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51章 火星-1C什麼時候發射?

「科羅廖夫同志,」唐華說,「其實我一直覺得火星-1系列探測器的尺寸和重量太小,這可能會影響它的可靠性,因為要嚴格控制重量,分系統的備份冗餘減少了很多。」
「太空對接?這應該是一套集成了多模感測器、計算機以及由計算機控制的小型姿態調整火箭發動機的系統。」唐華說。
唐華:「科羅廖夫同志,我們還是回到無人探測器的話題上來吧……既然火星系列探測器可靠性不高,不如以每年一到兩枚的頻率,持續發射,60年10月、今年10月,明年10月,都可以試試,說不定哪一次就成功了呢。」
唐華:「……反正是一些可能對蘇聯不太有利的意外情況。」
所以科羅廖夫給這艘飛船設計了生命支持系統,艙內要有氧氣再生循環,甚至可能還需要微型生態系統維持,充足的糧食供應,要能屏蔽太陽耀斑和宇宙輻射的屏蔽層,甚至還要解決長期航行時宇航員在飛船上的心理問題。
其實這是冷戰時代人們的「日常」。除了活在深山老林里的農民,正常的成年人,只要平時看報紙看電視,隔個一兩年就要被類似的新聞驚嚇一次:1948年美國說要拿原子彈砸蘇聯;1950年世界大戰差點從朝鮮開始;1953年中國和美國要打起來了;1956年蘇聯說要核平法國還好法國最後縮了……
「火星探測計劃,火星-1B看來是徹底失聯了?」
兩大幫會對峙,各自的老大——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在玩看誰先眨眼的遊戲,就在這劍拔弩張的當口,赫魯曉夫這邊猥瑣地走出來一個夥計,定睛一看,是東德。
這後來發展成了N1火箭。這種被蘇聯拿來賭博載人登月的超重型火箭,本來是科羅廖夫設計來送飛船在火星上著陸的。
……
怎麼辦?還是得修牆。赫魯曉夫之前沒答應修,現在美國和蘇聯鬧僵,大戰一觸即發,我修柏林牆應該就不算啥事兒了吧,可能還算是打輔助,幫和*圖*書赫魯曉夫給美國多施加點壓力?
蘇聯是去年開始火星探測計劃的。
……
唐華其實不需要米高揚向他解釋太空對接技術,這項技術最初是打算用在地月飛船上的,後來地月飛船沒用上,被空間站用了。
米高揚:「那就沒有太多要說明的事項了。飛行員送到這裏,我們訓練,我們考核,三年之後完成,如果語言天賦強的飛行員可能還可以快幾個月。不過我想問一句,中國就不打算用你們自己的運載火箭送航天員上太空嗎?你們再向前一步,就可以製造東方號這麼大的火箭了。」
肯尼迪回國也發表電視講話,說「不允許通過武力把我們趕出西柏林」,宣布追加32.5億美元的年度軍事預算,陸軍擴軍4個師,海軍陸戰隊擴軍2個師。
在1961年,人類對火星的面貌其實還搞不太清楚。如果唐華開口就說「火星沒有磁場,沒有輻射帶,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0.7%,除了少部分地區有一點點過飽和鹽溶液之外全球無水,也沒有火星人」,聽眾絕對會一臉的問號「唐老師,您怎麼知道的啊?」
東方計劃和日出計劃都是發射載人飛船,不過東方號飛船只能搭載1名宇航員,日出號飛船要大一號,可以搭載2到3人,可以支持宇航員太空行走。
過幾年日出計劃實施、兩個宇航員同時上太空,其中一名蘇聯人一名中國人,這場面還是很帶勁的。
再次訪問OKB-1設計局,唐華問科羅廖夫。
肯尼迪不回應,從7月初到7月底連簽了好幾道命令,徵兵、召回退役官兵、啟用三個訓練基地,還把兩個國民警衛隊師的人員直接填進新掛牌的美步43師和45師的架子中。
因為飛往火星要飛大半年時間,每年10月或11月發射飛船,在太空飛半年多的時間,到了來年7月剛好進入火星軌道。這是無人探測器還好,載人飛船就得考慮如何讓宇航員在飛船里生存至少1https://www.hetubook.com.com4個月。
說是沒有蘇軍駐軍,但到時候柏林肯定是被社會主義陣營吞併。
載人飛船在火星著陸,50年代末科羅廖夫制定過概略的設計方案,1970年和71年,蘇聯又非常認真地考慮過一次。——瑪德,載人登月被美國搶先了,我看看載人登陸火星能不能搞。
……
「戰爭?核戰爭?不,我只關心蔡司-耶拿和愛克發的工程師、高級技工,他們可千萬別從西柏林跑到西德去。」
這名小弟走到對峙人群中間,把飯桌上的大哥大順走了,還拿出個打包盒把桌上的毛豆也順走了。
嗯……超重型運載火箭。
「我正在說服領導層支持將火星車送上火星車的計劃,而且初步規劃了一種重型行星際飛船,以及配套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這是比登月難度更高、耗資更大的工程,計劃已經送上去一年了,但還沒有回應。」
錯了,施加壓力是不存在的,丟臉倒是存在。
雖然這兩年人類會用光譜儀來觀察火星了,沒有觀察到地表有大量水分子的光譜,說明火星上那些痕迹可能不是河流,但接著又有更離譜的科幻設定,有的說這是乾涸的河流(這還真不一定錯),有的說這是火星人為了保護水資源,把地上河改成了地下河……
事情大概要從1961年6月3日說起。這天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在維也納舉行會晤,因為豬灣事件的失敗,赫魯曉夫建立了對肯尼迪的心理優勢,見面就向肯尼迪發起挑戰,要求英美軍隊退出西柏林。
早兩年前,烏布利希就向赫魯曉夫叫苦,說民德好多人才從西柏林逃到西德去了,得修道隔離牆。赫魯曉夫一直沒答應,因為隔離牆不符合戰後盟軍的柏林分割條款,而且隔離牆名聲很不好。
日出計劃之後是聯盟計劃,聯盟系列飛船一直用到2021年,而且看樣子還會繼續用下去。
現在的火星還是科幻作品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尤其是高倍天https://www.hetubook.com.com文望遠鏡觀察到了火星上的河流狀痕迹,這可不得了,絕對是火星人。
唐華:「幾個月前,根據你們上次大致劃定的標準,我們已經在飛行員隊伍中進行選拔了。」
唐華:「骨幹人員不會出問題,那中國就沒有什麼要關心的了。如果一切正常,美國和蘇聯的對峙會持續好幾個月,除非發生一些意外情況。」
直到1965年以後,各種火星探測器開始陸續成功抵達火星進行觀測,這才知道火星的真正面目,失望,這地方住不了人。
唐華在和米高揚談中國航天員培訓的細項事宜,但歐洲的事情鬧得這麼大,米高揚也止不住聊這件事。
火星-1B就好一些,火箭一到四級發動機工作都很正常,然而探測器飛出去1000萬公里之後失聯。現在只知道探測器的太陽能帆板是打開了的,探測器在飛行1000萬公里以前一直和地面有通信,再然後通信聯絡就斷了。
這就是修建柏林牆這件事,在第三次柏林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科羅廖夫摸摸鼻子:「火星-1B自飛離地-月系統之後就與地面失去了通信聯繫,我們當然期待過奇迹的誕生,但火星-1B始終沒有蘇醒。」
「肯尼迪先生,如果發生戰爭,你將會是美國的最後一位總統。」
火星-1A/B/C是同一個型號,蘇聯的初代火星探測器。重量大約是650公斤,基本上就是一個高2米的圓柱體,升上太空后太陽能電池板子展開,在圓柱體兩側像是一對蒼蠅翅膀。雲主題的頭部可以展開一個2.33米的高增益網狀天線。
另一方面,烏布利希政府搞經濟也不太行,工業農業都比較混亂,而西柏林是西方的樣板建設城,比西德其他地方還要發達,這一對比就更讓東德人心理不平衡了。
「那你就放心吧,蔡司-耶拿現在的運營狀況十分良好,沒有一個車間是閑置的,」米高揚說,「薪酬和人員隊伍都穩定,況且涉及航天光學器和圖書件研製的人員還有特殊津貼和保密管理。」
……
見肯尼迪拒絕,赫魯曉夫一回國就宣布,停止蘇軍複原,蘇聯國防預算增加三分之一。
但素,這次肯尼迪的表現和決策豬灣入侵時不太一樣,他無視赫魯曉夫的恐嚇,十分禮貌地拒絕了赫魯曉夫的主張。
火星-1A發射升空,運載火箭前兩級把探測器送到了近地軌道,第三級本來應該把火星-1A送往火星的,然而第三級始終沒有點火。現在火星-1A和打不著火的第三級火箭還在地球頭上繞圈圈。
赫魯曉夫的主張是英美蘇一起退出柏林,西柏林和東柏林合併為自由市,不歸蘇聯也不歸美國管。這很顯然是在欺負肯尼迪:柏林雖然不駐軍了,可柏林外面被民主德國包圍著啊,東德國旗上的鐮刀鐵鎚看見沒?
在電視里,赫魯曉夫板起臉,十分嚴肅地說了這句話。
赫魯曉夫::噗……
米高揚:「那就是1966到1967年你們的飛船才能載人飛上太空。……看來1964年你們的航天員得在拜科努爾升空。不過,這正好趕上『日出計劃』。」
唐華:「長征-3號現在的運載能力略小於東方號,不過錢學森主任確實在設計更大的火箭,大致在明年會完成首次飛行。但飛船從設計到三階段的無人驗證飛行再到載人飛行,需要時間,也需要發射很多枚火箭。中國要優先發射衛星,無人驗證飛船不會在1965年以前發射。」
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的鬥法到這裏就僵持住了,兩人隔空對瞪,就看誰先眨眼。
肯尼迪:噗……
「今年10月到11月初,或許應該發射火星-1C了。」唐華說。
然後赫魯曉夫就說出了那句「肯尼迪先生,如果發生戰爭,你將會是美國的最後一位總統」。
蘇聯不打算用火星-1探測器直接砸火星,而是把火星-1飛過去,之後被火星引力捕獲,成為火星的衛星,向地球持續回傳信息。
科羅廖夫聽唐華說火星-1太小,他點點頭:「六百和-圖-書多公斤的重量已經是7K8系列火箭目前的上限了,要加速到擺脫地月系統的引力,整個火箭已經包含了四級發動機,這還使得系統特別複雜。」
經互會的體制下,蘇聯給東德規定了國家發展方向,重點搞現代工業中的一兩個分支產業就可以了。但東德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很全面的,這就導致很多高學歷的東德中青年無所事事或者乾著和自己大學專業完全無關的事情。
1961年7月,柏林上空,或者說整個歐洲上空陰雲密布,在普通人看來戰爭好像要一觸即發。
……
到21世紀,對火星的探測又更加仔細了一點,發現之前的判斷有誤,火星真的有液態水,雖然就一點點。當然這是后話了。
唐華:「下一階段的火星探測應該不再用7K8系列火箭了吧。」
好,現在美國和蘇聯又為柏林杠上了。
「航天員建議從有較長飛行經驗的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年齡不超過35歲,但也不小於25歲,身體素質出眾,性格沉穩,尤其是要有處變不驚的素質。學歷底線是高中、中專,如果是本科或專科學歷則最好不過。」
但烏布利希和民德政府這兩年都想不出別的招法制止人才外流。
米高揚:「什麼意外情況?」
注:科羅廖夫想往火星上送的是載人飛船!
科羅廖夫:「按道理應該是這樣。不過根據公開信息,以及我們的情報系統也可以印證,美國的火星探測器現在還處在概念設計階段,最早也要1964年才會發射升空。因此火星-1C的發射時間並沒有那麼緊急,我們把它安排到1962年的10月底了。」
米高揚說航天員的選拔標準。
米高揚:「其中最好還是允許人力直接介入,也就是計算機控制與人操的混合模式。」
「另外,我可能得說日出計劃之後的下一階段,可能要合作的事務,」米高揚說,「就是聯盟飛船,以及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中相互靠近,然後對接的技術。這需要一套高精度的太空工作的控制計算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