濕氣流。這已經不是中期天氣預報的範疇,而是短期天氣預報了。
由於1938年的花園口炸壩,這裏二十年來一直是黃河大堤最薄弱的地方,就像一道很深的初愈傷口,稍不注意就會撕裂。7
7月13日。
「現在還不是考慮分洪的時候,」黃化雲說,「根據降雨和干支流已經出現的洪水情況,我們距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了,黃河大堤的薄弱處繼續加強,請氣象部門繼續注視水情變化,儘快作出預報。」
「看來總指揮部預料得很準確。」「不是總指揮部,是氣象預告部。」「也不對,是氣象局……」
老周:「我知道,來,看看我怎麼測。」
59師的500多輛汽車不停地來往運輸防洪搶險物資,除此之外,還有數不清的馬車、架子車、三輪車、獨輪車,如果從空中俯瞰,就像是有三條由人和車構成的線條插|進花園口的大堤,在給這道大堤輸血。
鄭州鐵路大橋停運了,塗長旺在黃河南邊、主席專列在黃河北邊,塗長旺只能通過無線電與黃化雲聯繫。
按氣象學的名詞,24小時內降雨量10毫米以內和_圖_書為小雨,10~30毫米是中雨,30~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超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群眾都已撤離分洪區,但是農田會被淹沒,房屋會被衝垮。那裡可是有200萬畝耕地啊。
從樓頂可以看到遠方的黃河大堤,高出地面十幾米的鄭州黃河大堤就像遠處一道黃褐色的天際線,左右都看不見盡頭。雖然距離太遠看不到細節,但可以想象大堤上一定有無數的人值班,隨時準備處理險情。
「秦廠引黃濟衛灌溉渠已經加高了1米,能保證洪水安全通過。」
秦廠的灌溉渠加高了1米,能承受的最大洪峰提高了,大概22000~23000的樣子。
在原歷史位面,黃委會硬頂住了超大洪峰,黃河大堤沒有決堤,只有部分漫頂。但其餘的損失也不小:黃河鐵路大橋的橋墩被沖跑一個,京廣(平漢)鐵路中斷;分洪入湖和漫頂淹沒耕地304萬畝,房屋倒塌30萬間。
……
黃化雲:「兩個分洪區的群眾在過去一周已經完成了轉移。」
原本的歷史位面,1958年的黃河特大洪水是1919年黃河有水文實測資料之後記錄的最大一次洪水,超過了1933年的黃河特大洪水,而且因為洪水是短時間大量降雨堆出來的,給地方政府留的反應時間很短。
「過去24小時,各氣象站報告的降雨量,偃師110毫米,鞏義105毫米,鄭州一站95毫米,二站97毫米,孟州85毫米,洛陽112毫米,」通訊員向黃化雲報告,「達到暴雨和大暴雨的等級。」
……
……
從17日中午起,主席走出專列,在車站附近的一座兩層小樓樓頂站了許久。
斯塔格:「我看到了。是軍隊。」
「當所有人都退卻的時候,只有我們在前進。」
鐵道兵第5師約兩千人的工程部隊聚集在大橋南北,黃河中還有工程船隻來來往往,滿載著一船船的石片,每艘船在一個橋墩的上游十幾米處拋錨停船之後,將船上的石片傾倒在橋墩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