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甲申戰爭
第十八章 內閣戰時廷議1

皇帝終於能夠放心一點了,雖然只是一點點。
大明帝國的光興皇帝已經人到老年,但仍舊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十分勤政。
這是一個悲劇,但也是事實。
所以明法戰端一開,光興皇帝就每天在乾清宮召集首輔大臣以下內閣成員,包含從兵部獨立出來的新編陸軍大臣、海軍大臣,以及新成立的總監萬國事物衙門總監大臣在內的所有朝中大臣,商議戰事。
「陛下,臣已從英夷那裡得到消息,法夷從馬尾撤離后,已經南下越南,與在越南的其它法艦回師,海軍衙門分析后認為,法夷應當在那裡休整一段時間,然後進攻重鎮澎湖。」
「呼……」皇帝無奈的舒了一口氣,現實條件如此,他也沒辦法強求,於是只能繼續問:「這麼說,澎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先頭部隊已經過了長江,但前線沒有鐵路,要抵達鎮南關,還得最少三個月時間。」
「南下新軍到哪裡了?」
「炮台?只有兩門炮,能和*圖*書行嗎?」
他即位不久,就在帝國內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早年提拔湖南人魏源為首輔大臣,尊崇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引進洋務,改革內政,興辦工廠,編練新軍,至今二十年而有小成。
聽到這個詞,皇帝也猶豫了,帝國到處擠錢編練新式陸軍和海軍,為此還曾把各省練軍精銳調出重組為改良軍,剩下的那些長期欠餉又得不到補充的練營兵還能有什麼戰鬥力,恐怕任誰都不敢去想。
說句實話,光興之治,功業直追太祖成祖世祖,這話確實很好聽,皇帝也很喜歡,但若是奮鬥了二十年,一遇到歐洲列強就被人戳破肥皂泡,那應景就成笑話了。
「臣遵旨。」
「澎湖炮台安裝的是英國進口10英寸地井炮,威力大,防護好,炮彈充足,應是能發揮重大作用!」
「三個月?」
皇帝可不管海軍的小九九,他只想知道炮台的實際效果如何。
「休整?你和-圖-書認為法夷何時進攻澎湖?」
「法夷在越南還有一支大艦隊,臣估計十日內他們就會再來進犯。」
「朕可是聽說,海上炮戰,百發中五者即可稱精銳,那人用六發炮彈擊沉敵艦三艘?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海軍呢?」辦事風風火火的皇帝又問起別的方面:「李鴻章,說說法夷海軍的動向和馬尾的事!」
一些善阿諛的官員,已經開始把光興皇帝與太祖成祖世祖相提並論,並且開始掀起「光興之治」的輿論風潮了。
1884年8月27日。
像往常一樣,今天一上朝,皇帝沒有理會任何廢話,直截了當的提問。
海軍大臣兼北洋事務大臣李鴻章趕忙出列:
「守不住?」這個答案差點讓皇帝氣岔氣,好容易平復心情,不甘心的問道:「南北洋的援軍何時能到?」
「援軍……還沒出發……」
「啟稟陛下,黑旗軍劉永福來電,越南法夷已經逼近北圻,黑旗軍17營兵正在北圻列陣,準https://m.hetubook.com•com備應戰。」
新編陸軍大臣第一個出列,回答皇帝的問題:
於是,光興只能不甘心的追問:「陸軍衙門可有應對之策?」
「但劉永福上報,其部剛剛經歷河內大敗,兵員殘缺,糧餉彈藥不繼,應是無法抵禦法夷大軍,因而請朝廷儘快發天兵救援。」
「倒也不是如此。」李鴻章又說:「澎湖乃海防要地,去年海軍衙門專門調撥銀兩,聘請英國工程師在澎湖修建新炮台,並配備十英寸新式海防炮兩門,由水師出人操作,若是打得好了,說不定能逐退法夷。」
面對實力更強且能投入鐵甲艦的法夷艦隊,澎湖必無幸理。
大明帝國京師,紫禁城,乾清宮。
開戰前,船政水師集中精幹人員,駕駛四艘狀態較好的千噸級炮艦前往澎湖駐防,加上那裡原有的一艘炮艦,一共只有五艘戰艦可用。
李鴻章回答:
「什麼!?」
「是這樣嗎?那就好,那就好。」
「陛下,水師開拔不是那麼容易https://m•hetubook•com•com的!」李鴻章趕忙解釋:「以北洋為例,提督丁汝昌雖已集結千噸以上大艦九艘,但其中兩艘德國造鐵甲艦和兩艘巡洋艦都是今年剛剛到港的新船,船員尚未配齊,根本不堪戰!而且水師還要等大同的煤到天津,這也需要時間!」
「十日!」皇帝直截了當的問:「澎湖守得住嗎?」
「好叫陛下知道,這次在馬尾,就有智勇雙全之士用兩門大炮在岸上伏擊法夷,取得擊沉法艦三艘的重大戰果,而且那時他只有六發炮彈,又沒有工事防護,其條件遠不如澎湖的炮台。」
「這……」李鴻章想了想,他雖然是海軍大臣,但主要職責其實還是在北洋方面,而澎湖是船政的轄區,就算丟了,主要責任也不在自己,因此還是實話實說好了:「澎湖守不住。」
「練軍……」
稍微有了點餘暇,皇帝好奇的問:
皇帝皺眉,顯然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只是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總不能讓新軍拋棄輜重大炮,輕裝前進,那樣和_圖_書只是浪費兵力而已。
「如今東南戰事如何了?馬江之戰的情況可曾調查清楚?」
「說道那位智勇雙全之士,他的戰果可是真的?」
其實,在澎湖修建海防炮台,是海軍衙門嘗試吞併海防軍的政治行動,內在理由是侵佔舊兵部的權柄,沒想到居然真的起到實戰作用了。
「准了。」光興皇帝一咬牙,下定決心:「加封馮子才太子少保,告訴他,新軍抵達鎮南關前,北圻不能丟!」
「鎮南關現有雲南提督馮子才部練軍37營。」陸軍大臣斟酌著回答:「可命其率部先行增援北圻,新軍抵達鎮南關后,再許其退兵,與新軍匯合。」
只是現在這種情況,還能有什麼辦法?只能犧牲馮子才這位老將,給新軍爭取一點時間了。
去年年底,從德國訂購的鐵甲艦「定遠」、「鎮遠」,巡洋艦「濟遠」、「滄遠」四艦才剛剛回國,原本就人才捉襟見肘的北洋,到現在還沒配齊四艦所需的人員——他們正等著船政的學生們來彌補缺額之後才能出發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