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百九十一章 各有各的心思

實際上,站在中俄角度,允許盟約重返歐陸,摧毀德國在西歐的利益,或者嚴重削弱德國一次,然後發起反擊把盟約再趕下海,這才是真正維護他們自己的戰略利益。
如果盟軍能夠利用好西歐地下抵抗組織,在這半年內站穩腳跟,盟約可以以一種較好的防禦姿態面對橫跨整個歐亞大陸返回歐洲的北約主力的衝擊。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英國的盟軍,有美軍600萬,英軍400萬(含加拿大、南非等英聯邦軍隊),以及200萬自由歐洲軍隊和從拉美國家調來的友軍。
希姆萊政權本質仍然是容克地主扶持下的城市中小資產者聯盟,這個本質決定了其一方面要對外擴張滿足中小資產者的需求,一方面又完全不敢枉顧容克地主們的利益——簡單來說,德國對中國主導下的全球經濟聯合體非常不感冒。
相對於羅斯福,丘吉爾更像個賭徒,一戰時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慘痛失敗,就是他處於政治目的刻意推動的。
丘吉爾認為,在北約軍m•hetubook.com•com事壓力日益減輕的現在,這種矛盾將會非常明顯的暴露出來。
矛盾如此明顯,又如此不可調和,中俄憑什麼再去給德國火中取栗?
羅斯福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實際上,丘吉爾之前大段大段的分析,遠不如最後這一個暗示對他的震撼來的更大——這意味著英國隨時有可能單獨對北約議和,因為這確實更符合如今英國的利益——現在投降起碼還能保住本土和一些海外利益,或者拿這些海外利益來跟中國談判,交換別的利益。
是的,停戰。
否則,美利堅合眾國恐怕真的要孤軍奮戰了!
這當然仍舊十分危險,但如果能夠承受住這種衝擊,美英有希望第一次扭轉整個戰爭的局勢,至少收回西歐的人口和工業,以一種更有利的姿態迎接接下來的對峙——或者乾脆就此停戰!
以強硬派著稱的丘吉爾現在也有停戰的想法了,因為印度淪陷,大英帝國核心的根基已經被挖斷,英國人已經有和_圖_書認輸止損的想法了。
現在,這位英國首相仍然打算因政治目的而進行軍事冒險,他對羅斯福說:
第二,即使華軍不回來,歐洲北約在兵力和技術兵器上也不處劣勢。
技術兵器方面,盟軍在英國有大約4萬架一線飛機,北約有3萬架上下;盟軍有3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北約有華軍撤退後留下的裝備和之前戰爭繳獲的戰利品,合計約有4萬輛。
第一,華軍只是調走了,他們隨時還能回來,到時候該怎麼辦?
否則,繼續打下去,以現在的局勢發展,恐怕英國得遷都加拿大。
類似的直接利益衝突還有很多,現在同床異夢的北約各方還沒有因為這個矛盾鬧出大事來,只不過是世界大戰的重壓把這個事實掩蓋了而已。
丘吉爾口生蓮花,但之前羅斯福一直不為所動。
根據盟軍軍情部門的計算,北約在歐洲有400萬德軍,800萬俄軍,300萬其他北約軍隊和200萬「偽軍」(指新法國,羅馬尼亞這類被佔領后建立新政權加入北和*圖*書約一方作戰的國家),加上亞洲軍隊,總兵力1800萬。
但是,這樣的兵力和兵器差距如何能夠確保反擊成功?如果華軍還沒回來,盟軍就被德俄重新趕下海,如果美英連德俄都打不過,民眾會不會對戰爭前途徹底失望?今後戰爭還怎麼打?
不計算後續增援,現有兵力對比也大致是1350到1450萬人之間對比1800萬人。
回到具體戰場來說,丘吉爾認為,華軍從歐洲撤退,本質上有點類似與一戰後國聯排擠非歐洲戰勝國的中國和美國(真正的政治家並不在當事國面前避諱這一點),因為中國對於歐洲實在太過鞭長莫及。
一方面防止德國憑藉地理位置優勢獨吞西歐全部利益成為威脅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藉助法國實現對德國的兩面鉗制,確保中俄在北約之中無上的地位(實際上在丘吉爾看來,中國是在利用德國鉗制俄羅斯,再利用法國鉗制德國——對英國人來說,實在是太過熟悉的大陸平衡政策了)。
羅斯福立刻意識到,https://www.hetubook.com.com盟軍必須給英國打出一片緩衝區,為此,哪怕拿幾百萬大軍去冒險賭北約不團結也在所不惜。
這種政策引導下的北約,聯盟關係至少在歐陸是相當脆弱的,德國不能允許自己被俄法兩面夾擊,這是自打德意志統一一來就一直無法嘗試打破的戰略桎梏,而中俄也不會允許德國脫出這個牢籠——任誰都不會希望德國這樣一個瘋狂的國家成為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存在,否則中俄必然還需要跟德打下一場世界大戰。
盟軍在歐洲唯一真正有優勢的,其實只有海軍——英國本土艦隊還保有一支舊式戰列艦為核心的艦隊,加上同樣以舊戰列艦為主組成的美國大西洋艦隊,對付只有少數幾艘新式戰列艦的北約歐洲海軍還是十拿九穩的。
如果能夠登上歐陸,歐洲游擊隊估計有100到200萬,西葡兩國還可以額外提供幾十萬人。
毫無疑問,華軍是想返回並且常駐法國的,但陸地上必須橫跨德俄兩國勢力範圍整個歐亞大陸,孤懸海外幾百萬精銳,一旦盟友有變根本https://m.hetubook.com.com沒法做出反應,這種事你讓誰能夠放心?
何況這中間的盟友確實有利益衝突。
雖然大部分部隊戰鬥力不算強,而且分散部署在整個歐洲,但這個數字本身就是巨大的威懾,何況盟軍確定歐洲北約在此基礎上還能動員更多部隊。
所以,如果盟約在歐陸發起反擊,丘吉爾預測,最少半年的時間,中俄不會給德國實質性的支援,因而盟軍真正需要面對的,就是德國和依附德國的那些中歐小國,大約五六百萬人的兵力。
這也是中國和俄羅斯都打算重新扶持法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一個半農業國的俄羅斯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對於中國來說,這種貿易保護政策同樣違背其利益。
容克地主需要單獨的農產品關稅保護政策以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樣俄羅斯廉價的農產品根本無法進入德國市場。
首先,北約並非鐵板一塊。
如果繼續打下去,本土都不一定保得住,那就什麼利益都沒有了。
後者提出了兩個問題:
在歐洲,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德俄矛盾由來已久也難以調和。
上一頁