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剋星敦」號已經必死無疑!
這一擊似乎並不嚴重,不過美國水兵尚未來的及喘一口氣,另外一枚炸彈正中甲板後部飛機升降機,擊穿這一航母甲板上最脆弱的位置落入機庫后爆炸。
盟軍直到最後時刻才意識到自己的空防出了致命漏洞,全部航母都拚命用彈射器起飛飛機——不一定是戰鬥機,哪怕SBD或者TBF/TBD,扔掉炸彈或魚雷后至少也能跟華軍的俯衝轟炸機糾纏一陣。
這其中最強的一個中隊是來自「海境贏」的第六艦載偵查轟炸中隊,所有18架飛機都還在。
儘管損失慘重,但仍有大約80架艦轟八突破了盟軍戰鬥機的阻擊,並且徑直穿越盟軍外圍防空艦船,直撲核心的航空母艦而去!
實際上,在他攻擊結束返航十幾分鐘后,「列剋星敦」號機庫內的航空燃油和炸彈魚雷發生不可抑制的連鎖殉爆,這艘標排超過38000噸的大型航母整個飛行甲板被劇烈的爆炸掀開,全艦所有縫隙都瘋狂的向外噴出濃煙和烈焰。
這枚重磅炸彈是致命一
和*圖*書擊,不過當時華軍飛行員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所有中隊長和他的僚機進行了一次補充攻擊,又在其艦艏飛行甲板上取得一次命中,這次攻擊摧毀了所有兩部彈射器,中隊長認為「列剋星敦」號至少是遭受了重創。
至於其他中隊,飛機雖多(接近50架),但攻擊順序混亂,大家都一窩蜂的上,反而很難發揮最大效果,所以分配兩艘中等級別的約克城級。
自己和第四艦轟中隊實力太弱(一共6架飛機,而且指揮機和僚機只有250kg炸彈),很難制服太強的敵人,所以選擇敵人航母中個頭最小的「黃蜂」號。
按照華軍艦載航空兵的訓練內容,俯衝機部隊面對戰列艦或航空母艦之類的敵人主力艦,要以一個中隊攻擊同一個目標,爭取做到擊沉,但又不至於浪費過多的攻擊力。
一些年輕的美國水兵還試圖衝上去救火,但經驗老到的都已經意識到危險,紛紛向機庫外奔逃。
雖然航母本身和有些距離航母很近的貼身護衛開始調轉和-圖-書火力對付自己,不過這相對於之前的空防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SBD起飛后直接扔掉炸彈,勉強在華軍俯衝之前參与攔截,不過他們只能勉強起到干擾作用,由於爬升的太晚太慢,如果華軍艦轟無視,他們其實也發揮不出任何效果。
除去單獨編組的指揮機外,兵力最少的是來自「劍」號的第七轟炸機中隊,此時至多還剩下四架飛機。
戰後,此戰參戰雙方的直接當事人對這次攻擊進行了詳細的核對,得出的結論是,當時共有70-75架,分別屬於8個艦載轟炸/偵察轟炸中隊的艦轟八參与了進攻。
盟軍外圍防空艦船的大部分火力都用於阻擊魚雷機,這給了華軍俯衝轟炸機一個很好的機會。
根據戰役結束后,李坤一遞交給海軍司令部的戰況報告,他當時認為第六偵轟中隊力量最完整,實力最強,而且同一個中隊的飛機配合最妥當,所以用來攻擊看起來最強的敵人。
第六偵轟中隊所有18架飛機如同在訓練場上一樣,兩兩配合,從高空俯衝尖嘯著和圖書而下,這些飛機從四個不同角度同時發起進攻,封堵「列剋星敦」號躲避的路線,甚至還有兩架飛機(中隊長和其僚機)並未急著俯衝,而是在高空中等待補槍!
這枚重磅炸彈摧毀了機庫內停放的大量飛機,並且引起火災,要命的是,被摧毀的盟軍艦載機都是為下一個攻擊波準備的魚雷機和轟炸機,飛機上面滿載炸彈魚雷,而且全部是加滿了航空燃油的!
這位指揮官分配的攻擊目標是——兵力最齊全(也是因此最冷靜)的第六偵查轟炸中隊去對付盟軍中看起來個頭最大的薩拉托加級「列剋星敦」號;他自己率領來自同一個飛行團的第七轟炸機中隊的四架飛機攻擊個頭較小的「黃蜂」號;剩下的飛機,李坤一來不及指揮,只是讓他們儘可能分別攻擊約克城級「約克城」號和「坎布里奇」號。
「列剋星敦」號雖然拚命開火同時努力躲避,但仍舊被一枚500kg炸彈命中其艦島前方2號雙聯裝203mm炮塔(歷史上列剋星敦是42年拆除8寸炮的),炸彈擊穿炮塔頂和*圖*書蓋,在內部爆炸,殺死所有炮手,並且引起炮彈殉爆。
李坤一認為自己有大約兩三分鐘的時間可以從容調整,這種時候稍微分配一下火力輸出目標,反而更容易取得戰果。
這些野貓很有效率的擊落了五架滿載炸彈的艦轟八,但自己也有一架被艦轟八的自衛機槍擊落。
盟軍發現華軍突破時轟炸機距離盟軍航母已經不足8公里,盟軍以近乎瘋狂的速度彈射了7架F4F,9架SBD、4架TBF、2架TBD,由於飛機載荷不一樣(此時只顧著起飛,來不及卸載炸彈和魚雷了),相對較為輕巧的戰鬥機率先爬升並迎上艦轟八。
至於那些魚雷機……等這些笨重的飛機丟掉昂貴而沉重的魚雷,準備參与攔截的時候,艦轟八已經俯衝下來了!
事實證明,這種分配方法是合理的,也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
李坤一帶隊順利突破盟軍防空網后,立刻意識到這種各中隊兵力不平衡的問題,而且有些完成突破的飛行員不等命令就急吼吼的發起了進攻——這不能怪他們,激烈的戰場上,新手和-圖-書犯什麼錯都是可以理解的,何況損失這麼多飛機才勉強衝進來,有些人會認為不管是誰,先打了再說也是正常情況。
作為指揮官,李坤一隻能儘可能約束還能約束的部隊,以便合理分配攻擊目標——即使如此激烈的戰鬥,這位老手大腦仍然非常清醒,他意識到此時盟軍野貓戰鬥機已經跟艦戰六空戰或者追殺那些掉隊的艦轟八,而盟軍艦隊防空火力正在阻攔魚雷機。
然而,即使這樣,仍然來不及了。
但現在,有的中隊滿員,有的中隊損失慘重,如何分配攻擊目標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大問題——這也是華軍每個攻擊波都要安排一個現場指揮官的重要原因。
華軍第二攻擊波的指揮官是來自「劍」號的飛行團長李坤一上校(按照華軍編製,一艘艦隊航母所有飛機構成一個航空團,兩艘航母編隊為一個航空師,兩個雙航母編隊以上統稱為航空軍,因此師和軍都是臨時單位,類似這次這樣的大規模出擊,由旗艦指定某位團長為某波次統一航空指揮官),這是一位擁有2400小時飛行經驗的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